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生活雅趣|花与文化主题

生活雅趣|花与文化主题

◆ ◆ ◆ ◆

遇见花朝:

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碰撞

◆ ◆ ◆ ◆

花朝节也叫“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相传是被民间尊称为“二仙奶奶”的紫虚元君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花朝节是太阳的节日,与中秋节相对。古人也常将其与中秋节并举,中秋古时又称“月夕”,于是也就有了“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等成语流传至今,多用来形容良辰美景。

十分有趣的是,花朝节的具体时日因南北地域而不同,基本上是在农历二月十三到二月十七之间。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中有云:“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这便是南方花朝节的日期。到了清代,北方的花朝节被确定在农历二月十五日。

花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长的历史,承载着中国独特花卉文化。时至花朝,南北恰逢春天,换上春衣,整好装束,群群结伴郊游赏红、祭花神、祈福降,这便是花朝节的魅力。从王公贵族,文人骚客到普通百姓都能参与其中,花朝节也因此深得古人的喜爱。

花朝节有很多节日习俗,也常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据考证,花朝节的习俗至少包括悬彩赏红、祀神祝诞、花灯出巡、游春扑蝶、种花挑菜、晒种祈丰、赶花会、制作花糕、插花簪花、祭祀劝农等10种。在江浙等地区,花朝节习俗除有些与上述相同外,还有赋诗题篇、斗草之戏、百花之戏、互赠食物等。

花朝节习俗的地域差异,反映了任何民俗事项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也反映了地域文化和国家文化之间的关系与文化的统一性和独特性共存的事实。

传统节日与饮食总是相关联,花朝节有吃花糕的习俗,传说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年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这也是食花糕的由来。

世人对“花朝”二字的印象应多是来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良辰美景奈何天,苦闷、彷徨、抑郁之情油然而生。揆诸历史,花朝节也与文学有不解之缘。古往今来,在许多文人的笔下,“花朝月夕”之美好,也总与自己心情形成了反差,结成淡淡的愁绪。宋代词人柳永《引驾行·红尘紫陌》中便有“花朝月夕,最苦冷落银屏”之词句。元代的郑光祖在《南吕•梧桐树南》中更是直白地说了:“月夕花朝,容易伤怀抱。”

从戏曲和小说中,也能寻到花朝节的踪迹。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刻画了“十二花神”。清代曹雪芹则借《红楼梦》更将花朝节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可以了解到,花朝节在古代曾与元宵、中秋并重,流行于全国,但现今只在少数地区流传。

◆ ◆ ◆ ◆

重拾花朝:

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价值

◆ ◆ ◆ ◆

古人的花朝节是一个全民皆为之庆祝的重大节日,而今花朝节却已变得鲜为人知,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花朝月夕”只剩下了“月夕”——中秋节,而“花朝”却鲜有人为之庆祝,原因何在?

或许是因为花朝节未被赋予如“团圆”之类的节日意义;或许是因为现代城市生活与农业社会的疏离,淡化了人们对花朝的感知;或许是因为月圆乃一日,花开非一时,为花朝节选一个统一的庆祝时间实在很难……即使如此,花朝节依然有存在的价值。花朝节所承载的是独特的中华花文化,也是富有含金量的中国节日“IP”, 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商业潜力都是巨大的。

一如提到樱花,我们便会想到日本,甚至能想到樱花所象征大和民族的“武士精神”和“物哀美”,这是花卉文化传播带给我们的印象。樱花深深地渗入到了日本人民的生活中,成为日本的一个象征符号。2018年靠樱花文化打造出的旅游产品实现的收入更是高达6500亿元。

相较之下,我国西部和西南部樱花分布也相当广,但是并没有形成“赏樱花”的传统习俗。中国的梅花乃至“花中之王”的牡丹,形象虽深入人心,但是并没有形成日本樱花这样能够在国际输出的文化符号。因而,对于花朝节这样承载着花文化符号的传统节日,我们更当珍惜。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生活在混凝土浇筑的钢铁森林里,人间的温情与清欢逐渐被忙碌和冷漠取代。古时花朝节的文化风尚,主体也是年轻人,甚至不乏一些谈情说爱、传为佳话的美谈。现在,也不妨以花朝之名,放松心情,创造一个连接彼此的纽带,让人们的社交圈在这里重新得到延展。

