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艾蒿是什么样子的植物,有图片提供最好!谢谢!
艾又叫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整株都有芳香气味,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每近端午,市场上售卖几种植物草药的摊位就会多起来。我们的母亲或者祖母们,常常会买来几束,或者挂在门墙之上,或者放在大锅里熬成一大盆汤——这汤不是用来喝的,是用来洗澡的!童年时,每一年都会被强制享受这样一次药草沐身。按照传统的说法,洗过药浴的小朋友不容易生病,而且身上散发的气味可以让蛇虫远离,不长痱子。这些草药中,主要以菖蒲和艾蒿为最多。
菖蒲和艾蒿,悠长年月之前的某个端午,先祖就在采摘它们。今天,让我们用格物致知的态度,再来认识一下这些植物。
菖蒲Acorus calamusLinn.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诗?国风?陈风?泽陂》说到端午,当然得谈屈原,小清新马上会想到浪漫主义,不过在自然控的眼中,《离骚》几乎就是一部先秦时代香草植物的小百科,那些兰蕙白芷们涉及菊科、兰科、唇形科、睡莲科、锦葵科、芸香科、木兰科、樟科、木犀科……我在高中读到这些篇章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讲台上分析的这些意象含义完全没听进去,满脑子都是关于植物的想象。还记得那句“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吗?其中的“荃”(quán),就是我们今天插在门上的菖蒲。
我们今天谈论的菖蒲来自天南星科——这个名词好熟悉啊,自然控前一篇文章中的巨魔芋也是天南星科的——菖蒲至今在江南也还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湿地植物,常见有两个种:一个生活在湿地淤泥中,可以直接称为菖蒲Acorus calamus;一个生长在溪流的石头上,称为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前者有着高大剑形叶片,后者叶片矮小密集成丛,但二者都有匍匐蜿蜒的根茎。
【叶片较为高大挺拔的是菖蒲Acorus calamus,右图是它的花序特写。】
【生于溪中石上的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叶片密集成丛,植株较为矮小。】
揉碎一片菖蒲的叶子,就能闻到那种带着柠檬味道的清香,而根茎的香味则更为强烈。这些香味主要来自菖蒲中含有的细辛醚及少量丁香酚和黄樟油素。干制的菖蒲根至今还被广泛用作中药,另外,它也可以作为酿造一种苦艾酒时的添加物。菖蒲的精油则被用来制造香水。
同为天南星科植物,和巨魔芋那有趣的“性生活”史不同的是,在亚洲和欧洲,绝大部分的菖蒲是三倍体植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这使得我们很难看到菖蒲那天南星科特有的肉穗花序,即使偶然见到了,也是不孕不育的。旧大陆的菖蒲基本上是无性繁殖而来,幸运的是它同属的在新大陆的姐妹,Acorus americanus,是二倍体能够产生种子。种子的意义在于,即使出现了一种致命病毒使所有无性繁殖的菖蒲死亡,也依然会有种子能撑过这场灾难,经历自然选择的考验生存下来。
另有不少中文名中带“菖蒲”的植物,例如鸢尾科鸢尾属的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以及唐菖属植物Gladiolusspp. 。唐菖蒲原产于南非,又叫洋玉簪。它们被称作菖蒲的时间要比Acorus短得多,名字来源于它们和菖蒲都有类似的叶片:基部鞘状,两侧压扁,嵌叠排列(其实这是鸢尾科大部分植物的共同特征,倒不如说是菖蒲去鸢尾家偷师学艺了)。它们和菖蒲Acorus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有着娇艳柔媚的花。黄菖蒲的种名pseudacorus更加暴露了这一点,pseud(假的)+acorus(菖蒲),这简直是在卖萌嘛。 它的另一个名字是黄花鸢尾,更接近于本质。
