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唐代花卉入手,浅析花卉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唐代花卉入手,浅析花卉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引言:

有人说,中国人长到一定的年纪,就自动开始觉醒爱花赏花的基因。

花卉文化,好像是流淌在我们骨血里的传统文化,虽然并没有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一直影响我们的审美和意识。

从古至今,中国文人的笔下创作了不少有关于花卉的诗词歌赋。

若是将几个封建王朝相提并论,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唐代的爱花之风最是盛行。

上到至高无上的帝王,下到底层的平民百姓,每个人对花都情有独钟,也各有自己最喜欢的花卉品种。

唐朝的花市,民间的花卉交易,也迎来了相当繁荣的场面。

唐代花卉文化盛行的社会背景到底有哪些?纵观整个唐朝的时间脉络,民众对于花卉的喜爱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自上而下,蔚然成风

爱花,赏花,惜花,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都跟花卉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民族的文人墨客,也创作了无数关于花卉文化的诗词和画作。

唐朝时期的唐诗,不同品种的花是其中主要的角色,宋朝时期的文人画,花鸟虫鱼也成为了画家最热爱描绘的对象。

总体来说,所有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里,只有唐朝的爱华之风最是盛行。

唐朝人到底有多爱花呢?从皇帝的言行举止当中就能看出。

要说最爱花的皇帝,那就不得不提到唐玄宗李隆基,享誉天下的牡丹花,就是李隆基心头的挚爱。

在中国历史上,唐玄宗是个褒贬不一的皇帝。

在他执政前期,此人的确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国家创造了不少发展热点,但是在他执政后期,他没少以享受生活的名义,做奢侈浪费之事。

唐玄宗爱花,尤其偏爱牡丹。

在他的后花园中,牡丹占了很大的种植面积,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牡丹品种,他甚至动用军队的力量,从全国各地运输花种。

这样的做法真的十分讽刺,军队存在的职能是为了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为皇帝所谓的生活爱好而服务。

每一天处理完正事,他都会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后花园当中闲逛,亲自照顾牡丹。

若是被他发现有部分牡丹出现了生长问题,那么负责照顾的花农,一定会受到他的惩罚。

杨贵妃是她最宠爱的妃子,所以他常常以牡丹来形容杨贵妃,为了迎合他的喜好,贵妃的服饰以及头饰,都带有极多的牡丹形状。

在赏赐大臣时,他也会优先赏牡丹,在他看来,皇帝把自己最喜爱的花朵赏赐给大臣,这足以代表皇帝对大臣的重视。

因此那段时间,整个长安城中,牡丹无处不在飘香。

不仅仅是皇宫当中的后花园,就连官僚集团和贵族阶级的豪宅大院之中,牡丹也无处不在。

虽然李隆基是牡丹爱好者的杰出代表,但是在他之前,真正让牡丹成为国花的,还得是中国唯一一个皇帝武则天。

众多的花卉品种里,牡丹真正能做到艳压群芳。

这与武则天非常相似,他是唯一的女皇帝,她不需要在后宫和其他女人争奇斗艳,她凭自己的能力就能走向天下至尊的位置。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代表的华丽和富贵,正好也能体现统治阶层的某些特征。

除了皇帝爱花,官僚集团和士大夫们对花朵也非常喜爱。

纵观整个唐朝的文学作品发展史,我们能发现,在文学作品当中提到花卉文化的代表作,大约有3000种,其中不乏经典名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坚毅果敢的菊花,不与百花争奇斗艳,但在肃杀的秋冬时分却能呈现出别样的魅力。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白居易笔下的桃花,它既能够在平原地带争相绽放,也能在寒冷的高地向世人展现绝佳的风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是芙蓉花,出水芙蓉的含义,正好能证明这种花清幽淡雅的美。它或许不能成为一眼惊艳的焦点,但是却能以淡淡的绵延的香味留住难留的心。

众多经典的诗词歌赋,众多活色生香的绘画,共同构成了唐朝花卉文化的浓墨重彩的存在。

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方式留下了,唐朝花卉的影子。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跨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花卉文化最繁荣的景象。

除了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集团之外,底层的普通百姓即使没有太多文化素养,也能拥有欣赏花卉的自由。

众所周知,在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时,人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考虑精神生活。

而当基本的温饱已经不成问题时,人们便能抽出更多的精力,去享受烟火气之外的乐趣。

唐朝时期的底层百姓,就不必再为基本的吃穿问题而担忧。

因为在这一时期,国家的发展局面持续好转,社会经济能力不断提升,大多数群众都实现了脱贫脱困。

每个人家里的钱,除了支付日常的生活所需之外,还能有点剩余,所以许多人会把这笔钱拿到花卉市场购买美丽的花束,用来点缀自己的生活。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他的热爱体现在方方面面,并不局限于经济条件。

即使是物质条件相对没有那么富足,人们也能采用各种方法,满足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需求。

