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遵循以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为主、兼顾研究生教学”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生物防治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有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害虫生物防治的新成果,使内容有了较大的扩充和拓展,更具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全书共包含5篇:“总论”、“害虫的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害虫生物防治的应用技术与效能评价”、“昆虫病原微生物”、“以保护利用天敌为主、持续控制害虫的实践与展望”,分为17章。
本书在继承传统害虫生物防治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有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害虫生物防治的新成果。全书共分5篇17章,**篇为总论,介绍生物防治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原则途径和原理方法;第二篇介绍害虫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类群及其应用概况;第三篇介绍生物防治的应用技术、害虫天敌的调查方法和效能评价;第四篇为昆虫病原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研究应用技术;第五篇介绍保护利用天敌持续控制害虫的实践,展望新技术对害虫生物防治发展的前景。
本书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和昆虫学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农林科研和生产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害虫生物防治(第4版)》在继承传统害虫生物防治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有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害虫生物防治的新成果。全书共分5篇17章,**篇为总论,介绍生物防治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原则途径和原理方法;第二篇介绍害虫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类群及其应用概况;第三篇介绍生物防治的应用技术、害虫天敌的调查方法和效能评价;第四篇为昆虫病原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研究应用技术;第五篇介绍保护利用天敌持续控制害虫的实践,展望新技术对害虫生物防治发展的前景。《害虫生物防治(第4版)》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和昆虫学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农林科研和生产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插图:过去,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认识不足,对化学农药的负面作用缺乏了解,过分依赖化学农药,或者在害虫防治的原则方面,缺乏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概念,加上一些片面的舆论和商业宣传,认为“农药万能”,致使一些地区出现盲目滥施农药,特别对一些剧毒、残效期长的农药的滥用,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忧虑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害虫抗药性。随着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自从1946年在瑞士发现家蝇对有机氯杀虫剂DDT产生抗药性以来,害虫抗药性已有60多年的历史。1948年已知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类14种,1969年已增至224种,1976年增至364种,1984年增至447种,至2002年至少有600多种昆虫及螨类已产生了抗药性(张国洲,2002)。这些产生抗药性的害虫中以双翅目与鳞翅目昆虫种类*多。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使得化学农药的杀虫效果下降,使得单位面积的施药量和施用次数不断提高,继而带来农药污染加重、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等一系列问题。第二,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引起害虫再增猖獗或次要害虫暴发成灾。农药对害虫天敌和有益昆虫资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不同农药品种中,以杀虫剂对害虫天敌的影响较大。农田施用化学杀虫剂后,几乎所有的节肢动物种群密度都下降,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害虫种群常因失去天敌的及时控制而迅速恢复,导致害虫再增猖獗或次要害虫暴发成灾,给防治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据报道,广东珠江三角洲蔗田施用广谱性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后,因为大量杀伤蔗田天敌(如赤眼蜂等),反而引起蔗螟危害更加严重。我国南方稻区由于施药防治主要稻虫,也常引发稻蓟马、黑尾叶蝉、叶螨、稻苞虫、稻螟蛉等次要害虫的大发生,甚至更难防治,损失更大。此外,化学农药对蜜蜂等传粉昆虫、家蚕等益虫资源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大田施药若不注意,就会引起传粉昆虫及其他益虫大量死亡,不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也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第三,污染环境,产生残留问题。化学农药的问世,一方面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危害。农药对于环境的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为关心的严重问题之一。据报道,农田使用化学农药的直接利用率一般仅为109,6,约有90%农药散失在环境中,它们可直接污染环境,或通过沟渠、河流、湖海而散播或经食物链关系逐步富集浓缩,造成对
相关知识
常见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
缨翅目害虫蓟马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研究团队参加2022年全国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
21世纪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
昆虫病原线虫为何能成为生物防治害虫的最新武器
龙脑樟害虫生物防治技术
江苏省林业局 有害生物 东台市释放花绒寄甲 生物防治蛀干害虫
铜川市召开生物防治蛀干害虫现场培训会
“害虫猎手”异色瓢虫上阵保护园林,西湖景区绿色生物防治
2023年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方案
网址: 《害虫生物防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6390.html
上一篇: 荔枝蝽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
下一篇: 让课程思政之花在“云端”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