【鸢尾科的“菖蒲”们:左为唐菖蒲Gladiolussp.,右为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艾蒿Artemisiaspp.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王风?采葛》通常所说的艾蒿,其实包含了菊科蒿属的好几种不同的植物,比如艾Artemisia argyi,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iorum,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等。这一类蒿属植物在外形、气味上相似,被统称为“艾草”或者“艾蒿”。艾蒿作为野草在春天的中国乡野随处可见,而它在民间传统中的影响力也许要高过其他很多野生植物。
【香气独特的寻常野草:艾Artemisa argyi。】
【另一种类似艾,也常被称作“艾蒿”的蒿属植物: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青紫色的茎,羽毛状多裂的叶片,这应该是很多人见到艾蒿的第一印象。和其他很多菊科植物一样,新生的艾蒿叶有一层白色反光的绒毛,随着叶片的成熟伸展,叶面的绒毛会消失,而叶背的绒毛则一直保留着,风一吹过,银色的光泽泛起。艾蒿的花小而不起眼,它的果实是瘦果,和菊科这个庞大家族的其它植物果实一样细小轻盈,粘在小动物的皮毛上踏遍海角天涯。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艾蒿会长到一人多高。废弃之城切尔诺贝利,其城市名的意思即是“长满艾蒿的地方”,颇有些一语成谶(chèn)的意味。
【艾的叶片两面以及花序。】
揉碎一片艾蒿叶的味道,无论喜欢还是厌恶,一定是让人难忘的,事实上这也成为在野外识别蒿属植物的方法之一。艾蒿强烈的气味来自于植物体含有的一系列桉树脑,艾草油,侧柏酮,三萜类化合物和香豆素。这样的“艾香”有抑制细菌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端午节悬在门前的艾蒿被认为有“辟邪”的功效。
其实艾蒿给我最深的记忆不是在端午,而是清明。当它还刚长出嫩叶的时候,故乡的人就会挎上篮筐,满山遍野地采寻。嫩叶采回来之后,加一点井水,揉碎成汁。把糯米或者粳米蒸熟,捏打成团,再和艾蒿汁糅合在一起,经过无数次捶打,搓成一块块绿色的小团。或蒸或炸,或者碾成皮,包裹酸菜、卤肉、春笋丝捏成饺子状蒸熟,和艾香和米香糅合着,把我内心最深处的馋虫勾起。这种美味,故乡人称之为艾米果,浙江有人称之为清明饼,其他地方则各有不同称呼。
【客家清明点心,艾香和米香糅合在一起的艾米果。】
除了食用和沐浴之外,艾叶在中国还有一大部分消耗是作为中医“针灸”中“灸”的材料,用草纸把陈年艾叶卷成团,点着之后在皮肤表面游走熏烤。按照传统医学的观念,这可以通络驱寒,行气活血的。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无论是艾草也好,菖蒲也好,其所含杀菌、杀虫物质的作用,当然是远逊于抗生素和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而传统的艾灸疗法,效果至今没有通过实验证明。
我们今天用菖蒲和艾蒿来熬汤沐浴、结扎成束挂在门廊之上,或许已不再考虑健康或辟邪的意义,更多的,是难以割舍我们与传统、与土地的羇绊。当我们吃着粽子,童年时代记忆中那氤氲的水汽夹着药香绕梁而上的时候,吟咏着《诗经》中的几句懵懂情话,又有几个在外的游子不起思乡之情呢?
图片来源:艾 joeauyeung198 / Flickr;菖蒲 flowerdiy.net;艾米果 亲爱的小孩 / 网易博客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娱乐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相关知识
菖蒲与艾蒿,忘不了的端午气息
端午节挂菖蒲和艾草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挂菖蒲的意义是什么
端午节挂艾叶菖蒲
园艺疗法 | 端午节,你家挂起艾草了吗?
端午节在房子悬菖蒲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挂菖蒲的来历,端午节挂菖蒲挂多少
端午节的习俗——悬艾叶菖蒲
端午节文化:端午节花草的那些事儿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
网址: [端午节艾蒿]端午节的艾蒿是什么样子的植物,有图片提供最好!谢谢!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81718.html
上一篇: 做艾叶粑粑的艾叶长的是这个样子的 |
下一篇: 野生艾蒿长什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