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

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

1、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1 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实施背景1.1 华南沿海红树林分布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滩涂上特有的木本植物,属常绿阔叶林。 全球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最北可达北纬32°。最南可达南纬33°,分为两个中心群系,一是西方群系,另一是东方群系。全师姐共有红树植 物 24 科, 30 属, 86 种。东方群系 74 种,西方群系 15 种,东西方群系重复 2 种,交叠 2 种。我国的红树林在区系上属东方群系, 共有红树植物 16 科,20 属, 37 种,主要有白骨壤、桐花树、秋茄、老鼠簕、木榄、海莲、红树、红茄苳、 榄李、角果木、卤蕨

2、、海漆、红海榄、海桑、木果楝等。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于广东、 广西、福建、海南、 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广东红树林主要以次生林为主,群落外貌结构简单。分布面积4667hm2,共有红树植物 13 种。英罗港、安铺港、广海湾、镇海湾、海陵山湾、雷州湾等地气温、 水温高, 滩涂面积广, 是广东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 广西是我国目前红树林分布 面积最广的地区,达6170 hm2,有红树植物12种,分布于英罗港、丹兜海、铁 山港、钦州湾、江平以及北仑河口等地。 福建红树林分布面积较小, 只有 416 hm2, 而且种类少,只有 7 种,分布于厦门、云霄、晋江、莆田等地。海南省是我国红 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

3、区, 主要分布于东寨港、 清澜港等地, 共有 29 种,面积 4836 hm2。海南省红树林主要为次生林,多为小乔木或灌木丛林,结构复杂。台湾省 有红树植物14种,面积120 hm2,主要分布于台湾省西南沿岸。1.2 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及利用价值(1 )生物多样性在印度洋 -西太平洋地区共有 41 个属的红树林分布, 而在大西洋和美国的太 平洋沿岸只有 5 个属。在东南亚红树林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一个地区就高达 42种。南中国海地区的红树植物多样性是世界最高的,共有 46种真红树。红树 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 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 红 树林区丰富的饵料和适宜的环境吸引了

4、许多海洋生物索饵、 产卵和栖息, 也是海 洋大型底栖动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场所,为 2000多种鱼类、无脊椎动物和附生 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该区动物的多样性也很高, 如中国防城港的大型甲壳纲动物 有67种,越南Can Gio地区的鱼类高达103种,泰国Trad地区的鸟类有98种。 东南亚红树林地区的鱼类资源特别丰富,目前报道的有 58 科、282 种。除了支 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外, 红树林还支持着迁移物种和濒危物种。 国际 迁移候鸟每年从遥远的北方经过南中国海飞往澳大利亚, 红树林生态系统为这些 国际候鸟提供捕食、停歇和栖息的场所。(2) 红树林的直接利用价值红树资源的直接用途很多。

5、红树植物可提供建筑材料, 用于房屋修建和筑堤, 比如水椰的叶子被广泛利用盖茅屋顶,另外利用红树皮提取的单宁可用来制革。 砍伐红树烧炭作为生活燃料,除薪材和木炭外,木榄的木材质地优良,海桑、桐 花树是很好的造纸原料。黄槿、卤蕨的嫩叶经处理后可作为蔬菜食用。白骨壤、 红海榄、木榄和秋茄等红树植物的树叶可作为牛羊等家畜的饲料。红树、木榄、 海莲、角木果、秋茄、老鼠簕、小花老鼠簕、榄李、木果楝、杯萼海桑、海桑、 白骨壤和银叶树等都具有一定的药用功能和价值, 在老鼠簕根中可提取苯并噁唑 啉和二十八烷醇等抗癌药物, 海莲树皮中能提取到托品及其衍生物, 能有效地抑 制肉瘤 180 和刘易斯肺癌。桐花树、角木

6、果、海莲、木榄等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红树林生境的野生蜜蜂可利用这些蜜源植物生产蜂蜜。 红树林生境中生长着种类 繁多的动物,挖掘和捕捞这些鱼、蟹、贝类是当地维持生计的一种主要手段。(3)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a) 海岸保护红树植物沿海岸呈带状分布, 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形成了一道可防御风浪、 减缓水流、促淤保滩、保护海岸的屏障。它主要通过消浪、缓流、促淤三大功能 实现其防浪护岸的效应。b) 固碳作用红树植物属于阔叶林,净化空气的功能很强。红树林泥滩中H2S的含量很高, 大量的厌氧菌在光照条件下,以 H2S为还原剂,把CO2还原为有机物。例如我国 海南岛东寨港海莲林 CO2的吸收量为3935.5

