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扑克财经内容团队 章舟
来源 | 扑克投资家,ID:puoketrader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扑克导言
民以食为天,人体最需要的摄入的是水和食物,而最基础的食物便是大米和面条。可是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大米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在国际市场也没有几个可以叫得上名字的品牌。
相比之下,我们的邻国日本,则将大米做成了一项产业。一直以来,日本政府都十分重视稻米的生产,日本从事农业的人口中一半以上从事是稻米种植。今天,我们就从该国的一家大米料理店入手,认识这个邻国的大米产业政策。
据日本官方提供的数据,今年1月份,日本给中国游客发放25万份旅游签证,创同期历史新高。日本共同社报道,春节长假期间,中国游客席卷日本,不仅带来购物潮,继电饭煲和马桶盖后,日本大米正成为中国游客下一个抢购目标,有人甚至不惜花近1500元人民币买5公斤的日本大米
和中国游客的买买买对应的是,日本大米对中国的出口仍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数据显示,日本2017年出口了1.18万吨大米,而对中国内地的出口量仅为298吨。对香港和新加坡的出口量总共占60%。中国的大米消费量是日本的约20倍。日本农水省提出将大米和大米相关产品出口量提高至10万吨的目标,中国成为主要的出口候选对象。
表1. 日本大米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2011—2016)
北京销售的富山产越光大米的价格为2公斤2600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50.51元),是日本零售价的近2倍,比在香港销售的新潟产越光大米还要贵80%。那么日本大米这么贵的底气何在呢?我们先从一家专做米的料理店说起。
一家专做米的料理店
日本人样样都喜欢做到极致,大米也不例外。
在日本京都,有这样一家只靠卖大米而闻名的料理店,叫做八代目儀兵衛。原本是家老字号米铺,老板是第一个获得五星级米博士封号的人,很多米其林餐厅的米,都是从这家进货的。为了推广米食文化,开了这家米料理店。
老板桥本隆志是这家米铺的第八代传人,他的理想就是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真正好吃的大米。他参加日本的大米职人考试,轻松获得五星级米博士的资格证书。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米铺不挣钱,且快要倒闭。于是桥本隆志作了一个堵上店铺命运的决策——开一家米料亭!而且是把大米作为主菜的料亭!
这里的料亭,是个日本汉字词汇。意思是:专卖日本菜的餐馆。
这个米料亭是如何快速当上行业老大的呢?这位桥本老板,作为大米博士,组织了一个全国大米评选。不过这个评选可不是随便选选的,而是非常专业,一般人也干不了。品鉴大米的光/香/白,还有口感,黏度/甜度,以及吞咽时候的感受等等。
评选活动一开,全国种大米的都跟着拿出自己家的米去参加。日本人本来就具有匠人精神,各个拿出看家本领伺候自家的稻谷/大米。于是,桥本隆志从一个卖大米的变成了大米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他的米店也成为了大米行业的标杆。
生意有些起色的桥本隆志发现了新的问题:同为传统行业的和服店的生意也不好做。他找到日本最大的和服店老板说:和服店的生意现在不好做,不如和我合作,用和服店的高档布料包装大米。
双方一拍即合,于是这款由高档雅致的布料包装出来的大米迅速走红,成为了爆款,成为男女老少的送礼必备佳品,也使得双方的生意上了一个新台阶。
桥本隆志在全国各地举行各种大米讲座,上到成人,下到小学生,一点点传授各种大米的知识和大米文化,甚至将大米的教育上升到国民的教育。他希望通过宣传大米文化来传承民族文化,让人们对平时觉得再普通不过的大米产生一种敬意与自豪。
最后,在他的各式改变与突破下,公司在市场打开后的第一年,销售额就从原来的2000万日元,直线上升到8000万日元,之后每年以亿日元单位递增,目前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大约15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1个亿!
