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赤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种植业管理

赤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种植业管理

根据预测,2021年我市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稻水象甲、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虫预计发生面积5.53万亩次。为做好2021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把水稻病虫害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障水稻生产安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40%,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42%,全季化学农药施用强度控制在0.10公斤/亩(折百量)以内,实现水稻化学农药使用量零(负)增长。

二、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主攻重大病虫和重发区域,抓住防控关键期,优先使用健身栽培、抗(耐)病虫品种、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安全合理科学用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品种,强化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发展,促进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三、防控技术措施

重点防控稻叶瘟、纹枯病、预防穗颈稻瘟病、稻曲病,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稻水象甲,注意防治粘虫。

1.稻飞虱。重点防治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优先选用抗(耐)虱品种;尽量减少前期用药,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前期利用稻鸭、稻鱼、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害虫,药剂防治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白背飞虱防治指标为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褐飞虱500头)以上,优先选用对天敌相对安全的绿色农药品种,于低龄若虫高峰期对茎基部粗水喷雾施药,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选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或生物农药,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2.稻纵卷叶螟。充分发挥水稻生长前期的自身补偿能力和天敌控害作用,重点防治水稻中后期主害代。卵孵化始盛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BT)、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或低龄幼虫高峰期选用对天敌安全、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细水喷雾施药,防治指标为百丛水稻有束叶尖60个。

3.螟虫(大螟、二化螟)。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翻耕灌水沤田,降低虫源基数,卵孵始盛期应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或阿维菌素防治。防治二化螟幼虫,分蘖期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

4.稻水象甲。加强水稻种子及水稻产品调运检疫。按照“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综合防控、统防统控、联防联控、严防扩散”的防治策略,抓实秧田期集中防控、幼虫期集中防控及育秧返栽田重点防控三个重点环节,坚持“狠抓越冬代成虫、普治第一代幼虫、兼治第一代成虫”的技术路线,实施“拌、喷、撒、浸”防治方式,采用农业防控、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等技术控制疫情。疫情发生地可以改种非寄主作物或水改旱。

(1)、加强疫情监测。各乡镇(街道)要组织技术人员加强对秧田和大田的普查,发现疑似虫体和症状立即报告市农业农村局,并立即防控。

(2)、农业防治:选用生长势强、耐虫或抗虫的水稻品种。清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3)、物理防治:利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4)、生物防治:在疫情发生区的大田,利用“稻鸭共育”种养模式,应用生物农药(如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等)防治第一代成虫。

(5)、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稻水象甲疫情防控的重要技术措施,具有见效快、效率高的优点。施药范围包括秧田、大田及周边田埂、坡地、沟渠等危害场所和越冬场所,施药要周到、全面,不留死角。

药剂选择:按照“农药减量使用行动”要求,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亩用10%醚菊酯悬浮剂80-100克兑水40公斤喷施,秧田期每亩兑水30公斤大田期每亩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或者亩用0.5%噻虫胺颗粒剂1-1.5公斤措施。秧苗移栽时,可以10%吡虫啉500倍液浸秧根,防治幼虫。

5.稻瘟病。重点落实适期预防措施,在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期施药预防稻叶瘟和穗颈瘟。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搞好种子消毒,避免偏施和迟施氮肥。注意异常天气时稻瘟病发生动态。突出稻瘟病,兼治稻曲病和纹枯病。水稻分蘖期田间发现叶瘟急性病斑时挑治叶瘟,叶面喷施可选用1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海岛素)等生物农药控制病害扩展;水稻后期采用“二喷”技术,叶面喷施可选择10%丙硫唑悬浮剂(温纳洛)、40%稻瘟灵乳油(富士一号)、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等药剂。

6.纹枯病。加强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田。药剂防治重点在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0%时施药防治。防治纹枯病,采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24%A高含量制剂)、申嗪霉素等生物药剂和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咪铜•氟环唑、烯肟•戊唑醇等化学药剂。

7.稻曲病。提倡种植抗(耐)性品种,合理施肥,提高水稻抗病性。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即破口前7~10天施药预防(可能结合预防穗颈瘟一并预防),如遇多雨等适宜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突出稻曲病,兼治稻瘟病和纹枯病。水稻后期采用“二喷”技术,叶面喷施可选择10%丙硫唑悬浮剂(温纳洛)、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爱苗)、43%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12.5%氟环唑悬浮剂(欧博)等药剂。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选用抗(耐)性品种防病虫技术。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淘汰高感品种。

