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

  (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我国畜禽等家养动物主要有猪、鸡、鸭、鹅、特禽、黄牛、水牛、牦牛、独龙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兔、水貂、貉、蜂等20个物种,共计576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为426个、培育品种有73个、引进品种有77个。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农业部两次组织全国家畜品种资源调查,编写出《祖国优良家畜品种》以及各种家畜的品种志,为我国畜禽遗传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收集整理、品种遗传关系研究、活体和冷冻移地保护、保护和开发利用方案等方面工作。90年代末,开展了“畜禽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保存”项目,新发现了一批畜禽遗传资源,收集了畜禽种质资源动态变化信息,对绵、山羊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体细胞保存体系,收集了濒危畜禽动物资源入库长期保存。并且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数据库,收录了282个品种的信息。2002年,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网络信息系统,收集500余个畜禽品种的信息资料,初步实现了网络查询和共享。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品种单一化等因素,畜禽种质资源的状况堪忧。随着新畜禽品种的推广,过去数千年来驯化的许多传统品种被遗弃,大量珍贵的遗传资源也随之损失,如上海的荡脚牛、湖北的枣北大尾羊、河南的项城猪、江苏的九斤黄鸡等已经完全灭绝。1999年调查结果表明,严重濒危畜禽品种达37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畜禽品种资源收集尚存差距,基因鉴定工作停留于表面。由于我国农业系统复杂,品种资源收集工作量大,对部分地区的畜禽种质资源未能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致使一些品种资源未能编目并得到有效保护。对于现有畜禽品种资源的种质鉴定评价,尽管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鉴定数据,但基因的传递和变异规律仍需深入研究。

    科学技术手段落后,研究力量薄弱。我国在基础研究,创新研究方面成果较少,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相应专业人才缺乏、试验手段落后和技术开发力量薄弱,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研究工作体系。

    投入不足,设施与手段落后。由于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保护体系不健全,保护措施不配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国家重点保护的78个畜禽品种中,有14个品种还没有保种场,近一半以上的保种场经营困难,开展保种选育工作难度很大,部分畜禽品种的优良性状严重退化或丧失。

    缺乏创新机制。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组织形式单一,多数资源保护场处于被动保种,对畜禽品种的培育和优良遗传基因的开发利用不够,科研工作滞后,造成多数品种保护和利用脱节。大部分地方品种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保种场经济效益差。

    新驯化动物缺乏规范管理。近年来,为开发野生动物的经济用途,各地新驯养了一些食用动物、毛皮动物、药用动物等种类,如果子狸、紫貂等,对这些驯养动物的资源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另一方面,宠物的家庭饲养越来越普遍,种类也越来越多,目前对宠物类动物资源现状缺少了解。此外,对驯养动物和宠物动物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还不够重视,许多疾病的传染机理尚不清楚。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用2-3年的时间基本查清我国现有畜禽品种(类群)的数量、分布、特性及开发利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出版国家畜禽品种志书,逐步建立、完善畜禽遗传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网;加强畜禽品种保种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濒危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国家级、省级保护品种实施重点保护,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要达到100%,对于实施抢救性保护的濒危品种,确保登记品种不再消失;继续加强国家家畜基因库(北京)、家禽基因库(江苏)和水禽基因库(福建)建设,增强保种能力,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细胞库,开展多种形式保护研究;采取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新品种培育和推广的步伐,每年培育出3-5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根据资源调查结果,建立相应的原产地保护设施或异地保存设施。开展畜禽遗传资源库建设,完善畜禽遗传资源收集、评价及保存技术体系,实现畜禽遗传资源长期、妥善保存;鉴定和筛选一批优异畜禽种质基因,建立畜禽“优异基因核心库”,实现畜禽遗传资源的创新和有效利用。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跟踪世界畜禽遗传资源研究的动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实现由重点收集、监测到深入评价和利用的转变,进而有针对性地、快速地、连续不断地为生产、育种和其它科研提供一批名、特、优资源及创新材料。研究出学术水平较高、实用价值较大的成果,在优势专业和新型技术等若干领域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增强我国动物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4、保护与利用措施

