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春兰传统品种 [宋梅] 完全赏析

春兰传统品种 [宋梅] 完全赏析

 

春兰传统品种 [宋梅] 完全赏析
无锡 叶军然
传统铭品“宋梅”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绍兴宋锦旋氏选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了。当时取名“宋锦旋梅”,又名“锦旋”,目前兰界习惯称之为“宋梅”。古往今来,“宋梅”作为春兰梅瓣花艺的典型代表备受历代艺兰大家的推祟。它与“龙字”一道被誉为“国兰双璧”,与“集圆”、“龙字”、“汪字”一起被称为“春兰四大名种”,并被推为“四大名种”之首,在日本它还与“集圆”、“龙字”、“万字”一起被称之为“四大天王”。宋梅”贵而不娇,其抗逆性和繁殖能力极强,为此虽历经战乱,却能连绵相传至今。“宋梅”于1928年东渡日本,并在上世纪80年代成功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尔后国内有关单位也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宋梅”的“组培快繁”工作,至此“宋梅”的数量激增。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宋梅”在传统春兰铭品中应该是数量最多,流传最广,最具“群众基础”的品种了。按理说,象“宋梅”这样的“群众花”是不应该存在品种认定方面的问题的,可在事实上却不是这么回事。当下市场上,不良兰贩以普通草兰冒充“宋梅”和拿非常规开品的“宋梅”冒充落山新种之事屡见不鲜;也有霄小之徒把“宋梅”的白舌开品吹嘘成“变异素梅”索卖高价;还有人把“宋梅”分成几种,诸如“长叶宋梅”、“短叶宋梅”、“立叶宋梅”、“环叶宋梅”、“宽叶宋梅”、“细叶宋梅”等等。名目繁多、故弄玄虚的目的只有二个,不是卖弄“高深”混淆视听,就是要推销自己的东西。春日里,笔者一好友几年前购得的“梅瓣新花”开了,纠缠了多年的“疑似宋梅案”终于有了个了断。每每提及此事,这位好友总是懊悔不已:兰贩们总是找一些开品怪异,做过手脚或接近凋零的“宋梅”诱人上勾,若不是对“宋梅”的各部特征做到心中有数的话,也就难以拥有“受骗免疫力”了。
那么,“宋梅”的各部特征有那些,又该如何去掌握它呢?
多年来,笔者通过对兰家陈学祥先生圃中上万苗“宋梅”进行跟踪观察,并亲手种植了数百苗不同来源的“宋梅”,加以平时留意身边兰友种植的“各式宋梅”,积累了一些有关“宋梅”品种认定方面的心得。现尝试把这些心得记录下来与兰友们共同来探讨。
一、“宋梅”的草:俗话说“观花一时,赏草通年”。对于鉴定品种来说,掌握无花空草的特征尤为重要。兰界有部分人把“宋梅”按叶形分成“长叶宋梅”、“短叶宋梅”、“立叶宋梅”、“环叶宋梅”、“宽叶宋梅”、“细叶宋梅”等,实际上这些“变化”只不过是种养管理和环境等外因造成的,不能称之为“变异”。而目前“宋梅”真正的自然“芽变”仅有陈学祥圃中的“金边宋梅”一例,通过“定向培育”,其中一路“金边”已十分稳定,只是目前仍未见花,花艺上是否有变化还不得而知。对于以上所说的各类叶形的“宋梅”笔者也都有引种,其中有叶长近50厘米的,也有叶片相对直立的,还有叶宽达1.5厘米以上的,然而这些不同来源的“宋梅”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渐趋一致,相信再种上一、二年也就无法区别了。“宋梅”叶形的不同变化虽不能作为“变异”的品种来看,却能让我们了解到它的来源和原来的种植条件和方法,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购买意向。通过对这些不同叶形“宋梅”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叶形怎么变,其基本特征是不会变的。
“宋梅”叶姿:“宋梅”叶姿一般都为典型的弓垂式,也有相对直立些的半垂式,但不管是弓垂还是半垂,其弧度都非常柔顺且富有力度,不会有生硬或柔弱感。
“宋梅”叶长和叶幅:“宋梅”叶长一般在30厘米左右,但随着草的壮弱不同叶长会有相对的变化,笔者就养过叶长达50厘米的“长叶宋梅”,“宋梅”的叶宽一般在1.2厘米左右,与叶片长度一样叶宽也是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宋梅”的叶长、叶宽不能作为确定品种的标准,但我们要知道无论它如何变化,也只不过是把“通常叶”放大或缩小罢了。
“宋梅”叶质和叶性:“宋梅”叶质细糯、厚度适中,叶性刚柔相兼极富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种植和温室催发出来的“宋梅”叶质是会有一定变化的。
“宋梅”叶色和光泽:“宋梅”叶色一般呈深绿色,叶面光泽度特强,然而“宋梅”叶色除其品种特性外还与种养方法和环境光照造成叶片结构和所含叶绿素的差异有关,所以“宋梅”叶色的深浅也不能作为确定品种的标准。
“宋梅”叶柄、叶梢、叶面等细部:“宋梅”叶柄紧收、叶幅中阔、叶梢钝尖,叶面有行龙,底叶呈船形这些特性是固定不变的。
“宋梅”整体株型:“宋梅”从整体株型看,每株叶片排列整齐,或高垂或底垂,弧度圆顺,风韵优雅。

