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南宋进士、文学家汪藻(1079-1154)所写《食十月蕈》一诗中的诗句,“箸”即筷子,“香蕈”即香菇,诗中高度赞赏了香蕈的隽永滋味。
其实,香蕈的美味早在两干多年前的文献中就明确写到了,彼时,“香蕈”被称为“菌”“菌子”。战国时代末,《吕氏春秋》的《本味》篇载述:“和之美者…越骆之菌”,意思是“越骆”地区出产的香蕈,是调和菜肴使之味美的佳品之ー。那时候的“越骆”,大致相当于现今广西南宁西南、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地区。但是,中国先民采食野生菌类植物的年代,远比战国时代久远许多。
图为香菇
中国古人把香菇称为“菌”,此字结构中有“囷”(读音qūn),其含义主要为“圆形谷仓”和“聚拢”。推想, 大概是古人观察到香菇的顶部呈圆形伞状,并且有成丛聚拢生长的特征,因此借用“囷”形各香菇的外观与生长特征,又因它是草类植物,加上草头偏旁而成“菌”字。后来“菌”也指细菌,是因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家陆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中国学者于是将其中一大类译称为细菌,这里的“菌”与古代汉文所称的“菌菇”不是一回事。
由于野生菌菇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中国远古时代先民,在寻找食物的“尝百草”过程中,有的人吃进了某些有毒的菌类而失去了生命,有的人吃进另一些菌菇却安然无恙,并且还发现有些品种“闻之馨香,食之鲜美”。久而久之,各种有毒、无毒的菌菇被人们区分出来,然而野生之菌菇,种类繁多,有毒或无毒,并不是人人都能完全认清,以致于长时期以来误食有毒菌菇者并不鲜见。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232-300)的《博物志》记载说,菌类“食之有味,而每毒杀人”。清代诗人王士稹(1634-1711)《香祖笔记》也写道:“天平山僧得蕈一丛,煮食之,大吐,内三人取鸳鸯草(即金银花)啖(读音dàn,指吃食)之,遂愈;二人不啖,竟死。”幸而,自人类懂得栽培无毒菌菇之后,采食野生菌类中毒者已大为减少。
图为香菇
世界上,对香菇进行人工栽培的国家,数中国最早,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认为,汉代已有人工栽培香菇,惜所述不详。据推测,成书于隋代(581-618)的《山蔬谱》记述:“永嘉人以霉月(指梅雨月份)断树,置深林中,密斫之,蒸成菌,俗名香菇,有冬春二种,冬菇尤佳。”南宋嘉定二年(1209),何澹纂成的《龙泉县志》,记载了“吴三公”(原名吴昱,约1130-1209)的人工培植香菇方法,所述较具体,被后世尊为杰出种菇专家。
香菇依出产地、生成时间、外观及性味等,名称多达数十种。菌、香菌、蕈、香蕈、香菇、冬菇、花菇、厚菇等,是人们常用之名,其中,香蕈和蕈可说是最准确反映了它的馨香美味特征。对“蕈”字结构中的“覃”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覃,长味也。”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则解释说:“蕈从覃。覃,延也。蕈味隽永,有覃延之意。”
图为蚝油香菇青菜
中国历史上,在很早年代,人们就把香菇列为“山珍”之一,取香菇单独烹饪或与其他食物共烹调,相关菜谱十分繁多,人们因之而获得了诸多美味享受。麻疹患者进食香菇,能促使疹子透发,加快康复。
根据现代科研报道,香菇的各种成分及其含量,因品种不同而不一致,以冬菇(干品)而言,主要是富含香菇多糖、香菇太生(Lentysin )、香菇酸、香菇嘌呤、双链核糖核酸、维生素D原、尼克酸、磷、钾、镁、锌、锰、钙、铁、硒及膳食纤维;其次,含多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多种酶及胡萝卜素等。
香菇多糖能提升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癌肿;香菇太生能降血脂、降胆固醇;香菇酸分解生成的水溶性香菇精(Lentionione)是香菇产生香味的主要成分之一;香菇嘌呤也是产生芳香的另一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作用:双链核糖核酸是促进产生干扰素(interferon)的诱发剂,干扰素能使人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并提升吞噬细胞活力,从而增强其“吞食”病原物的效用;维生素D原经日晒或紫外线照射,将转变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吸收利用,从而增强对骨骼、牙齿等的保健;香菇中的多种酶,能补充人体对消化酶及氧化酶等的需要;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预防血管硬化。
总之,香菇所含诸多成分,能对人体防治多种疾病与保健延年发挥许多微妙的效用,很值得善加利用。
来源:《民以食为天》
编辑:紫苏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