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经典名方中桔梗的本草考证

经典名方中桔梗的本草考证

同期文章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经典名方中藁本的本草考证[作  者]:王亚鹏; 王艺涵; 詹志来; 李耿[主 题 词]:经典名方|本草考证|藁本|基原|产地|采收|炮制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医籍等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笔者对经典名方中藁本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藁本药材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藁本为正名,但其别名甚多。历代所用藁本的主流基原植物为藁本Ligusticum sinense和辽藁本L. jeholense,此外,尚有细叶藁本、滇芹、鞘山芎(新疆藁本)、水藁本等在不同地区习用。近代以来关于其学名考订的历史较为复杂,许多外国学者曾给出过不同的学名,然多与我国古代所用藁本情况不符,系因外国学者未能采集我国所用藁本药材对应的原植物进行准确鉴定所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系统的原植物调查整理,明确藁本正品基原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及以南地区,现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有少量生产。辽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以北地区,现于辽宁、河北等地有较多栽培;古代藁本的采收期多集中于正月、二月,以根粗大、干燥、气香、质重者为佳,现则多于春季出苗前及秋季叶枯后采集根及根茎,以个大、干燥、色黄、质坚、气香、根须少、残基短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以生品为主流,尚有炒制、研末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所用藁本采用藁本L. sinense或辽藁本L. jeholense的根及根茎,原方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经典名方中薄荷的本草考证[作  者]:姜慧; 廖天月; 万晶琼; 徐瑾; 杜文敏; 詹志来; 欧阳臻[主 题 词]:经典名方|薄荷|本草考证|基原|产地|品质评价|性味功效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薄荷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及性味功效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历代主流以“薄荷”一名为正名,尚有多个异名,多源于方音讹传、产地及功效等。历代文献记载有薄荷、龙脑薄荷、胡薄荷、石薄荷、大叶薄荷、野薄荷、南薄荷等多个品种,经考证,其中薄荷、龙脑薄荷、野薄荷与今薄荷Mentha haplocalyx一致,为主流品种,龙脑薄荷为薄荷因产地形态而命名,石薄荷为石香薷Mosla chinensis,大叶薄荷为今藿香Agastache rugosa,南薄荷为皱叶留兰香Mentha crispata。薄荷自唐代以来便已广泛人工种植,至明清时期多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以江苏为道地产区。其品质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薄荷常于夏秋采茎、叶,晒干,与现代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记载基本一致,古今薄荷常以生品入药。关于薄荷的性味功效记载,宋代以前均记载为味辛性温,至《履巉岩本草》始将薄荷订作“极凉”,可能早期认为与白苏、水苏、香薷及石香葇等性温药材外形相似,皆有辛散之功,故记载为性温,至清代后主流本草多记载为性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薄荷味辛性凉,功效为消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古今功效记载基本一致。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薄荷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M. haplocalyx为其药用基原,且以生品入药。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经典名方中黄精的本草考证[作  者]:马存德; 常晖; 杨祎辰; 王二欢; 詹志来[主 题 词]:经典名方|黄精|基原|苦味黄精|种类|学名演变|本草考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书典籍和现代文献资料,对黄精药材的名称、基原、苦味黄精种类、学名演变、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黄精别名众多,自《名医别录》始以“黄精”为正名。通过基原考证得出,唐代以前使用的黄精主流是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和多花黄精P. cyrtonema,至清代增加了滇黄精P. kingianum;按形状区别,依次称为“鸡头黄精”“姜形黄精”“大黄精”。采收时间为春、秋两季,采后“蒸过晒干用”,其炮制方法主要为“九蒸九暴”。苦味黄精主要是卷叶黄精P. cirrhifolium、湖北黄精P. zanlanscianense、垂叶黄精P. curvistylum和轮叶黄精P. verticillatum,不宜入药。基于考证,建议开发以黄精为主要原料的经典名方和大健康产品时,黄精的基原和产地应该明确并固定,使用基原明确的黄精或多花黄精,并有必要深入产地进行种质调查、取样,并建立黄精种植基地,建立溯源体系,以便控制产品的质量,稳定产品疗效。黄精的炮制方法则可依据产品功能定位来确定。