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奖咯】《目客》,Lens升级作品,第一册主题“花朵与我”。恭喜下面5位亲啦,,@苏菲亚@小5@栗子头@芷玥@望远镜稍后会收到官方豆邮
Lens新品抢先读:《目客》系列第一册《花朵与我》
预计4月20日左右上市,中奖同学可以在上市之前收到书~
《目客》系列主题书,是Lens转型之作。Lens杂志2005年创刊至今已经10年,持续且稳定地刊登优质影像阅读内容,Lens品牌已被公认为中国最有品质和品味的影像阅读品牌。
2015年4 月出版第一册《花朵与我》(附赠《世界花园地图》)
近200张极具美感和艺术气质的大幅图片,搭配暖心的美文,《花朵与我》是一份给自己和朋友的春天的礼物,一份有颜色和温度的礼物。
本期讲花,但不只讲自然性的花,更是讲花与人、花与生活、花与情感、花与艺术,通过花透视的是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以及背后借花疗愈的心理需求。
一场宁静的风暴,在内心中升起;
一朵永不枯萎的花,伴人生悲喜……
本期目录
1.“关键在于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自我有着亲密的接触”
2.无用而美好
3.在行走与寻找的过程中,植物驯养了我们的感情
4.重回荒野
5.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东西方文化中花的意趣
6.从曲径微花到过度繁复的美学
7.我的花园是我最伟大的杰作——艺术家与花
图文选摘
“他终日伏案工作,从不曾漫步夕阳下……他绝不会在纽约闲逛,突然发现点儿什么,毕竟,他得忙着赶火车……他们中间很少有人去纽约公共图书馆,度过让人昏昏欲睡的下午。阅览室窗外,栎树飒飒有声……他们可能供职于下城的金融区,从没有见过洛克菲勒中心葳蕤的花圃——水仙花、麝香兰、白桦,还有清晨迎着和畅春风飘飞的彩旗。也或许,他们在中城的写字楼工作,一年到头忙得团团转,却从不曾凭临海堤,远眺总督岛。通勤者生前,跑了不知多少里程,但他从来不曾漫游过……”
这是E·B·怀特的《这就是纽约》,写于1948年。把其中的“纽约”换成今日的东京、新加坡、伦敦、香港、北京、上海,哪怕是成都、厦门,也会有很多人感同身受吧。
和那个时候相比,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已更剧烈地加速了。而且,还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关于未来,关于环境,关于半熟人“朋友圈”里各种客气的信息……
技术越来越发达,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对于时空的感觉不断被改写:太快的、太膨胀的、太变幻的……很多人也会感觉到自己空前地被其他事物支配着:标准化的考试、职场的绩效、数码设备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逻辑……“有机性联系”不断被“机械性联系”取代;一个个原子化的人,被精确地运输在各色写字楼之间。
——选自《“关键在于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自我有着亲密的接触”》
“花”在鲍勃·迪伦创作的歌词中屡见不鲜,它们出现在了他多首歌曲里: “那些花去哪了? / 这么久过去了 / 那些花去哪了? / 那么久以前” , “你离去会让我感到寂寞 / 山坡上的花朵 / 疯狂的绽放”以及“比花更脆弱 / 这些珍贵的时间” 。
2006 年 7 月 12 日,作为主持人的鲍勃·迪伦在广播节目“Theme TimeRadio Hour” (主题时间广播)中展现了他对花的了解,当天的整场节目以花为主题,他略带讽刺地援引了汤马斯·毕彻的言论 “花是上帝创作出来的最甜美的事物,但忘了放些灵魂进去” 。随后他话锋一转,说道, “只要是美丽的事物就能激发出歌曲创作的灵感” 。接下来的一小时里,迪伦表演了多个与“花”有关的曲目,比如蒂尼 · 蒂姆的 《蹑手蹑脚穿过郁金香花丛》 ,卡特家族的《森林野花》以及保罗·克雷顿的《一束美丽的玫瑰》 。
在一次采访中,鲍勃·迪伦把花比喻成女人,他说: “那些花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但你不会对花有贪求之心。 ”
——选自《“我的花园是我最伟大的杰作”——艺术家与花》
在中国,近些年经济发展、中产阶级产生也为博物复兴提供了物质角度的可能性。“在国外,博物学的主力是中产阶级,中国现在也是这样。”刘华杰解释道,“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闲暇时间,就开始自主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能够选择博物,也和中产阶级的教养相关。”在“钱”与“权”两种追求之外,博物为中产阶级提供了另外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博物也暗含着整个社会范围内对“价值”定义的一种再议。“博物这个目标并不太高,而且实现不实现没有一个硬性标准,你观察草木,感受到快乐,那就是实现了。一个人感觉高兴,那就是真实的高兴。这是很具体的。”
刘华杰因此提出了“无用而美好”的概念。“这最开始是梅特林克的说法。他在《花的智慧》中提到,花是无用而美好的,它代表了这个世界上大量同质的东西。一个社会应该能够允许无用而美好的东西存在,容忍有一类人去为这样的东西投入时间和精力。”