(二)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

(三)种子处理、秧田阻隔和带药移栽预防病虫技术。采用咪鲜胺和赤•吲乙•芸苔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培育壮秧,单季稻和晚稻用吡虫啉种子处理剂拌种或浸种,或用2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阻隔育秧,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等。秧苗移栽前3天左右施药,带药移栽,早稻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晚稻预防稻瘟病、稻蓟马、螟虫和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四)生物农药防治病虫技术

1.苏云金杆菌(Bt.)和球孢白僵菌防治害虫技术。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卵孵化始盛期施用Bt.,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Bt.对家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防治稻纵卷叶螟还可在卵孵化始盛期施用球孢白僵菌。

2.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井冈霉素A等预防病害技术。在叶(苗)瘟发病初期和破口初期,均匀喷施井冈·蜡芽菌或枯草芽孢杆菌或多抗霉素或春雷霉素,齐穗时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前7~10天,施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预防稻曲病,兼治纹枯病。当纹枯病病丛率达到20%时,施用井冈霉素A、井冈·蜡芽菌控制病害扩展。

(五)生态调控保护天敌和控制害虫技术。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田埂种植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

(六)稻鸭共育(稻鱼共生)治虫防病控草技术。水稻移栽后7~10天,禾苗开始返青分蘖时,将15天左右的雏鸭放入稻田饲养,每亩稻田放鸭10~20只,破口抽穗前收鸭。秧苗移栽成活后,亩放1-2两鲤鱼苗250尾。通过鸭子(鱼)的取食活动,可减轻纹枯病、稻水象甲、稻飞虱和杂草等病虫草及福寿螺的发生为害。

(七)综合用药保穗技术。根据水稻穗期主要靶标病虫种类,于水稻破口前7~10天至破口期,选用杀菌剂与长效杀虫剂混用,预防穗瘟和稻曲病,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螟虫,兼治穗期其他病害。

(八)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技术。防治稻飞虱,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应用吡虫啉(不选用吡蚜酮,延缓其抗性发展);田间喷雾选用醚菊酯、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等。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氰氟虫腙等。防治稻瘟病,选用三环唑、氯啶菌酯·戊唑醇、氟环唑等。防治纹枯病,选用申嗪霉素、井冈霉素A、噻呋酰胺、氟环唑、肟菌·戊唑醇、烯肟菌胺·戊唑醇、烯肟菌酯·戊唑醇。防治稻曲病,选用氟环唑、氯啶菌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井冈霉素A等。预防病毒病,选用宁南霉素、毒氟磷等。

2021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分析预测,2021年玉米病虫害呈中等发生态势,预计发生面积2.4万亩次。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0%以上。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示范与推广面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二、防控策略

针对不同区域的重点病虫害,以保障玉米生产安全为核心,实施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生物防治为主体,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和物理防治为补充的综合防控策略。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点

我市山地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纹枯病、大斑病,兼顾二、三代粘虫等。

(二)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1.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利用噻虫嗪、吡虫啉等种子处理,或用含有上述成分的种衣剂包衣,可同时兼治苗期蓟马、蚜虫(矮花叶病传毒介体)及灰飞虱(粗缩病传毒介体)等。

2.玉米螟:秋季秸秆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春玉米区于春季越冬代化蛹前15天进行白僵菌封垛,防控越冬代幼虫。在心叶末期喷洒生物农药Bt制剂(苏云金杆菌)或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可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其它多种害虫。

3.草地贪夜蛾及粘虫:针对草地贪夜蛾及粘虫有迁飞性、突发性和暴食性等危害特点,突出“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群防群治”,采取灯诱、性诱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生物农药和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应急防控,压低虫口基数的防控策略。

成虫诱杀技术: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或者每亩使用性诱剂1个诱杀,也可搭配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

幼虫防治技术: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采用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喷施白僵菌、阿维菌素、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应急防治: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如: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喷雾防治。

4.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适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提倡适期早用药,一般在玉米心叶末期(褐斑病在玉米8-10叶期),叶面可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喷1-2次。

