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崇明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示范效果现场会暨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会议在崇明横沙举行。会议由崇明生态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崇明横沙东浜村协办。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国土用途实施处副处长王胤、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刘忠斌及高级工程师孙彦伟、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朱万明、校科技处副处长饶昇萍、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婕,院长陈小勇,副院长周天舒、张秋卓,崇明生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常青,我重点实验室主任、创新中心副主任达良俊,以及校科技处、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相关师生共约30人参会。崇明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示范效果现场会由刘婕书记主持。
刘忠斌副主任为现场会致辞,并与陈小勇院长一同为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揭牌。随后还举办了开镰仪式,以庆贺我校在崇明横沙新生地孕育的“幸福生态米”获得丰收,与会人员下田割稻,在传统农事中感受着科研成果带来的丰收喜悦。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刘婕书记主持现场会
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刘忠斌副主任致辞
刘忠斌副主任和陈小勇院长为创新中心揭牌
崇明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示范地
开镰仪式合影
现场会结束后,在东浜村村委会会议室举行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会议,会议由陈小勇院长主持。陈雪初副教授作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工作汇报,介绍了自2019年2月创新中心成立以来,我校作为副主任单位所开展的工作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并介绍了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和发展愿景。邓泓副教授做专题报告,就崇明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示范工作进行了汇报,详细阐述了项目背景、试验过程以及改良效果。
陈小勇院长主持工作会议
陈雪初副教授做工作汇报
邓泓副教授作专题汇报
我重点实验室主任、创新中心副主任达良俊教授发言
专家发言
专家们对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以及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项目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从科研、思政、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探讨并达成共识,表示各方将继续协同合作,集中力量,强化技术支撑,确保今后各项工作更好地落地开展,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转化应用。
合影留念
“幸福生态米”是我校研究团队在崇明横沙圈围区开展土壤改良的科研成果。横沙东滩圈围区是崇明生态岛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储备资源,但其新成陆的土壤来源于河口淤泥,质地偏沙性,土壤有机质缺乏,养分较低,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盐渍化问题,急需寻求快速的改良方案。
自2019年起,由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保育与恢复研究中心、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我重点实验室成立的生态修复创新团队在上海市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教委IV类高峰学科“岛屿大气与生态”等项目的支持下,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在横沙围垦区开展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崇明生态研究院和校科技处本着服务崇明,为崇明生态岛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精神,先后支持了《崇明生态岛新生土地绿色改良技术研究》、《崇明生态岛农田健康诊断及多途径土壤改良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科研项目,后者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幸福之花”“生态+”的前期预研,通过有机肥、矿质液和微生物制剂的联合作用实现横沙圈围区新生土壤的快速改良。
随着改良方案的实施,试验田土壤肥力得到提升,土壤的生命活性逐渐恢复。改良田当年的稻米产量接近中上等肥力的土壤,单位面积产量比未改良的对照田增产最高达到128%,且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轻,农药的使用量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改良示范中设计了农田排水的稻田内循环,将面源污染转化为稻米生产的养分,为减少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提供了绿色解决方案。收获的稻米经过权威机构检测,未检出农药残留,铅、镉、铬、砷、汞等重金属的含量远低于我国食品安全限值,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米”,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幸福之花”在崇明横沙结出的生态硕果。
创新团队计划在明年进一步研究农田秸秆废弃物堆肥与自主筛选的微生物菌剂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开展新一期横沙土壤改良试验,以期树立集成示范,并形成可推广利用的崇明生态岛土壤改良修复技术,把科研成果写在更广阔的大地上!
更多关于“崇明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示范”报道:
https://news.ecnu.edu.cn/fe/f9/c1833a261881/page.htm
相关知识
优化国土空间保护修复“绿色布局”
从河口海岸到生态环境“宽视野”助力生物多样性建设
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河域暗渠复明,近海全面禁渔!深圳拟推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又见长江“腰肢”舞翩跹 长江流域湖北段生态修复见闻
全球滨海论坛 | 江苏“最美生态保护修复”花落九家
喜迎二十大 奋斗自然美丨为大地“疗伤”,让历史遗留矿山成为“历史”
生态修复再现“高颜值” 江西2项目入选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植物遗存的初步研究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园林植物应用与生态技术创新团队
网址: 崇明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示范效果现场会暨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会议在横沙召开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6224.html
上一篇: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基本原理及研究进 |
下一篇: 土壤修复与改良利用的生物技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