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山区羊肚菌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要点
The Highlights of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Morchella esculenta in Longnan Mountainous Area
1. 引言
羊肚菌因其形态酷似羊肚而得名,是国际上公认的名贵珍稀食用菌。其肉质脆嫩,清香可口,风味独特,味道鲜美,有“陆地鱼”的美称,历来列为皇家御膳、宫廷贡品,久负盛名。而如今羊胜肚菌已成为出口西方国家的高级食品,是一种不含任何激素,无任何副作用的天然保健食品,是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陇南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度地带,境内山大沟深,气候独特,野生羊肚菌分布广,种类较多。近年来,随着羊肚菌栽培技术的突破,羊肚菌在陇南山区商业化种植面积出现爆发式增长。笔者于2011年开展羊肚菌科研工作,针对陇南山区气候特点以及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难点,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试验,结合周边省市成功经验,总结出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要点,供广大食用菌栽培者参考。
2. 羊肚菌菌种制作
2.1. 母种制作
2.1.1. 母种培养及制作配方
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8~20 g,麸皮10 g,即PDA + 10 g麸皮。方法是:去皮挖眼的马铃薯块200 g,在钢筋锅内加水1200 ml沸煮20 min,取其滤质1000 ml。称取麸皮10 g,白糖20 g,琼脂18~20 g,加入盛有1000 ml马铃薯滤液的钢筋锅中加热充分搅拌至琼脂完全溶解,然后装入试管1/5处,用有脂棉球球塞管,用报纸包装成10支一捆的试管束,在手提式高压锅内,100℃温度下保持灭菌45分钟,然后等高压锅指针归零后,趁热打开高压锅,取出试管,摆放斜面。
2.1.2. 母种分离
在每年春分到清明前后,在野外或家栽田园采集体型完整、胖实、无病虫危害的优质羊肚菌子实体,及时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纯羊肚菌母种。分离时刻采用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先将采集完整的羊肚菌子实体放在操作台上,并放酒精灯、镊子、钩针等专用器械,然后进行接种箱、接种室消毒。如果采用接种箱分离,一般采用气雾消毒剂一包,点燃后45分钟可分离操作。如果采用超净工作台,先开启臭氧机,进行室内消毒,再打开超净工作台,半小时之后可进行分离操作。(菌种分离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程序防止通过非正规方式带入杂菌)分离时首先将完整的羊肚菌从中部撕开,然后用镊子或钩针撕取羊肚菌子实体内表皮麦粒大小,迅速放入试管,使其落入斜面培养基上,每个实体可分离10~15支。
2.1.3. 母种的培养
新分离的试管,可放入气温在16℃~20℃,湿度85%室内培养,有条件的可放入温度18℃湿度85%的恒温箱培养,一般5~7天可满管。整个过程每天早晚要随时检查挑去有污染和活力不强的试管,选择萌发快、生长迅速、菌丝强壮的优质母种,进行转管,转管仅限一次,培养基配方、转管方法与管理与分离基本类同。
2.2. 原种制作
2.2.1. 配方
小麦99%,石膏1%。
2.2.2. 操作方法
选当年收获新鲜无霉变优质小麦,经水洗去疪籽、杂质,然后用50℃温水浸泡1夜,小麦籽粒膨胀,无白心,沥去水分,加入1%的石膏粉搅拌均匀,再装入耐高温高压透明玻璃瓶内。棉塞封口,包纸护棉,高压灭菌,冷却后及时接入试管种,每支接5瓶左右,在18℃湿度85%的室温培养20天左右菌丝即满瓶,然后再培养8~10天即可转接栽培种 [1]。
2.3. 栽培种袋制作
2.3.1. 配方
小麦80%,棉籽壳19%,石膏粉1%。
2.3.2. 操作方法
棉籽壳浇水使含水量达到60%左右,然后堆积发酵,(500 kg以上才能发酵提温),翻料5~6次,充分发酵,以备后用。小麦浸泡方法与原种同。发酵棉籽壳,与泡制小麦粒,1%石膏粉充分混合搅拌,然后装袋,菌袋选用15 × 17的聚丙烯塑料,手工装料轻拿轻放,防止产生微孔,然后用塑料绳扎口,高压或常压灭菌,灭菌彻底是关键。经灭菌后菌袋出炉降温,待温度降至20℃~25℃时即可接入原种,每瓶原种可转接栽培50袋左右 [1]。
2.3.3. 培养
培养条件与原种相同,袋与袋之间2 cm一定要有间隙,轻拿轻放,防止菌袋破碎或产生微孔,每日早中晚要查看室内温度、湿度,适时调控,挑出有杂菌污染菌袋,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创造适宜羊肚菌菌丝生长在温度18℃湿度85%小气候条件,促使菌种尽快萌发,菌丝占领料面,快速吃料,健康生长。
3. 栽培季节
羊肚菌是一种低温型菌类,一般都是采取“冬种春收”的栽培方法,陇南山区栽培季节通常在10~12月份之间,但以11月份为最佳栽培栽培季节,当环境最高温度下降到20℃的时候,开始进行播种操作。这一时期的自然温度较低,杂菌和病虫害较少,有利于羊肚菌菌丝生长发育。
4. 栽培技术
4.1. 选地