5.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发病初期可在茎基叶鞘上喷施井冈霉素、菌核净,或喷施烯唑醇、代森锰锌等,或剥掉基部发病叶鞘后结合喷药防治效果更佳。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喷1-2次。

6.玉米蚜虫:点片发生和盛发初期喷施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秸秆还田、深耕土地和播前灭茬技术。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冬闲田和播前灭茬有助于提高地力,破坏病虫害适生场所、降低病虫源基数。

(二)种子处理技术。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合理混配拌种,或实施种子统一包衣。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广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技术,提高治虫防病效果。

(三)心叶末期施药技术。心叶末期,统一喷洒Bt制剂或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幼虫;或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氯虫苯甲酰胺+苯甲.嘧菌酯混合喷雾),有效控制后期叶斑病兼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大力推广使用高杆喷雾机,提升中后期作业能力。

2021年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分析预测,2021年马铃薯晚疫病可能偏重流行,发生面积预计2.0万亩次。为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发区防控处置率达90%,常发区防控处置率80%以上,其中统防统治4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

二、防控策略

实施以推广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为基础,种薯处理、健身栽培和预测预报指导下的药剂防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及时有效控制病害流行。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病毒病、黑胫病、地下害虫,兼顾蚜虫、疮痂病、粉痂病和青枯病等病虫。

三、防控技术措施

1.晚疫病

(1)选用抗病品种。(2)种薯处理。提倡小种薯播种,需切块的,用75%的酒精浸泡2-3秒钟或0.3-0.4%高锰酸钾浸泡5-6分钟对切刀进行消毒,2把切刀轮换使用;种薯切块后可选用甲霜•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均匀拌种,种薯拌药后避光晾干播种。(3)健身栽培。合理密植,推广高垄、大垄栽培,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适当增施钙肥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轮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轮作。

生长期:(1)控制徒长。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2)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结果,确定防治最佳时期。(3)中心病株处理。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将薯块全部挖出,隔离条件下,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烯酰吗啉或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进行均匀喷雾封锁控制。(4)流行期药剂控病。依据预警系统监测结果,适合发病条件开始,每间隔7天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螯合态)、丙森锌、双炔酰菌胺等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应立即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氟吡菌胺•霜霉威、噁唑菌酮•霜脲氰、锰锌•氟吗啉等药剂均匀喷雾防治2-4次,施药间隔期5-7天,喷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注重轮换用药,适当利用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效。(5)收获前预防块茎感病。马铃薯收获前2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杀秧后地表喷施一次霜脲•锰锌预防块茎感病,选择晴天收获。

贮藏期:入窖前剔除病残薯,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贮藏前用硫磺或百菌清熏蒸消毒贮窖(库)。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库)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范围,湿度低于90%。

2.早疫病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螯合态)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百菌清、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病毒病

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生长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采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加矿物油进行喷雾防治,同时加强水肥管理。

4.黑痣病

(1)农业措施。选用干净无病种薯播种;实行三年以上轮作,最好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整地精细,当地温在10℃以上进行播种,播种深度10-14cm。(2)化学防治。A.药剂拌种。播种时薯块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甲基硫菌灵)加滑石粉拌种,拌匀后直接播种。B.垄沟施药。播种时用嘧菌酯悬浮剂进行沟内施药,使药物均匀附着在土壤和芽块上,然后覆土。(3)生物防治。用木霉菌或双核丝核菌生物药剂播种时拌种或沟施,可减轻发病。

5. 黑胫病

(1)选用抗病品种。(2)选用无病种薯,采用小整薯播种。(3)切刀消毒。(4)轮作1年以上。(5)选用噻菌铜或噻霉酮药剂浸泡种薯或拌种。(6)及时拔除病株。发现病株应及时全株拔除,集中销毁,在病穴及周边撒少许熟石灰。(7)药剂防治。用噻菌铜或噻霉酮药剂灌根处理。

6.其它土传病害

主要包括疮痂病、粉痂病、黄萎病、枯萎病等。

(1)选用无病种薯。(2)与小麦、玉米和豆类轮作3年以上,避免与烟草、茄子、辣椒、西红柿、向日葵、棉花等作物轮作。(3)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菌剂。

