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中 国 画 中,以 花 草 、 竹 石 、鸟 兽 虫 鱼 为 题 材 的 作 品 都 属 于花 鸟 画 范 畴。它 是 以 动 植 物 为主 要 描 绘 对 象 的 中 国 画 传 统 画科。 什么是传统花鸟画 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特点 注重“写生”——从实际生活中撷取对象,并加以艺术表现的优良传统。 2)花鸟“拟人化”——把花鸟的自然属性与人的品德相类比。比如“白眼向天”和“四君子画”(梅、兰、竹、菊)。 3)“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精神内涵。 4)“象征寓意,遣兴抒怀”的功能。 [法] 席里柯 1812年 油画 《龙骑兵》 造型准确,色彩逼真,强烈的运动感。 唐 韩干 〈牧马图〉 简练的概括与细腻的写实相结合,用笔严谨,骏马形神俱妙。 “白眼向天”:是指清初画家朱耷多将鸟、 鱼画成翻白眼状,以此表达画家本人愤世嫉俗 的心情。 中国古代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 也称为比兴手法。 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 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 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 是人自身情感与理性的抒发。 “栩栩如生”是最终目标,“象征寓意,遣 兴抒怀”更使画面有了意境和深度。于是, 花鸟画摆脱了客观物象的局限,具有了更为 深邃的文化涵义。 中国古代 花鸟画的精神内涵: 古代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古代花鸟画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唐代的《五牛图》属工笔花鸟画,而清代的这一幅《鸭》则是属写意花鸟画。) 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 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 古代花鸟画的历史轨迹及作品欣赏 (一)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最早描绘花鸟的作品,是新石器时期画在彩陶上的鸟、鱼、蛙及类似花草的装饰图 案。东汉陶仓楼上的壁 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 鸟画,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 (二)、花鸟画正式确立是在唐代,经唐、五代、北宋完全发展成熟,唐初画鹤能手薛稷,为花鸟画的建立作出很大贡献。 (三)、五代时期,西蜀、南唐都设立了画院,绘画迅速兴旺起来,其间出现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风格流派。黄荃、徐熙风格迥然不同,但都展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共同把花鸟画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四)、花鸟画发展到了北宋,前期沿袭“黄家”画风,中后期则出现了钟情于野景野趣的画家。他们注重写生,还善于表现运动中的禽鸟和花草的姿势。 (五)、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竹、菊)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明代是花鸟画大发展的时期,花鸟画融入了一些水墨写意的笔势,从而赋予画面更多的生动性。随着写意花鸟的深入发展,以明末的徐渭为代表自觉实现了以草书入画并强烈抒写个性情感的变革。至清初朱耷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 (六)、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传统,终于在近现代产生了齐白石这样的花鸟画大师。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次图以传神之笔描绘了或缓步跛行,或低头吃草,或纵跱而鸣,或回顾舐舌,或翘首而驰,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 为了表现牛温厚老成的性格,作者以枯淡涩笔勾出富有特性的线条,笔不畅而意畅;对于墨色亦有丰富的处理,并非一色贯穿,其浓淡、干湿变化丰富精妙。 《五牛图》最成功处在于为牛传神,作者实际上通过体察牛的脾性,将人的感情带入笔端,刻画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牛的性情和形象。“久对之, 神气溢出如生”, 所以为千古绝迹也。 简练的概括与细腻的写实相结合,形神俱妙。使这幅画成为我国古代早期画马图中的代表作品。 全图虽无一陪衬物,但通过对人物与马匹神情气色的渲染,寓意着辽阔的原野风貌,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玩味不尽。 黄筌 对自然的观察,是十分认真仔细的,所以,他的作品富有真实感。题材大都是皇家宫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异兽。 此乃供儿子临摹之用的稿本,故没有整体布局,动物之间,大小间杂,互无联系,但每一虫鸟及动物的形态状貌,画得逼真生动。 画家追求的不是线的形式变化,而是对质感的表达。 从《珍禽图》可以看出黄筌的绘画,富丽而不柔媚,精致而不纤弱的艺术造诣。他的这种画风由儿子居宝居寀继承,被人称之为“黄体”,对后代花鸟画有着较
相关知识
花鸟画发展历史
清代花鸟画的发展历史
浅论花鸟画的历史发展
中国花鸟画发展历史
花鸟画的发展历史及价值所在
第二讲 花鸟画现实主义传统的历史发展
【工笔花鸟画】工笔花鸟画历史
工笔花鸟画技法历史价值所在
国画知识讲解:花鸟画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花鸟画的起源及发展
网址: 花鸟画发展历史学习资料.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01043.html
上一篇: 探索中国花鸟画:从新石器时代到现 |
下一篇: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