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神的女儿

花神的女儿

内容简介  · · · · · ·

◎荣获美国历史学会女性史琼·凯利(Joan Kelly)纪念奖

开创了关于女性与自然、科学和知识的历史研究范式

安·希黛儿以其作品的经典性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

◎从古罗马司花女神到欧洲女性植物学家

18、19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女性打开了植物学大门

却又用“女性”标签压制她们在科学领域的更多探索

女性为植物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

但在男性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专家文化下

她们却难以独立署名

【内容简介】

《花神的女儿——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1860)》是书写1760—1860年英国博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女性的经典著作,出版后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聚焦了博物学史、科学史上重要却被忽略的边缘人群,再现了女性植物学家在性别意识形态严重束缚个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兼顾学术理想并平衡家庭生活。本书的引进出版,对...

(展开全部)

◎荣获美国历史学会女性史琼·凯利(Joan Kelly)纪念奖

开创了关于女性与自然、科学和知识的历史研究范式

安·希黛儿以其作品的经典性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

◎从古罗马司花女神到欧洲女性植物学家

18、19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女性打开了植物学大门

却又用“女性”标签压制她们在科学领域的更多探索

女性为植物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

但在男性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专家文化下

她们却难以独立署名

【内容简介】

《花神的女儿——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1860)》是书写1760—1860年英国博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女性的经典著作,出版后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聚焦了博物学史、科学史上重要却被忽略的边缘人群,再现了女性植物学家在性别意识形态严重束缚个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兼顾学术理想并平衡家庭生活。本书的引进出版,对中国读者认识植物学文化以及女性植物学家的生活与学术深有裨益。

【专家推荐】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探讨了植物学为何在林奈时代的英国被推崇为适合女性的科学,成为女性重要的文雅活动。希黛儿也剖析了19世纪科学职业化和专家文化影响下女性植物学实践遭受排斥的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植物学、理解女性打开了新的视野,提醒我们唯有了解女性的植物学实践,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植物学文化。

——伯纳德·莱特曼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希黛儿用翔实的证据展示了女性为植物学、博物学文化贡献良多,让人们重新正视人类与植物交互的多样性,也启发我们拨乱反正,反思科学世界图景,以实际行动丰富我们的生活世界。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花神的女儿的创作者  · · · · · ·

姜虹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加]安·希黛儿,加拿大约克大学荣休教授,曾在约克大学阿特金森(Atkinson)学院执教多年,为该学院女性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她致力于女性与性别史研究,关注女性与自然、科学和知识的关系。本书是其代表性著作,具有开创性意义,影响了相关领域的诸多学者。希黛儿也因 为本书获得了1996年美国历史学会女性史琼·凯利(Joan Kelly)纪念奖。

译者简介:姜虹,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科研兴趣为博物学史、性别与科学研究、科学编史学等,译有《植物与帝国:大西洋世界的殖民地生物勘探》(2020)。

目录  · · · · · ·

目录:
致 谢/ I
推荐序 / VI
中文版序 / VIII
序幕 植物学对话 / 001
第一章流行于英国的植物学知识(1760—1830)
· · · · · · (更多)

创作者在豆瓣 · · · · · ·( 全部 1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她写道,在她们年幼的时候,老师将天真和无知混为一谈,让她们远离书本,因为书本上的内容“要么令人反感,要么会激发女孩们喋喋不休地刨根问底,在老师们看来满足女孩子的这种好奇心有害无益。”待她们长大一点,年轻女士们在面对科学术语和拉丁语的时候又畏首畏尾,她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她们“担心自己被冠上学究的可怕名号”。肯特希望通过写作将植物学推荐为一项文化活动,建议女孩和妇女学习,但她自身的植物学写作却很可能受到了 20 年代性别观念的束缚。 在直系家属和社会圈子的意识形态影响下,肯特很可能因为担心被贴上“学究”的标签而不敢多言。一些男性浪漫主义作家特别反感文学女性,或者说反感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女性。济慈在 1817 年的一封信里写道:“这个世界,尤其是我们英国,在过去 30 年里已经被一群恶魔嘲弄和烦扰,我对此深恶痛绝——那群女人,把文学的残羹冷炙当成点心或者午餐吃下去,让自己爬上语言的巴别塔,自以为是诗歌世界里的莎孚(Sappho,古希腊女诗人)——或者几何学里的欧几里得——一无是处却自命不凡。这些人中只有蒙塔古(Montague)卓越不凡……我渴望女性能有真正的谦逊品质。”而不反对女学究的人往往又对女性和女性的作品怀有明确的性别化观念。(194) (查看原文)

