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人员在打捞水草
野鸭浮游
液压坝
本报记者 杨峰雷 赵丹琦
水鸟翩跹湿地间
朝晖洒金,湿地苏醒。晨风轻拂,雾气渐散。
清晨,步入宁化湿地公园,只见汾河水面波光粼粼,一排野鸭悠闲地游弋水中,又顺水而下,激起层层涟漪。岸边的绿植繁茂,为这宁静的河流增添了一抹生机。远处,鸟鸣声此起彼伏,如同大自然的乐章,悠扬悦耳。
宁化湿地公园是宁武县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试点项目之一,也是该县汾河沿线湿地环境治理试点项目的重要节点工程,位于宁化古城北侧汾河沿岸,分生态湿地区、古城映水区、河滩湿地修复区三部分,总投资2291万元,建设生态湿地面积6.37公顷。
在宁化古城的山前坡地边,汾河干流由北向南沿着西城墙脚下流过。曾经,源源不断的汾河不仅是保障城池供水的“生命线”,还以“护城河”的特殊功能成为护卫宁化古城不可替代的天然屏障。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上游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质出现退化。为改善汾河上游水生态,宁武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治理河滩、恢复湿地。如今,宁化古城前的汾河被“装扮”得越来越美丽,处处呈现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河湖安澜、人河共生、和谐发展的美丽景象。
一路来到生态湿地区,于观鸟塔拾级而上,至最高处俯瞰,便可将一片生机尽收眼底。近处蜿蜒曲折的栈道、草木葱茏的湿地与远方巍峨的青山相映成趣,湿地中央可见几位养护人员正弯腰打捞、清理杂草。“我们会定时清除这片湿地中的过量杂草,主要是担心污染环境,同时确保湿地的净化与过滤功能得以维持……现在生态是越来越好了,最明显的改变就是黑鹳和白鹭的数量有所增加。”一位养护人员耐心介绍。
湿地承担着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人类的生态乐园,而黑鹳作为“鸟中大熊猫”,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指示性动物,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它们选择在宁化湿地觅食、休憩,也见证宁化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我们正积极推进湿地公园项目步入正轨。”据宁化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湿地区将恢复生态水面0.98公顷,建设自然驳岸的湿地小岛6座、观鸟塔1座、景观廊架3处;古城映水区修整堤防3988米,形成生态贴坡式护岸,设置液压坝2座,形成“盈水映城”景象;河滩湿地修复区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修复古城下游裸露河滩地0.94公顷。
“湿地修复是个‘技术活’,既要在充分调研、精准施策的基础上进行人工修复,又要为自然‘留白’,让生态系统进行充分运转。”谈及修复湿地的重点,负责人感慨地说,改善宁化湿地生态格局,维护与恢复地方的湿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是要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和培育栖息地环境。
宁武县正按照“全域生态修复、全域产业联动、全域智慧运营”思路,通过打造“边塞宋城、世外泊泽”,建成汾河流域生态治理示范区、先行区和山水林田湖草“宁武样板”。截至目前,宁化湿地公园项目已完成生态湿地土方造型和苗木种植,为宁武旅游发展又添一景。
碧波荡漾,水鸟翩跹,蜻蜓点水,蝴蝶绕丛。夏日的宁化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间万物各自繁荣。
翠色千重覆旧山
宁武县汾河沿线,目光所及,皆是绿色。
盛夏时节的宁化镇化北屯乡头马营村,碧空如洗,阳光灿烂,漫山遍野的油松、云杉、落叶松葱茏浓郁,绿意随山峦绵延,生机勃发,尽显夏日生态之美。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人们难以想象昔日此地植被稀疏,裸露的山坡在雨季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是当地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扛苗上山、挥锹铲土、栽植树苗、夯土浇水,一寸一寸造绿,一山一山栽树,才让山坡沟峁绿了起来、生态环境美了起来。
头马营村的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是宁武县汾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深入推进过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据悉,该项目是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之一,是落实国家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具体举措,是防治汾河流域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项目区位于宁武县汾河干流两侧边坡及支沟,主要涉及宁武县余庄乡、东寨镇、宁化镇、石家庄镇、迭台寺乡、西马坊乡、怀道乡等乡镇,总投资30449.93万元。项目完成后,可新增林地6454.97公顷,新增梯田24亩,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828亩。
“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我们在绿化过程中会优先选择本土适应性较强的树种,所以栽植的树种多为乡土树种,主要有油松、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树和沙棘等灌木。”宁武县林草事务中心主任高秀文表示,所谓“适地适树”,就是从“地”和“树”两方面统筹考虑树种对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以及造林绿化与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显然,与其他树种相比,乡土树种的优势更明显,也更容易存活。