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经典名方中豆蔻类中药的本草考证[作  者]:陈细钦; 冯剑; 詹志来; 刘洋洋[主 题 词]:豆蔻|草豆蔻|红豆蔻|肉豆蔻|本草考证|中药|经典名方豆蔻类中药包括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及肉豆蔻4种,药用历史悠久,同时也常用于料理烹饪调味。历代本草中豆蔻类中药因名字相近,且限于古代交通影响等条件,使得该类药材记载相互出入,常与同科多种植物混淆,至今仍有多种混淆品流通。为促进含该类药材古代经典名方的开发,笔者从释名、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等方面对豆蔻类药材进行全面梳理,经考证发现,豆蔻的基原植物是姜科豆蔻属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和爪哇白豆蔻A.compactum;草豆蔻主流基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且草果常作为草豆蔻药材入药,两者易于混淆;红豆蔻在古时本草中记载的主流来源为高良姜A. officinarum的果实,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红豆蔻基原植物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 galanga;肉豆蔻基原植物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历代豆蔻类药材除肉豆蔻主流基原较为固定外,其他3种豆蔻药用基原均有所变革,相互出入且尚有其他多种植物相混淆。4种豆蔻类药材产地均为东南亚一带及我国东南部,其中白豆蔻与肉豆蔻多为进口。豆蔻类中药药用部位明确,炮制方法简单,历代主流多为净制、炒法和煨法,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病证所需选择炮制品。建议厚朴温中汤中草豆蔻仁使用姜科植物草豆蔻A. katsumadai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云南等地均有产,其中海南万宁为道地产区,果实于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即可入药。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经典名方中麻黄的本草考证[作  者]:李恒阳; 丁笑颖; 张丹; 安琪; 金艳; 詹志来; 郑玉光[主 题 词]:经典名方|麻黄|本草考证|药用部位|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基原麻黄为常用的发散风寒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和方书,笔者拟对经典名方所用麻黄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麻黄药材主流基原为麻黄科草麻黄Ephedra sinica。药用部位为麻黄的草质茎。南北朝以前著录的产地为“晋地”和“河东”,即今山西省;南北朝及后世产地范围变大,现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地,其中内蒙古为主产区。历代采收加工方法均为秋季采收其茎,阴干或晾至7~8成干时再晒干。历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去节生用、酒炙、蜜炙、醋制等,现仅蜜炙法仍在使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的麻黄选取麻黄科草麻黄E. sinica为基原,以其干燥草质茎入药,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以生品入药。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经典名方中茯苓的本草考证[作  者]:赵佳琛; 王艺涵; 金艳; 张卫; 彭华胜; 蔡秋杰; 李兵; 杨洪军; 张华敏; 詹志来[主 题 词]:经典名方|茯苓|本草考证|道地性|炮制方法|产地加工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书典籍并结合现代文献,笔者拟对茯苓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进行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历代本草中所载对茯苓药材的文字描述及附图特征均与现代茯苓Poria cocos相符,药用部位为去皮的干燥菌核或茯苓皮。茯苓产区最初为山东泰山,唐代起随松林资源的变迁,茯苓产区转移至陕西华山一带,明代道地产区变为云南并延续至今。古代对茯苓的炮制方式均为去皮后进行蒸、煮、切片、捣烂等加工。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茯苓的药材,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茯苓片”的加工方式进行炮制。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经典名方中玄参的本草考证[作  者]:王艺涵; 马力峥; 赵佳琛; 金艳; 詹志来[主 题 词]:经典名方|玄参|本草考证|四妙勇安汤|两地汤|质量评价|炮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和医籍、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玄参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表明玄参之名历代多源于其形态、色泽。清代以来主要推崇浙八味之一的浙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为正品基原,其道地产区为浙江。玄参以身干、皮细、支条肥壮、体质坚实、内色乌黑、芦头修净、无细须者为佳。古代对于产地加工分蒸后晒干和直接晒干两类,近代以来玄参的产地加工多采用晒和发汗相结合的方法。明代以前对玄参的炮制主要以蒸制为主,偶见炒法,明代以及明代之后兴起酒制法,如热酒拌焙法、酒洗、酒蒸等,因古人认为酒能增强其功效,减其寒性,清代出现蒸过焙用的水火共制之法。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玄参炮制方法为除去根茎残留和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或微泡,蒸透,稍晾,切薄片,干燥。