就这样,桥本隆志凭借自己的商业头脑,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大米店小老板摇身成为了日本大米行业的标杆和创新leader,也成为日本当之无愧的大米之王。
日本大米为什么好吃?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热爱米,原因当然在于米的本身。
水稻的分类在学界至今还是一笔糊涂账。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和日本种植的水稻都是亚洲栽培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米品种是印度稻(Indicarice)和日本稻(Japonicarice)。在中国,又被区分为籼稻(两湖、江浙地区流行的稻米品种)和粳稻(在东北地区流行)。
籼稻直链淀粉含量较高(一般来说,直链淀粉含量高,会降低大米的口感),属中黏性。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
相比之下,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较少,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口感偏黏,用途为一般食米,具有剩饭不回生的特点。
从口感和味道上来讲,粳稻由于生长期长,比籼稻接收了更多的日精月华,比籼稻好吃得多。日本的稻米基本属于粳稻,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加之不断地改良品种,被日本人视为世界上最好吃的大米。
越光米:大米中的劳斯莱斯
日本有400多种大米,但只有20多种被大量种植和出售,其中越光米在日本是栽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新潟鱼沼区种植的越光米为品质最优,一般称之为鱼沼越光。越光米还有子品种,农民依照各地的土壤、气候等进行改良,诞生出秋田县的秋田小町米、西日本之越光米等新的米种。其中以原产地新潟县所产的越光米,最负盛名。
正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在《雪国》中写: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这个景色其原型是日本新潟县。新潟县除了莹莹白雪,其特产越光米更也是闻名天下,被日本人赋予了许多美称--白雪米、世界米王、不用配菜的米饭等等的美誉,,甚至被视作大米中的劳斯莱斯。
越光米在1944年开始培育,其特质在于,直链淀粉含量较低,其他各成分比例平衡,又富含芳香脂肪酸,所以口感紧实、弹润而芬芳,即使冷着入口也依旧保持相当的弹性,同时,因此常作为高级食物的原材料。
不过越光米好吃稻难栽:越光米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高,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越光米的稻梗因为比一般米纤弱,所以栽种是非常容易受风雨的影响,造成倒伏而减少产量,收成最理想的也就约为一般良质米的2/3,稍有差池,甚至只有一半或更低。同时,一般稻米脱粒后都在常温下储存,越光米则必须冷藏,否则会发生炸裂现象。
图1. 新潟产越光米
实际上,不光新潟,日本全国都产米,不同品种和产地的米,口味也各有不同。下图展现了日本全国各地种植的不同大米类型。
图2. 日本种植大米分类
不过随着竞争者的增多,越光大米的地位也在受到挑战。今年2月28日,日本谷物审定协会公布了2017年日本产大米味道排行榜。表示味道最好的特A级的产地品种有43种,是历年第三多。其中,虽然味道逐年提升,日本大米一线品牌新潟鱼沼的越光牌大米第一次落选特A等级。
此次参评大米共有44个道府县的151个产地的品种,比前一年增加了10个,能看出日本大米产地之间的竞争加剧,大家都想趁这个味道比赛培育当地的代表性大米品牌。
出于销售战略考虑,产地和分销商对每年的大米排行榜格外关注。大米,在日本不仅已经形成一项产业,而且是政治角逐的重要砝码。下面就来梳理一下,日本的大米产业史。
日本的大米产业史
日本农业是精耕细作的东亚农业的典型代表。2015年日本农业调查数据显示,日本耕地面积为450万公顷,利用率为91.8% ,总人口为1.27亿人,人均耕地面积偏小(0.48亩/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日本很早就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但受地形及自然资源所限,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偏低,大部分的粮食消费依赖于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为保障本国的粮食供给以及保护本国农户的基本利益,日本将农业支持政策重点放在大米产业上,实施了对内长期补贴、对外高额关税抑制进口的大米保护政策,维持了大米的高自给率。随着大米消费量减少,过度保护大米产业使得大米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日本政府对大米政策进行多次改革,试图找寻大米生产和消费的平衡点,缓和供求之间的矛盾,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但乌拉圭回合谈判和WTO规定要求日本增加大米进口数量,促使日本打开国内大米市场。日本却仍然对进口大米实行关税化管理,将进口大米多用于饲料生产和国际援助。然而,随着国际贸易逐渐加深和TPP协议谈判的推动,日本大米、牛肉、猪肉等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被要求取消进口关税,这给日本农业带来巨大冲击。为了扭转日本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劣势,激发农产品尤其是大米的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正式开始了农业改革,维持了几十年的保护色彩浓厚的防御型农业政策逐渐转变为进攻型农业政策。大米就是日本进攻型农业政策的最好例子。
