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花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美丽的诗句和文章。宋代,花诗词等文学作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且形成了为花作谱的风气。除了实物花,精神层面由于其具有丰富人文气质和象征意义,文人们总是将人格与花草树木以及自然联系在一起。无疑,文人的生活与花结下不解之缘。
宋代文人以其独特的尚雅审美观,将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不仅提升了个人的审美品味,还促进了宋代花事的繁荣。花卉在宋代,它们不仅成为宋代文人物质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并且其与物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有着种种关联,从而也极大的丰富了宋代文人的物质生活。
一、宋代文人钟爱花的原因
理学是宋代最重要的文化思想,理学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观念,对于宋代文人赏花的审美观念以及插花的风格样式、意境营造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追求功名利禄,倡导经世济民的时候,也不忘逍遥山水之间。这种处世观念深入到文人日常生活中,便体现在种花、赏花、插花、簪花、食花、写花、咏花、绘花之中。宋代文人重视“比德”,经常会将自己所崇尚的品德赋予花卉草木之中,以此塑造自己的形象。
宋代文人“尚雅”,这种审美意识促使大自然中具有美好形象的花卉走入文人的视野。由于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待遇优厚,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在崇雅观念的影响下,日常生活中也注入了文雅之风,文人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称之为“雅集”;文学中的诗词歌赋,也无不体现一个“雅”字。
苏轼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肉和竹之间,文人宁可抛弃口腹之欲,也要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因为宋代文人认为种竹是美化生活、陶冶高尚情操的生活方式,所以这种尚雅的观念,促使他们宁可无肉也必须有竹。此外,他们重视各种文化聚会活动,或是饮酒赏花,或是吟诗诵词,或是点茶烧香,或是绘画收藏、或是著谱立说。
二、花卉与宋代文人物质生活
1、宋代文人与花卉
在宋代,不止花户种花,文人也种花。宋朝文人即使在朝为官,也并不全是整日追逐财富和名利,心中依然向往自然。当时,许多宋代文人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种花中来,如范成大、欧阳修、梅尧臣、王贵学、陆游、林逋、文同、林洪、张糍、苏辙等。
这些文人通过馈赠、购买的方式获得花卉,在种花的过程中,向一些精通种花技术的花工学习,总结了丰富的种植花卉理论,并付诸于文笔,从而保留下来,代代相传。此外,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场所种植花卉,也达到了自己不同的种植目的。文人种花,是一种雅致,更是一种乐趣。
宋代文人热爱种花,但是他们受制于自身的条件,在选择种植场所时也不尽相同,在朝为官时,或在园林中种植花卉,或在官居住处随意种植些花卉,享受其一时之乐;在野之时,于山滨水地之间,种植花卉,著书立说。花卉的种植场所的多样性,也促使文人审美情趣的多样性。
2、宋代文人爱赏花的风俗习惯
宋代的生活,尤其是文人雅士,赏花必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宋代文人爱赏花,关于他们赏花的历史典故以及诗词不计其数。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喜欢赏花,并对赏花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曾言:“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文人赏花不在于花的美丽芬芳,而在于花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这种花之精髓是人们无法制造出来的。此外,邵雍“尝与司马温公论易数,推园中牡丹云‘某日某时当毁’”。果然预言成真,牡丹尽毁,可谓奇事哉。
宋代文人赏花中所透露出来的是高文化层次人群的审美品味以及他们对于艺术文化生活的追求。文人赏花不仅是为了自我娱乐,而是其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各类园圃则是文人赏花、饮酒、作诗的主要场所。此外,每年花朝节时(花朝节在宋代被改名为扑蝶节),文人墨客皆携友而来,在各大园林中品酒赏花,吟诗诵词。
文人赏花,不仅仅只是为了社交聚会,还有文人士大夫做官时,为炫耀政绩,大办赏花会。此外,在宫廷内御制赏花时,为国家不仅仅只是为了社交聚会,及朝廷歌功颂德。赏花目的不同,又丰富了赏花的社会属性。
3、宋代文人关于花卉的饮食
花卉饮食历史悠久,至宋代,文人具有强烈的养生思想,养生是宋代文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食花即养生的具体方式之一。食花还透露出宋代文人对生命欲望的理解。其次,这些文人注重精神生活,对于饮食,不仅要养生,食材还需美观可口,那么花卉饮食满足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因而备受他们的青睐。所谓“君子远庖厨”,但是宋代的文人却不受此拘束,他们热爱生活,将生活艺术化,即便是烹饪,也是过成了诗一般的生活。