参考《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与《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建议经典名方中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药材以生品入药,故建议两地汤和四妙勇安汤中玄参用生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经典名方药物考证关键问题分析与要点建议[作  者]:詹志来; 张华敏; 黄璐琦[主 题 词]:经典名方|药物|本草考证|思路方法|关键问题|要点建议笔者对已报道的经典名方药物考证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要点建议,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该文分别从注意古今药物考证内涵的异同、注重多维信息的综合利用、注重药物不同关键环节历史流变的梳理与考证、注重近代学名考订沿革梳理、注重尊古不泥古的考证原则、注重文献学基础知识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应对本草考证的现状、问题、成果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吸收前人的优点,补充以往考证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经典名方药物考证自身特点,形成特有的研究体系,注重历史变迁的脉络梳理,注重横断面分析,在全面分析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与炮制等不同关键环节历史变迁基础上,充分吸收近现代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生产力和认知水平,给出不同时期经典名方药物的合理关键信息,为经典名方的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经典名方中大枣的本草考证[作  者]:钱锦秀; 孟武威; 刘晖晖; 陈世彬; 赵佳琛; 王艺涵; 金艳; 张卫; 彭华胜; 蔡秋杰; 李兵; 杨洪军; 张华敏; 詹志来[主 题 词]:经典名方|大枣|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本草考证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经史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大枣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该药材的取样及研究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大枣名称众多,多以性状特征或产地命名,入药统称为大枣。历代本草中大枣的主流品种一直为枣Ziziphus jujuba,无刺枣(变种)Z. jujuba var. inemmis也有使用,考虑到两者差异不明显,现代可将大枣的基原定为枣Z. jujuba及无刺枣(变种)Z. jujuba var. inemmis。我国大枣的种质资源丰富,全国各地多有分布,历代本草中记载青州(今山东)、晋州(今山西)、绛州(今山西)、蒲州(今山西)的大枣质优,尤其以山东大枣为优。21世纪初,新疆种植大枣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市场认可度较高,成为优质大枣的新兴产区。大枣采收期多为8月,与现今基本一致。古今炮制方法均以简单净制后干燥为主。通过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使用的大枣药材以山东、山西等传统优质大枣产区为主,加工炮制方法遵循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简单净制干燥即可。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经典名方中荆芥的本草考证[作  者]:丁笑颖; 李恒阳; 安琪; 郭梅; 郑玉光; 金艳; 詹志来; 张丹[主 题 词]:经典名方|荆芥|名称|基原|产地|炮制|本草考证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本草、医籍、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荆芥的名称、分类、基原、药用部位、性味、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及加工方法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荆芥以“假苏”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而“荆芥”一名则首见于《吴普本草》,后世多沿用“荆芥”为正名。假苏之名源于其气味,而荆芥则源自读音。荆芥主流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的带穗全草,其道地产区为江苏、河北等地。近代以来总结荆芥品质以茎细、穗多色绿、气香者为佳。在临床应用上,荆芥多为生品入药,炒炭入药主要用于止血。经典名方槐花散、当归饮子原方均以荆芥穗入药,因此建议使用唇形科植物荆芥S. tenuifolia的干燥花穗;而凉血地黄汤则以荆芥炭入药,建议可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荆芥炭的炮制方法。

相关知识

经典名方中款冬花的本草考证
经典名方药用百合本草考证
了解了芍药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读懂经典
闹羊花的本草考证及炮制历史沿革分析
中药玫瑰花的本草学考证
菊花的本草考证
本草学研究的二重证据——从本草文献考证到本草考古
黄璐琦院士:从本草文献考证到本草考古
药用菊花论文:麻城福白菊的历史文化渊源及本草考证
中国药用玫瑰本草考证与生产开发现状

网址: 经典名方中桔梗的本草考证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4027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桔梗冬花颗粒价格
下一篇: 桔梗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