花朝节庆贺百花生日的习俗,也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相吻合。百花是自然的宝贵馈赠,也以它的姿色、风韵和香气带给人们无限自然美的享受。花朝节体现着中国古人对美的追求,对大自然的尊重,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状态。

◆ ◆ ◆ ◆

花朝新解:

打造中国花文化创意产业

◆ ◆ ◆ ◆

前不久,新晋“网红”星巴克樱花季猫爪杯遭疯抢,官方定价一百多元的玻璃杯,在市场上甚至炒出了上千元的天价。即便如此,依旧有人心甘情愿地为其买单。星巴克猫爪杯将樱花与猫爪元素结合开发创意周边产品,充分挖掘了樱花符号背后的商业价值,可以看作是花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次成功“试水”。

花文化创意产业倡导把花作为文化资源,用创意产业思维,挖掘花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市场价值,以花为媒,形成新业态、新品牌、新模式,释放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能。

花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中,公众号推出的《二十四节气品花》系列专题就是对花文化的一种解读。花文化在悠久的历史积淀中早已自成体系,除了对应于24节气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知识体系,还有“牡丹富贵,松菊为寿”等的吉祥花语体系,向往美好生活的“十二花神”神话体系,追求优秀品格的“出淤泥而不染”、“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等思想体系等。

时至今日,许多汉服爱好者穿着汉服,在花朝节时自发举办祭花神的祈福活动。花朝节虽然仍是一个“小众”的传统节日,却有了许多新的“追随者”。当下,以花朝节为依托,中国花文化资源优势和市场基础得天独厚,花文化创意产业大有可为。

综观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有多条获取价值的有效路径。比较成熟和可持续的方式是系统性设计,久久为功,创造品牌,包括节庆品牌、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如荷兰的郁金香文化、保加利亚的玫瑰文化、法国的薰衣草文化、英国的切尔西花展、Liberty花卉印花面料、美国的玫瑰花车游行等都是举世闻名的花文化创意品牌。其中,一些品牌历史已经超过百年,仍然熠熠生辉,大放光彩。以“花朝月夕”为核心,打造花朝节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让花文化的明珠在新时代重放光彩?

首先,应系统梳理和挖掘中国花文化资源,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广泛传播中国花文化,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和认同。

其次,树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以花为媒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创意演绎中国花文化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根植在大地上,书写在古籍中,深藏在禁宫里的花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第三,学习借鉴国外花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前文提及的日本樱花创意经济便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以日本樱花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每逢樱花盛开之际,都会佐有一系列秀色可餐的樱花主题食品、精致的樱花周边手工艺品。借助新媒体传播打造“网红”产品,助推花文化产业链条形成。

(部分内容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花文化创意产业”课题组阶段性成果)

编辑|魏钰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联系到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做删除处理。转载请注明:首都文化智库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生活雅趣|花与文化主题
中秋插花| 蟾宫折桂 生活雅趣
古人的“插花”乐事,雅趣非常
2021上海家庭园艺展暨“爱花爱画爱生活”主题活动在闵行梦花源揭幕
雅趣拾芳韵 初心恒久远——长海路街道统战人士开展永生花制作体验活动
中国古代插花花影婆娑尽现雅趣之美
花艺雅趣 丨插花艺术活动圆满结束,共度流淌的美好时光
花文化与我们的生活.doc
花文化建设与云南区域文化经济发展 | 花文化
建筑,是安放生活的最好容器!居于蓝城玉兰花园偶遇生活的美好

网址: 生活雅趣|花与文化主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0025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中国传统十大名花
下一篇: 中华花艺丨从兰到梅,赏风韵,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