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我国园林树木栽培的历史及近况

我国园林树木栽培的历史及近况

【摘要】:我国园林树木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园林事业不断发展,从园林绿化的机构建设到人才培养以及园林树木和其他园林植物的栽培管理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绿化祖国”的号召促使园林树木的引种、栽培得到重视,观赏栽培得以恢复。尽管我国园林部门在园林树木栽培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不足也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2.1 栽培历史

我国园林树木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人们最早栽培的主要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以及桑树、茶树等树木。早在《诗经》中就记载了桃、李、杏、梅、榛及板栗等经济树木的栽培。当时的栽培目的主要是为了食用,同时也能起到遮荫、纳凉、观赏等作用。至秦代,已有主持山林之政令者,称“四府”,兼司栽植宫中与街道的园林绿化树木。西汉盛世,园林树木栽培有了很大发展,汉武帝营建的上林苑别宫,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草、珍贵树木。

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农学专著,也是世界科技史上最宝贵的农学文献之一。书中说道:“凡栽树正月为上时,谚曰:正月可栽大树,言得时则易生也。二月为中时,三月为下时。然枣鸡口,槐兔目,桑虾蟆眼,榆负瘤,散自余杂木鼠耳、虻翅各其时。此等名目,皆是叶生形容之所象似。以此时栽种者,叶皆即生。早栽者,叶晚出。虽然大率宁早为佳,不可晚也。”意思是说,移植树木以正月为上时,农谚说“正月可移大树”,就是说,只要适时便易成活。二月为中时,三月为下时。但当枣树芽像鸡嘴时,槐树芽像兔子眼时,桑树芽像虾蟆眼时,榆树芽像小瘤时,其余杂树芽分别像鼠耳或虻翅时,它们都到了适于移栽的时候了。这些名目都是按叶芽发育时的形象称呼的。在此时移栽的,叶就发生得早。移栽早了,叶就发生得晚,但宁可早栽,切勿太晚。

唐代是我国园林发展的繁盛期,出现了各种奇花异草、珍稀花木,说明当时的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柳宗元在《郭橐驼传》中介绍了一位驼背老人种树的经验,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意思是说,种树要根据树木本身的习性,并要尽量满足其习性的要求,栽种树木时根系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覆土要紧密,这样种好后就不要再去随意动它。

明代《种树书》中除了介绍大量树木的作用和栽培技术外,还专门详细介绍了种植竹子的技术措施。“种竹无时,雨过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就是说趁雨后移栽,根上要多带原土,还要记住阴阳面,但在冬至前后各半月不能移种,因为天气寒冷不能成活。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除了详细介绍大量树木的形态特征外,还记载有不少树木的栽培方法。

清代汪灏的《广群芳谱》,把植物分为桑、麻、蔬、茶、花、果、竹、卉、药等各个谱系,园林树木则被分列于花、果、木、竹四大谱系之中,记述详细明了,体例清晰醒目,为后人的学习与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清代后期,尤其是清末,随着外来园林文化的输入,在中国园林树木资源严重外流的同时,客观上为我们引进了国外的一些优良的园林树木品种和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

0.2.2 发展近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园林事业不断发展,从园林绿化的机构建设到人才培养以及园林树木和其他园林植物的栽培管理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绿化祖国”的号召促使园林树木的引种、栽培得到重视,观赏栽培得以恢复。1949—1952年,全国各个城市在园林绿化方面都在大兴土木,或提升改造旧有公园绿地,或开辟绿地重新建设公园,同时积极发展苗圃,大量育苗,为以后的园林绿化建设准备物质基础。1958年,中央提出实现大地园林化,园林树木得以广泛栽培和应用,如北京市在当年新植树木944万株,比过去9年植树总数还多。1959年建国十周年,北京完成了天安门广场、首都机场干道和“十大建筑”的绿化任务,栽植了大量40~50年生的油松大树,绿化效果十分显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园林部门对城市树木生长衰老的原因开展细致研究,提出城市园林树木由于人为的践踏、车辆的碾压、地面的铺装及地下侵入体等诸多原因,造成土壤孔隙度降低、通气不良,致使树木生长势下降,出现衰老。为了解决土壤通气问题,园林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研制出多种透气的铺装材料及防止土壤孔隙度降低的技术措施。同时注意到树木的营养问题,采用土壤分析和叶面分析的方法准确地了解衰老树木的营养状况。复壮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不仅给树木进行土壤施肥和叶面喷肥,同时还研制出了给树木打针输液的技术。这种技术既给树木输入了急需的营养,还可以同时输入防虫治病的农药,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果。在老弱树的复壮措施方面,不仅施入无机肥料,更重视施用有机肥,同时增施复壮剂、菌根剂、微量元素等。

大树移栽方面进展更快。因移植大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多的经费,过去只有少数重点工程才移栽大树,而且大多数采用软材包扎进行移栽。现在为了加速绿化的步伐,尽快呈现绿化景观效果,应用大树进行绿化、美化环境已是很普通的事情。包扎的材料也有很大的改进,软材包扎不单纯用草绳和草席,很多地方应用麻绳和塑料布或用铅丝网进行包扎移植,效果很好,这种包扎材料可以反复利用,节省费用。在木箱包扎移栽大树方面,上海市绿化局作了很大的改进,为了节省木料,简化包扎手续,采用预制铁板包扎移植大树。这一改进,不但节约了木材,同时也提高了移植的速度和成活率。

为了提高园林树木的栽植成活率和养护管理水平,园林部门自己研制或引进了很多先进有效的技术措施,如容器育苗技术、抗蒸腾(干燥)剂的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方法、微孔缓释施肥技术、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等。

尽管我国园林部门在园林树木栽培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不足也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观念上只注重种植而忽视养护,平时养护工作不够规范。在许多园林绿地中,我们常常看到新栽的树木不能存活,取而代之的是补栽的小苗或荒芜裸地,这不仅破坏了原先的设计效果,还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其次,许多技术人员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或实际工作技能。例如,南京市某学校几年前引栽一批香樟大树,刚开始树体生长较好,绿色浓荫,而不久后就病入膏肓、垂死挣扎。究其原因,是植株在移植前就已有病害,而专业人员在选苗时没注意,或全然不知,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312国道南京至镇江段几年前新栽了一批香樟树,这批苗木在短期内大量死亡,最后几乎全军覆没,正是由于栽植技术不规范导致的结果。再次,高、精、尖技术在园林树木栽培中应用稀少。当前,城市绿地建设中经常需要在一些特殊、极端的立地条件下栽植和培养园林树木,常规的栽植及养护技术已不能满足其要求,这就要求园林树木栽植技术的研究领域朝更高更新更尖的方向发展,如园林树木的安全性管理、预警系统、植物问题诊断及对策等,同时在苗木培育、大树移植、古树修复、反季节栽植等方面的栽植技术也有待提高。

相关知识

我国园林植物栽培的历史及现状
花卉栽培历史
《园林树木》课程标准.docx
园林树木的栽培季节
我国兰花栽培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整理)花卉栽培历史
园林树木栽培学题.doc
图说园林树木栽培与修剪
城市园林绿化树木栽培与管护策略
我国桂花树栽培历史

网址: 我国园林树木栽培的历史及近况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20452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头发7天慢慢变黑,吥用再去染发啦
下一篇: 云南文山麻栗坡矮化红油香椿苗现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