“对我们来说,种树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干旱,往往只能‘靠天种树’。”据高秀文介绍,为了提高种树的成活率,人们在育苗时会积极采用“营养杯”技术,尽可能多地给小苗提供营养和水分。“通过营养杯进行育苗,可以在杯内形成良好根系,运输过程中不会对苗木造成伤害,而且带土移栽有助于保护根系,大幅提升苗木的成活率。”高秀文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项目通过实施建设水土保持林、谷坊和“坡改梯”等措施,有效控制宁武县汾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发挥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调节区域气候。有效遏制流域内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趋势,修复汾河上游沿线生态环境,提高区域内环境承载力。区域生态功能的逐渐恢复,有助于推动汾河源头“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使宁武县汾河干流两侧实现“绿化、美化、彩化、财化”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目标。
沟壑间,一座座淤地坝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错落。在宁武县这片热土上,一代代人接力传承,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绿色乐章。
绿染石山满目新
提起在干石山上植树,人们首先会想到偏关县。然而,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宁武县也有一大片干石山,栽树难度和偏关县有得一比。
记者从宁武县东寨镇向北行至余庄乡,在宁白线两旁看到了这片干石山,山坡上已经栽满油松、云杉等树木。此处山势不高,却是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岭,水流顺南坡流下便汇入黄河一级支流——汾河,由北坡流下便汇入海河重要支流——桑干河的上游恢河。
这里是两大流域的连接之地,也是宁武较为干旱的区域。“这里的降水明显不如宁武南面和森林区域,植被稀少,林木稀疏,特别是分水岭及以北区域,一半以上的面积属于干石山区,不具备树木自然生长条件,只能靠人工栽植。”宁武县林草事务中心主任高秀文介绍。
干石山上栽树之难,除了偏关人外,宁武林业人也深有体会。“用尽各种手段在干石头上打树坑,一天打不了多少个,然后把树坑周围的薄土收集到坑里,如果不够,只能想尽办法一袋一袋地往山坡上运土,填到坑里再种树。”高秀文对记者说,“浇水也很困难,石头坡上有很多裂缝,水全从石头缝流走了,简直就像无底洞。水实在上不去的地方,只能种一些抗旱能力强的树种。”
余庄乡分水岭附近的植树工程属于宁武县汾河及恢河两侧山体植被修复与保护工程项目。该项目主要位于汾河、恢河两侧的土石山区,涉及宁武县余庄乡、凤凰镇、阳方口镇,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扩大新造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有效改善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的状况,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维系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提升森林涵养水源和防风固土能力。
项目于2020年6月12日立项,同年10月7日开工建设,主要包括土石山新造林工程1684.6公顷、灌木林地提升213.9公顷、未成林地提升27.3公顷、疏林地提升181.7公顷、封禁工程1684.6公顷、宣教广场工程2005.1平方米、浆砌石护坡6191平方米、架设防护网4000平方米。目前,项目建设已经全部完工,增加林草覆盖面积、汾河上游水涵养面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07.5公顷,完成边坡防护治理0.92公顷。
“这个项目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收入。”看到记者采访,几位村民围拢了过来,他们参与了分水岭附近的植树造林。这个工程项目聘用了周边的村民,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由于干旱,这片区域的树木生长得都比较慢,这需要我们更加精心地呵护。”高秀文指着未成林边缘地带的防护网说,“这个主要是为了防护牲畜,避免牲畜进去把树苗啃食了。”
石山种松杉,早晚见成林。记者眼前的干石山坡上,一行行油松、云杉正克服干旱的自然环境,努力地生长着。不久的将来,这里就会和宁武大山深处的原始森林一样,呈现出“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景象。
本版策划:杨峰雷 白雪萍
本版摄影:张存良
相关知识
胡优华:草木为笔 园林成诗
“生态的艺术”:重庆市永川区兴龙大道景观规划设计
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携手方兴小学“学程周”花样玩转生态文明教育
开卷阅经典,山海觅草木
草木芬芳 “豫”卿香悦
陈埭绿植花卉摆放设计「泉州万兴源绿植花卉供应」
晚秋草木状
“生态张掖”赛江南
诗意地栖居,我们还差一本《随遇而安:与草木相伴的生活》
DIY草木染教程,一个很特别的使用鲜花,植物的生态天然染色教程
网址: 草木植成 生态兴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00903.html
上一篇: 荷花在生态环境恢复 |
下一篇: 治理互花米草修复湿地生态保护滩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