那时候,整个长安城几乎都被各色各样的花束所填满,普通老百姓的家中,处处都有花朵的影子。

门外的栅栏上,会插几朵零零星星的小花,房子里的餐桌上,会摆上一束让人心情大好的花朵。

就连枕头边上,也会留下几朵香味沁人心脾地存在。

爱花惜花,这不是某一个阶级的特权。社会上的所有成员,都能够欣赏这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都能够与自然的礼物和谐共生。

如果说在贵族阶级家里,存在感最高的花朵是牡丹的话,那么在寻常百姓家中,出镜率最高的花朵就是芍药了。

对于牡丹而言,芍药的成本没有太高,培育方式也没有那么复杂,但它同样能给民众带来极高的精神价值,因此也成为了不少人的生活好伙伴。

花卉交易,逐渐成熟

由于花卉文化在唐朝十分盛行,所以与之相关的花卉交易也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唐朝时期的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专门进行交易的花市,花市的具体结构和摆放方式与,我们今天在市场上看到的花鸟虫鱼区域大差不差。

花市会有固定的开市时间,每到这一时间,整个市场对外开放,顾客朋友便会源源不断地涌入,感受着这条街从头到尾的各式各样的香气。

花市的主要产品当然只是花花草草,其他类型的商品都不允许在这里出现。

唐朝的相关律法也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障了大多数顾客购买花草的自由权利。

花市当中的交易,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不同品种的花朵,种植周期不同,培育所需要耗费的成本和精力不同,价格自然会有所差别。

当时西域的丝绸之路已经十分繁荣,所以花市当中还会有不少从西域地区引种而来的花朵。

相比于本地花朵而言,引种花朵的价格自然会更高。

这就像我们现代社会的国货产品和进口产品一样,后者所需的成本比前者更高,所以价格自然也会居高不下。

两者之间其实没有明显的质量差别,只是问题在于进口的产品会有关税叠加等成本增长情况,所以需要购买哪种类型,顾客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决定。

有的平民老百姓只想买点花朵回家装饰房屋,所以他们会考虑更高的性价比。

有的贵族家庭想要购买品种较为珍奇的花朵,用来点缀自己的门面,因此价格更高的花朵会更适合他们。

在市场当中各取所需,公平交易,遵守规则,这就足够。

市场的繁荣,消费的刺激,必然会催生生产的发展,因此在唐朝时,民间出现了一个专门的职业,花农。

从职业本质来看,花农和普通农民并没有太大区别,两者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只不过前者种植的是花卉,而后者种植的是粮食蔬菜。

不同花朵品种的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各异。

因此花农在正式投入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在师傅门下进行培训,了解花朵的各自特性,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许多花农当中,专门为皇宫种植花卉的花农地位显然更高,比如唐玄宗时期,全天下最著名的花卉种植大师,就成为了唐玄宗打理牡丹的专职花农。

封建时代,一切职业的性质都可以跟地位的划分挂钩,当人们对花朵的需求不断增加时,花农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社会条件,促进发展

唐朝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特征,都为花卉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从经济上来看,商品经济虽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城市当中的商品经济交易形态逐渐蔓延到农村,使得农村的大多数农民也参与到交易过程当中。

花农的存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农民成为生产者,城市居民成为消费者,一整个产业链条就从城市流通到农村。

从政治层面分析,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为花卉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朝综合国力强大,国外其他国家不敢随意挑衅唐朝统治者的权威,内部也没有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

因此唐朝对外没有民族战争,对内不会应对农民起义。

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人们自然会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

从文化角度上来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传播,成为了宣传花卉文化的较好出口。

前文提到,文人墨客很喜欢以花卉为主角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当他们的作品在民间流通时,民众自然会将喜欢投射到作为主角的花卉身上。

结语:

丰富多彩而繁盛多样的花卉文化,成为了唐朝文化的一大标签。

全体社会阶层都是花卉的忠实拥护者,各类文艺作品也成为了花卉的媒体传播渠道。

花市的兴起,公平交易的存在,都让花卉文化大为兴盛。

参考资料:

《新唐书》

《唐代花卉研究》

相关知识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唐代团花纹样的设计演变研究
探析唐代女子“仿生花簪”装饰艺术
华服时课|唐代服饰织物中的花卉纹样
花卉的功能:浅谈唐代花卉在日常生活中的多方面应用
花卉文化由来已久,浅析花卉文化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唐代爱花风尚,对民众生计、文化生活有何影响?
将唐代女性时尚嵌入时尚大历史中
园林曲径醉花丛,微风拂动翩跹舞:聊聊唐代那些有趣的“花”文化
冯伊帆|李徽墓与唐代的花鸟屏风画

网址: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唐代花卉入手,浅析花卉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9438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诗经》:名副其实的花草集,堪称
下一篇: 河洛文化|【洛畔之音】扈耕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