当然,所谓的“无用”只是主流社会的评价,对于个体来说,博物的“用处”有时非常具体。刚到上海时,芮东莉因为陌生的环境和人感到沮丧。“现在年轻人有一句话叫作‘刷存在感’,”她说,“那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感非常低。人必须有存在感才觉得快乐,觉得自己活着,不孤独。当我到自然当中去,会觉得自己跟周围的生物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不像是跟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是高高低低的。到自然界当中,放下自己的身段,你可能跟一只青蛙、一条蚯蚓栖息在同一片草地上,看着它们在你脚底下跳来跳去,或者蠕动,你觉得你们共属于同一块草地,不是竞争的关系,心里自然就很平静,有了一种归属和存在感。”芮东莉会到公园里捏酢浆草的果实帮它传种,还带回来一只雄蝉给小区大树上的“蝉妞”做男朋友。“你很难忍住不去以人的视角揣度它们,”她说,“或者不和它们发生关联。”
——选自《无用而美好》
亲亲眼目睹一种植物所带来的直观感受的明晰与深刻,也许是看一百次图谱都比不上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植物的大小、花朵的形态还有植物的生境,只有亲眼观察才会有更真实、更准确的认知,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在自然中行走、观察、寻找这个过程。因为注入了情感,它有一点像《小王子》中狐狸所说的“驯养”,在行走与寻找的过程中,植物驯养了我们的感情。而野地与自然的变化多端,使人常常不能肯定此行是否一定会遇见某种植物,或者即使遇见,是否又正值花期,也很难猜到是否会遇见什么出乎意料的花草或有趣的人事。这些丰富的不确定的东西,正是博物学观察的快乐之一。
——选自《在行走与寻找的过程中,植物驯养了我们的感情》
约翰·缪尔曾将文化比喻为一棵果园里的苹果树,而自然则是一棵野苹果树。
“回归野外意味着变酸,变涩,变得奇怪。没有施肥,未经修剪,强悍,有活力,每一个春天开花惊人的美丽。基本上每一个当代人都是被精心栽培的,但我们也可以返回野外。”加里·斯奈德以此实践了一生,甚至成为垮掉派经典小说《达摩流浪者》的原型。他还认为,人们应该对自然和荒野的变幻无常心怀感激,“因为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世界中是没有自由的。一旦有了那种自由,我们就能改善营地,教育孩子,赶走暴君”。
——选自《重回荒野》
中国古人说,“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就是从表情达意出发,对花的解读。但相形之下,西方的花语更多是从其植物形态出发,而中国,则与太过漫长的社会和伦理的发展密不可分。比如唐代张翊撰写《花经》时,系统地将七十余种花木分为“九品九命”,这种排名在后来的朝代虽然不断有调整,但这种思维却被延续了下来,到了明代中期,基本确立了各种花卉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并且,压倒了它们在博物学中的角色。
——选自《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东西方文化中花的意趣》
有“鸳鸯蝴蝶派”作家之称的周瘦鹃,花了大半生的心血在苏州的“紫兰小筑”中养花弄草,尤爱盆景和紫罗兰,只愿隐居于花木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找了出来“为新中国歌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写了一批关于花草的文章。他曾和朋友说,“深愿满室花香,于氤氲气氛中熏醉不醒,允称善终”,但在“文革”中,他还是被迫投井自杀,花园也遭到毁坏。
不过,跳出传统审美,也让很多作家可以以更白描的方式,去靠近那些花木本身。在传统文化里,大量重复的是将文化意义附着在少数一些花木品种上,一方面对这些品种的培育和演绎不吝机巧,另一方面,却将其他丰富的物种遗忘了。
——选自《从曲径微花到过度繁复的美学》
【活动规则】
1、关注“时光写真馆”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8346/
2、标记《目客:花朵与我》为“想读”: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37959/
3、“喜欢”并“推荐 ”本篇日志,就是下图所示的两个地方哦~
4、完成以上三个步骤的小伙伴请在本篇日志下面留言,表示已完成活动要求。
我们会从完成以上步骤的小伙伴中选出5人,每人赠送《目客:花朵与我》1本~
【获奖名单公布】
获奖名单会于4月12日公布,
我们会在本活动页面,时光写真馆小站的广播中进行通知,并且豆邮获奖的小伙伴儿~请大家密切关注~~
相关知识
插花艺术分享
花朵作文600字(30篇)
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下)
开在心里的花作文(精选23篇)
2022年有关花朵优美句子(精选241句)
描写花朵的句子
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上)
春天的花园作文400字(30篇)
万物皆有灵:有感情的植物 和 有“灵魂”的石头
花的联想创意画 花联想到的事物(十二篇)
网址: 已结束·抽奖赠书《目客001:花朵与我》“如果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瞧一朵花,一块石头,一棵树,草地,白雪,一片浮云,这时启迪性的事物便会发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1936.html
上一篇: 《疗愈花园》小说在线阅读 |
下一篇: 铁建花语天境现房_星樾云栖楼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