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滨缓冲带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02期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河滨缓冲带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
尧水红 刘艳青 王庆海 肖波 宋佃丽 开通知网号
【摘要】:对河滨缓冲带常见的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特点、活力特征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和活力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根系活力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与根尖数呈显著相关。同时,3种水生植物具有显著的根际效益,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这与3种水生植物根系活力特征表现一致。3种水生植物河滨缓冲区对农业面源污染物TN、TP和CODCr的去除效果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说明不同水生植物根系结构导致根系活力不同,由此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对水生植物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有一定影响。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智能排版>>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艳华;王彬郦;李弘;韦玮琪;李亚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系统设计案例[J];净水技术;2020年08期 2 梁作盼;李立青;万方浩;刘万学;土壤微生物对紫茎泽兰生长与竞争的反馈:不同灭菌方法的比较[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年09期 3 李因梁;杨沫;聂耳;史沫;杨晓英;蚯蚓生态滤池中蚯蚓与植物对污水净化的作用评估[J];环境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4 龚玉莲;曾小龙;曾碧健;吕保玉;王俊丽;蕹菜镉积累典型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J];生态科学;2014年01期 5 宋玉芝;张艳娜;黄晓峰;管益东;李海妮;湿地植物对农业面源磷污染净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6 朱宁;赵同谦;肖春艳;焦立恒;张坤峰;滨河湿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崔波;付为国;李萍萍;管永祥;河岸带不同植被下土壤酶特征及其去污效果[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9期 8 阎丽凤;石险峰;于立忠;苗永刚;姚立平;李莉;沈阳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氮、磷的削减效果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2期 9 宋立娟;王宏燕;李传宝;刘佳宾;刘朴方;抗盐碱转基因大豆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多样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常雅军;孙林鹤;赵慧君;刘吉祥;崔键;刘晓静;姚东瑞;植物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净化及其湿地氮转化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四)[C];2021年 2 龚玉莲;曾小龙;曾碧健;吕保玉;王俊丽;蕹菜镉积累典型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A];“第四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莹;湿地根际微生物对磷的转化释放及植物吸收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8年 2 单立楠;不同施肥模式下菜地氨素面源污染特征及生态拦截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宋玉;汉江中下游河岸带和库岸带植物传播与群落建成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吴琪;生态浮床对农村河道水体中氨氮、TP的去除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22年 2 陈瑞;金沙江丽江段河岸带不同造林类型对土壤氮磷动态的影响[D];云南大学;2022年 3 邵振鲁;南阳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0年 4 黄晓艺;基于四重筛选法的生态修复适宜水生植物筛选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5 陈雪雪;高/低累积DEHP水稻品种的根际微生物群落及根系吸收DEHP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6 杨茗;生态滤沟用于城市雨水净化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7年 7 商新利;不同类型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分布及去除效果相关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黄微;图们江下游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9 赵书华;植被缓冲带农业非点源氮磷迁移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10 李因梁;不同工况下蚯蚓生态滤池去除污染物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韦红群;邓建珍;曹建华;谢磊林;梁钧淞;蒋健波;柱花草根系与根际微生物类群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9年01期 2 李潞滨;刘敏;杨淑贞;刘亮;缪崑;杨凯;韩继刚;毛竹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8年06期 3 饶良懿;崔建国;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4期 4 杨丽霞;杨桂山;苑韶峰;李恒鹏;影响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的因素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年06期 5 A Review of Methods for Studying Microbial Diversity in Soils[J];Pedosphere;2006年01期 6 吴振斌;王亚芬;周巧红;梁威;贺锋;利用磷脂脂肪酸表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J];中国环境科学;2006年06期 7 张福锁;根分泌物及其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综述)[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尧水红;刘艳青;王庆海;肖波;宋佃丽;河滨缓冲带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年02期 2 李崇;沈阳市北沙河中游段生态缓冲带调查分析与设计思路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4年07期 3 杨洪林;农田生物缓冲带技术及实际运用[J];河南农业;2022年28期 4 邓江堤;张灿;李宇;李博;祖艳群;李元;陈建军;张洲;河岸缓冲带对采矿废弃地水土流失及其重金属污染扩散的消减效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2年02期 5 孙菲;袁鹏;李晓洁;郝润昕;李斌;刘瑞霞;湖州大钱港(溇港)河流生态缓冲带的划定与构建[J];环境工程学报;2022年01期 6 李晓洁;孙菲;吕纯剑;刘瑞霞;袁鹏;浦阳江干流生态缓冲带的划定与构建[J];环境工程学报;2022年01期 7 王荣嘉;张建锋;植被缓冲带在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中的作用[J];土壤通报;2022年04期 