7、g/(m a),O2的释放量为2826.2 g/(m a);马来西亚马丹红树林 CQ的吸收量为3336.7g/(m a), O2的释放量为 2426.7 g/(m a)。红树林能固定大量的碳,大约10t/hm2,更重要的是其中的1.5t 碳能够进入红树林的土壤,因此能够固定很长的时间。c) 净化水质红树能通过发达的根系网罗碎屑, 加速潮水和陆地径流带来的泥沙和悬浮物 的沉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红树植物还可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元素, 浓集在 植物体内,降低水体重金属污染程度,从而起到减轻污染、净化环境的作用。d) 提供栖息生境红树林区是全球水鸟迁徙重要的歇脚站和繁殖地, 在我国的红树林区, 底

8、栖 动物近 300种,鸟类有 200余种,已知的哺乳动物有 10 种。e) 物质生产红树林为高生产率的生态系统, 具有高光合率、 高呼吸率、高归还率的特点, 是热带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量的重要贡献者, 它以凋落物有机碎屑的形 式输出有机物,维持海岸和近海生态系统的众多消费者。f) 生态旅游和社会教育价值红树林海岸不单纯是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同时也是海岸红树林生态恢复后的 人文景观生态、 教育基地。 我国有许多红树林旅游景点, 香港米埔红树林保护区 和台湾省淡水河口红树林保护区已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环境知识教育和观鸟等生 态旅游活动。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 1980 年以来,接待

9、了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红树林专家和国内外旅游者的生态考察和旅游。1.3 红树林退化的原因现今,全世界 37%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 100km 的范围内,人口的膨胀,城 市的扩张,红树林资源过度开采, 水体严重污染, 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 影响,大部分红树林为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演变为灌木丛,甚至变成荒滩。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计,世界1/4的红树林在过去20年间收到损 失。我国红树林面积亦急剧下降,从 1956年的40000hm2减少到1986年18841 hm2, 30 年间锐减了 52.9%,平均年损失率为 1.8%。红树林的大面积消失和衰退, 生境破碎化, 许多

10、生物因此失去栖息地和繁衍场所, 生物多样性降低, 使这一特 殊的生态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1 ) 毁林发展海水养殖业毁林发展海水养殖是目前破坏性利用红树林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近 20年来的围塘养殖活动,给红树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甚至波及自然保护区内 例如海南东寨港国家共树林自然保护区内,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广东省珠 海市有25个区域生长红树林,天然红树林面积达 93 hm2,到2001年底,全市 只剩下6个红树林分布区域,红树林面积仅余 6.8 hm2。在珠海淇澳大围湾红树 林一带,非法围垦养殖面积就达 117.6 hm2。(2)围海造田 中国热带海岸地区大量湿地被改造成水

11、稻田或排干用作农业用地和居民区。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 2/3 的红树林因此而消失。随着经济的发展,粮盐 价下降,此类破坏红树林的活动已大为减少。(3)城市的发展和港口的扩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众多, 是目前亚洲工业化和经济迅速增长的中心。 城 市化的进程侵占了该区许多红树林湿地。 比如我国深圳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层占 有深圳红树林保护区 48%的土地,毁掉的红树林占原有红树林的 32%。(4)污染随着沿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 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 理直接排放入海,沿岸的农药、化肥及水产养殖废水等大量排入河口、海湾。红 树植物本身对生活污水等有机质的污染有相当的抵

12、抗力和净化能力, 但高浓度的 有机污染对红树植物同样有害。 近海和外海的油污会随海流和潮汐扩散到红树林 区,对红树林造成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 这是由于油污会堵塞红树林的地上 呼吸根和叶表的气孔, 使红树植物因缺氧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比起红树 植物,林区海洋动物对生活污水、农药、溢油、重金属等污染物更为敏感,更易 遭受危害。(5)薪柴采伐在广大偏僻的海滨村落, 砍伐红树林用作薪柴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对红树 林的恢复和保护十分不利。 目前, 桐花树、 白骨壤和秋茄是中国沿海农村薪柴的 主要红树林类型。 近年来由于泰国的红树林损失较多, 泰国经常从邻国柬埔寨进 口红树林木炭,加速了柬埔

13、寨沿海地区红树林的破坏。(6)其他方面的影响红树林区一直是传统的海产生产场所, 挖掘经济海产, 会损害红树植物的根 系,使树木养分供给不足,生产滞缓,矮化和稀疏化,出现成片死亡现象。挖掘活动还使得整个滩涂面目全非,毁坏了海洋底栖动物的生境。在红树林区进行放 牧和养殖,牛羊的践踏和啃食导致红树林矮化和稀疏化,群落难以自然更新;家鹅、家鸭养殖虽不会对红树植物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内海洋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十分不利;设置拦网,滥捕海鱼,引起近海渔业资源的下降; 沿海地区果实采集对白骨壤等红树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会造成一定的危害。2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实施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沿海地区就引进