羣青 4赞

2022-04-14 22:14:49 —— 引自章节:改变自然描述的方式 / 219 萨拉·韦林(Sarah Waring)的林奈传记作为一种文化叙事,认可了年轻女性的科学参与,同其他以亲切文体写的普及读物一样,赞扬了女性在植物学、家庭以及与家庭相关事务上的技能。书中男孩的姐姐住在家里,热爱植物学,“孜孜不倦的父母,尤其是和蔼可亲、充满智慧的母亲,努力培养她的心智,让她对自然之美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她虽然非常精通植物学,但在她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她的知识受到了性别标准的影响。在植物学领域里,女性在家里指导男孩学习基础知识,然后会将他交给男性导师们,让他学成后走向公共领域并担负起成年人的指责。这样的故事体现了男性典型的成长轨迹,成年意味着离开家和姐姐,这就是性别差异和分化的成长模式,姐姐教育弟弟,而弟弟长大后接受职业教育并走向公共领域。在这本书中,父亲、弟弟和姐姐各自代表了植物学文化中的性别化特征,这也是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产物。而作者自己,则体现出那个时代复杂的性别意识形态,在写作时通过男性发声,把权威赋予父亲这个角色,同时又赋予了女儿在非正式科学教育中的职责。(210) (查看原文)

羣青 4赞

2022-04-14 22:14:49 —— 引自章节:第六章科学植物学的去女性化(1830—860) / 207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博物岛(共6册), 这套丛书还有 《童话、博物学与维多利亚文化》《植物学前史》《藏书的艺术》《天生狂野》《古罗马人生活图典》 。

喜欢读"花神的女儿"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花神的女儿"的人也喜欢  · · · · · ·

1 有用 绛浅 2021-12-26 23:11:07

书籍装帧很美,是在图书馆书架漫无目的闲逛时一眼能看中的程度。关于植物学与性别缠绕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史料翔实,翻译也很好。没有较明显的“结论”,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通病了,或者也不能说是问题,毕竟它的目的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提供“结论”。但确实会导致阅读到最后——总少点什么。

1 有用 祝羽捷 2021-08-05 11:28:23

启蒙运动之后,学习科学也是欧洲人的休闲文化生活,植物学成为智识的追求。刻板印象中,理性、科学都是男性的事业,19世纪20年代植物学家甚至发起了“去女性化”运动让女性在这门学科的发展受到重重阻碍。但挖掘史料,女性对植物学、博物学的贡献良多。植物学是检验对女性态度的方式。

1 有用 伊安 2022-03-13 21:41:45

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是女性从本草传统中的退出,我奶奶外婆她们那一辈的女性还是有遗留的,比如什么病症可以用什么草药。现在就算我知道我阳台上有很多植物有药用价值,我也不知道它们该如何使用了。以女性为家庭教育中心退出历史,其实挺可惜,像刺绣、编织,这些东西,我小时候都和妈妈学过,只是没学到所有的技巧(尤其是棒针和钩针)。这些和后来工作坊里教的其实也没什么区别,现在想来挺后悔的,为什么同一个东西,换一个地方,... 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是女性从本草传统中的退出,我奶奶外婆她们那一辈的女性还是有遗留的,比如什么病症可以用什么草药。现在就算我知道我阳台上有很多植物有药用价值,我也不知道它们该如何使用了。以女性为家庭教育中心退出历史,其实挺可惜,像刺绣、编织,这些东西,我小时候都和妈妈学过,只是没学到所有的技巧(尤其是棒针和钩针)。这些和后来工作坊里教的其实也没什么区别,现在想来挺后悔的,为什么同一个东西,换一个地方,就高大上了呢?职业化、专业化对家庭、性别和个人的排斥及居高临下真的就那么有道理吗?到底不问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是正确的方向,还是男性也要去面对这个问题才是正确的方向? (展开)

21 有用 伲凹 2021-05-28 00:25:33

这些女性中很少有成为职业植物学家或获得更高学位的,但是作为教师,收藏家,观察员……作家和植物组织成员的她们,对此产生了重大影响。她们是“花神的女儿”,也不只是“花神的女儿”。