羊肚菌栽培需要合理科学地规划栽培区域,应选择地块高燥、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电设施齐全,排灌方便,无重金属污染、土壤肥沃、疏松透气的田块。
4.2. 整地做畦
先要进行畦面消毒,每亩撒施生石灰50~75 kg。深耕田地,深度25~30 cm。耙平做畦,畦宽0.8~1 m,畦间沟宽50 cm,深20~30 cm [2]。
4.3. 搭建遮阳棚
在处理好的田地上进行遮阳棚的搭建。遮阳棚主要根据当地的材料和气候选择钢架棚或竹子棚。目前普遍采用4~6针黑色遮阳网遮阴挡风。
遮阳棚分平棚和拱棚两种,拱棚依地形风向走势,宽5~8 m,拱高2.2~2.5 m,长度据田地而定,不建议超过100 m,以免影响通风;平棚搭建根据田地面积决定,长宽任意,面积3~5亩的田地,建议棚高1.8~2 m;面积大于10亩,棚高大于2.2 m,以利通风。
4.4. 播种
选择在阴天或晴天早晚时播种,播种前将菌种进行预处理,用菌种耙将菌种挖出盛放于大小适宜的容器中,用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拌种并混匀,干湿度以容器内无积水为宜。工具和容器在使用前应消毒。将混匀的菌种均匀撒播在畦面上,亩用种量600~800瓶(菌种瓶容量500 ml)。播种后及时覆1~2 cm厚的湿润细土。播种4 d后,当菌丝穿过覆土层,畦面出现白色菌丝时喷一次透水。之后根据土壤湿情进行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
4.5. 外源营养袋的摆放
营养袋冷却后,在营养袋较平整的一面等距离打4~6个孔径为0.5 cm左右的小孔。将扎有小孔一面的营养袋紧贴在畦面上,沿畦面走向平行摆放两行,行间距50 cm左右;袋的纵向间距40~50 cm。每亩放置外源营养袋1600~2000袋。营养袋放置2个月左右后撤去。
5. 管理技术
羊肚菌栽培后的管理,主要针对外界条件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四大因素进行科学管理,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5.1. 温度控制
羊肚菌子实体发育期的温度,以不低10℃和不超22℃,能控制在14℃~18℃最为适宜,保持自然气候的昼夜温差即可。陇南山区3月上旬至4月中旬,此时地温10℃~14℃,棚内温度13℃~17℃正适长菇 [3]。
5.2. 湿度调节
羊肚菌属于喜湿性真菌,发菌环节湿度控制在55%~65%之间为宜,空气湿度75%~85%;补料阶段土壤湿度不低于50%,以免菌丝失水干枯,空气湿度保持在65%~80%;出菇前适量加大土壤及空气湿度,保持土壤湿度65%~75%,避免积水,空气湿度85%~95%,加大空气溶氧量对诱导出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5.3. 适量光照
羊肚菌适宜在阴凉、暗光、背风的环境下生长。子实体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照,适宜在三分阳七分阴的环境中生长,全黑的条件和阳光过强直射或暴晒条件下,都不利于子实体形成和生长。
5.4. 通风增氧
羊肚菌子实体生长和其它食用菌一样,需要足够的新鲜空气。特別要注意寒冷干燥地区用塑料薄膜加遮阳网覆盖的塑料大棚栽培,要开通气口。另一方面春季长菇期有时气温高时,应采取早晚或夜间通风,每个通风口上挂一层麻布,喷水保湿。气温低时宜在中午通风,使大棚内保持空气新鲜。通风时注意避免温差大,寒风或干热风直吹菇体,避造成温度波动,影响子实体正常生长 [5]。
6. 采收与加工
6.1. 采收
羊肚菌栽培后,一般3~4个月就可以出菇,出菇后7~15天就可以采收。采收时应采大留小,一定要小心,不要伤害周围的幼小羊肚。将成熟的羊肚菌用手捏住菌柄左右摇动即可摘下放入筐内,注意不能将泥帯起来,以免泥土污染羊肚菌。羊肚菌采摘后,要按大小标准分别轻轻放人筐内,在运输过中,避免大的摇动和碰撞受到损伤。
6.2. 干制
采收的子实体要及时进行晒干或烘干,避免堆积褐变,影响品相和出售价格。羊肚菌烘干时温度应从30℃~35℃开始,加大通风,及时排走湿空气,避免菇体堆积褐变,保持2~3小时,至菇体不再收缩后逐渐升温至45℃~50℃,温度最高不超过55℃,2~3 h,彻底干燥。适当回潮后装入加厚的透明塑料袋中,密封保存 [6]。
NOTES
*通讯作者。
相关知识
是谁在祸害羊肚菌?羊肚菌病害核心种类基本摸清
2018羊肚菌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及风险防控培训班在昆明植物所召开
羊肚菌原基可以浇水吗
抓住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元凶”
羊肚菌的种植条件与适宜地点(了解适宜的土壤、气候与环境,提高羊肚菌产量)
新手必看!羊肚菌种植时间与管理技术详解
羊肚菌鲍鱼石斛鸡汤 增强抵抗力 调理脾胃
羊肚菌细菌性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秋冬养生汤|提高抵抗力|羊肚菌炖花胶
桃设施栽培技术要点
网址: 陇南山区羊肚菌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要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29070.html
上一篇: 芦荟开花后怎么处理,开花后怎么养 |
下一篇: 芦荟开花的寓意(探索芦荟开花的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