14、红树林植物, 建立防护林带,保护 堤岸。自1980年以来,我国开始注重红树林保护工作,先后建立了海南琼山的 东寨港、海南文昌的清澜港、海南临高的新盈、广东深圳的福田、海南澄迈的花 场湾、海南儋县的新英、海南临高的彩桥、香港米埔的米埔、福建龙海的九龙江 口、广西防城的北仑河口、广西合浦的山口、广东湛江的湛江、福建云霄的漳江 口等红树林保护区(如表 1)。在这些保护区内保护濒危树种,引进苗木,改造 和营造小面积的红树林。目前我国恢复和发展的红树林面积仍未能达到历史上最 高的25万hm2。随着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目前国内红树林恢复与保护逐 渐受到重视。国家林业局决定 2001年启动红树林保护工程

15、,这是继湿地生态系 统保护工程以后,我国生态建设的又一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 在努力保护好原有 的红树林的同时,计划在未来 10年内在全国营造60000hm2红树林。恢复和保 护红树林湿地,防止物种多样性进一步遭受破坏,从而造福于人类。表1我国已建立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名称所在地保护面积(hm2)建立时间保护对象东寨港红树林自 然保护区海南琼山52001980红树林及生境清澜港红树林自 然保护区海南文昌33331981红树林及生境新盈红树林自然 保护区海南临咼671983红树林及生境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东深圳4051984红树林和鸟类花场湾红树林自 然保护区海南澄迈1331984红树林及生

16、境新英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南儋县1331986红树林生态系统彩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南临咼3501986红树林及生境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香港米埔15001986红树林和动物九龙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福建龙海2001988红树林及生境北仑河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西防城26841990红树林生态系统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西合浦80001990红树林生态系统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24841991红树林生态系统漳江口红树林自 然保护区福建云霄23601998红树林和鸟类3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3.1红树林育苗造林技术我国对红树林育苗与造林的研究相对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起才有人涉足。 广西钦州林业局陈

17、建华(1986)根据造林生产实践,提出红树林滩涂宜林临界线 的确定,是红树林造林成败的关键,认为可用广西沿海群众描述潮汐变化的“小半眼、半眼子、一眼子”的方法划为滩地宜林地。卢昌义等(1990)根据九龙江 口自然保护区造林实践,认为秋茄不适应太高的盐度,一般在10%-20%勺水环境 里生长最好,过高的盐度反而抑制生长。刘治平(1990)研究表明离岸越近的滩 涂,造林成活率越高。莫竹承等根据广西的气候条件和摊位等因子将广西的宜红 树林滩涂划分为高温区和低温区两个类型,指出摊位的变化引起土壤机械组成及盐度、养分含量的变化,造林时要注意树种的适应性。在“八五”和“九五”期间,我国开展了 “红树林主要

18、树种造林经营技术研 究”攻关,系统地提出了红树林主要树种海桑、秋茄、桐花树、白骨壤和木榄和 采种、种实贮藏、育苗、造林等技术,提出以滩涂高程划分宜林滩地的技术,发 现并证实海桑种子为需光种子,种子萌发需有活性光敏素的参与,用体积分数为 10-3的外源赤霉素溶液浸种24h或用500-600IX光照24-36h,分别提高种子发芽 势68.3%和83.4%,缩短发芽20-30d。海桑和无瓣海桑种子发芽海水盐度需低于 10%,提出浇淋淡水的技术,解决种植难题。运用红树类短命种子和胚轴贮藏的 有效技术,海桑类种子和秋茄胚轴贮藏一年发芽率保持 80%和 55.5%以上,桐花 树隐胎生胚轴催芽点播提高成苗率

19、技术, 催芽点播比不催芽提高成苗率 80%。提 出海桑 -秋茄乔灌两层混交林提高生产力防护功能的营造技术,混交林净生产量 比纯林提高 51%-203%。目前,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 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3.2 次生林改造技术 过量采伐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造成红树林面积迅速减少和滩涂衰退, 出现大 面积的退化次生红树林,如何对这些低矮次生林进行改造恢复是一个棘手问题。 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展了退化红树林改造恢复的生产实践,海南东寨港于 1983-1985年对桐花灌丛进行改造,直接在林内插入木榄、海莲、红海榄和正红 树胚轴,获得成功,现在这些引进的幼苗已高出桐花树

