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1日消息(总台记者于沫涵)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传统观念认为,不种地的人不能被称为农人。而在大农业观下,农业经营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从业者,还包括在乡村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涉农行业的多业态经营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新农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人物访谈《大农业 新农人》,本期人物:“95后”治沙青年仲麟。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古诗中对沙漠的描写,常充满了萧瑟与孤寂。而在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的交汇处,甘肃民勤,这座坚韧的沙漠之城,犹如一道自然界的坚固防线,抵挡着风沙的侵袭。
民勤所处沙漠样貌(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逃离沙窝”到“扎根沙漠”
作为一名地道的民勤孩子,“95后”仲麟的童年记忆中,家乡是一座常年受到风沙侵袭的小城。仲麟回忆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沙尘暴频繁、强烈。每当刮风时,我们很少外出,常常待在炕上。天空看起来经常是黄的,风吹着窗子,像鬼哭狼嚎的声音。”
外面的世界很美好,但治理家乡的风沙是仲麟心中无法忽视的责任。一颗治沙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发,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返乡。仲麟表示:“我想着回到家乡做一些事情。我们家乡的生态环境很恶劣,父母们都希望孩子离开这片沙窝窝,去其他地方发展。起初,我和大学同学一起回来创业,但在一年内,大家都相继离开,只剩我一人。”
治沙青年仲麟头顶烈日、脚踩黄沙(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搬进沙漠与梭梭树作伴
最初的治沙之路并不顺利。仲麟和村里的伙伴在沙漠边缘种下500多棵梭梭树,然而因经验不足,大部分树苗枯死。他说:“当时以为很简单,梭梭树生命力顽强,容易成活,所以只浇了一次水,但等到下次回来时,发现几乎没有存活。”
这次失败让仲麟意识到,治沙远非想象中简单。他拜访当地治沙前辈、学习种植技巧、逐步积累经验。为了更好地照料树苗,仲麟将“家”搬到了沙漠中,日夜坚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后来种下的800亩梭梭树,成活率高达90%,这一片片绿色成为了沙漠中的希望。
仲麟利用电商推广销售民勤特色农产品(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用网店收入“养”梭梭树
治沙的资金从何而来?仲麟在种树的同时探索农村电子商务,利用电商平台获得的收入作为种树的资金。不仅如此,他还在短视频平台上记录治沙的点滴。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共同致力于家乡的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仲麟介绍:“目前,我们秋季种树的志愿者报名人数已超过1万人,更多朋友看到了、关注到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加入了进来。”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仲麟种树的队伍(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过去四年时间里,仲麟和他的团队在腾格里沙漠西部种植梭梭树,公益造林4000多亩。在仲麟和无数治沙人的共同努力下,民勤不再是那个萧条的沙漠之城,而是逐渐变成了一片充满希望的绿色防线。目前,全县已完成人工造林230万亩,在民勤绿洲沿线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设了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未来,虽然风沙依旧存在,但绿色的希望已经在民勤的沙漠中牢牢扎根、茁壮成长。
相关知识
遵义桐梓:挖掘乡村致富能手 让新农人成“兴农人”
身边的花博丨90后“海归”来崇当“花匠”,成为“新农人”
泰州海陵:“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乡村振兴之路“添景”又“添金”
建强“三支队伍”丨从白领到新农人:她立志打造园艺界“胖东来”
硕士当花匠,“花样”不一般丨新农人 兴农计
返乡创业 “新农人”把茉莉花种成“致富花”
仲花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开班了!
牛!凤凰这位“巾帼新农人”把花“种”上央视!
培育“新农人”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沙漠玫瑰嫁接方法,沙漠玫瑰的花语
网址: 大农业 新农人丨仲麟:把“家”搬到沙漠里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34795.html
上一篇: 12年来种下近4万亩梭梭树 贾其 |
下一篇: 香雪兰的花语和寓意,香雪兰的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