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风景园林学科导论课程报告

风景园林学科导论课程报告

PAGEPAGE1《风景园林学科导论》课程报告一、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与风景园林师园林是人们根据自然环境、文化特点以及所掌握的技术,通过利用、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者运用植物、山、石、水、建筑、雕塑等园林要素进行人工构筑,从而形成一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便于游憩、居住或者工作,时而也兼作一些生产和宗教活动的宜人环境。英文LandscapeArchitecture是国际上对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统一称谓,由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弗里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首创。1858年,他将Landscape与Architect这两个看上去矛盾的名词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风景园林师。18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学会(ASLA)成立,1900年美国哈佛大学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风景园林学课程,1948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成立。风景园林师主要解决人对自然的需求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相关使命,其主要途径有:保护自然——调查、评价、筛选能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设立并进行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利用自然——在适合人类游览欣赏、休息健身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自然环境中,设立并进行各种风景区和游憩地的规划设计;再现自然——在人类聚居的城镇居民点和交通干线,建立并设计以再现自然为主导因素的各种公园绿地及由其形成的绿地系统。风景园林师涉及的实践范畴主要有六大方面即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与保存、风景评估与规划、场地规划、细部景观设计、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师需要融会贯通并熟练运用生态学、社会文化、经济与艺术等有关知识。公园、花园、城市广场、街道、邻里和社会环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二它们的美丽与实用都是风景园林师精湛技艺的体现、城市、郊区、乡村和自然区域里,风景园林师都是利用规划设计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二、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在中国,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园林经营活动的记载了,最早有记载的园林形式就是“玄圃”。其与瑶池被当作神话传说在古代广为流传。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的园林也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经历了从生成到成熟的五个时期。1.生成期:殷、周、秦、汉。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此时的园林主要有囿苑、台、园圃三种形式。造园活动的主流是宫廷园林,规模宏大,崇拜自然,设计粗犷。但造园主旨、情趣淡漠。代表有周文王的灵台、灵囿、灵沼,秦始皇的上林苑,汉武帝的建章宫。其中建章宫内开辟象征东海神山的太液池,池中人工堆造了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诸山,以模拟东海中的神山,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帝王宫苑“一池三山”的典型模式。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帝国处于分裂状态,豪门贵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统治,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以隐秘野居为高雅,不满足于一时的游山玩水,要求身在庙堂而又能长久享用山林野趣,私家园林便应运而生,如金谷园、谢灵运庄园。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如白马寺、同泰寺、栖霞寺3.全盛期:隋、唐。隋唐王朝帝国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此时国富民强、文学艺术充满生机,儒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正统地位,但道、佛教也很活跃。唐王朝开创了帝国历史的全盛时期,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下,园林的发展相应地进入盛年期,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所具风格特征基本形成。代表有唐长安大明宫,华清宫等。4.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宋代的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但随文学、诗词、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的认识不断深化,文人、画家积极投入造园活动,统治阶级日益腐化而追求享乐,使造园风气更盛。宋代园林为代表的是宋徽宗所兴建的艮岳。艮岳是先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的,园的设计者就是以书画著称的宋徽宗本人。艮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宫苑的重要借鉴。明朝建都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此时的造园活动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一带,这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侵入波斯,建立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大帝国,伊斯兰园林风格也随着覆盖了这些区域。尽管后来分裂为许多小国,但由于伊斯兰教义的约束,在这个广大的地区内仍然保持着伊斯兰文化的共同特点。水、乳、酒、蜜河呈十字交叉,以喷泉为中心的布局,封闭的拱形建筑,是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3.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这一时期是欧洲商业资本主义的上升期,意大利出现了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城邦,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古希腊、罗马人的自由探索精神为榜样,重视人的意志与感情,歌颂自然美的精神价值,热爱乡村别墅生活。园林上追求内部空间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植物常选择常绿灌木和耐旱植物,修剪成几何形。并形成了格局严整,有明确的中轴线的意大利台地园。17世纪,园林受巴洛克式建筑的影响,出现了巴洛克风格。装饰性建筑物增多,并大量建造壁龛或洞窟;水景刻意求奇,有模仿风雨、雷鸣、鸟兽鸣叫声的“水剧场”,发出风琴音响的“水风琴”,待人走近突然出水的“惊愕喷泉”等。开始重视用花卉布置花坛,且图案曲折繁复。法国勒.诺特式园林16-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传入法国,法国人并没有完全接受台地园的风格,而是把中轴线对称均齐的规整式园林布局手法用于平地造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勒.