技术名称
河网区河道“生境改善-植被修复-长效运行“整装成套技术
技术领域
河网区河道、湿地和湖泊的水生态修复
技术来源与知识产权概况
自主集成及研发,获发明专利:一种河道水生植物的方格化种植技术,专利号:201811072728.X
核心技术及产品介绍(工艺流程图)
该技术包括河道生境改善技术、水生植被修复技术和长效运行技术,工艺流程为“生境改善-植被修复-长效运行”, 如下图所示:
河道生境改善技术包括三项支撑技术,微生物电极修复河道底泥技术、生物质炭基底改善技术、河道生境优化与改良设计。
水生植被修复技术包括两项关键技术,水生植被的方格化种植及稳定化技术,人工诱导的自组织修复技术。
水生植被的长效运行技术包括长效运行与维护技术方案,河道水生植被修复与行洪安全保障。
水生植被的方格化种植及稳定化技术,针对河网区河流生境变化大、植被修复技术稳定性差、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了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等先锋物种的促生根技术,开发了适应河道多水位变化的水生植物群落配置和定植技术,形成了河道水生植被的方格化种植及稳定化关键技术,有效降低了河道生态修复的投资和维护成本。
人工诱导的自组织修复技术,建立了河道水生植被人工诱导的自组织修复技术库,集成研发了秸秆类生物质炭、钠基膨润土、微生物AMF菌剂等自组织修复技术体系,有效提高了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营养水平,增加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促进了先锋植物生长代谢及覆盖度,为河道滨岸带自组织生态修复提供了方法体系。
应用案例
技术应用于荡东小流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针对荡东区域面源污染重、水生植被覆盖度低、河网生态系统脆弱、河流流动性差等问题,在区域总面积约256万m2的流域内,重点实施河网水生态修复工程、鱼塘改造工程及生态补水工程,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整治的同时开展水生植被修复工程。通过河网区河道“生境改善-植被修复-长效运行”整装成套技术的应用,工程区河道近岸生态修复前水生植被覆盖率为10%-20%,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27-0.74,物种数为4-5种;生态修复后近岸水生植被覆盖率为40%-80%,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27-1.52,修复后物种数达到8-15种。工程投资成本<180万元/km,技术运行、管理成本10元/m2。生态修复工程,克服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特大洪水的不利影响,达到地表III类水标准,水生植被得到修复,形成“活水-修复-净化-达标”的健康水循环,获得地方政府部门高度认可,再现了美丽碧水田园,真正让老百姓“开门亲水”“推窗见绿”,刷新了美丽乡村“新颜值”。
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南京大学,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办公电话:025-89680527
联系人、联系电话:钱新、13770668211、程花、13770825915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无锡市新区菱湖大道180-12号
单位简介:
南京大学环境学科立足于环保产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围绕国家和地方对环保产业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成功探索出“学科-产业”共赢发展模式,创新了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形成基于不同企业规模和需求的分层次合作机制,实现了环保科技资源与产业的有效结合,拥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了完整的“政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成为支撑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升级的区域标志性平台,得到了科技部和江苏省政府的高度赞誉,为国家节能减排、太湖和长江等重点流域生态安全做出了贡献。
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7月注册在无锡新区太科园,是一家在河海湖泊综合治理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了“河海湖泊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生态修复甲级资质”,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为无锡市环保产业优秀企业、AAA重合同守信用企业、AAA级银行信用等级企业。近年来,先后完成了1)太湖十八湾(杨湾段)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示范工程;2)张庄浜生态修复项目;3)蠡河生态修复项目;4)无锡太科园太湖生态岸线整治项目;(5)无锡环太湖(亮河湾-大溪港)生态修复一期工程;6)小溪港退渔还湖科技示范工程,上述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无锡市和太湖沿岸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关知识
河道整治建议汇总十篇
【UAS】河道置石跌水营造——以沁河郊野公园项目为例
喀斯特石生苔藓植物功能性状与其生境的互作机制
一路生“花”——长宁打造多处生境花园 探索人与自然共生之道
十二种常见河道生态修复方法
抚顺再力花基地再力花常被用于河道生态修复
德化:做活水文章 做美水生态
走出商场遇见自然,上海首家商圈生境花园开园
启东五月天:一首从“乡愁”到“乡恋”的变奏曲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网址: 河网区河道“生境改善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6194.html
上一篇: 研究揭示中国西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 |
下一篇: 微生态调节剂及其微生态制剂制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