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和黄花菜,在历代本草里常互为异名,现代也多有人混淆,误食进医院者。在历史记载里,二者皆有“母亲花”“忘忧草”之称,皆为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从花可以区别二者,黄花菜花柠檬黄色,有淡淡的清香味;萱草花红黄色,无香味。值得注意的是,萱草花不能食用,黄花菜可以煮熟食用。入药时,“萱草”之名中药,植物黄花菜为其来源之一;“黄花菜”之名中药,则仅有黄花菜一个植物来源。临床应用和日常食用时应引起注意。以下细说二者。
萱草花有毒,食用需谨慎
萱草入本草文献始见于《本草拾遗》。另有异名谖草(《诗经》)、鹿葱(《南方草木状》)、忘忧草(崔豹(古今注》)、漏芦(《滇南本草》)、疗愁(《本草纲目》)等。
萱草全草可入药,《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等有收载。植物黄花菜的全草也作为中药萱草的来源之一,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用药。萱草味甘、平,性寒,有小毒,归肝、脾、膀胱经,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临床可用于治疗黄疸、水肿、小便不利、带下、便血、乳痈等病症。不过萱草有毒,过量可能损害视力。
萱草的花蕾也可入药,《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称萱草花,植物黄花菜的花蕾为中药萱草花的另一来源。其味甘,性凉,有利水渗湿、清热止渴、解郁宽胸的功效,临床上可用于小便赤涩、烦热口渴、胸闷忧郁等病症的治疗。
萱草的根及根茎入药为萱草根。据《本草纲目》《嘉祐本草》记载及现代研究考证,宋代萱草根的基源植物为萱草,自明代出现多基源现象,以后历代所用品种均有不同,有萱草、黄花菜、北黄花菜和小黄花菜等。吉林省及延边地区习用北黄花菜根,名黄花菜根,收载于《东医宝鉴》《吉林省中药材标准》等。《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将植物黄花菜和萱草作为中药萱草根的植物来源,《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等另将植物小萱草(小黄花菜)也作为来源之一。《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除以上来源,尚有植物北黄花菜。
萱草根味甘,性凉,有小毒,归脾、肺、心经,有利尿消肿的功效。《本草拾遗》言其“治砂淋,下水气,主酒疸黄色通身者,捣绞汁服”,临床常用于治疗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需注意,多服损目,致小便失禁。中成药催乳颗粒、健肝片、调经种子丸皆有用萱草根组方入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萱草根有抗菌、利尿、抗血吸虫等作用。
《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另收载有褶叶萱草根,来源于植物褶叶萱草,有清热凉血、散结消肿、养阴生津的功效。
萱草花有毒,含有大量秋水仙碱,对胃肠道、泌尿系统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误食后可引起口渴,喉咙有烧灼感,呕吐,腹泻腹痛和肾衰竭,随后伴有呼吸衰竭并引起死亡。日常公园多见萱草花,作观赏用,切勿摘取作黄花菜食用。
药食两用黄花菜
植物黄花菜另有异名萱草花(《圣济总录》)、川草花《救荒本草》、宜男花(《滇南本草》)、鹿葱花(《本草纲目》)、萱萼(《随息居饮食谱)、黄金萱(《中药大辞典》)、柠檬萱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等。《本草纲目》引晋代嵇含所著的《宜男花序》中云:“荆楚之土号为鹿葱,可以荐殖……名曰黄花菜。”
中药黄花菜来源于植物黄花菜的未开放或初开的花蕾,《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等有收载。明、清代又称为金针菜。在甘肃已培育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作为制剂的处方原料,产区习惯叫黄花菜。《本草纲目》言其“消食,利湿热”,《随息居饮食谱》言“养心,解忧释忿,荤素宜之,与病无忌”。
黄花菜含有萜类、蒽醌类、多酚类、黄酮类、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花菜具有抗癌、抗氧化、杀虫、抗抑郁、促睡眠等作用。
黄花菜百姓常用作煮汤做菜,鲜品或晒干食用皆可。新鲜黄花菜含有少量秋水仙碱,需经过高温烹煮或炒制后,方为安全。
相关知识
中药里的母亲花:黄花菜与萱草
中药里的母亲花:黄花菜与萱草的真相与误区
中药里的母亲花:黄花菜与萱草,你真的分得清吗?
中国的母亲花,诗里的忘忧草——萱草
康乃馨•萱草•黄花菜
【萱草】萱草与黄花菜的区别
中国的“母亲花”— 萱草花
供应各种花色的萱草红花草、黄花菜金针菜、紫萱、忘忧草、母亲花
萱草:中国的母亲花和忘忧草
萱草,中国自己的母亲花
网址: 中药里的母亲花:黄花菜与萱草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59160.html
上一篇: 金银花和黄花菜一样吗 |
下一篇: 大花萱草与黄花菜的区别,绿化带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