二、“宋梅”的叶芽:兰花的叶芽特征是我们鉴定品种的重要依据。可许多兰花书籍在描述“宋梅”这一品种的叶芽特征时却不一致,有说是淡红色,也有说是深绿带紫色,还有说是淡紫红色等等。那么,究竟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只要亲手种过“宋梅”并且细心观察了叶芽生长过程的兰友都会清楚,其实这些描述都是正确的,只是这些兰著选择了叶芽生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来描写罢了。我们通常说的芽色,是指叶芽出土后“开口”前的叶鞘的色泽,然而叶芽出土至“开口”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期间叶芽色泽也会不断地变化,若不明白这样的变化,自然会导致“芽色不同”的误解来。“宋梅”叶芽萌发出土之前,一开始芽体呈白色,仅芽尖微有红晕,随着新芽的发育膨大,内层叶鞘长出时,芽尖红晕也不断地扩散,并逐渐出现细丝状淡红色线,色泽由下而上逐渐加深。“宋梅”叶芽出土后,叶鞘的色泽受光照影响,生成叶绿素,鞘色逐渐转绿,而附着在叶鞘上呈雾状和丝状的红色斑也不断加深,但由于光照的强弱不同,其色泽会有一定的差异。也有人认为芽色与水肥、植料和植株壮弱有关,经反复观察和查阅相关植物学资料,水肥、植料和植株壮弱对芽色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直接的,实际上是叶芽的生长速度影响到光照量而导致的误解。在叶芽长出最后两片鞘叶时我们会看到鞘尖和新叶上头上会呈微透明状,俗称“白头”,这是梅瓣花的共同特征。