    继续进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收集。至2010年,基本完成对已知畜禽和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入库。考察收集国外新品种和有用品种,在确保国家珍稀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加强国际畜禽种质交换,着重引进利用价值高的品种资源,收集多样性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有益基因,并加强检疫研究和完善检疫基地。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建设。在原有畜禽种质资源就地保护场的基础上,2020年前,增加30-50个畜禽原生境保护场,保护濒危受威胁的畜禽种质资源,同时完善已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和保护区建设,使更多的地方畜禽优良品种得到保护;继续加强国家家畜基因库、家禽基因库和水禽基因库的建设,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细胞库和DNA库。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评价体系和畜禽“优异基因核心库”。采用先进技术,研究我国畜禽动物及其近缘野生种的起源、进化和分类。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的生产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和形态学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畜禽遗传资源评价国家或行业标准,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加强特殊与优异基因的筛选和优异种质创新利用体系建设。研究畜禽遗传资源的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筛选影响畜禽肉、蛋、奶、毛等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主效基因;研究分子数量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对重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进行分离、克隆、测序和定位,开展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研究。在2010年前,完成部分家畜禽种类重要经济性状主效基因的分离和克隆。2020年前,在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力推进畜禽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化开发。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同时开发和利用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争取在2015年前,培育出30个用于生产推广的新畜禽品种(配套系),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体系。以名牌品种为依托,通过严格规范和独特的生产加工方式,生产出系列化优质产品,全面带动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促进畜禽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在2010年前,完成制定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数据采集和整理的国家标准与技术规范,制定畜禽遗传资源分类分级标准、编码体系;制定畜禽遗传资源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管理规范。2015年前,建成以畜禽遗传资源网络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的共享服务平台。

    (四)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数千种,其中栽培植物约1200种,主要栽培的600多种,其中起源于我国的近300种。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大量丧失或遭到严重破坏。一是由于作物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提高,使大量老品种特别是农家品种遭到淘汰,虽然多数品种资源已得到收集保存,但仍有部分丢失;二是因为土地用途改变、大型水利与交通工程建设、城市扩展等,一些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生境遭受破坏,面积缩小或消失,如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比20年前约分别减少了70%、50%和30%;三是在对外合作研究中,因保护意识不强和管理不力,造成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组织了多次农作物种质资源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征集和考察,收集到大量的样本和标本。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已基本形成种质资源保存长期库、中期库和种质圃相配套的保存体系。目前编入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目录的资源材料约40万份,其中已入国家作物种质库(圃)的为38万多份,涉及1000多个物种。对上述的种质资源已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鉴定,多数或部分进行了主要病虫害、逆境和品质鉴定,对优良种质资源已开展了综合评价和利用研究。

    我国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的就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从21世纪初才开始实施保护区(点)建设。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共67个,保护的野生植物有7科、12属、14种,以野生稻、野生大豆和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为主。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原生境保护滞后。国家虽已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广泛、守法意识差、执法不力等原因,生物物种资源流失现象严重,急需加强对生物物种资源引进引出的管理。目前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主要侧重于非原生境保存,而原生境保护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启动。由于原生境保护工作滞后,使许多重要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原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原生境保护点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破坏速度。

    本底尚不清楚,种质资源收集不全。农作物种质资源特别是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的普查缺乏系统性,涉及的种类少、范围小,对全国各类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和种群数量不清楚,有些门类的调查尚属空白,即使是已调查过的物种,因缺乏监测,对其数量、分布区、受威胁程度和原因等尚不清楚。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量尚不足40万份,还有相当多的种质资源没有完成收集,特别是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和国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还很薄弱。

    研究滞后,基因鉴别能力不足。虽然我国的种质资源丰富,但通过研究筛选出的具有突出利用价值的优异种质很少,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资源更少,这既不能满足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需求,也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遗传资源竞争。迫切需要对已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性状基因进行鉴别,发掘对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有益的基因。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继续进行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农业野生植物的濒危状况调查;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以及农业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的技术规范和原生境保护区(点)建设技术标准的编制;继续考察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对西部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考察收集;完善、更新国家长期库、中期库、种质圃的设施和基础条件,增建种质圃7~9个,增建一座热带亚热带牧草中期库,并进行监测和更新保存的种质资源;应用超低温技术和试管苗技术保存特殊类型的种质资源,并研究相关的保存方法和技术;增建50~80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章制度。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农业野生植物濒危状况的调查;继续考察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基本完成西部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抢救性考察收集;完善国家长期库、中期库和种质圃的设施和基础条件,增建种质圃3~5个,继续监测已保存种质资源的活力并定期更新;国家长期库和中期库保存种质资源增加到40万份和30万份,国家种质圃保存种质资源增加到4.7万份;增建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90~110个,建成超低温保存库和试管苗保存库各1座;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基本健全。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保护设施和技术以及保护的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和利用水平等全面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收集、保护、保存、利用和管理达到规范化和信息化;全国长、中期库配套,种质圃达40个,超低温保存库和试管苗库保存设施健全;原生境保护区(点)达到260个;长期保存的种质资源达到45万份;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比较健全。

