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滴灌兴产业 “活水”旺乡村
盛夏,走进横县校椅镇榃汶村茉莉花盆栽扶贫示范园,洁白的茉莉花芬芳四溢。
“我种茉莉花20多年,这两年才算种出了点‘门道’。”7月9日,花农李茂昌指着正在滴灌的设施说,以前种花“靠天吃饭”,每隔45天左右才能摘一轮花;现在有了滴灌“加持”,不到一个月就能采摘一轮,保守估计一亩地每年可增产500公斤、增收近万元。
李茂昌和乡亲们赖以增收的滴灌,源自后盾单位南宁市水利局为该村修建的节水灌溉工程。
为让贫困户尽早脱贫,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自2017年以来,南宁市水利部门针对榃汶村无地表河、畬地缺水的实际情况,投入462.55万元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建抽水泵房、蓄水池、输水管及滴灌带等设施,于去年5月把灌溉用水送到了田间地头,为该村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52亩。
南宁市在榃汶村通过改善农村水利设施带动产业良性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让广大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富农强村。
有了“源头活水”,榃汶村的扶贫产业很快打开了局面: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花农们摸索出“摘一轮花就浇一次水、施一次肥”的种植方法,当年即实现增产增收;延伸茉莉花产业链,于2019年12月投资建设了茉莉花盆栽和蔬菜育苗扶贫示范园,今年疫情期间盆栽产品销量不减,全村贫困户均从中受益,“现在每天都有500-600单订单,保守估计今年销售额将超过500万元。”示范园负责人谭吉良说。
至2019年底,榃汶村集体经济收入11.5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400多元增至1.3万余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8%;预计2020年,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20万元。
水利设施改善了,生产用水保障了,产业发展起来了,乡村兴旺起来了。2015年以来,南宁市突出抓好水利工程补短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5亿元,针对贫困村的实际,重点开展了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乡村振兴夯实水利基础的同时,向群众传递节水优先,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
在隆安县乔建镇龙尧村,投资421万元的龙尧畔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依托靠邻龙虎山的自然地理优势,种植酸梅1131.9亩、水保林281.5亩,封山育林1.2万亩,走出了一条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以种植经果林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以生态旅游开发实现乡村振兴为主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横县那阳镇宝华村,110亩茂谷柑扶贫产业基地的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在未来几年里可为当地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年均增收27万元;
在隆安县丁当镇定坤村,饮水安全、灌溉渠道、山塘加固、高效节水、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等25个项目相继实施,并整合产业发展资金380万元,用于与企业合作发展火龙果、沃柑、甘蔗种植,使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达30.4万元;
……
“改善水利设施给贫困村带来的不只是更为高效便利的农业用水,更是转变传统观念的‘源头活水’。”南宁市水利局局长李伟进告诉记者,在加快补齐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认真落实水利惠民政策的同时,该市探索出一条以基建带动产业、转变发展观念的路子,助力解决扶贫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瓶颈和观念更新的双重难题,有效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纸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