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开始,华·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将推出全新专栏"设计思",在展览和活动之外,开辟一个沉静思考设计、关注前瞻性设计思潮的线上空间。第一期专题“临近未来”邀请青年撰稿人郭图图以安东尼·邓恩(Anthony Dunne)和菲奥娜·雷比(Fiona Raby)创建的“思辨设计”为原点,将陆续推出十篇系列文章,对这一在“批判性设计”的基础上激活迭代的理论和相关作品进行梳理解读,启发我们思考设计如何作为一种更开放的、去说教的、有想象空间的思辨性实践,介入社会,面向未来。
临近未来
设计+科技=?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奇的世界,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合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都在挑战和改变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同时也为设计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设计不再是单纯关于我们周遭的事物,而是关于从微生物到人类的“生命设计”。但是,邓恩和雷比认为设计师极少反思这大背景中的深意。动物被克隆、基因改造,以提升食用的可能;转基因山羊被改造,以供给军用级别防弹背心的丝绒;食用肉不再来自畜牧业,而是在实验室由细胞培养……设计生命的能力,不论对人类或动物,是这许多科学发展的核心。 这些创新都伴随着极其复杂的后果,它们和人类的身份,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关系,人类的梦想、希望和恐惧都息息相关。我们一直都通过植物选择和动物繁衍的方式“设计”自然,但不同以往的是,这些巨大的改变会迅速表明自身,显现出他们的极端性质。
在效率和便捷面前,我们现在拥抱科技的态度称得上草率了。反思一下,有多少被接受的技术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呢?我们不妨以思辨设计为实验工具,看看和科学技术相关的作品,探讨它们造成的后果和可能带领我们走向的未来。
谈起科学设计,就不得不提“科学艺术”(SciArt)这一已存在数十年的学科。大多的时候,“科学艺术”被定义为”既非科学也非艺术“,大部分作品是与科学相关的、具有美学意义的图像、工艺、产品,被用来达到赞美、推广和宣传科学的目的。比如以工作坊、平台和开放过程(Open process)的形式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参与度。这算是种传统延续:通过艺术引导大众了解科学。
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年
那么设计是怎么如何与科技结合的呢?早期,像艺术一样,设计很好地为科学作出了贡献,比如展览、交互和沉浸式体验的制作。但邓恩和雷比不满足于设计成为“服务”科技的道具。他们认为,设计和科学的结合不应止步于与大众的技术性互动,而是带来和推动更具社会性、文化意义、道德意义的讨论和思辨。
让我们从植物这类层次简单的作品开始,看看这株尤迪尼亚(Eudinia)。爱德华多·卡克(Eduardo Kac)是一名因使用活体材料出名的艺术家。他称自己为“转基因艺术家”,致力于将生物技术从实际应用变为更诗意、更哲学的存在。尤迪尼亚是一株卡克创造的牵牛花,是带有自己和牵牛花基因的植动混合体,是一株转基因花。卡克从自己的血液中提取、排列后,基因跟催化剂结合,产生了新的DNA。花瓣的鲜红脉络,正是卡克的显性基因。尽管作品意义和各种联系并不强烈,但这主题的戏剧性张力还是在媒体报道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你会选999朵玫瑰,还是一束恋人放血得来的红白百合?
爱德华多·卡克(Eduardo Kac),“谜之自然历史系列作品”(Natural History of Enigma),2003-2008年。尤迪尼亚(Eudinia),一株在花瓣脉络上呈艺术家显性红色基因的花。
当然了,人类基因不一定会改变植物性状。比如BCL(福原志保Shiho Fukuhara和乔治·特梅尔Georg Tremmel)的早期作品《有机的存在》( Biopresense)。这是是两位受过设计训练的艺术家,作品通常与基因工程花卉相关。在《有机的存在》中,BCL提供了一种死后服务:将死者的DNA植入苹果树作为纪念。这项基因编码技术由乔·戴维斯(Joe Davis)发明,其不仅不会对有机体的基因产生影响,被植入基因的植物还可被视作“活体纪念”。虽然从科学的角度,这个项目平平无奇,因为DNA实质上只是一段信息。但对于外行来讲,这个创意在于极具象征性和突破性。我们开个脑洞:你会从带有你外婆基因的树上摘一个苹果吃吗?
奥龙·卡斯特( OronCatts)和艾奥纳特·祖尔 (Ionat Zurr),组织培养与艺术计划,“无受害者的皮革:一件从科技体长出来的无缝夹克” (Victimless Leather: A Prototype of Stitch-less Jacket grown in a Technoscientific “Body”),2004年
艺术常形容为“不死的”、“永存的”,在这件作品之后,这个说法可以改改了。2008年,一件“活着的”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设计与弹性思维》(the Design and the Elastic Mind)展览中展出。这件作品名叫《无受害者的皮革:一件从科技体长出来的无缝夹克》(Victimless Leather: A Prototype of Stitch-less Jacket grown in a Technoscientific “Body”),展期间“它”也仍在恒温箱生长,过快的繁殖速度导致了恒温箱堵塞,和策展人保拉·安特那利(Paola Antonelli)多次讨论后,大家最终决定将“它”安乐死。媒体特地写了专栏:MoMA策展人决定杀死一个艺术品。这件事的经过和发酵不禁让人疑问:我们今后该如何照顾这些用活体组织制作的艺术品和产品呢?活体组织是否也应该受权益保护呢?