    4、保护与利用措施

    继续进行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工作潜力大。我国西部地区是多种作物的起源地和农业野生植物分布中心,抢救那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同时,要加紧国外农业种质资源的收集,满足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立原生境保护区(点)。加快建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近期建成50~80个,中期建成90~110个,远期建成90~110个,共计260个,其中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建立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32个,在西北地区建立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18个,在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北地区建立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36个,在华中和华东地区建立水生野生蔬菜原生境保护点15个,在西北、华北地区建立栽培牧草近缘野生种原生境保护点50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野生牧草、野生蔬菜、野生果树、野生药材、野生花卉、野生茶、野生桑等原生境保护点99个。在西南地区建立籽粒苋、红花、藜等未被开发利用作物的农场(田)保护区,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建立荞麦、燕麦、高粱等小宗作物的农场(田)保护区。

    建立和完善非原生境保护设施。加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及备份库、中期库仪器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完善我国农业科学院作物专业所、全国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和地方科研单位的26座中期库。增建国家作物种质圃10~15个,近期在江苏省(或浙江省)建立1个杨梅种质圃,在河北省廊坊市建立1个无性蔬菜种质圃,在河南省、湖北省和云南省各建立1个野生猕猴桃种质圃;中期在海南省建立1个咖啡和1个香料种质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1个野生苹果圃,在华南地区分别建立热带果树圃、木薯圃、热带牧草圃、热带棕榈圃、剑麻圃各1个;远期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各建立1个无性繁殖作物(已保存在圃中的物种除外)种质圃。完善已有的32个种质圃,健全2个试管苗库的配套设备和田间繁殖圃。在北京市建成1座超低温保存库。

    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更新繁殖、性状鉴定与评价。重点对入库(圃)作物种质资源的优良品质重要性状进行鉴定和评价,加强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农业野生植物特异性状的鉴定。近期主要针对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筛选1500~2000份优异资源;中期扩展到对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牧草、天然橡胶等,筛选2000~3000份优异资源;远期将基本完成所有作物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和评价,筛选3000~3500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资源,加强对库存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的繁殖利用。

    开展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功能基因发掘与克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重点进行优异基因发掘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最大限度地获得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记基因,并对重要基因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和克隆,挖掘一批新的优质基因,促进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定位200个高产、优质、抗病虫、抗旱、抗寒、耐高温、养分高效利用及对环境友好的基因,获得与优异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克隆出60~80个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基因,为育种提供一批重要的中间材料及分子标记选择技术。

    建立共享技术平台,进行惠益分享试点。在鉴定评价和功能基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快速、简便、高效的信息和实物共享技术平台,择优向作物育种、农业生产和其他研究机构提供优异种质,充分发挥优异作物种质资源的生产潜力。同时进行农作物种质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研究和试点,对引进和引出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规范管理。

    (五)林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我国林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居北半球地区森林资源的首位,拥有187个木本科(含17科藤本),1200多个木本属,分别占总科数的54.5%和总属数的38%以上;有9000多种木本植物,约占全国所有植物种数的30%,包括乔木3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其中珙桐、鹅掌楸、香果树、连香树、水青冈等是我国古老类群的特有珍稀树种,银杏、银杉、水杉、金钱松、白豆杉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孑遗木本植物。

    由于人类长期的干扰活动,诸如毁林、过度采伐和非木林产品的开发利用、外来入侵种、林业病虫害、大气污染、气候变化,以及各种灾害的破坏,林木植物资源和遗传多样性丧失非常严峻。目前,我国有17%树种面临濒危。

    1991年,我国开始全国性林木遗传资源收集与保存,开展了系统的种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近10年时间内,建成了各具特色的10个林木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库,地跨我国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的林木种质资源库已初具规模,保存了主要树种的大群体、种源(林分)、家系、优树、无性系等,保存乔灌木树种、花卉等76个主要物种种质资源1.5万份。全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保存育种材料种质3.5万余份,初步建立了林木种质资源库的技术体系。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木植物资源不清。许多林木植物资源的本底及遗传变异情况不清,严重制约了林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由于缺少有效的监测体系以跟踪监测和评价林木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状况与发展趋势,导致决策与管理的科学依据不足。