7.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1)农业防治。秋季深翻地,减少越冬虫源,清除田园及周边杂草,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2)物理防治。田间安放杀虫灯或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控制虫源基数;杀虫灯每30~50亩一盏灯,灯间距离150~180米,离地面高度1.5~1.8米;性诱剂诱捕器每1亩设置1个,设置高度离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3)毒饵诱杀蝼蛄和地老虎。将麦麸、豆饼粉碎做成饵料炒香,每5千克饵料加入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0.15千克,并加适量水拌匀,每亩1.5-2.5千克顺垄撒施。(4)化学防治。可选用噻虫嗪拌种或沟施,也可选用氯氟氰菊酯或噻虫嗪灌根。(5)生物防治。播种时可选用绿僵菌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混土处理。

8.二十八星瓢虫

在幼虫分散前的进行药剂防治,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叶面喷雾,施药间隔期7~10天。

9.蚜虫

(1)农业防治。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2)物理防治。针对迁飞性蚜虫,可用黄板进行诱杀,在诱虫板粘满虫子时及时更换。(3)药剂防治。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喷雾防治。

五、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

针对晚疫病,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从适合发病条件开始组织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一时间,统一指标,统一技术”的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2021年柑橘大实蝇防控技术方案

为做好2021年柑橘大实蝇防控工作,有效控制柑橘大实蝇危害,切实保障柑橘产业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防治处置率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7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柑橘大实蝇不大范围扩散蔓延。

二、防控策略

采取分区治理、分类防治、联防联控的防治策略,加强柑橘大实蝇发生历期监测,重点应用成虫诱杀、捡拾落果和无害化处理虫果等措施。

三、防控措施

1.成虫回园监测。采用挂瓶法、点喷法和目测法等方法监测成虫回园始期,准确确定防治时期,做好分类指导,为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2.成虫诱杀。根据监测情况,在柑橘大实蝇羽化始盛期至盛末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期间进行诱杀成虫。(1)挂瓶(诱捕器)诱杀。对于虫果率3%以下的果园,可采用糖醋液或食物诱剂挂瓶(诱捕器)诱杀成虫,每7天换1次诱剂。(2)点喷诱杀。对于虫果率3%以上的果园,用糖醋液或0.1%阿维菌素饵剂诱杀,每隔7天喷药诱杀1次,生育期早的蜜桔类一般要用3-5次,椪柑类和橙类一般用4-6次。

3.捡拾与处理虫果。通过及时捡拾并处理虫果对控制翌年害虫基数作用较大。(1)捡拾虫果。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对桔园的落果及时捡拾,每3天一次。山坡果园在坡下挖浅沟拦截和收集虫果,打蜡加工厂、零散交易点及无人管理桔园虫果收集后统一处理。对于采果期桔树上未落的虫果及时进行摘除。(2)处理虫果。利用虫果处理池杀死柑橘大实蝇幼虫或者用专用塑料虫果袋,扎紧口袋密封,就地闷杀。约7-10天后虫果内幼虫死亡,烂果作肥料使用,虫果处理袋可重复使用。

2021年甘薯小象虫防治技术方案

甘薯小象虫,又称甘薯象甲,国内分布在南方甘薯产区。为害甘薯、蕹菜等旋花科植物。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幼虫蛀食粗蔓和薯块形成隧道;成虫咬食茎、叶、幼芽、露土薯块和贮藏薯块,影响生长,并易引起病害,使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或饲用。甘薯产区因此虫为害,薯块损失达5-20%,严重的达80%以上。我市在2016年在元厚镇开始发生为害,经过几年蔓延扩散,2020年在相继在金华办沙湾社区、天台兴红村、旺隆鸭岭和红花村、文华严家社区等地发生危害。全市呈扩散快而重的趋势。

一、形态特征 

甘薯小象虫属鞘翅目,蚁象虫科。成虫(图)体长5~8毫米,体形细长如蚁。全体除触角末节、前胸和足呈桔红色外,其余均为蓝黑色而有金属光泽。头部延伸成细长的喙,状如象鼻,咀嚼式口器着生于喙的末端。膝状触角10节,雄虫触角末节成棍棒状,雌虫则成长卵状。前胸长为宽的2倍,在后部1/3处缩入如颈状。两鞘翅合起来呈长卵形,显著隆起。鞘翅表面具不明显的小刻点。足细长。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表面有小刻点。幼虫体长5~8.5毫米,呈圆筒形,两端略小,向腹面稍弯曲,头部淡褐色,胴体乳白色,胸腹足退化。蛹体长4.7~5.8毫米,初乳白色,渐变黄色,腹部各节背面有1对小突起,尾端有1对向侧下方弯曲的刺突。

