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委员风采】王国春:匠心传承与创新研发 民族手工技艺再生花

【委员风采】王国春:匠心传承与创新研发 民族手工技艺再生花

政协丹寨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王国春,同时也是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出生于丹寨县银匠世家的他,是第六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8岁学艺,16岁开始走南闯北打制银饰品,从事银饰锻制30多年,形成了自己在银饰锻造上的独特技艺和表现手法。2008年返乡创业,2011年创办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创建国春非遗银匠村。

在丹寨县国春银饰公司加工坊,王国春向技工们传授银饰打制技术。 

在技艺传承与革新上,他秉承工匠精神,立足于苗族文化根基,苦心专研、勇于创新,不断创新出更优秀的银饰锻造、编制和烧制技艺,申报了11项发明专利。其中,自主创新了编丝景泰蓝银壶银碗、纯手工浮雕一体壶、木纹金等银饰工艺,在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均处于工艺领先地位。2013年创新发明出“纯银拉丝编花焊接方法”、2016年创新发明出“一种银饰焊粉制作方法”,解决了传统银饰焊接一直存在的表面粗糙不光滑等缺陷问题。他还发明了银丝编孔雀、银丝编铜鼓的规范编制方法,提升了编丝掐丝技艺。这些技艺革新对推动我国民族银饰锻、编、烧技艺优化升级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产品设计上,他用心琢磨、勤于学习,不断设计并生产出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特点的银饰产品,使银饰艺术品呈现更精巧、更绚丽、更完美的形态。通过创新发明,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外观专利32项。

在丹寨县万达小镇景区国春银饰专卖馆,王国春向员工传授新品银饰的介绍方式。

为抓住民族文化产业、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充分发挥王国春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银饰设计、研发和国春银饰公司在生产、加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传承苗族银饰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贵州银饰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规模生产,促进公司升级调整,他牵头自2018年起投资新建了贵州省苗族银饰非遗传承产业基地和国春银匠村项目并于2021年陆续投入运营,建设有丹寨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培训基地、非遗工坊、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创新研发平台、工艺精品展览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研学体验区、银饰山居民宿、民族工艺品自媒体直播展示平台等功能区以及配套设施,整体经营面积占地25亩,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区域内从业人员162人,具备年产20万件民族旅游商品生产能力。通过项目建设实施旨在助力丹寨非遗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多元化发展,增加当地旅游亮点,振兴民族商品产业化,促进传统旅游文创产品的商品化、品牌化发展,为本地文创产业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活力,带动更多创业就业,助力丹寨县经济社会发展。他创办的企业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长为贵州省内集民族银饰技艺研发、产品设计、加工生产、销售、文化宣传、研学体验、非遗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产业示范企业。

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他不忘贫困群众,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创办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和羊甲村村两委成立合作社,又在移民点建立非遗扶贫工坊吸纳农村劳动力、建档立卡户、生态移民户到工坊就业,累计辐射带动1108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在非遗传承上,他牢记传承人使命,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基点,规划建设贵州省苗族银饰非遗传承产业基地,牵头和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开办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国春银饰班),旨在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建立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累计传承带徒223人,为非遗技艺的传承、贵州银产业发培养新生力量。

与此同时,以企业办学的形式,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开办丹寨县国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目前具备办学培训资质工种19项。力争建设成省级乃至国家级产教融合企业示范典型,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城乡劳动者及市场需求技能人才、非遗传承人和民族手工产业优秀从业者,助力贵州银产业发展。

王国春因在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上的优秀成绩,曾多次代表贵州省文化、旅游、经贸领域出国参加国际文化经贸交流活动,曾得到国家领导及省部级领导的亲切接见。传承带徒培养出了贵州省能工巧匠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吴荣胜、王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平、王国武、杨通俊等。

2016年12月12日,王国春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旅游系统劳模表彰大会

王国春先后荣获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文旅部乡村文化与旅游带头人、贵州工匠、贵州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贵州省锦绣计划高级设计人才培训项目民族手工艺专家、贵州省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全省就业创业优秀个人、黔东南州州管专家、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获得第一届银饰刺绣博览会银饰类金奖、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一等奖、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特等奖、海峡旅游博览会文创商品大赛实物类金奖、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属锻造全国第二名等百余项民族民间工艺技艺比赛奖项。受聘担任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院长、文产系客座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外聘教师;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文化意象设计技术研究中心指导教师;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客座教师;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贵州银产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今年,王国春计划将关于丹寨县文化产业(民族非遗手工产业)发展的建议带到会上,他认为,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贵州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丹寨县拥有丰富的民族非遗资源,这不仅是对我们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丹寨县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然而,尽管丹寨县民族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包括生产规模小、市场开拓和竞争力不足、创新能力有限产品附加值低、传承人老龄化青年人从业者少、品牌影响力有限等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此,他提出以下六点建议和意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发展。政府应加大对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包括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支持,以鼓励更多企业和个人投身于非遗手工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公司,非遗传承人王国春在教授技术工人打制银器。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制度,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培养和引进非遗手工技艺的专业人才,包括设计师、技师和管理人才等,以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推动产业融合,打造品牌。积极推动民族非遗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丹寨特色的文化品牌。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和展览,提高丹寨县民族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宣传推广,拓展市场。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民族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产业展览和交易活动,拓展国内外市场。建议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一步拓宽非遗手工产品的市场渠道,包括参加各类展销会、电商平台推广、文化旅游融合等,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

促进非遗与科技融合。建议推动非遗手工产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加强非遗保护与宣传。建议进一步加强非遗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包括开展非遗知识普及、举办非遗文化节庆活动、建设非遗博物馆等,以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相关知识

“花带”传承民族文化——记花带技艺传承人吴少艳
剑南春坚持文化创新,把传统文化“玩出花”
绒花开不败,但愿春常在:非遗绒花手工活动顺利开展
花儿艺术旅行15周年暨云南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研讨会举行
剑南春坚持文化创新,把传统文化“玩出花”
“太阳花”点亮幸福路
文化传承看云南丨民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数字媒体视域下南京绒花的创新推广与传承
扬州绒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路径探索
传承非遗文化,上海古猗园探索传统押花技艺

网址: 【委员风采】王国春:匠心传承与创新研发 民族手工技艺再生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92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德正青花韵K50扩音器 创新产品
下一篇: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