    资源流失严重。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或科研单位大量收集我国林木植物资源,并通过生物技术,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的控制和专利垄断。在过去一、二百年间,我国大量树种资源流失国外。总体上看,物种及其基因资源丢失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黄河中上游地段的灌木基因资源和南方热带雨林的基因资源丢失最为严重。

    管理制度薄弱。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林木植物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现行法规的相关内容也不具体。此外,林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机构、人员、资金、基础设施、科技支撑能力等投入不足。林木植物资源的管理体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林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特别是搞清我国特有的约1100种林木和西部地区约200种藤本植物以及灌木树种的分布和资源状况,并在资源编目基础上建立国家林木植物种质保存库;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林木、珍稀物种和有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评估其濒危程度,进而确定林木植物的优先保护名录;开发驯化当地野生树种;开发经济树种;启动红豆杉等重点野生树种和苏铁等观赏植物为主的拯救保护项目;建立一批保护珍稀濒危林木种质资源的自然保护区和树木园。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建立完善林木植物资源监测、预警与决策管理系统,对全国林木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即时更新物种资源数据库;逐步建立林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资源管理数据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制定并实施100个特有树种和重点经济林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计划;在重点林业省份或林区建立5-10个各有特色的林木植物资源保存库。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基本完成全国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完成大部分已收集林木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和基因筛选,获得一批优质基因用于林木良种培育,建立林木植物基因库;建成完备的林木植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完善林木植物物种资源自然保护区网络。

    4、保护与利用措施

    开展资源本底调查。组织全国林木植物资源调查,应用高新技术,建立林木植物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平台和先进的资源监测技术体系。2006年至2010年期间,初步摸清林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濒危状况、保护状况和利用情况。同时建立我国林木植物资源动态数据库,并定期更新数据。

    实施林木植物保护工程。制定我国林木植物保护名录,并对自然保护区外分布的重点保护林木植物资源适当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点;建立国家树木园/植物园网络、乡土植物引种驯化园网络、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林网络。在2015年前,分别在不同地理气候区建立20-30个树木园/植物园或引种驯化园,引种保存当地的珍稀濒危林木植物,进行栽培繁殖与利用研究和病虫害防治研究,研究更新繁殖技术方法,建立一批珍稀濒危树种培育基地,并扩大其种群规模,实现其回归野化。

    加强林木种质保存设施建设。2006-2010年,建立国家林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包括活体保存基因保存林、种子保存库、离体组织保存库等)和相应的种质保存圃,同时开始规划建立有特色的地区性林木植物资源保存设施,2011-2015年,在全国建立七个地区性林木植物物种资源保护中心。建立银杏、杉木等500-800个我国特有属、种林木植物的专属、种及品种资源的保护体系。建立一批珍稀树种(以用材树种为主)资源库。到2020年,基本建立我国全部特有属、种的专属、种及品种资源的保护体系。

    建立林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林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珍稀濒危林木植物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编制林木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图,确定我国林木植物资源保护区划。建立基于网络的林木植物资源利用信息平台,收集、处理、分析、决策和传播林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信息,全面实现林木植物资源信息社会化共享,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加强林木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到2015年,对种质资源库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性状鉴定和基因发掘,确定重要林木资源的核心种质,开发优良的基因用于林木品种改良。按照不同用途和类别,对林木植物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化学成分测试,挖掘其资源价值,筛选出新的经济用途。对有重大用途价值的物种,采用扦插、组培、体细胞胚胎发生、细胞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建立规模化快速繁殖体系,加速产业化利用。

    (六)观赏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我国具有悠久的观赏植物栽培与应用的历史,是世界观赏植物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估计我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在我国原产的观赏植物中,有很多是我国特产的优良种类,如全世界200种蔷薇中,我国原产82种;全世界900余种杜鹃花中我国原产的有530种,占60%。现代杜鹃的几千个品种,其主要种源均来自我国;我国还是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布中心,种质资源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我国的牡丹、丁香、翠菊、海棠、栒子、乌头等很多种野生花卉对世界花卉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商品花卉和园林植物的品种资源。据估计,这类品种大约有2000个左右,主要是香石竹类、唐菖蒲类、郁金香类、菊花类、南洋杉类、樱花类、现代月季等。我国目前商品花卉生产中90%左右的品种是从国外引进的。

