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汤山镇后牛坊村,提起花钹大鼓,家家都知道,人人都懂些。这种传统的花会表演,以击打鼓面、鼓帮声与铜钹声合成音乐,舞蹈动作热情而欢快,不仅仅是昌平有名的花会项目,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小汤山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每周二、四下午三点半,参加花钹大鼓社团的孩子们都会准时出现在操场上参加排练,他们的老师正是花钹大鼓第五代传承人高如常、郝维栋。
为了能让花钹大鼓继续传承下去,2009年起,花钹大鼓开始正式走进校园,成为体育课程,由郝维栋、高如常等人在小汤山中心小学、小汤山中学内教授花钹大鼓,传承非遗文化。
据小汤山中心小学校长李伟介绍:“花钹大鼓是咱们小汤山后牛坊村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说它的传承和发扬,学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我们主要从校本课程做普及、课外活动社团做提升、学科整合做基本动作的推广,结合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而达到让花钹大鼓这个项目真正地传承和发扬好。”
关于后牛坊村花钹大鼓的起源,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据传在清代乾隆年间,山西省洪洞县闹旱灾,一位白胡子老人逃荒到此,受到了村民的热情款待。为了报答村民,老人将自己的独门绝技——“花钹大鼓”传授给了村民。从此,花钹大鼓便在后牛坊村传承下来。
花钹大鼓第五代传承人高如常告诉记者:“我是从九岁,大约是54年底、55年初开始学习花钹大鼓。据我母亲说,从我太爷时就开始打鼓,祖祖辈辈的都学习花钵大鼓,有很深的感情。自己也感觉到自豪,尤其是57年参加全国汇演后,那一年基本参加全国汇演,陪着总理给外宾表演。一直到现在,村里的人对花钹大鼓也有很深的感情。”鼓、钹、舞三位一体,声、情、貌高度统一,是后牛坊村‘花钹大鼓’的艺术特色。正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悠久的传承,2008年,花钹大鼓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郝维栋、高如常被确定为花钹大鼓第五代传承人。“
据花钹大鼓第五代传承人高如常介绍:“从05年以后,咱们申办市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的传承,从09年咱们就走进了小汤山中心小学,12年又走进了小汤山中学,这两学校进行传承。按现在看,国家也重视、学校也配合,花钹大鼓的传承应该没问题,我们自己也有信心,他们将来也一定能很好的传承,不会失传的。”
相关知识
《守护非遗 传承文化》系列报道——后牛坊村花钹大鼓
“非遗+红色旅游”:开出文化传承绚烂之花
花儿艺术旅行15周年暨云南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研讨会举行
【花儿文化】浅议临夏州花儿传承与保护
孟津民间剪纸:剪刀上的“铰花”艺术(走近第四批洛阳“非遗” 11)
福来云往——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大招商丨楚雄莆田携手,绽放非遗之花 传承魅力文化
湖湘传统插花非遗作品展 感受文化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楚雄大姚:欢庆插花节 展非遗魅力
“美丽工坊”示范点“花落”高淳 助力残疾女性就业增收
花植艺术装置展落户潮墟,16名艺术家成非遗传播大使
网址: 《守护非遗 传承文化》系列报道——后牛坊村花钹大鼓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573.html
上一篇: “蒸”出高低 传承文化|望谟蔗香 |
下一篇: 云端超市•第614期┃“嘉会花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