诺特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孚-勒-和维贡府邸园林和凡尔赛宫。后期的勒诺特式园林受洛可可风格的影响而趋于矫揉造作,从荷兰开始还大量运用植物整形,把树木修剪成繁复的几何形体甚至是动物的形象,使人为意味趋于极端而缺乏生气。4.近代造园英国风景式园林17、18世纪,城堡园林和勒诺特式园林逐渐被人们厌弃,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园林风格——自然风景式园林。他们摒弃规则的几何图案,反对树木的人工造形,主张按照森林原野的面貌建造园林。到了18世纪30年代,开始建造以自然分布的丛林、起伏的草地、自然式河湖、瀑布和自由蜿蜒的园路构成的园林。开始使用台地、绿篱、人工理水以及日晷、鸟舍、雕像的建筑小品,注重树的外形与建筑物形象的配合衬托,以及虚实、色彩、明暗的比例关系。这个时期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艺术传入欧洲,园林中出现以中国式塔为代表的中式建筑。19世纪中叶,欧洲人从海外大量引进树木和花卉的新品种,花卉在园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造园大量使用花坛,并出现了以花卉配置为主题的花园乃至某一种花卉的专类园。美国的近代园林美国园林在自己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园林的风格兼具各地区的特点,但总体以欧洲风格为主。唐宁和奥姆斯特德引领了城市公园的建造风潮,其中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奥姆斯特德原则也应运而生。19世纪末,为对未遭受人类重大干扰的特殊自然景观、天然动植物群落、有特色的地质地貌加以保护,维持其固有面貌,国土规划入手创建国家公园,代表有黄石国家公园。近20年美国的城市森林运动也开始兴盛。四、风景园林与艺术的耦合人们对传统艺术与景观非常熟悉,但当代艺术与景观的审美观念和形式语言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构成主义绘画与现代景观平面构成,从大地艺术景观与波普艺术。当代艺术在景观设计领域起到的作用值得关注。西方现代艺术异常纷繁复杂,但透过其复杂的表象,仍可追寻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现代艺术主要包括: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绘画、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等。二十世纪初现代艺术抛弃了传统的再现论和模仿论,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形式,即艺术的独立性,从而导致了抽象艺术的诞生。在景观设计领域虽然要保守的多,但景观也逐渐抛弃了装饰图案和纹样,开创了以设计内容决定设计形式的功能主义设计理论与实践。立体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前卫运动,在立体主义影响下的现代园林景观中,立体主义所倡导的不断变换视点,多维视线并存与同一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代表人物有法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安德烈、保罗·薇拉。后现代主义艺术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它标志着绘画的消失,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消失,艺术开始回归观念,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艺术开始反艺术、反形式、反审美。极简主义、波普主义开始出现在景观设计实践中。艺术领域的各种理论与观念的研究异常活跃,各种艺术现象枝蔓相连,艺术主张多元并存。艺术主要思潮对当代景观的理论研究和创作观念具有深刻和全方面的启发和影响。五、园林植物运用园林绿地设计中植物配置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组成园林绿地的主要素材是植物,作为一个园林绿地可以没有园林建筑,可以没有水景,但不能没有植物。因为它可以使绿地充满生机,增加城市绿地,植物调节作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绿化率成为城市绿化的首要任务,而且应用植物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画面,供人欣赏。造园首先要因地制宜,植物配置也应该这样。先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绿地性质,功能和造景要求,或不同景区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植物材料,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及种植距离,组成各样的园林空间供人们游憩观赏。另外,不同的园林也有不同的特点,在植物配置上更应这样。植物配置还应遵循生物多样性原则,尽可能多地运用植物种类,达到生态多性要求。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城市园林绿化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无限制地增加投入。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须遵循生态经济原则,才可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除了某些特殊地段外,少用阴性植物或采用阳性植物和耐荫植物混种。同时园林植物配置还应增大乡土树种的投入比例,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地方生态与环境特征,还可以减少人工维护成本。在园林植物配置是还应当考虑到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决定了园林景观的季节变化。季相变化中的色彩变化最主要,囚为这个变化最显著,最能引人注意。因此,抓住植物材料季相变化中色彩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园林景色也是植物配置中应注意的。不能对香樟等常绿植物过分推崇,导致园林景观四季无明显的颜色差别,而应多种植叶色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的树种。六、风景园林与建筑风景园林建筑是建筑的一种类型,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广义的风景园林建筑涵概的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或郊野公园中的园林建筑,风景区中以传统的园林建筑形式出现的风景游览建筑,也包括以欣赏风景为主要目的、并具有风景艺术价值的其它类型的建筑,如风景区中的寺庙道观、住宅别墅、文化纪念建筑、展览建筑以及一些旅游接待建筑等.公园中的园林建筑多偏重于小范围的人工或半人工环境中建筑的塑造,而风景建筑则多以大尺度的自然环境为创作背景。风景园林建筑虽然在建筑规模、形式内容、功能作用上各不相同,但都与自然风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风景区的环境质量.概括地说,风景园林建筑除了具备一般建筑所具备的遮风避雨、供人休息、饮食服务等实用功能外,还可以自成一景。风景园林建筑常常建在景色优美并便于观览周围景色的地方,为游人提供最佳的观景视点.同时,这些建筑还能供游人休息小憩、解除疲劳、更从容、安全地细细赏玩景物,陶醉其中,增添游赏情趣。风景园林的建筑,可以置于原本景色优美之地,成综合之景成景是得景的基础和前提.对于自然风景安置合宜的建筑则是锦上添花.而有些原本平庸一些的自然风光,则会因为适当的人工建筑的点染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如今,在国际上,景观与建筑学之间的藩篱开始被打破,建筑学与景观学走向合并。通过设计领域的交叉,建筑界和景观界的合作更加紧密、频繁甚至互换角色。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创意的跨界延伸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当我们用完可建造的土地,当我们的生活方式威胁到我们的能源,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同时巧妙地兼顾城市建筑和绿色空间。