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在大米紧缺的情况下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日本一方面鼓励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实施了严厉的粮食管理制度。在政府支持下,战后大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955年,日本大米种植面积达304.5万公顷,同时总产量也达到1207.3万吨,跃入千万吨时代。196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生产成本与收入补偿法案》,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者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该法案引发了大米产量和价格的飞涨,并使日本进入了三年丰产时期(1967~1969年)。大米种植面积于1969年达到历史上最高的317.35万公顷,总产量也于1967年达到历史上最高的1425.7万吨。三年丰产的直接后果就是日本大米市场的供给量首次超过需求量,并诱发了第一次过剩米危机。过剩米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日本人均大米消费量的下降。据统计,1962年日本人均大米年消费量达到历史最高的118千克,而到2006年减少到只有61千克。
由于大米长期丰收,政府大米储备的财政负担过重,日本政府于1971~1974年进行了第一次过剩米处理,共处理大米约74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约1万亿日元。1970~1995年,虽然日本大米种植面积平稳下降,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大米产量仍维持较高水平。1979~1983年日本进行了第二次过剩米处理,处理大米约6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约2万亿日元。
日本大米产量迅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业生产率提高。1945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粮食单产迅速提高。1960年每0.1公顷农地的大米产量突破400千克,1984年首次突破500千克,并于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543千克。由图1可知,除个别年份外,1980年代以来日本每0.1公顷农地的大米产量基本维持在500千克以上。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1993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日本大米总产量减产20%左右,每0.1公顷农地的大米产量仅为367千克,诱发了举世闻名的米骚动。为了缓解国内压力,日本政府紧急从泰国、中国等国家进口200万吨大米。然而,进口大米并没有真正起到稳定国内市场的作用,反而使日本政府招致国民严厉的批评,推动了日本大米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同时,从1993年开始,日本的粮食自给率首次跌破40%。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过剩米处理和90年代的米骚动事件,使粮食统制管理制度(以下简称食管制度)招致了广泛批评,而市场流通米政策的实施,更是加速了该制度的瓦解。1996年是日本大米生产史上的分水岭,生产结构调整政策初见成效,种植面积跌破200万公顷,种植面积与产量双双进入急剧下滑阶段。日本大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变化情况与日本大米政策改革息息相关,二者的增减变化既是日本大米政策改革的诱因,又是改革所导致的结果。
水稻单位面积生产量迅速提升和水稻种植面积缓慢减少是日本水稻生产量下降缓慢的重要原因。水稻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高有效提升了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1997年以后,水稻每0.1公顷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基本保持在500千克以上,2016年则达到了最高水平544千克。水稻的种植面积则处于持续下降的趋势,每年以2.28万公顷的速度下降,下降速度较为缓慢。
图3. 日本大米种植面积及产量的变化(1946~2010)
注:本图表数据只反映水田水稻的种植及产量情况,不包括旱地水稻。因为日本旱地水稻面积较少(不到总面积的0.2%),且产量较低,单独统计水田水稻的产量能更好地反映日本大米的生产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作物统计》。
日本大米政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新发展
