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海花儿的保护与传承
传承了至少五百多年的花儿,欣逢盛世,在步入新世纪后,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文化和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空前地迈上了两个大台阶,跻身于国家和人类非遗文化的行列,第一次有了应有的文化地位,也大大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
花儿作为一种文化,既是花儿自身的幸事,也是整个人类的幸事。发源和流传在河湟地区的花儿,由于受到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等多方面的影响,极具本土文化的特性,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青海的一个特色文化。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打造花儿品牌逐渐成为全省共识之时,如何处理好它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花儿是一种文化,而且是青海省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一种特色文化。它的传承与保护,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花儿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这是祖先给我们遗留的值得骄傲的非遗文化。在当今,谁及早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价值,谁就能将珍贵的遗产留住,进而发挥它极具潜力的文化价值。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主体应该是人民大众。因为花儿文化的创造者是民间大众,其保护者与传承者也应该是老百姓。一代又一代老百姓川流不息的参与,是其得到保护与传承的根本。如果老百姓不珍惜,年轻群体不参与,这种保护,既无力度,也不会持久,最终难免消亡。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真心参与,关键是转变观念。在一些地方,花儿不被看作文化,对它的非遗文化价值也所知甚少,因而一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它看作是粗俗文化和底层文化而被盲目排斥,不被重视。人们往往认识不到,其实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我们绝大多数人正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的。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举措,千方百计改变少数群众对花儿文化的陈旧认识,切实把它作为青海省的非遗文化和特色文化来对待,它才会在民间扎根开花,得以真正传承,发出活力。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手段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其一,这是花儿文化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花儿文化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活态的、多变的、多样的,活态的发展就决定了活态的生存。我们的保护与传承,也应该采取活态的举措,顺其发展的规律。其二,是花儿文化延续的特征所决定的。花儿几百年来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连接了花儿文化延续的生命线,他们是非遗文化的活宝库。因此当务之急就是高度重视活态保护,加快建立民间传人的文化档案,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花儿音乐,采取他们习惯采用的方法,有目标有计划而活态化地培养年轻人,做到后继有人。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内涵应注重民族个性化。青海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区别,其歌唱主体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裕固等九个兄弟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兄弟民族共同用心血培育和浇灌了这朵奇葩。花儿文化正是直接表达着兄弟民族的文化个性,有着极高的多民族认同性,极广阔的民间基础,闪耀着多元文化的光彩。兄弟民族通过花儿这个载体,自由地述说着各自的认同感,自然地表达着民族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花儿文化是青海地区加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在今天,政府尤其要着重认识花儿文化对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作用,在保护与传承中,充分注意到各民族的文化个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要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多做扎实有效的工作,还要主动站在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既要注重传统,保护地方和民族特色,又要注重鲜明的时代特点;既要立足青海,又要面向世界,放眼于未来的新文化。任何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 立足于激烈的文化竞争,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实现花儿文化的与时俱进,就要在不失传统的前提下,大胆讴歌新生活,表现新爱情,表达新追求。我们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花儿文化的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全在于它的传承传统和开放包容,在于它的变革创新。其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有机统一的,传承是基础,群众是根本,创新是生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以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非遗文化真正传承的需要。要通过文化传承,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他们共享新文化发展的成果,共享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成果。老百姓不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保护与传承,最终要体现在老百姓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内容新鲜,形式多样,这有助于广大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的树立。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对丹麻土族花儿会内涵的挖掘;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对老爷山花儿会特色的塑造;湟中县对南佛山花儿会氛围的重视;省文化馆对凤凰山五省区花儿会品牌效应的坚持;格尔木市、都兰县、同仁县、循化县等对新花儿会的大力推动等,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从保护与传承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的。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和文化的创新性相结合。我们要研究花儿文化的本质特征,深化对其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下,深入体会党在文化理念上关于文化创新这个理论突破的战略意义。这方面,应该审时度势,大胆实行两条腿走路,这是我们取得保护与传承实实在在成效的重要方略。一方面,从保护与传承出发,着重挖掘和整理传统,保持本色,使之原汁原味,充分体现非遗文化的内在特质,让外界真真切切地感受和认知青海花儿。如,进一步保持传统花儿会的民间特性;继承、总结和提升传统花儿会各自的文化特色;注意传统曲令的保护与收集整理;提高民间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等等。另一方面,从打造品牌和发展出发,重在体现花儿文化的创新本质,发挥花儿的创新本质特征,通过推进文化创新,增强它的发展活力。既要创新内容,使花儿歌词歌颂我们当前丰富多彩的新生活,歌唱主旋律,激发老百姓的文化参与积极性,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又要创新花儿音乐。如将传统的花儿音乐适当改编或扩充,使之有一个音乐的高起点;将传统花儿中的大段衬句或副歌,根据传唱需要而填入新歌词,扩大表现容量;传统曲令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大中学生欢迎的校园花儿歌曲,塑造花儿音乐的新形象等等。既要发扬传统的独唱、对唱等形式,体现花儿表现上的古色古香,又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以创新为动力,大胆推出形形色色的各种花儿创新形式,如歌剧、舞剧、连续剧、戏曲、相声、曲艺,等等。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青海花儿的繁荣和发展,其实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传统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昨天的创新,或可视为明天的传统。上世纪70年代,青海花儿的曲令仅为100多种,到现在才短短几十年,就发展为200多种;许多传统曲令,衍生出了不少变种,光是“水红花令”,就有近20种之多;风靡一时的“三闪令”,大胆地通过演变“直令”的音乐及歌词短句的重复,将原来的六句扩充为9句以上;不少歌手,在演唱实践中,或将民间小调与花儿音乐相结合,或将多个花儿曲令相结合,旋律悠扬,令人耳目一新。所有这些,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和欢迎。其实,“花儿王”朱仲禄早在上世纪就积极参与的歌舞《花儿与少年》,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他还把不少民歌引入花儿,成为新曲令;“花儿皇后”苏平将美声与民歌有机结合,用普通话演唱花儿,创出了新路。可惜我们对民间的创新研究不多,认识不足,勇气不够,影响了新形势下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面对群众的创新,我们所举办的任何赛事或活动,应当坚持鼓励而不是轻易否定,应当坚持包容而不是盲目排斥,应当坚持百花齐放而不是唯我独尊,应当突出文化品位而不是低级趣味。要改变老观念老眼光老做法,只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加速理念创新,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敢于创新、敢于竞争,充分发挥老百姓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民族的创新活力,溶入时代精神,增强创新自觉性,弘扬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才有了实际意义。
花儿保持传统是前提,创新与发展是活力,广大群众认可和年轻群体参与是根本。传承与创新,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只要结合得当,就会相辅相成,花儿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西海里升起了红太阳,三江源,千年的梦想哈流淌;阿哥们赞劲者尕妹们靓,同心闯,金光的大道嘛走上。”让我们早日使花儿文化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出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知识
青海花儿演唱风格及文化传承研究.doc
“花儿”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全文)
【花儿文化】浅议临夏州花儿传承与保护
大通县花儿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思路.doc 免费在线阅读
西北“花儿”:在守望中传承
传承人马明山展示土族花儿魅力
青海“花儿”文献资料类型分析和开发利用.docx
花儿(丹麻土族花儿会)保护实践总结
花儿艺术旅行15周年暨云南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研讨会举行
2023中国花儿大会开幕
网址: 青海花儿的保护与传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5458.html
上一篇: 吉尔吉斯斯坦珍稀花卉保护区三年不 |
下一篇: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独花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