七、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以适应或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并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是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城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国家推行的各项发展制度和支撑条件,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和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并促进对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应遵循人文主义、科学实用、可持续性、因地制宜以及文化本位的原则从总体上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优化生态环境。城市的景观反映了城市的规模及性质。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建设的性质与规模,两者相辅相成。例如,苏州园林规划的初衷是作为旅游胜地,景观设计正是顺从了这一趋势,注重山水的刻画以及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洛阳古城则是一个历史上长久的商都,故它的设计风格一秉商都气息,使人时刻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以此类推,可见城市景观也是城市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布局的体现。城市景观设计涉及的内容包括城市的空间结构的设计、建筑、公共户外空间以及交通、植被之间的关系;再者是社区的规划设计,在这方面,它主要实现对居民胜过社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最开始的社区设计指的是城镇的设计,后来郊区设计也被纳入其中,且郊区设计的景观设计师也越来越多;最后是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风景旅游区由于是历史文化的遗产,它既需要对已有的历史文化地进行保护,也需要重新进行综合开发设计,公园以及树木园等进行重新规划。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需要结合人文、历史、自然、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中实现了对景观设计的引导以及具体实现途径;景观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景观设计着重于对城市的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城市的总体形象进行合理的设计,要构建城市的景观要素之前,需要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与格局具有清楚的把握,优秀的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这项基础之上的,因此,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整体形象及格局分布的科学划分,对景观设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以城市为对象的大面积的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是这种大规划之下的细化,它通过对各种景观因素的设计和人的心理的把握,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实现需要决策者、城市居民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八、环境危机与生态设计目前,我们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与酸雨危害、森林和其它天然植被减少、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1.气候变化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级冰川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这种变化,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气候变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使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气候变化还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害。2.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大气污染主要是SO2,固体悬浮颗粒,氮氧化物和各类芳香烃化合物。欧洲1.41亿公顷森林有5000公顷受酸雨危害,瑞典18000个湖泊酸化,加拿大、美国、我国西南、华南酸雨也十分严重3.森林和其它天然植被减少据FAO公布,80年代热带国家森林以0.6%速度消失,90年代1.2%,三十年后不再有热带森林。4土地退化土地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污染。农业区的土壤退化和沙化已经是北方沙漠化的重要成因,我国东北的黑土层估计会在50年内消失,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已经威胁到38%的总国土面积。据估计,以现在土壤流失的速度,半个世纪内,农场的现存黑土层将完全流失。5.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淡水仅占地球淡水量的1%,20世纪后,用水量剧

相关知识

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创办及发展
风景园林(处理人和建筑、环境之间的学科)
广州园艺课程
2018考研:风景园林专业需要学什么?
科学网—漫谈植物分类学原理(1 导论)
风景园林学院师生参加中国园艺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并作主题报告
观兰花赏盆景 西南大学举行风景园林学科办学40周年成果展
风景园林专业
园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艺术设计学院高质量发展之——《专业导论与见习》课程研讨

网址: 风景园林学科导论课程报告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545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社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下一篇: 都市天际线山地建筑(都市天际线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