二、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甘薯小象虫在广东一年发生6~8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主要以成虫在田间和贮藏薯块中及茎、叶、土缝等隐蔽处越冬;卵、幼虫和蛹也能在薯块中越冬。早春成虫先在过冬植物上完成1代,再转移到田间为害。成虫飞翔力弱,怕直射日光,有假死性。卵多散产在薯块的皮层下,其次是较粗的薯蔓上,产卵孔口一般盖有胶质物,每雌约产卵30~200粒。整个幼虫期都在薯块或藤头内生活,薯块内部被幼虫蛀食成不定形的弯曲隧道,隧道内充满虫粪,由于伤口诱致病菌侵入,使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近表层处化蛹。此虫在气候温暖、土壤粘重、缺乏有机质、干燥而带酸性土壤、栽培管理粗放、连作等条件下发生较重。

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 谨慎调运措施:禁止从虫害区调运种薯、种苗,对带虫薯苗应采用溴甲烷熏蒸,每立方米用药20克,在22-27℃密闭24小时。

2. 清洁田园,处理臭薯坏蔓:收获时把好薯、坏薯分开,把臭薯、坏薯彻底清理,用以制作堆沤肥,并在肥堆撒石灰粉,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3. 轮作:严重为害区用玉米、水稻、豆类等非寄主作物大面积轮作1年以上。

4. 防止土地龟裂:采用粘重土掺沙,沙土加泥,多施有机肥,及时灌水等措施,防止土地龟裂,减少成虫侵入产卵为害的机会。

5. 诱杀成虫;栽种前将小薯块或茎蔓在90%敌百虫1000倍液、40%乐果乳剂或50%杀螟松乳剂500倍液中浸24小时捞出,每亩均匀放置50处,上盖青草以诱杀成虫。

6. 扦插前将薯苗在选用10%醚菊酯悬浮剂、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等药剂中浸一分钟后,立即取出凉干扦插,有较好的保苗效果。成虫发生时,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等药剂喷雾。

2021年金钗石斛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分析预测,我市石斛病虫害将呈中等发生态势,以炭疽病、根腐病、茎腐病、花叶病、叶斑病、刺蛾类幼虫、螨类和蚜虫等重大病虫害为主,预计发生面积2.5万亩次。为做好2021年金钗石斛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减轻病虫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发区防控处置率达95%,常发区防控处置率80%以上,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4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二、防控策略

实施以推广组培苗为基础、种苗处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安全合理用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保障石斛产量、质量和生态安全。

三、防控技术措施

1.农业生态调控技术。在害虫高发期不除草,给害虫天敌创造栖息场,在田间便道旁适当种植蜜源显花植物。

2.理化诱控技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多功能太阳能诱捕器诱控鳞翅目等害虫;黄板控蚜虫、蚧类等媒介害虫,减轻病毒病发生。

3. 免疫诱抗技术。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氨基寡糖素、菌盾等,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力。

4.生物源、矿物源农药防治技术。

(1)防治根腐病、茎腐病:选用1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天赞好)、1%呻嗪霉素悬浮剂。

(2)防治煤污病:用99%矿物油乳油(SK绿颖),同时兼治红黄蜘蛛及蚧壳虫。

5、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蜗牛和东风螺少量发生时进行夜间人工捕杀或田间地面撒生石灰驱杀;大面积发生时用玉米粉与3.3%蜗牛敌和5%砷酸钙混合后作毒饵,傍晚施于金钗石斛植株基部周围进行诱杀。蛞蝓的防治可以在虫体上撒食盐使其脱水而死。

6、化学防治技术:在炭疽病、叶斑病始发期预防,首先选用1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等生物农药防治。如果发生面广,发生程度高,可以选择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加80%噁霉.乙蒜素乳油加杰效利、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加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30%溴菌.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连续施2次,防效在80%以上。

相关知识

博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佛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兴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太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新兴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孝昌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武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址: 赤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种植业管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025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黏质沙雷氏菌Ha1培养条件优化及
下一篇: 互花米草疯长,鱼藤攀缠,病虫“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