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基本没救了。
这部耗资2亿美金的大制作,因为疫情,在美国沦为网络大电影。
因为口碑不太行,它在国内的票房成绩不太好。
迪士尼的操作也让人迷惑。
美国受疫情影响,影院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花木兰》线上开播,中国公映时间竟比美国网播晚一周。
这个时间差为盗版资源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早在上周五,《花木兰》的高清熟肉资源,在国内已经遍地开花。
有人在网上呼吁,“请不要传播花木兰正片”。
原因“它会浪费大家的时间”。
截止到目前,《花木兰》的豆瓣评分一度跌到4.8分。
有网友看完后,希望大家也去影院支持一下它。
原因竟是,《花木兰》是烂片界的天花板,看完它,你就很难看到比这个更烂的迪士尼电影了。
害,迪士尼这次真的搞砸了。
外国人讲中国故事,自我感觉良好,在中国人看来,总会感觉别扭造作不正宗。
我不赞同《花木兰》不懂中国,所以口碑扑街的论调。我觉得它的糟糕是,在展现中国元素时潦草敷衍的态度。
影片的情节和服道化确实拖累了影片品质。
比如在影片中,嫔妃在议政殿前散步。
国外观众看多了法国宫廷片,对这种法国风味习以为常。
但中国观众却感觉不可思议,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地方,不是供妃子们游览遛弯的大街。
在后宫搞宫斗,才是嫔妃们的日常。
再者说木兰住在福建土楼,早在开拍时就成为争议的中心。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木兰是北方人,土楼是闽越一代的产物,两者结合在一起很有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
对此,我要为《花木兰》说一句,我不觉得福建土楼的设定是不可饶恕的硬伤。
文艺作品本就是艺术创作,有虚构想象的空间。
让木兰住在土楼,提高中国风的含量,是艺术效果导向。
这种为了艺术效果而故意为之的错误,不能算错误。
毕竟,很多经典影片都这么干过。
比如说,《大明王朝1566》这部历史正剧中,就有改稻为桑的虚构设定。
一部剧的戏眼来自虚构,依旧不妨碍它成为经典。
再比如说意大利人贝托鲁奇拍《末代皇帝》,就曾让溥仪的保姆穿着类似苗族服饰出场。
剧组请来的专家说,不应该穿这种民族服饰。贝托鲁奇并没有接受专家的建议,依旧坚持让奶妈这样穿。
这就是艺术效果导向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末代皇帝》是参考大量历史事实的影片,而《花木兰》只是传奇故事。
两者对历史史实的要求并不一样。
《花木兰》制作方想要用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猎奇的细节,讨好西方观众。不妙的是,中国人对这些细节的展现很反感。
因为这种混搭中国风一旦过火,简直是对中国的误解。这就遭到国人的反感了。
比如土楼的居民通常是大家族,理应是同姓,而不是《花木兰》中出现的百家姓。
换而言之,百家姓与土楼的关系就像四边形的圆,本就是自相矛盾的存在。
再比如,木兰见媒婆时,门框上的对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平仄不分,意思重复,幼稚地像闹剧。
再比如,影片中最重要的道具,铭刻着忠勇真三字的剑,采用简体字,完全是胡来。
在此之前,《花木兰》的时代背景始终在封建社会来回穿梭,这三个简体字直接让花木兰穿越到新中国了。
老外对这些细节不会纠结,他们缺少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然而中国人很在意。
我不是说,这些潦草造作的细节导致《花木兰》的口碑坍塌,而是说这些细节成为压倒《花木兰》的最后一棵稻草。
剧情烂,全员工具人才是这部影片最大的原罪。
我曾经写文分析,非常心疼巩俐的角色,实力王者,智商青铜。
她被男权社会压抑,可以说是黑化版木兰。她推动了木兰的性别觉醒,死得却如此潦草 ,完全像个工具人。
《花木兰》的虚构让观众感觉虚假。遭到大量恶评,并非国内观众苛刻。
它最大的硬伤是,影片连最基本的故事都没有讲好,自然无法得到观众的尊重和理解。
这像极了爱情中的样子,但凡你不爱他,他连呼吸都是错的。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花木兰》海报写满了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误解
真人版《花木兰》:文化误解造成口碑崩塌
西方电影对中国的“文化误读”研究
关于神奇水果黑莓,你对它的误解有多深?
花木兰是什么剧
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
“花木兰”的解釋
花木兰 Mulan
吃葡萄干等于吃糖?看看你对葡萄干的误解有多深
观《花木兰》有感
网址: 《花木兰》对中国的误解有多深,它就有多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547219.html
上一篇: 问一问 | 洛神花真的是玫瑰花吗 |
下一篇: 鲁迅:现代网络文化的顶流,打破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