大米政策是日本农业政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政策之一。1921年的《谷物法》可以被视为对当今大米政策产生影响最早的政策,而1942年出台的《粮食管理法》确定了影响最为深远的食管制度。这一制度到1996年才被正式废除,影响了日本约半个世纪。食管制度废除后,日本从大米生产、流通及贸易等方面开始进行全方位市场化改革,并根据时代要求不断调整,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经营安定政策。
一、食管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大米政策改革的背景
所谓食管制度,就是日本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大米流通、销售许可、价格形成等进行直接控制和干预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在食管制度下,大米处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生产者必须以政府规定的价格全部出售给政府。政府根据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工资和平均利润率核算大米的收购价格。因此,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使得大米收购价格急剧升高,大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增加。然而,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大米由严重不足很快过渡到严重过剩。消费者对于大米需求的减少使得大米的销售价格逐年下降。为了保证大米生产者的收入,日本政府不得不动用财政手段,弥补大米收购价格与销售价格之间的差价。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政府已经不能够应对如此巨额的米价缺口,严重的过剩米危机开始产生。为了应对危机,1971年日本开始在食管制度的框架内,实施生产结构调整政策和自主流通米政策。这两项政策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经过历次修改,作为长期的农业生产政策延续至今。生产结构调整政策的前身是第一次过剩米危机之后制定的稻作转换政策。政府的目的是通过提供补助金的方式,诱导生产者自主放弃大米种植,改种果菜、饲料等其他作物。自主流通米是介于政府管制米与市场自由米之间的准政府米,也被认为是政府与农协政治妥协的产物。具体来说,在政府的计划流通范围内,大米的流通量和价格由市场中的买卖双方自主决定,但是大米的流通路径必须经过政府审批。为了缓和政府财政赤字,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鼓励自主流通米发展,其市场份额由27万吨上升到了400万吨左右,占到了全部流通量的90%。
在市场自由流通米的冲击下,扭曲的米价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过剩米危机不断爆发。因此,1996年,日本正式废除了《粮食管理法》,以《粮食法》取而代之。这既是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反映,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的食管制度对于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对于粮食生产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利益的维护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僵化的粮食管理体制越来越与现实脱节,各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例如,伴随着市民消费结构升级,大米的市场供需差距扩大;农业生产结构落后,稻米成为日本农民的养老作物;严重依赖政府扶持,成为农民与政府博弈的政治工具等等。日本大米政策的改革势在必行。
表2.《粮食管理法》与《粮食法》对于政府米与自主流通米的不同规定
二、大米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粮食管理法》废除后,经过两年的酝酿与调整,日本政府于1998年出台了稻作经营安定对策,揭开了日本大米政策改革的序幕。稻作经营安定对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的转变,其中有关补偿机制、补偿标准与实施方法等方面的规定,为后期的大米政策改革奠定了基础。该项政策出台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米价格,稳定了粮食市场。然而这项政策并没有触动大米的生产结构,大米生产过剩的情况并没有好转,2000年日本大米价格再次大幅下跌。对于普通农民来讲,与1994年相比,2000年大米价格下降了34%。即便是对于接受稻作经营安定对策补助的生产者,大米价格也下降了24%。124这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启动紧急预案,以维护大米市场的稳定。同时这场危机也使日本政府意识到,唯有推动大米生产结构调整与价格流通体制的全面改革,才能真正解决危机。
2002年开始,日本政府召开了一系列大米生产结构调整研究会,对日本大米政策进行全面检讨。
2004年,《新粮食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开始推行全面的市场化改革。如图2所示,大米政策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以生产者为主体的大米供需调节机制,从而推动生产结构调整与价格流通体制改革;第二阶段主要是充分发挥农协等大米生产者团体的主动性,设立骨干农业者培育对策,并结合其他农业政策,实现大米供需体制综合改革。
