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古文化遗址吧!
什么是古文化遗址呢?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已被废弃的城郭、宫殿、村落、住所、作坊和寺庙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物质遗存。
古文化遗址包括哪些类别?
古文化遗址包括17个细分类别:早期人类活动场、聚落址、城址、窑址、窖藏址、矿冶遗址、战场遗址、驿站古道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桥梁码头遗址、祭祀遗址、水下遗址、水利设施遗址、寺庙遗址、宫殿衙署遗址、手工作坊遗址、其他古文化遗址等等。
肇庆有古文化遗址吗?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史中,肇庆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从文物考古资料显示,封开垌中岩遗址人类牙齿化石的发现,使广东出现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至14万年前。封开罗沙岩遗址发掘出人牙化石、石器、第四纪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等,填补了广东从距今2万年到10万年间史前文化的空白,为研究岭南地区智人阶段人类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封开簕竹口遗址发现了有大量的砾石打制和半磨光石器,在当时填补了粤西新石器时代中期台地遗址的空白。鼎湖蚬壳洲遗址发现了屈肢葬,并发掘出大量的贝壳、鱼类骨骼、骨笛、骨笄和彩陶片,反映了肇庆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耕锄农业、原始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高要茅岗建筑遗址,清理出水上木构建筑,为研究水上聚居民族起源以及我国南方古建筑史,乃至居民经济生活、家畜饲养、果木栽培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古文化遗址的发现,是历史的见证,将肇庆的历史文化发展娓娓道来,赓续历史文脉。
截至目前,肇庆市共登记录入古文化遗址207处,其中151处被纳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3处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01
垌中岩遗址
位于封开县河儿口镇山根村,发现于1978年。洞内文化层面积约100平方米,属旧石器时代遗址。共发现清理出两枚人类牙齿化石以及一些动物化石,共存动物化石有猕猴、黑鼠、西藏黑熊、獾、鬟狗、猎豹、虎、东方剑齿象、纳犸象、南方猪獾、野猪、水鹿、斑鹿、赤鹿、水牛、野牛、羊科等22种。
据测定,共存动物群的年代约距今14.8±1.3万年。垌中岩人类牙齿化石的发现将封开乃至广东出现人类的历史推至14万年前,是岭南地区年代较早的古人类化石点之一。200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垌中岩人齿化石
△垌中岩遗址
02
黄岩洞洞穴遗址
位于封开县河儿口镇新兴路12号,发现于1961年,是一座屹立于岩溶谷地中的三叠纪石灰岩孤峰。共发现晚期智人头颅骨化石两件,经测定年代为距今 11930±200年;发现化石动物群有三十个种属,经测定年代为距今13.6±0.9万年;发现打制石器一千多件,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锤、穿孔器等,属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黄岩洞遗址是我国南方典型的石器文化遗存,尤其两件人头颅骨化石的发现补充了华南地区晚期智人的化石材料,对于研究华南西江流域古文化遗存和完善本地区古文化谱系有重要意义。197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岩洞洞穴遗址
03
蚬壳洲遗址
位于鼎湖区桂城街道办事处龙一社区东北面,发现于1984年。其绝对年代为距今约5130±1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共发现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27座,含屈肢葬人骨架31具,个别墓葬还发现1至2件随葬品,有些还有明显的人工拔齿痕迹。
蚬壳洲遗址为研究广东地区原始社会文化以及埋葬习俗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198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蚬壳洲遗址发掘现场
04
茅岗建筑遗址
位于高要区金利镇茅岗区,发现于1977年。清理出水上木构建筑,出土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石器、骨器、陶器、竹器等遗物,还有草编织品残片和山枣、白果、榄的核等植物。经对遗址的木头标本进行碳14测定和从文化遗物的特征分析,遗址应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茅岗遗址揭开了南越族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为探讨我国南方古代民族起源、变迁及社会风貌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198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茅岗建筑遗址
05
肇庆古城墙遗址
位于肇庆市端州区。根据地方志记载,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祐年间,宋政和三年(1113)扩建为砖城。明、清、中华民国及新中国均有修葺。2017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肇庆古城墙的朝天门(北门)、南薰门(南门)、景星门(西门)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出城门、水闸、房址、道路、沟、墙、柱洞、活动面等遗迹,出土了瓷器、陶器、玉器、石器、铜器、铁器、骨器、玻璃器等遗物。遗存年代涵盖汉至民国时期,以清至民国时期遗存为主。
朝天门区域主要清理出了道路、门楼基座、房址与门洞等遗迹,综合判断上述遗迹均废弃于民国阻塞城门、筑坡越门之时。在南薰门外发现了小城城墙、城门遗迹,考查文献,应为南薰门月城。
从南门的遗迹发现情况来看,城门、月城及月城的附属结构一应俱全,防御功能十分完备。该处遗址的发掘,为岭南地区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布局及营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南薰门(南门)月城遗址
06
端石老坑洞遗址
位于高要区金渡镇砚坑村(紫云谷内)。始凿于唐武德元年(618),历代有开采。因年代久远,故称老坑,又称水岩,清康熙后又称皇岩。洞内原有飞鼠洞、东洞、正洞、洞仔、大西洞、水归洞等洞穴,现存大西洞和水归洞2个采石工作面。洞内石道是沿缓倾斜砚石层凿进,形成一个起伏曲折,多变的小型坑道,石道高0.7至0.9米。老坑洞采石工作面都在西江正常水位之下,甚至低于西江河床。大西洞全长约135米,洞口与洞底高差为25.5米;水归洞全长约120米,洞口与洞底高差约20米。
端石老坑洞遗址所产砚石石质细腻,娇嫩坚实,呈紫蓝色带青色。石品花纹丰富,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翡翠、鹧鸪眼、金银线、冰纹等石品。下墨、发墨快,为众洞之冠,被视为“砚中至宝”。清末开始停采近百年。1972年重新开采。2000年封坑至今。端石老坑洞遗址为研究端砚发展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高价值。200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端石老坑洞遗址。叶和坚 摄
◆ 编辑 李钰聿◆ 二审 郑铭鸿 李纯◆ 终审 曾善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