0 有用 空风 2024-08-14 20:53:14 山西

很有意义的一本书。像是植物学版的《如何抑止女性写作》,作者注意到了女性作家的写作策略,试图还原她们在写作时遭遇了什么。我想她埋头阅读文献时,一定在畅想与那些女性的对话,一定或难过或生气她们在思考再三后还是选择了那把挡住嘴巴的标尺。 一些故事很触动我,一直在划线。可是另外一些,不知道作者写得痛不痛苦,反正我看得不好受:“家庭家庭家庭”、“男人男人男人”,????女人活得真累。 男人很喜欢把知识和对自... 很有意义的一本书。像是植物学版的《如何抑止女性写作》,作者注意到了女性作家的写作策略,试图还原她们在写作时遭遇了什么。我想她埋头阅读文献时,一定在畅想与那些女性的对话,一定或难过或生气她们在思考再三后还是选择了那把挡住嘴巴的标尺。 一些故事很触动我,一直在划线。可是另外一些,不知道作者写得痛不痛苦,反正我看得不好受:“家庭家庭家庭”、“男人男人男人”,????女人活得真累。 男人很喜欢把知识和对自身性别的不安联系起来,让它们看上去狰狞又恶臭,令女人不舒服。尽管是这样,她们没有生怯,依然坚持日复一日去认真严肃、充满激情地对待自己的好奇心。赞美这些女性对自己智识的认可、对致力拔除男性设置的jargon的坚持! (展开)

1 有用 您在说啥 2024-07-22 18:44:54 北京

这本书有点像个线团,从这些植物学领域的先驱者中发现更多。但好讽刺哦,植物学最初是被判成“性别为女”的学科,最早写科普的女性是以书信这种熟悉文学的方式,去教育母亲,让植物学变成一种家庭教育,而很多女性也因为家中男性从事相关工作而贡献了不少隐形劳动。在初期林奈发现了雌蕊雄蕊这样的分类,却要考虑“不带坏女性”而几经修改,很像现在的性教育,不让教怕带坏孩子,但说到底伤害的是谁?而在植物学被发扬光大之后,男... 这本书有点像个线团,从这些植物学领域的先驱者中发现更多。但好讽刺哦,植物学最初是被判成“性别为女”的学科,最早写科普的女性是以书信这种熟悉文学的方式,去教育母亲,让植物学变成一种家庭教育,而很多女性也因为家中男性从事相关工作而贡献了不少隐形劳动。在初期林奈发现了雌蕊雄蕊这样的分类,却要考虑“不带坏女性”而几经修改,很像现在的性教育,不让教怕带坏孩子,但说到底伤害的是谁?而在植物学被发扬光大之后,男性马上就抢功,把女性排除在外,猎巫行动也给人相同的感觉,因为女性是首先站出来争取权益的,所以要猎杀她们。父权主义的幽灵真是无处不在 (展开)

> 更多短评 77 条

我要写书评

花神的女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2021-06-08 14:21:25

花神女儿们的爱与哀愁——植物学中女性主义的局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两位骑士,在你充满芳香的祭坛前,弯腰躬身 亲爱的梅丽莎!两位侍者在一旁拱手站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而在仅一峡之隔的英国,伊拉斯谟•达尔文(Erasmus Darwin)正于同年匿名发表了那惊世骇俗的诗歌《植物之爱》。这部诗集借“植物缪斯”之声,展...  (展开)

壹卷YeBook 2021-04-26 15:50:58

姜虹 | 译后记

翻译本书是我的一个夙愿,既是纪念自己如何走上现在的研究之路,也是向作者安·希黛儿(Ann B. Shteir)表达最深的敬意和感激。 在博士一年级我因学位论文选题而纠结和烦恼时读到此书,顿时有种柳暗花明的激动,仿佛自己和书里的人物有某些共鸣。希黛儿的书就好像打开了一扇窗...  (展开)

百利甜酒冰美式 2023-04-20 21:03:20

Women in Botany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Flora,罗马神话里的花神,诗人奥维德笔下的“花之母亲”,是自然、生育和春天的象征。 在植物学盛行的18、19世纪,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女性也越来越多参与到了植物研究之中,不少还成为了著名的科普作家,她们便是“花神的女儿”。 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荣休教授安·希黛儿,致力...  (展开)

ly的读享生活 2021-06-24 10:57:00

女性与植物学的一场对话

加拿大学者安·希黛儿致力于女性与性别史研究,关注女性与自然、科学和知识的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她的代表作《花神的女儿》,这是该书的首次中译版。 该书序言由北大学者刘华杰作序。刘华杰说,英文版于1996年首次面世,在20世纪末对他个人打开博物学文化的思路起到...  (展开)

格里戈里 2021-06-08 13:14:42

弗洛拉忘记了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所有的植物都在尽最大的努力逃离黑暗和阴影,以获取快乐的阳光;它们弯腰、转动,甚至将它们的茎缠绕起来,直到以最好的姿态迎接带来生机的光芒。” ——玛丽亚·伊丽莎白·杰克逊《霍尔滕西亚与四个孩子的植物学对话》 《花神的女儿》(Cultivating Women, Cultivating Scie...  (展开)

