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国科协近日发文,决定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提出引进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苏州的科普教育做得如何?记者探访了苏城校园内外的科普小故事。
科普栏目、科普达人
给科普教育带来新亮点
苏州线上教育中心推出的“科普星期三”栏目每周以一个科学知识点为主题,将优质科普视频内容和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带给学生,为课后延时服务带来了新亮点。该栏目每期选题都是结合当下社会热点,涉及航天、光学、人工智能等主题,大大增加了科普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性。今后,该栏目还将与科技竞赛相结合,与同学们分享编程、机器人、模型比赛的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拓展更多更广、有趣有用的科技知识。
在星浦学校的课后延时班里,卞源德同学的爸爸走进课堂,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风趣的3D打印科普课。卞爸爸精心准备课程,依次介绍了3D打印的三种方式:挤出式、光固化和粉末式。他还将运用不同3D打印方式制作出来的成品带到了现场,瞬间让同学们秒变自己的“迷弟迷妹”。最后卞爸爸还精心准备了3D打印出来的圣诞老人,并邀请学生上台亲手实践,让大家兴奋不已。经过这堂课,同学们对3D技术有了深入了解,激发了学科学的兴趣。
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小学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老师”——家长志愿者。他们走入校园,迈上讲台,彩色卡片折叠童年、科学常识扩展视野、职业畅想放飞未来……从手工制作到生活常识,从科普知识到职业启蒙,志愿者们以精彩纷呈的内容丰富课堂,呈现了一节节别具特色又富有深意的“家长课堂”。
开发教材、成立基地
让科普教育获长远发展
作为STEM生命科学项目学校,莲花学校结合苏州乡土植物,结合生物、数学、美术、劳技、综研等课程,开发以生命科学研究为核心的《请你到我的秋里来》系列化校本课程。园区STEM教育研究员卢毅介绍,学校以苏州乡土植物无患子为研究对象,从了解无患子,到深入认识人与植物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无患子相关资料,探索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无患子洗手液的去油去污能力;结合美的原则,利用数学测量,选取合适制作无患子手串的原材料;掌握木工钻孔和穿绳技能,制作无患子手串;结合产品开发原则,对无患子洗手液和无患子手串产品进行优化。学生们在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很多生活小物品。
园区第三实验小学先后联合上海STEM云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国家课程中心等共同探索学校STEM课程开发与运用。完成了包括校本教材和特色性课程多项案例。学校从国家课程、拓展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着手,借助高校和企业优势分设不同项目。园区三实小副校长潘小军介绍说,在“双减”背景下,在保障学生完成各学科书面作业的前提下,学校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展有益身心发展的课程,形成了“1+N”课后延时服务常态。目前学校STEM中心共有11个教室、3个共享空间,共占地1500平方米,可开展包括力学与结构、科学数据与分析等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已完成了教师用书、学生手册以及教师培训手册的开发。
在东延路实验学校,学生可以通过“花语书签”“科普二维码”等形式了解各种花卉的科学知识;师生共同设计制作花卉科普手账本;让学生参与设计干花盆景、叶脉书签等。学校与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共建了“生命科学创研工坊”,重点开展STEM教育与生命科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学校科研处主任仲秋月告诉记者,学校将300平方米专用室场打造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基地配备了生命科学研究所需仪器设备以及专家顾问团队,为中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除了此项目,我们还开辟了家庭亲子实验室、共建社区科学实践基地、创设生命科学系列课程、开设生命科学特色活动、创新教师研训模式等。学校科学组编写《小蔡花坊——苏州花卉》《小蔡花坊——中国花卉》《小蔡花坊——世界花卉》等系列校本教材,引领学生形成关爱生态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小小未来生命科学家。”仲秋月说。
善观察、勤动手
师生合作科普项目
为了进行科创普及,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以全覆盖的科学实验为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课、延时服务、校园节日、课后作业四大载体来实现,培养孩子的科创素养。延时服务中,高年级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科学实验和科普微讲座走进低年级,轮班送课;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数科节里,“科学实验秀”成为该校传统项目,中高年级学生设摊进行实验展示,其余学生用游园打卡的方式参观体验;课后作业中,孩子们自己做实验,用图文的形式记录实验过程。
在浓烈的科学氛围里,学生自发组织的多个研究项目获成功,如“改造生生池”项目,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校园残破的一角,提出了改造校园环境的想法,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一支“改造工程队”顺利组建了起来。学生在讨论与设计、合作与分工、实践与反思中,体验了利用科技资源和项目式学习带来的乐趣。又如“园区二实小生态研究院”项目,学校开辟了一片百余平方米的园地,吸引了一批热爱植物的学生开展种植研究。学生研究如何改良土壤、如何用不同的农药和化肥获得丰收,并脑洞大开地在社区摆起了蔬菜摊……小小的菜地成了学生问题的源泉、知识的宝库。“学校以项目为学习指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实验是一个积累科创体验的过程,尽管有些道理孩子暂时不理解,但体验了、实践了,科创的种子就埋藏在了心底,某一天就会发芽,因此,科学实验的普及是推进科创能力培养的有力抓手。”园区二实小科学老师张馨霞说。
本报记者 陶赟婷
《姑苏晚报》2021年12月27日A06版
相关知识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 规章制度 汉中路小学课后服务管理制度
“鸿合三点伴”赋能贵定县第二小学 多样化课后服务个性化育人
【以人民为中心】六安市城北小学打造1+X+Y暖心课后服务新模式
合肥花卉科普馆:以“花”为媒 科普启智新篇章
高中语文教学课后反思(精选16篇)
市园科院专家开直播课,教您春季“爆花”小技巧
传统武术进校园 传承文化助“双减”——花林小学开展武术操课后服务活动
手术室优质护理新亮点精选(九篇)
花尾榛鸡育成期饲养经验
护理科普计划(精选5篇)
网址: 科普教育成课后服务新亮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7041.html
上一篇: 青少年苗木花卉科普教育 |
下一篇: 全市“2024科普迎新春”活动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