三、“宋梅”的花芽:“宋梅”是易花品种,其花芽一般在每年的7-9月间萌发出土,尔后随着天气转冷,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休眠“春化”期,直到开春气温回暖后才会重新开始生长。而在这样大半年的时间里,正是居心不良的贩子“剥花”骗人的时候。为此心平气和不贪婪,脚踏实地练就“看苞识花”水平尤显重要。“宋梅”花芽的筋、麻、砂晕及壳色:“宋梅”花芽特征明显,细观筋、麻、砂晕可以用“空、活”两字概括。空,是指苞壳上的筋脉明显而透顶,正因为筋脉明显而透顶,筋脉与筋脉之间才会构成空隙来。活,是指苞壳上的砂晕浓重,正因为砂晕浓重才会彰显苞壳的鲜活。“宋梅”花芽的苞衣淡粉紫底苞尖带绿彩,筋、麻赤紫,苞衣由外往里层层增绿,“贴肉苞衣”阔大,绿彩浓艳且有白边。另有兰友说“宋梅”定有绿苞衣三片,俗称“上三彩绿壳”,这倒不一定。虽“宋梅”极易出现“三绿贴壳”,甚至“四绿贴壳”,但大部分“宋梅”只有1-2片绿贴壳。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花芽和叶芽一样,它在出土前后至“透蕾”前,不同的生长阶段其色泽也会因光照的时间和强弱有所变化。
“宋梅”花芽的蕾形:“宋梅”花芽刚破土时,苞尖相对合拢,有紧吻一起,微分或裂开状,俗称为“鸡嘴”,其苞尖有“白头”。花蕾蕾肉底部和胞衣间有一定的空隙,俗称“下有空房”,蕾肉顶部和胞衣间亦有一定的空隙,俗称“上有空头”。在孕蕾中期,用手指轻捏花苞,可以感觉到花苞蕾肉底部和顶部都呈圆钝形,俗称“上下结圆”。在孕蕾中后期,可以看到随着胞衣内花朵的发育生长,逐渐上升将苞衣涨裂开来,在花蕾顶部形成“雀嘴”。而到了孕蕾后期,花瓣顶端透出胞衣,我们可以看到“宋梅”瓣缘有白边的特征。“宋梅”花朵朝天绽放,边绽放边起杆同时逐渐转头。
四、“宋梅”的花:在我们日常选花购草遇到不能定品时,常会说到:还是见花再买吧。“见花再买”说的是只有“花”才可以作为鉴定品种的最终标准。当然也只有认得“花”,熟识“花”的不同开品,掌握“花”的基本特征才能做到“以花定品”。“宋梅”在瓣型理论中成其梅瓣花艺的代表种,历代兰家评价甚高。“宋梅”的通常开品其舌瓣短圆阔大放宕适度,捧心软糯光洁圆整,中宫不紧小与外瓣配比合理,外瓣圆而紧边,主瓣正挺上盖,副瓣一字肩平、展绽有姿而拱抱,色俏质糯,细高杆,花开经月色不凋形不变,神韵轩昂。这些都是“宋梅”之所以成为梅瓣花艺无上品的重要原因。
“宋梅”的不同开品:“宋梅”虽然是瓣型理论中梅瓣花艺的代表种,但实际上其开品却变化多端。我们经常见到的开品就有:标准梅瓣开品、荷形水仙开品、梅形水仙瓣开品、白舌开品、双花开品以及介于以上几种开品之间的变化无穷的各式开品。一般来说“宋梅”特壮大苗易开“双花”和“荷形水仙”;壮苗大草易开“梅形水仙”;矮壮中苗易开标准“梅瓣”;至于“宋梅”唇瓣无红点的“白舌”开品并非是从“宋梅”中产生“芽变”得来的“素心梅”,“宋梅”常开“白舌”是品种特性,不能保持稳定。“宋梅”的不同开品还与种养环境、植料和养护管理有关,特别是“孕蕾”和“放花”期的水肥控制影响最大。如“孕蕾”期间充分“春化”适当“疏蕾”,“露嘴”时“荫放”,“拔葶”时盆内“扣水”并保证足够的环境湿度,利用光源调节花向,是能获得较好开品的。
“宋梅”的不同花色:“宋梅”花色一般呈俊俏鲜丽的嫩绿色,瓣质厚糯,瓣面有通透“玻璃质”感,细品之下,花瓣层次丰富,晶莹透亮,犹如翠玉。在不同的光照和管理下,“宋梅”的花色在保持相同质感的前提下其成色变化多端。光照过强过弱甚至是“套袋”和使用不同“光谱”的光线,宋梅”的花色会出现“老绿”、“翠绿”、“黄绿”、“白绿”、“乳白”甚至是“乳黄”等变化,这些变化在恢复正常管理后就会还原。“宋梅”会有少量开品在其外瓣的中心出现断断续续的红丝。如单单出现主瓣正中,部分兰友称其为“鹤顶红”。出现这样的色线会让“宋梅”瓣色失去纯净感,实属不雅,所幸这样的色线只是偶然的现象。
“宋梅”的花茎:“宋梅”的花茎是春兰中典型的细高杆,通常都能花开出架。茎高与养护管理有关,也与“绿贴壳”的数量成比例,“绿贴壳”的数量越多花茎也就越高。花茎色泽与苞衣色泽的变化相似,花茎自绿底缀紫红筋、色鲜彩的苞壳中抽出。随着花茎的伸长,我们可以看到“宋梅”的花茎呈绿底缀紫红晕,顶上一节花茎转为翠绿色。花茎的色泽会因莳养管理等外因其色泽深浅有一定的变化,有时花茎会呈翠绿色或白绿色,仅茎节留有红晕。
“宋梅”的外三瓣:“宋梅”花容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外三瓣上。其变化有“三瓣紧圆”的标准梅瓣、“短阔收根”和“收根放角”的荷形瓣、“长脚圆头”的梅形瓣等等。但无论“宋梅”的外三瓣形状如何变化,其外瓣上的一些基本特征是不变的。这些不易产生变化的特征是:瓣肉厚糯的质感不变;瓣肉上有暗隐的同色花筋不变;两副瓣呈“一字肩”不变;外三瓣头带尖锋不变;外三瓣肉厚,瓣根边薄,微微内卷不变;外三瓣镶似白边的特征不变。
“宋梅”的捧:关于“宋梅”的捧,几乎所有兰著一致认为是“蚕蛾捧心”。然而在事实上,“宋梅”的捧并非简单的如此一笔带过,我们能经常看到的宋梅”捧瓣的形状有:捧兜较厚硬,但捧瓣尚能分窠或分头合背,唇瓣较短小,中宫略感紧小的“分窠半硬蚕娥捧心”;还有捧瓣质地较软糯滋润具肉质感,两片捧瓣分窠却合抱端正,圆润而光洁,捧心顶部不露鼻背,捧心侧面不见舌腮的“软蚕娥捧心”。除此外,我们还可以偶尔见到捧心厚硬,捧瓣连肩搭背,舌瓣尖小,中宫紧缩的“硬捧宋梅”。但无论“宋梅”的捧心如何变化,其特征还是有迹可寻的,首先“宋梅”捧头有象“握拳”时凸出的关节一样的机理。其次“宋梅”捧瓣根部有与外三瓣相似的中厚边薄,犹如白色裙边般的特征。