20、灌丛,效果良好。湛江市 林业局在海康县企水镇用红海榄改造了大片白骨壤灌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改造 和人为调控研究, 提出了小块状间伐后, 引进种植乔木胚轴, 组建乔灌两层群落 的次生林改造技术。 该技术对改造我国大面积的次生红树林灌丛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3.3 植物引种与种源选择树木引种驯化是实现林木良种化最简便、 最经济的方法, 引种驯化一个树木 良种要比培育一个树种良种容易的多。 我国较早开展红树林引种工作, 但都是民 间自发组织的,引种的仅是抗低温的广布种秋茄和白骨壤, 这些树种生长速度慢, 而且是小乔木,防风消浪效益差。 20世纪 80年代后我国开始重视红树植物引种 工作,并着手北移驯化

21、一些速生高大的嗜热广布种, 以便快速组建乔灌两层结构 的红树林防护林带。 1985 年从孟加拉国引种无瓣海桑于海南省东寨港,现无瓣 海桑大量繁衍发展,形成稳定的群落。 1986-1990 年华南植物研究所与东寨港保 护区合作,把清澜港红树林区海桑属的海桑、 卵叶海桑等 6 个树种成功引种到东 寨港。 1987-1988年卢昌义、林鹏将海南省的 6 种红树科植物北移引种到福建九 龙江口,经过 6年多的试验,所引种的 6种红树种类有 4 种,即海莲、尖瓣海莲、 木榄和红海榄,能在该地区成活。 1993-1999 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把海 桑、无瓣海桑从海南北移引种至湛江市获得成功。 中国林科

22、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于 “八五”“九五”期间,有计划地把无瓣海桑、海桑、海莲、红海榄、水椰、木果楝等嗜热树种引种至廉江、深圳、珠海、汕头、福建龙海县等地,部分树种生 长良好,有的已开花结果,表现优良的是无瓣海桑,此乔木树种具有速生、高大 通直、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 为理想的先锋造林树种, 已在恢复实践中广泛应用。4 华南沿海红树林恢复工程保障措施4.1 红树林引种和造林技术 红树林的引种栽培和造林技术, 是扩大红树林资源的基础。 有意识地引种热 带地区优良的红树植物种类, 对红树林的北移扩种进行定向培育和驯化筛选, 可 为亚热带地区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种质资源, 促进群落结构 从建

23、群种单一向多种混交过渡, 从而提高群落的稳定性, 更好地发挥红树林资源 的功能。依靠天然更新来扩大红树林资源是及其缓慢的, 在水位较深的滩地, 胚轴苗 难于扎根生长, 必须进行人工造林并辅以保护措施才能成功地组建红树林。 我国 的海滩经各类开发以后存下的滩地多数为淹浸较深的海滩, 必须人工造林, 选用 耐水深的树种和种源,才能快速恢复和发展红树林资源。4.2 保护现存红树林 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红树林资源, 并加强红树林的管理, 主要包括 管护、补植、防治有害植物和病虫害等,为红树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 禁止将红树林滩涂环境和土地资源改造成农田、 盐场、城市建筑区、 交通运输设 施

24、、工业区以及建造池塘作为海产养殖场等。 以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保护为 前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采用容器苗和胚轴插植造林, 幼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高, 而且造林成本比较低。 密植有利于提高红树林的生物量积累,而且成活率高。如构建新林地,面积为0.5mx 1.0m,行距为50-100cm时,造林效果最佳。造林时还应考虑红树植物合 理搭配,因各种红树植物的形态、花期和花色各有差异,如秋茄植株较高,桐花 树略矮,可以形成不同群落层次。 通过营造红树混交林, 可改善林分结构和景观 功能,增强生态红能,减少病虫害。4.3 构建生态海堤传统模式建设海堤需用大量的土石方,并从堤外 10-50m处红树林中取土, 不但损害红树林,也会使滩涂高程下降 20-40cm,导致红树林破坏,林相退化, 优良红树林种类如木榄、 角果木减少甚至消失, 而低矮的灌丛如白骨壤、 桐花树 增多。若采用生态模式, 从堤内距堤脚 10-20cm 的围垦荒地挖土, 挖掘形成与海 堤平行的人工凹沟, 既可以当排洪沟, 又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 对两种模式的投 入和产出进行比较,传统模式产出 / 投入比为 0

相关知识

北部湾沿海5种红树林群落生物量的遥感估算
探究广西红树林主要三种外来植物生态安全性和社会影响
Evolution History and Research Processes of Guangxi Mangroves
河域暗渠复明,近海全面禁渔!深圳拟推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人与青山两不负——厚植生态底色 保护广西自然资源
南通沿海生态修复吸引珍稀物种“常来常往”
广州规划出炉!花都这些山林、水体将开展生态修复
外来物种有助修复本土红树林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十大案例
红树林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宁德沿海有大片的红树林因互花米草的入侵导致不同程度的退化.回答下列问题:(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

网址: 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702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我院两项草原生态修复标准成功通过
下一篇: 环柳叶湖湿地保护修复示范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