图4. 日本大米政策改革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2003年日本农林水产省颁布的《米政策改革基本要纲》整理
两阶段的大米政策改革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具体来讲,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将调节水田种植面积的间接调控方式转变为分配大米产量指标的直接调控方式。由于日本当时有200万家以上的农户从事水稻种植,并且每个农户的土壤条件、栽培品种与掌握的生产技术各不相同,意味着对全国水稻种植户进行整齐划一的规划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同时,每年大米销售需求量的核算,既需要掌握足够的市场供需信息,也需要掌握农民的种植意愿与能力信息。因此,以面积调整为主的政策改革效果并不理想,日本开始尝试以产量调整为主的政策改革。调节方式的转变使得市场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改革过程中,政府补助的分配权力逐步下放到地方,由各地方自治体针对当地的生产条件,制定生产结构调整目标。从粮食储备角度来看,食管制度废除之后,日本首先确立了以农协为主、政府为辅的粮食储备机制。然而,随着大米产量的急剧增加,并且远远超过农协的粮食贮藏能力,反而造成了政府为主、农协为辅的局面,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废除了农协粮食储备机制,建立起了过剩米的生产者负责制度。随后,政府又进一步缩小政府储备米的规模,使其回归到应急战略储备的本位。这些都构成了第二阶段大米政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第二阶段大米政策改革开始的标志是,建立了以农协等生产者团体为主体的生产结构调整机制。此前,大米生产调整指标通过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政府逐级分配,最后在地区议会的指导下,由市町村政府向农户分配生产指标。第二阶段的政策改革是,在地区议会的指导下,由基层农协直接向农户分配生产指标的体制。改革之后,政府只是提供生产信息,并不行使指导职能。过剩大米的生产者负责制与政府储备粮的缩小化推动了价格与流通体制改革。伴随着这两类政策措施的综合运用,大米供需矛盾逐步缓和,但是农业生产率不平衡、农业衰退的局面没有太大的改观。为了维护农业经营稳定,缩小农业生产的地区差距,日本在实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建立了认定农业者制度,设立了骨干农业者培育对策。骨干农业者培育对策和稻作所得基础确保对策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日本经营安定政策的主要内容。此后,日本大米政策改革进一步与农地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相结合,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综合农政阶段。
从演变过程来看,日本大米政策改革表现为一种政府通过自身改革逐步将大米生产流通的调控权让位于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通过分权,强化了农协等生产者团体的自组织权力,并通过骨干农业者的培育,推动了日本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然而,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产生了生产调整与市场偏离、农民的参与率低和农地撂荒增加等现象,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生产者的经营风险加重、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以及部分政府补助金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促使了近年来一些新措施的诞生。
表3. 米政策改革期间生产调节政策一览
三、大米政策改革的新进展
为解决大米政策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日本重新制定了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与生产规模扩大的综合目标,先后出台了水田经营安定对策和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
1. 水田经营安定对策
2007年,在推动骨干农业者培育过程中,日本出台了以认定农业者和村落营农组织为支援对象的‘全品种’经营安定对策。政策实施后的一年内,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因无法满足所规定的规模条件,而无法享受该项补贴。2008年,日本放宽了支援对象条件,并修改了部分内容,确立了水田经营安定对策。
表 4. 水田经营安定对策( 2008 年)
资料来源:服部信司(2009),コメ政策のあり方-生産費を基準とする不足払い、生産調整·選択制への移行、水田フル活用の継続
とコメ戸別所得補償-,日本農業研究所研究報告『農業研究』第22号。日本大米生产的发展历程及大米政策改革探析
