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花卉消费观念的变化
花卉行业在消费者中知名度低,大多只是在行业内被人熟知,没有在更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中产生品牌口碑。花卉企业应开展有效的品牌营销,提升花卉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
品牌不但会带来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也会提升单品价格,并且可以引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
未来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趋势
1、种结构向高档化发展,价格日趋合理
近年来大量引进并生产优新品种,鲜切花如非洲菊、鹤望兰、百合、郁金香、鸢尾、热带兰、高档切叶等;盆花如凤梨类、一品红、安祖花、蝴蝶兰、大花蕙兰等,品种逐渐高档化,花色则多样、淡雅。
花卉市场的价格稳中有降,尤以香石竹、月季等大宗鲜切花产品的降幅较大(应视为合理性的降价),分别达30%和50%。
展开剩余69%
2、产业化区域性分工,花卉流通形成大市场
从国内花卉的生产格局和中远期发展趋势来看,鲜切花生产将以云南、广东、上海、北京、四川、河北为主;浙江、江苏等地的绿化苗木在国内占有重要份额;盆花则在青州遍地开花。
目前,昆明、上海是香石竹、月季和满天星等的主产地,云南省鲜花种植面积就已发展到2.4万亩,鲜切花产量达22亿枝;广东则利用其气候优势大量生产冬季的月季、菊花、唐菖蒲及高档的红掌、百合等,成为国内最大的冬春鲜花集散地,青州多肉市场也形成了一定成熟的种植规模,高品质多肉已成为市场主流。随着采后低温流通和远距离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这些地区的优势更加明显,必然出现大生产、大市场的格局。
3、重视优质种苗、种球基地的建设
一批新兴的国家级花卉产业化基地,均起点高、规模大,集科研、生产、开发于一体,提高了优质种苗、种球生产的国产化供应能力。
4、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从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看,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而我国低于50%,花卉业更是依靠科技进步的农业产业。
“九五”期间,我国的花卉科技人员,经不懈努力,在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传统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广;保护地、现代化温室的应用和改进;观赏植物的无土栽培、化学控制、生物技术、无毒种苗繁育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十五”计划中又将加强育种和新品种的引进、建立低温流通的综合保鲜体系、工厂化育苗及设施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等列为重要内容。
5、建立起全国性网络的流通体系
国内的鲜花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全国花卉市场1200多个,昆明、广州、北京、上海、福州、成都等主要花卉消费城市,均建立了大型的花卉批发市场,地方性的花卉市场也不断出现。各大、中城市和县镇的花店大量涌现,国内花店发展到14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