知语悠然 2021-06-06 18:51:34

从《花神的女儿》一窥植物学文化中的傲慢与偏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 ——汪曾祺 花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美好的馈赠之一,浪漫的玫瑰,优雅的康乃馨,快乐的鹤望兰……,花让我们快乐。没有花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将是多么的死寂和乏味。 如果把植物比作大自然的乐谱,那么花卉就是五彩缤...  (展开)

云淡风清 2021-06-04 12:52:41

女性化的植物学

弗洛拉是罗马春天和花朵的女神,传说她头戴蔷薇编织的花冠,身着缀满天竺葵和鸢尾的衣裙,所到之处,枯叶都在凋谢中复苏,百花齐放,争相竞艳。花神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十二花神,分别是正月花神梅花、二月花神杏花、三月花神桃花、四月花神牡丹、五月花神石榴、六月花神...  (展开)

沙栗 2021-05-25 13:14:55

绝世暖男乔治三世成就了大英帝国第一位女植物学家:夏洛特皇后

《花神的女儿》当中,开篇提到乔治三世的妻子夏洛特皇后,作为女性的代表在植物学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幅员辽阔的大英帝国里第一位女植物学家”,是那个时代为植物学做出贡献的众多女性的首要代表。 何以能这样说呢?我特意查阅了《花神的女儿》这本书之外的许多资料...  (展开)

沙栗 2021-05-24 16:52:26

《花神的女儿》:植物学文化中,英国女性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前几天,美国总统拜登在某次演讲当中引用毛主席的名言:妇女能顶半天边,称要确保女性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有机会成功和成长。可见“民主”如美国,女性的某些权益都是得不到保障的,而且很多人说一套做一套。 事实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里,女性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常常是处于劣势的...  (展开)

豪华七对11 2024-01-02 18:23:24

直到鲜花盛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896年12月3日,波特女士来到邱园园长威廉·西斯尔顿-戴尔的办公室外,希望被邱园聘用。波特女士是当时的一位真菌学研究者,为了求职她准备了一份由自己精心制作的有关孢子萌发的报告。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园长居高临下与粗鲁的态度使她大失所望,她在日记中形容这次会面为“...  (展开)

> 更多书评 27篇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连木木

连木木 (镜子与爱丽丝)

植物学作为启蒙运动科学的一部分,得益于18世纪大众对科学活动的热衷而流行起来。英国和欧洲大陆一样,新科学的研究者们努力搜寻新信息、开发新方法,去获取知识,并把他们的想法以崭新的方式付诸实践,比如以商业目的推广牛顿自然哲学。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科学文化更关注新科学思想的产生,尤其是以社会和个人为目的的思想传播。博物学和科学都被纳入各种社会、文化和政治议程,科学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促进了科学实践、传...

2022-07-24 18:34:59   5人喜欢

羣青

羣青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她写道,在她们年幼的时候,老师将天真和无知混为一谈,让她们远离书本,因为书本上的内容“要么令人反感,要么会激发女孩们喋喋不休地刨根问底,在老师们看来满足女孩子的这种好奇心有害无益。”待她们长大一点,年轻女士们在面对科学术语和拉丁语的时候又畏首畏尾,她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她们“担心自己被冠上学究的可怕名号”。肯特希望通过写作将植物学推荐为一项文化活动,建议女孩和妇女学习,但她自身的植物学...

2022-04-14 22:14:49   4人喜欢

后均律君读弦

后均律君读弦

卒年有误,“1493”应改为“1943”

2023-04-19 17:54:08   1人喜欢

尔文Books

尔文Books (趣物博思 科学智识)

玛丽·柯比在1857年无法与约翰·林德利平等对话,反映了世纪中叶专家与通才、学术作家与普及作家、自封的“科学”群体与被边缘化为“更文学化”的群体之间开始分化,两个群体书写自然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迥然不同的职业方向。在玛丽·柯比的案例中,植物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的业余爱好,更大程度上是她在公众视野下成为作家的契机。很明显,她选择不去跨越某些界限,自传中她顺便“诙谐”地谈论道,她和妹妹在写“一百年后会发生...

2023-01-19 14:51:20   1人喜欢

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十二花神:男花神才华横溢,女花神倾城绝艳
一月花神,你是喜欢兰花的空谷幽兰,还是梅花的傲骨寒香?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花乐系列之《花神》
中国花文化:十二月令花与花神
年画之美|年画里的“百花生日是今朝”与十二月花神
《好女儿全靠爸爸教》父亲决定女儿的一生
花神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神,你几月出生?什么样的花神在守护你?
中国十二花神
十二位诗人,十二位花神,你最喜欢的那位是那种花的花神?

网址: 花神的女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535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科学网—古植物学的故事(45):
下一篇: 矢志不移发掘祖国绿色宝藏——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