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典民歌,《茉莉花》不仅唱遍大江南北,还传唱海外,真是“满园花开开也开不过它”。可见民歌之魅力无穷!
——中国民族音乐家 冯光钰
一首来自中国的歌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推荐;
歌剧作曲大师普契尼一生未踏足中国,却在其著名歌剧《图兰朵》中,唱响一段来自中国的旋律;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等重要场合,一首民歌小调被频频奏响……
猜到了吗,这三个故事的主角,对,就是我们的民歌——《茉莉花》。
在古老的中国,对茉莉花的歌颂已有上千年。中国人喜欢闻香、喝茶,茉莉花恰恰二者兼具。
自汉代传入中国后,芳香独特的茉莉花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拜,而成为了人们赞美的对象;明朝万历年间冯梦龙的《挂枝儿》中收编了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清乾隆年间(1736-1759年),由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第六集卷一《花鼓》中,就完整地记录下了它的唱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它,
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清道光年间(1838年),贮香主人所编《小慧集》中收录了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与现在流传的《茉莉花》的旋律轮廓大体一致。
后来,该曲更是流遍全国,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了许多曲调各异的《茉莉花》变体,但歌词基本上仍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
后来他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将其他一些歌词也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最终才有了今天我们听到的版本……
苏州评弹《茉莉花》《茉莉花》的旋律来自民间,歌词贴近百姓生活,因此,从它诞生至今,就一直备受人们喜爱,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六岁孩童,都能哼上几句。
悠扬的歌声仿佛将我们带到那花开时节,在江南水乡的花圃,一位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爱慕又眷恋。
当然,中国优秀的民歌不止《茉莉花》这一首,受到各族人民喜爱的也不止它一首,可为何是它在西方大火特火呢?一切还得从18世纪末,一个名叫约翰·巴罗的英国年轻人说起:
1793年9月,英王乔治三世派遣表兄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勋爵率领800多名成员的庞大使团,带着500多件礼物出使中国。
无事不讨好,果不其然,贺乾隆八十大寿只是个美妙的幌子,他们真实的目的是到中国来做生意,让乾隆皇帝行个方便。当然,乾隆皇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毫无疑问地全部拒绝了。
但马戛尔尼使团肯定不会空手而归,他们让95名使团随员,有计划地对北京、天津以及东南沿海区域做了大量的调查。这些随员中,从军事到各种科技、绘图人员,甚至连园艺专家都一应俱全,约翰·巴罗作为马戛尔尼的秘书也参与到了这次调研中。
他们打算掌握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为英国日后的对华行动打下基础,可这却无意促成了《茉莉花》与欧洲的一段奇缘。
在这个采风过程中,约翰·巴罗被街头传唱的《茉莉花》小调深深吸引。虽然在1768年,卢梭的《音乐辞典》就收录了这首民歌,但亲耳聆听的美妙,让他立即决定它记录下来,将其带回了欧洲。
好,《茉莉花》的材料有了,可是谁又是第一个将它引入欧洲音乐界的大佬呢?
这和马戛尔尼使团里,一位叫德籍翻译惠特纳有关系。从史料记载来看,他最先在欧洲推出了《茉莉花》,却没能按捺住骨子里的改编冲动,临门一脚时,竟按照当时西方的作曲规则,为这首乐曲配上了欧洲风格的引子、尾声和伴奏。这样一来,哪里还称得上是“中国旋律的音乐标本”?
和混搭狂人惠特纳不同,使团秘书约翰·巴罗更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他对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在其号称“中国百科全书”的《中国旅行记》中,不仅详细记载了《茉莉花》和其他九首中国民歌,还致力于还原它们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
书中,他用五线谱的形式记下《茉莉花》的曲调,并配以英文歌词翻译,甚至试图用罗马拼音记录其广东发音的中文歌词:
“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
我便戴,不出门,对着鲜花乐。
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赛不过它。
我便待采一朵戴,但又恐看花人骂。”
据我国音乐泰斗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第一首流传到海外的中国民歌”,约翰·巴罗在这里功不可没。正是他采用五线谱记谱并翻译了英语歌词,才使得乾隆年间《茉莉花》的完整曲调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在短短三四年间,风靡欧洲各国。
如今,《茉莉花》在中国及世界被广为传颂,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曲目:《茉莉花》世人估计很难想象,一首如此简单的民歌小调能带来多大的变化?它的出现,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还使两个大陆相互隔绝的时代跨越了地理距离的藩篱,成为了象征中欧人民友谊和交流的生动符号。它值得我们骄傲!
相关知识
《茉莉花》中国民歌简谱
茉莉花(中国民歌)
《茉莉花》:从明朝民谣到世界舞台的中国民歌
《东方植物之美:绽放在西方的5种亚洲花卉》
东方草木之美,绽放在西方的73种亚洲植物
植物文化(茉莉花)
茉莉花 DJ声音免费在线播放
茉莉花(东北版)声音免费在线播放
茉莉花(色空鼓)声音免费在线播放
《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之研究
网址: 绽放在东方枝头的婉约丨中国民歌《茉莉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18935.html
上一篇: 视听发烧网 |
下一篇: 达人艺典《筝·戏》2022头版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