“宋梅”的舌:“宋梅”的舌的形状与捧瓣结合构成“宋梅”各式各样的中宫。我们能经常看到的“宋梅”舌的形状有:大小适中、短而圆正的“刘海舌”和放宕适度的“如意舌”,当“宋梅”开“拳头捧”时还可以看到退化到犹如“雀舌”的唇瓣。“宋梅”舌面上的色斑,有时只有一小红点,有时其正面净白仅舌根部有红点,但大部分“宋梅”舌面上的红点不规则。“宋梅”的香气:“宋梅”的香气为江浙春兰典型的幽香。这是一种奇特的香气,大凡欣赏过“宋梅”开花的人,都会被那种“着意闻时无处觅,传香却在无心时”的幽香所深深地吸引。然而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这种幽香并非是固有的,它只有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才会释放。按老法以腐植土种植并施有机肥,要比以硬植料施无机肥的温室苗其香气更甚。
对于鉴定一个品种,平时的经验积累必不可少,只要我们坚持多看、多听、多想、多实践、多总结,用“五多”去了解一个品种,抓住一个品种的基本特征,综合全面地来看,就会掌握这个品种的神韵气质,就可以达到不必细看,仅凭远观便能鉴定品种。“宋梅”是著名的“人格花”,但愿所有“爱兰”之士在“宋梅”身上感受到的永远只有人性的真、善、美。

    据记载,宋梅发现之初,花形为荷形水仙瓣,后经多人载培才逐渐变为梅瓣。其花瓣有绒毛般的光泽,花形,外三瓣特别紧圆,宛如梅花花瓣,紧边似镶白边。色泽青绿,双捧起兜,形似蚕蛾,故称蚕蛾捧。舌瓣短而圆,微朝上。舌尖起微兜,尤如童子之流海,故称流海舌。舌上有不轨则红点。长时期的人工培育,引发芽变,有些花舌已变白,只有花舌根部尚存红块。外三瓣有时开荷形水仙,或梅形水仙。兰草键壮时易起双苞并蒂花。主瓣中正圆整,副瓣平肩,中宫圆整,花容十分端正。花葶高昂,有时可高出叶面。苞叶上有二到三片箨壳,花杆有白、白带微红两种,也是芽变所致。兰叶呈弓形,叶幅较宽,叶尖純,叶色浓绿,叶面起光泽。新芽紫红色。
    宋梅虽高贵,但生性强健,栽培较易成功。开花时,香气醇厚,花开耐久。若不为展出,一般开足后就应将花剪下瓶插,以显爱花之心。

相关知识

春兰名品:宋梅的故事
宋梅
春兰宋梅的饲养方式
春兰老八种之首“宋梅”,花开梅瓣型,香气醇厚,是梅瓣兰之代表
春兰纯正老种“宋梅”,瓣型工整,香味扑鼻,值得收藏
兰花品种那么多,春兰又有哪些?喜欢春兰的,这几个春兰品种必养
春兰老八种之首“宋梅”,花开梅瓣型,兰香醇正,是梅瓣兰之代表
杭州市余杭区第六届春兰展暨第三届“宋梅”专题
宋梅的养护方法
宋梅鉴别

网址: 春兰传统品种 [宋梅] 完全赏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7839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宋梅,阳台矮壮草带花
下一篇: 春兰铭品宋梅辩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