8 李少华;河流湿地缓冲带边界不确定性探析[J];人民珠江;2019年12期 9 付婧;王云琦;王玉杰;王晨沣;王淑慧;王震;不同入流条件下草本缓冲带对污染物削减作用[J];水土保持学报;2020年03期 10 仲宸;郭月峰;祁伟;姚云峰;王贺;王卓;砒砂岩区沙棘林缓冲带细根及土体抗崩解特征[J];内蒙古林业科技;202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浩;湛方栋;李元;祖艳群;植被缓冲带截留重金属效果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生物多样性研究[C];2021年 2 王明铭;俞洁;魏俊;成水平;邵卫伟;王晓敏;孔令为;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滨岸生态缓冲带研究综述(1999—2020)[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2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三)[C];2022年 3 闫钰;董艳红;齐胜琳;段宇聪;李科;林晓晟;孙杨;俞双;李政;滨岸缓冲带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工程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四)[C];2021年 4 王东胜;朱瑶;岸边缓冲带生态功能及其建设的理论[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思思;王冬梅;河岸缓冲带净污机理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A];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张猛;平顶山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河岸缓冲带的划定与河岸带生态调查[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7 叶皖红;吴磊;吕锡武;宋海亮;冯艳红;湖滨缓冲带高产蔬菜地初雨径流的净化工艺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8 梁菊;蔡绪贻;叶春;李春华;候立柱;吕美婷;滨水植被缓冲带对非点源氮素的削减[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5年 9 吕美婷;叶春;李春华;魏伟伟;王亚空;高悝;基于水质标识指数的太湖竺山湾缓冲带湿地水质评价[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10 王亚空;叶春;吴蕾;李春华;张大磊;湖泊缓冲带范围设置初步思考[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波;河岸缓冲带对辽河面源污染的阻控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林晓晟;吉林省辽河流域土壤涵水与缓冲带截污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3 梁雄伟;阿什河流域滨岸缓冲带结构设计及功能强化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4 左俊杰;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韩雪梅;地上植物、地球化学元素及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6 孙冰洁;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在黑土有机碳固定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7 裴理鑫;黄渤海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对增温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21年 8 王参;雄安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2年 9 曹艳峰;两种土壤中梭梭冠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变异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10 王秀国;杀菌剂多菌灵高频投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生物修复[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婷;不同草本生态缓冲带对氟化物(F~-)面源污染的消减作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3年 2 杨渊;植被缓冲带修复设计策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3 孙东耀;不同植被河岸缓冲带系统对氮磷污染物的拦截过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4 孙嘉成;草皮缓冲带对农田径流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5 刘宏伟;基于多种污染物有效去除的缓冲带配置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6 陈冬霞;高效去除污染物的城市内河滨岸缓冲带植物筛选及配置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7 李波;河岸缓冲带对香溪河流域典型坡耕地农业面源污染的阻控作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8 饶程;喀斯特深水型湖泊湖岸缓冲带生物组成特征分析[D];贵州大学;2018年 9 黄季超;缓冲带对洱海低污染水的净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10 李峣;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滨河缓冲带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农学院;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春棠;提升对生态缓冲带监管力度[N];友报;2022年 2 苏涌;内陆地区工业增长成为经济缓冲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杜鹃;IT培训或成就业“缓冲带”[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4 董桂书;建三江铺设黑白路“缓冲带”[N];北大荒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魏静;三大“缓冲带”助守2100[N];中国证券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吴文坤;调结构稳订单 规划为船企搭设缓冲带[N];中国工业报;2009年 7 记者 陶阳;本溪建就业缓冲带实现双选[N];辽宁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郭自强;安置筑起“缓冲带”[N];甘肃日报;2005年 9 记者 贾慧珍;医患矛盾的一条缓冲带[N];包头日报;2014年 10 吴军华 刘伟玲 (本报记者 吴军华);为“80后”冲动离婚设置“缓冲带”[N];中国妇女报;2015年
相关知识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人参不同栽培模式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关系研究──Ⅰ.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的关系
微生物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及案例分析.pptx
植物根系分泌物主要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土壤修复与改良利用的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中如何选出最优植物搭配?
利用根箱法解析转双价(Bt+CpTI)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微生物菌肥是如何改良土壤?它是如何生根、护根的?
拮抗菌和生物有机肥防治棉花黄萎病及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网址: 河滨缓冲带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