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树和香榧树不是一种树,两者是类似鸡和母鸡的关系。可是现在,许多人把两者混为一谈。”25日,坐在电脑前,70岁的诸暨学者杨士安认真地说,包括一些辞书和学术著作都存在这个问题。过去两个月里,老杨不厌其烦地将他的研究考证结果寄给有关单位和专家,唯一的愿望是尽快结束以讹传讹的现状。
近日,杨士安收到我国著名林学家、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的亲笔回信,信中说,杨士安提到的“榧”与“香榧”的关系及有关名称问题,值得重视。
为《辞海》纠错
“趁《辞海》这次修订机会,要把错误纠正过来。”杨士安说,《辞海》十年一修,继2009年出版后,2019年《辞海》正在修订。而2009年出版的《辞海》中关于“香榧”的注释,在杨士安看来“有问题”。
老杨翻开《辞海》2009年版第4卷2497页,指着“香榧(Torreya grandis)简称‘榧’”对记者说,这一表述不够正确。
他说,从植物学观点出发,榧树与香榧树是物种与品种之间的关系,香榧树是榧树中的一个品种,是榧树中自然变异并经过人工无性繁殖的一个优良品种。“榧树”与“香榧树”之间的关系,可以视为“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关系,两者“涵盖面”不同。
榧树有雌雄之分(偶有“雌雄同株”现象),而香榧树是都会结“榧子”的雌树。香榧树只能通过“嫁接”方法繁殖,而不是通过“播种”的方法。此外,诸如“香榧雌雄异株”之类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
此外,杨士安还补充说,“榧”在美国、日本等地都有,但可供人类食用的干果“香榧”只有中国有。
据杨士安考证,史料中第一次出现“香榧”一词是在《光绪诸暨县志·物产志》上。“一直来,人们将榧树和香榧树混为一谈。”9年来,杨士安查阅各种史料,针对《辞海》“香榧”条载200多字的注释,他撰写了上万字的研究材料,并一一寄给林业等相关部门。
得到院士关注
今年2月,杨士安寄出13封信大多石沉大海。让杨士安特别欣喜的是,他的考证引起著名林学家、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的关注。李文华在回信中写道:“你来信中提到关于‘榧’与‘香榧’的关系及有关名称的问题,值得重视。希望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以免以讹传讹。”李文华院士还在信中表达了对杨士安的敬佩之情。
“李文华院士曾亲手向绍兴、诸暨两地颁发了‘会稽山古香榧群’证书。”对于李文华,杨士安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他介绍,2013年5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牵头,在日本石川县七尾市举行了“第四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经G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科学委员会闭门会议讨论,最后确定将中国的浙江省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等6个传统农业系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李文华院士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达西尔瓦先生等,向6个地方的申报陈述代表颁发了证书。所以,此次能得到李文华院士的重视,杨士安很是欣慰。
今年70岁的杨士安是土生土长的诸暨人,曾任诸暨图书馆馆长,现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省地方志学会、越文化研究会等会员,在语言文字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地名学等方面颇有造诣,出版过数本学术专著。就在2009版《辞海》修订期间,他曾就《辞海》的收字、《笔画索引》排列及地名条目“大陈岛”等,提出了几条商榷意见,出版社专门回复告知,表示将分别给予酌情处理或改正。“但愿这次我的意见也能被采纳。”老杨满怀期待地对记者说。
相关知识
榧树与粗榧,“榧”在其中究竟代表什么?
皖南山区香榧丰产生态栽培技术
全网最全!诸暨中国香榧博物馆打卡攻略来了
云南榧树图片
香榧图片
香榧栽培关键技术
粗榧树保护现状(探究粗榧树的生态价值与保护措施)
浙江丽水推进香榧产业发展(图),行业动态-欢迎加入园林网!
香榧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何发展香榧
香榧不同微型嫁接方法初探
网址: 榧树≠香榧树!诸暨七旬老人花9年为《辞海》纠错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03386.html
上一篇: 榧树和粗榧的区别 |
下一篇: 榧树雄球花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