以上几件作品对我们生活的直接影响或许不那么大,下面几件就不同了。面对日常生活习惯即将面临的巨大改变,关掉细胞组织的恒温箱也许就不算什么。
先从饮食开始吧。在传统畜牧业消失后,我们该如何改造升级新型人造食物?詹姆斯·金(James King)在作品《装扮未来的肉类》(Dressing the Meat of Tomorrow)中提议,把传统肉食的色、形、味复制粘贴到新型食物上,以刺激人类的感官。首先,筛选出拥有完美肉质的家畜,通过一台移动磁共振成像仪完整扫描,得到各器官的精准剖面图。这其中最完美的剖面图会被实验室用作制造人造肉的模具。尽管最终成品看着也不怎么美味,但比起未经加工的粗制滥造还是好多了,食客也能一并讨论和升级此技术。这样一来,一部分素食主义者也可以吃肉了吧?
詹姆斯·金(James King),装扮未来的肉类(Dressing the Meat of Tomorrow),2006年
假如实验室能制作出人肉呢?艾米丽·海斯(Emily Hayes)拍摄了短片《制造梦露》Manufacturing Monroe(2011)。在这部风格简约的影片里,我们可以瞥见在未来某个工厂里,名人身体局部的正一一被制造出来:约翰·肯尼迪的包皮、玛丽莲·梦露的微缩胸部、迈克·杰克逊的大脑组织填充香肠。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粉丝可以实实在在“拥有”偶像的“一部分”。这刻画的黑暗的未来不禁让我们思考,实验室科技在医疗范畴之外的日常运用该如何规避其商品化带来的后果?
医疗方面,莉薇·科恩(Revital Cohen)的作品《生命支持》(Life Support)提议,消费化或娱乐化的商业动物繁殖可作为人类体外器官置换的供应者。就好像导盲犬这样的服务性动物,可以建立和病人的自然共生、依赖关系一样。转基因家畜和退休工作犬是否可作为肾脏、呼吸疾病病患的非人道医疗方式?比起服务于某一单独器官,转基因动物是否可作为病患的整体生命维持机制?一只和病患血型匹配的转基因羊,能不能成为活体肾透析机呢?在夜间,病人的血液流进羊的肾脏,进行净化,杂质在早上通过羊的尿液排出。这个作品呈现出的“思辨伦理道德”方式,也是一种探索未来好坏性质的概念性工具。
莉薇·科恩 Revital Cohen,生命支持Life Support,2008年
繁衍也不局限在物种限制上了。羽间爱(Ai Hasegama)的作品《我想生个鲨鱼》(I Wanna Deliver a Shark),叙述了一个30岁的女性在意外怀孕后,意识到许多现实状况,她并不想妊娠和抚育子女。 于是妇女决定利用她的生育能力给濒危物种的提供繁衍上的帮助。羽间的首选时海豚和金枪鱼,但大量调研显示,妊娠海豚或者金枪鱼的可能性太低。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怀小鲨鱼可行。
羽间爱Ai Hasegama,我想生个鲨鱼I Wanna Deliver a Shark,2012年
7件作品看下来,一些已经实现,一些还只是针对探讨诞生的实验性作品。那么设计为什么要和科技结合呢? 因为设计是实验室和日常之间的缓冲带。许多问题往往在技术被投放进市场时,才开始浮现;而消费者的介入,一般导致事件变得受利益驱使、非理性化。一旦我们鲁莽地开始设计或重设我们的生命,情况就复杂很多,深远的后果也将随之而来,更甚者可能会改变人类的本性。设计可以帮助人们质疑这些新概念和技术,将新技术带入我们的日常语境中,让我们观察、辨别、探索这项技术的潜在影响和后果。
一旦涉及和生物相关的科技,道德上的讨论就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思考科技带来的后果时,我想尽量去避免先入为主的道德批判。 如邓恩和雷比所说,放宽视野,思考作为人类的意义,思考如何与千变万化的自然相处,如何与我们的新生力量相处。
郭图图
出生成长于广州,是一名设计师/胶片摄影师/自由撰稿人/策展人。2019年本科毕业于荷兰威廉·德·库宁艺术学院(Willem de Kooning Academy)。沉迷脱口秀、cult片、失败的艺术和科幻小说。
编辑:李晓瑜、陈航
欢迎投稿
“设计思”专栏公开征集设计评论与思考类优秀稿件,稿件一旦被征用,我们将支付相应的稿费并将文章发布在华·美术馆平台。
投稿邮箱:media@oct-and.com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设计思 | ③临近未来——设计+科技=?
设计思
【获奖名单】2024“未来花园设计师”大学生设计竞赛大奖揭晓
花的组成与形态实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未来花园设计师”大学生设计竞赛
山地第二居所的共享绿化设计——以藏龙镇·湖山里绿化设计为例
聚焦广州花城文化 对标国际花艺设计
新年礼物到!思皓E10X花仙子千台交车盛典拉开帷幕
园艺设计范例8篇
浅析居住区屋顶花园绿化设计
网址: 设计思 | ③临近未来——设计+科技=?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7469.html
上一篇: 植物多样性(英文)期刊 |
下一篇: 如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