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伞科(Clitocybaceae)隶属于真菌中的蘑菇目(Agaricales),是该目中分类最为困难的类群之一,全世界已知物种约300种,分布广泛,个体多呈杯状至伞状,营腐生或菌寄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该科既有常见的食药用菌,也有含神经毒素毒蝇碱(muscarine)的毒菌,并在国内导致多起中毒事件,深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但该科囊括哪些属,属间亲缘关系如何,物种如何界定,哪些种含毒蝇碱,该类物种是否可以通过系统亲缘关系准确预测?这些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对杯伞科该类群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外观形态、显微结构、生境生态、毒素成分和演化时间证据,(1)更新了杯伞科的属级组成,证明杯伞属(Clitocybe)、金钱菌属(Collybia)、树状金钱菌属(Dendrocollybia)、香蘑属(Lepista)、假离褶伞属(Pseudolyophyllum)和囊泡杯伞属(Singerocybe)隶属于该科;(2)揭示了毒蝇碱毒素在该科中的起源和分布规律,发现产毒蝇碱这一性状约在两千万年前出现于该科,在后续演化中未发生丢失,为有毒金钱菌的一个共衍征。与该科其他不产毒蝇碱的支系相比,在产毒蝇碱的支系中物种特别丰富、多样,产毒蝇碱这一创新可能是适应性进化的结果;(3)挖掘了我国杯伞科物种的多样性,发表17新种和15新组合,其中19种有毒。研究成果对认识杯伞科真菌的起源与适应性进化,对毒蘑菇中毒预防和治疗,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近日以Systematic arrangement within the family Clitocybaceae (Tricholomatineae, Agaricales): phylogenetic and phylogenomic evidence, morphological data and muscarine?producing innovation为题发表在期刊Fungal Diversity上。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后何正蜜(2022年已出站,现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通讯作者为杨祝良研究员。研究工作得到了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计划(202305AB350004)和云南省博士后定向培养资助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
图1 杯伞科的系统发育树、产毒蝇碱物种的系统位置及代表物种子实体照片
相关知识
华南植物园二型花柱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基因组学技术大发展助力园艺植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科学家在蔷薇科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研究中取得进展
一朵花能开放多久?——昆明植物所在花寿命生物地理格局及进化适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昆明植物所在杜鹃花属植物自然杂交区遗传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环艺所在墨兰花朵性状分子标记和功能基因挖掘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城市林业团队在重要花卉植物花色花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昆明植物所在杜鹃花属植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昆明植物所在被子植物单子叶分支花粉性状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昆明植物所在“竹子开花”现象和开花素编码FT基因演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网址: 昆明植物所在杯伞科真菌系统分类和毒蝇碱进化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9155.html
上一篇: 云南灯盏花茎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
下一篇: 草绿色链球菌十分常见,这些疑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