水田经营安定对策的具体内容由农业生产力差距调节对策和收入变动缓和对策两部分组成。如表1所示,支援对象包括认定农业者、村庄营农组织和受托组织等经营主体。为了促进大米生产结构调整,引导生产者种植其他粮食作物等,提高粮食自给率,农业生产力差距调节对策的作物品种限定为在原有水田面积上转作小麦、大豆、甜菜、原料用马铃薯等作物,而收入变动缓和对策则包含大米在内的5项作物。水田经营安定对策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缓解市场风险、稳定国内农业生产者的收入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支援对象仍旧有一定的资格限制,并且补偿金额仍旧由政府与生产者共同承担,并没有彻底排除生产者的经营风险。此外,政府出资总额需在政府一定的预算范围内,且补偿方式为比例承担而非绝对额的承担,意味着当遇到米价大幅下跌的情况时,公积金的补偿资金的平均分配,将使得补偿效果微乎其微。
2. 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
受日本大米文化与岛国忧患意识的影响,日本大米一直保持高自给率,2009年大米的自给率为95%,其中主食大米的自给率为100%,但是这是以日本水稻种植面积约占日本耕地总面积的34.3%,约占水田面积的63%为代价的。从粮食生产总体来看,日本出现了大米生产严重过剩而粮食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为了提高粮食自给率和耕地利用率,改善农业者的经营条件,防止农业进一步衰退,日本设立了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
作为一项综合的农业经营者收入补偿制度,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对经营者所生产的农产品成本与市场销售价格的差额给予补偿;二是对经营者生产经营规模、品质、对环境的改善以及生产结构调整状况进行评价,并予以嘉奖;三是将种植业之外的畜产业、奶业、渔业等经营者也列入支援对象范围之内;四是设立森林管理与环境保护基金,对森林所有者的环境保护行为给予补助。与此相适应,日本还在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的框架下,设立了旱地作物所得补偿交付金、水田活用所得补偿交付金、大米所得补偿交付金、米价变动补偿交付金、各种加算奖励金(包括规模经营、土地集约利用、有机农业和骨干农业者培育等)。为了顺利推进该项制度,日本各地设立了地域农业再生协议会(以下简称协议会)。协议会的主要任务除负责补偿金的申请、审核、调查、管理等具体工作外,还承担着通过与行政机构和农业团体交流、合作,促进小麦、大豆等战略作物的生产振兴,培育骨干农业者和提高农地利用率等目标。
表5. 2011年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大米示范项目)的实施情况
资料来源: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的概要(平成24年版)》整理。
表2显示了2011年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中大米示范项目的实施情况。全年共支付补偿金100.6万件,共支付3069亿日元,其中经营面积0.5公顷以下的小农户51.4万件,但支付额仅占总额的9.4%,而经营面积5.0公顷以上的规模农户3.2万件,但支付额却占总额的39.6%。总体来看,有一半以上的补偿金被2.0公顷以上的规模农户获得,而这部分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仅为9.8%。可见,该项制度对于规模经营的政策导向作用明显。例如,除以销售农户为代表的规模农户为主要支持对象之外,该项制度还支持小规模农户通过联合组建村庄营农组织申报项目,因此该项制度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进程。
日本政府还通过对同等生产条件下的个体经营农户与参与村庄营农组织的农户进行了对比调查,以对该项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与农户个体经营相比,村庄营农组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显著增加了农户收入。根据表3,在同等经营条件下,参与村庄营农组织的农户与个体经营农户的利润差距为37.4万日元。这说明村庄营农组织的经营改善效果十分明显。
表6. 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经营改善效果(单位:万日元)
注:农业经营成本指包括自我雇佣的劳动力工资、自有土地的租金在内的总成本。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的概要(平成24年版)》整理。
玲珑快活的自卫小能手 蘑菇上的七星瓢虫,荷兰阿纳姆 (© Misja Smits/Minden Pictures)
▼
点击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晶莹花园:打造农旅融合的综合性花园
花艺师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园艺疗法|感受日本花道背后的理性
哪家的鲜花快递最好?排行前五的鲜花快递品牌都在这儿了—九州物流网
民生改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襄荆高速串起一路好“丰”景
【田野里的新质生产力】郑州的“秘密花园”藏不住了
日本上野农场:北海道七大庭院之一,以花为主题的花卉产业链打造
花儿的秘密|看视频!了解茉莉花芬芳飘满枝芽的秘密
剑南春坚持文化创新,把传统文化“玩出花”
日本玫瑰节 花儿朵朵开
网址: 粒粒皆晶莹 | 小小一粒米都能玩出花儿,日本大米产业背后的秘密都在这儿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77390.html
上一篇: 桃花节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
下一篇: 文创纪实 | 鲜花也“食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