    我国目前对野生花卉资源仍以直接利用为主,由于过度采挖,野生植物资源总量下降,许多花卉植物种群减少,趋于濒危。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野生花卉成为国内外商业公司争相采挖的对象,如兰花、苏铁等,导致一些花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源本底不清。已有记载的我国原产花卉及观赏植物达1600种,但普遍认为实际野生花卉及观赏植物远多于此数,但由于缺少定义和评价标准,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名录。

    重要花卉资源破坏严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我国兰花在所有产区均受到毁灭性破坏,以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最为突出。

    原产花卉利用率低。我国野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低。我国可供利用的野生花卉资源有数千种之多,而目前真正得到开发利用的种类有限,不足总数的5%,一些珍贵的野生花卉品种还未开发利用。

    国产花卉产业化水平低。我国野生花卉应用开发研究工作滞后,在野生花卉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新品种选育、规模化生产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未能解决人工繁育和产业化技术。由于直接采挖利用野生植株,致使野生花卉资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珍稀濒危的野生花卉往往分布区狭窄,种群自我更新繁育能力不强,长期采挖势必造成这些资源面临濒危状态。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组织开展野生花卉资源调查,完成对重点地区如西南地区的花卉资源调查,完成100种重要原产花卉资源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野生花卉资源进行整理、编目,编制重点保护花卉植物名录和受威胁花卉植物名录。加强对现有栽培花卉品种资源的鉴定、整理和编目。开展对我国特产野生花卉繁育技术研究,为野生花卉产业化做准备。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完成全国野生花卉资源调查和编目,完成300种原产花卉资源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保护计划,建立以保护珍贵野生花卉资源为主要目标的自然保护区、野生花卉植物移地保护中心以及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库。完成对我国原产、市场消费量大的20种花卉的繁育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在资源调查和编目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保护措施,形成花卉资源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网络体系。稳步发展野生花卉产业化。2020年前,开发出50种我国原产花卉,使之产业化,一些种类进入国际市场。

    4、保护与利用措施

    对野生花卉原生境实施就地保护。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新建50~100个野生花卉保护区或保护点,重点区域有长白山区、秦巴山区、冀南太行山区、甘肃南部、青岛崂山、舟山群岛、云南、藏东南和新疆等地,保护重点有兰科植物、苏铁属植物、野生玫瑰、百合科植物,以及山茶、杜鹃、报春花、蕨类、木兰科、蔷薇属、菊属、牡丹、芍药、攀援植物、高山花卉、虎耳草科、毛茛科观赏植物等。在现有自然保护区保护范畴中增加野生花卉资源或重点野生花卉的保护内容。

    加强移地保存设施建设。对于天然群体遗传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的花卉植物,以及适应性差、对环境、气候等生态条件要求严格的种类,或存在潜在破坏威胁的野生花卉,需要在其群体中收集种子或繁殖材料,并在其原生境附近营建移地保存园(圃)进行集中保存,或建立花卉种质资源库。到2015年,建成“国家野生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库”,收集保存优良的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并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数量,使一些珍贵的野生花卉资源得以长期保存和市场开发。

    推动国内原产花卉的产业化生产。优先开发具有栽培历史和文化基础,适合大众消费的国内原产花卉种类。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花卉商业化生产。

    引种驯化野生花卉。野生花卉多数具有特殊的观赏特性,有些种类的生态适应性广,容易繁殖和栽培,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园林绿地中,提高城市绿地的植物多样性。到2015年,开发100种野生花卉用于当地城市园林绿化。

    利用野生花卉基因资源培育新的花卉品种。选择具特别遗传性状的花卉植物作为亲本材料,利用传统育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到2015年,挖掘30个优良基因,培育50个优良花卉品种。

    利用野生花卉资源发展花卉旅游。野生花卉资源群落常形成优美的自然植物景观,可将保护野生花卉资源与花卉观赏旅游结合起来。

相关知识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3)
关于印发《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的通知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通知(晋政办发〔2011〕9号)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在昆启动“植物医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经济棘皮动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8篇(全文)
加强植物迁地保护,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网址: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9991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牡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
下一篇: 广东紫金上千株“紫霞仙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