苏轼是个大文豪,其实他还是美食爱好者,同时也是美食的发明者,如众所周知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羹等。花卉饮食方面,他曾经宣称:“吾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后杞菊赋》)”平常以菊花为粮食,能够延年益寿,其养生效果是显著的。司马光在《晚食菊典)中极力称赞以菊叶烹成的菊羹吸有余味,芬馥逾秋兰,并说食过后能使人产生“神明顿飒爽,毛发皆萧然”的美好感觉。
三、花卉与宋代文人文化生活
1、宋代文人写花著书立说
宋代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市娱乐休闲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宋代文人撰写了多种记录与城市休闲相关的谱录类书籍,那么花谱就是其中一部分。花谱,专门记载花之产地、形态、种类、特性、逸闻趣事及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传达了人们赏花的观念、意识和情感,间附精美插图,在四部分类法中属子部“谱录类”。据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研究,两宋时期花卉专著多达43种。
欧阳修就著有《洛阳牡丹记》,成书于宋仁宗景祐元年,主要由“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部分构成,书中列举牡丹名品24种。该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记载牡丹品种流传和栽培管理的专著,文辞优美,风格古雅,在科技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实早在欧阳修之前,僧仲休就撰写过《越中牡丹花品》,可惜此书已佚,未能流传至今。
2、宋代文人咏花寄情、托物言志
由于花卉兼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既可以寄情,又可以托以言志,成为两宋诗词中的一种重要意象。陆游诗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就是既咏花,又以花喻人,因而花作为一种意象在宋代诗词歌赋中频频出现。
据许伯卿统计的宋代2419首植物类咏物词中,咏花词最富,多达2189首,所咏之花多达58种。排名前十一的分别为梅花、桂花、荷花、海棠、牡丹、菊花、酴醵、蜡梅、桃花、芍药、水仙。
宋代文人咏花诗词众多,他们对花题材的钟爱,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内心的矛盾分不开。朝廷上的尔虞我诈、相互倾轧,使得许多想要报效国家的文人们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长期得不到重用的文人,无法将自己内心的烦闷与苦楚诉与人说,只能通过吟咏花卉诗词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给自己创造出一片清净的思想空间。
3、宋代文人的花鸟画
宋代的花鸟画,无论是意境,还是技法,都远远的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正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说:“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可见,宋代花鸟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苏轼是宋代文人绘画中最重要的代表。他一直主张以超然的心态“寓意于物”,而不是“留意于物”。因此他将自己的作品称之为“墨戏”。苏轼关于花鸟画的作品并不多,多以画墨竹为主,这也是向其表兄文同学习的结果。虽然二人同画墨竹,但是二人风格却有所区别,苏轼画竹在简约中求意,文同的竹繁密而多形,在形似中求“神”。
由于宋代文人对花鸟的热爱,花鸟画在宋代发展至繁荣期,正如郑午昌说:“花鸟,至宋实为最盛之时代,亦可为宋代绘画之中也”。宋代绘画中所涉及花卉素材的种类,尤以南宋时期的《百花图》为典型。虽然已是残卷,但仅仅是残卷中的花卉种类就不可计数,包括山茶、梅花、含笑、芍药、梨花、桃花、兰花、菊花、百合、水仙、莲花、海棠、萱草、牡丹、桂花等数十种花卉。这些花卉作为描绘对象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因为这些花卉在宋代文人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
四、总结
对于宋代文人来说,花卉是必不可少的生活调味剂。意气飞扬之时,花可以增添雅兴;失意颓靡之时,花可以安定凝神;平淡清闲之时,花可以陪伴左右。不一样的生活境遇,感受到的是不同的心情,但不变的却是宋代文人对花卉的深情厚意。
总而言之,花卉在宋代文人的物质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在日常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宋代文人不仅是花文化内涵的塑造者,赋予了不同花卉以人的品德,将花卉拟人化,成为其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此外,他们还是宋代花卉文献的创造者,为后人好事者留下丰富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花卉与宋代社会生活》
2、《花与中国文化》
3、《论古代花卉诗词的思想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