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学习笔记】情人节为何变成消费主义的照妖镜?

【学习笔记】情人节为何变成消费主义的照妖镜?

1.不管什么日子,都可以变成一场你侬我侬的消费狂欢。消费主义高举着华丽的幌子歌颂着爱情。商业,利益和资本,总是拥有让人难以想象的力量;
2.很多人并不知道,母亲节的创办者Anna Jarvis非常后悔创立了这个节日,甚至在她的后半生一直在和那些借此营销的商人作斗争。过度的商业化,让Jarvis觉得母亲节失去了原本的珍贵意义。母亲节的背后,藏着一个与消费主义抗争的故事;
3.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主义》中提到了“消费主义”的内在逻辑:消费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消费的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如今似乎每一个节日都变成了商家们的促销日,商家们极尽体贴温柔之能事不断灌输“买买买”的念头;一波和又一波的消费主义大潮冲刷着人们的认知;
4.Roland Marchand曾在《宣传美国梦》中提到:消费主义让身处底层的人感觉,虽然生活问题重重,但是仍旧有“拥有”美好生活的方法:也就是和那些“上层”人一样消费。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大众,似乎总是对于广告和产品上的那个logo,怀着无限的认同和敬意,那是一种代表更上层,更高级的符号和价值理念。似乎只要我们买了它,接受了这种生活方式,就也成为了更“上层”的那种人。这是“消费主义”对当代人群的价值观清洗;
5.其实,消费是没问题的,但是把消费当成一种主义,就成了问题。

——《情人节为何变成消费主义的照妖镜?》
——2020.5.20

相关知识

情人节为何变成消费主义的照妖镜?
情人节来了!如何看待情人节,是消费主义符号还是不必要的?
当单身经济遭遇情人节效应?悦己主义至上!
节日=消费=仪式感=美好的生活
我是华东师大民俗学博士戴望云,七夕如何从女儿节变成情人节,问我吧!
机器学习笔记(通俗易懂)
七夕鲜花市场热潮背后的消费心理与文化观念
动手学深度学习笔记(一)
节庆消费品牌观察:浪漫情人节 消费全攻略
去创造,不要消费

网址: 【学习笔记】情人节为何变成消费主义的照妖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6194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情人节消费曝光,三成女性分文不花
下一篇: 情人节催热“浪漫经济” 鲜花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