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高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代生活方式的隐形威胁

高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代生活方式的隐形威胁

高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代生活方式的隐形威胁

殷慧1,索朗曲珍1,王豆1,颜士岩1,2

1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

脂肪性肝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而在高原地区,这一疾病的发病又呈现出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作为消化内科医生,我们经常接诊因高原生活诱发或加重的脂肪肝患者。高原地区低压低氧的特殊环境,加之居民饮食结构中高脂高热量食物的比例较高,以及相对有限的医疗资源,使得高原脂肪肝的防治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系统介绍高原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综合防治策略,特别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在疾病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并针对高原特殊环境提出实用建议,旨在为高原地区居民和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全面的防治指导。

高原脂肪肝的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1.流行病学:高原脂肪性肝病是指在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发生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肝脏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原地区脂肪肝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部分高原城镇的患病率甚至高达35%-40%,远超过全国25%的平均水平[1]。这一高发病率与高原特殊环境及居民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高原地区,脂肪肝已不再是“富贵病”的代名词,而是影响着各年龄段、各种职业人群的公共健康问题。高原环境对脂肪肝发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慢性低氧状态会直接干扰肝脏的脂质代谢过程。研究表明,低氧环境下,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的能力增强,而脂肪酸β氧化能力下降,导致脂质在肝细胞内异常堆积[2]。其次,高原居民为适应高寒气候,传统饮食中牛羊肉、酥油等高脂高热量食物占比较大,这种饮食结构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剩。再者,高原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居民户外活动减少,能量消耗降低,进一步加剧了能量代谢失衡。

2.发病机制:高原脂肪肝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胰岛素抵抗是核心环节: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肝脏糖异生增加,同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形成恶性循环。高胰岛素血症又会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抑制脂肪酸氧化,最终导致肝内脂肪沉积。氧化应激在高原脂肪肝的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低氧环境下,活性氧(ROS)生成增加,而高原居民常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导致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E、谷胱甘肽等缺乏,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引发肝细胞炎症和纤维化。肠道菌群紊乱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高原居民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加之部分人群有饮酒习惯,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内毒素入血增多,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激活Kupffer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加重肝脏损伤。

值得警惕的是,高原脂肪肝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酒精性脂肪肝往往并存。高原居民中有一部分人存在通过饮用高度白酒来御寒的习惯,这使得酒精与非酒精因素共同作用于肝脏,加速了疾病进展。临床观察发现,这类混合型脂肪肝患者更易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及其并发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评估

高原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轻度脂肪肝患者症状隐匿,特别是在高原地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常被误认为是“高原反应”而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或不适感,这种疼痛在高原体力活动后尤为明显;部分患者会有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尤其在进食高脂饮食后加重;严重者可出现皮肤黏膜黄染、下肢水肿等肝功能失代偿表现[3]。

1.体征方面:部分患者有肝区叩击痛,约30%-50%的患者存在肝脏轻度肿大,边缘圆钝;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常有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0cm)、黑棘皮征(颈部、腋下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高原脂肪肝患者蜘蛛痣和肝掌的出现率低于酒精性肝病患者,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疾病已进入纤维化阶段。

2.诊断评估方面:高原地区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条件,采用阶梯式诊断策略:

初步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应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无创、价廉,适合高原地区基层医院开展,但其敏感性在脂肪浸润30%时较低。

进一步评估:对于超声发现脂肪肝的患者,应进行肝功能检测。典型变化为ALT(谷丙转氨酶)和AST(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通常5倍正常上限),且ALT/AST比值1;GGT(γ-谷氨酰转移酶)和ALP(碱性磷酸酶)也可能轻度升高。同时需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和HDL-C)、尿酸等代谢指标。

高级评估:有条件的高原地区医院可开展瞬时弹性成像检测(如FibroScan),该技术能同时评估肝脏脂肪变程度(CAP值)和纤维化程度(E值),对疾病分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对于转氨酶持续异常或疑似进展性肝病的患者,应考虑行肝穿刺活检,这是诊断和分期的金标准,可准确区分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

3.高原脂肪肝的鉴别诊断

需要特别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病:如病毒性肝炎(在高原部分地区仍有较高流行率特别是乙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以及遗传代谢性肝病(如血色病、Wilson病等)。此外,高原居民中常见的包虫病也需要与脂肪肝进行鉴别,特别是在出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时。

4.疾病监测:是高原脂肪肝管理的重要环节。我们建议确诊患者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血糖和血脂;每6-12个月进行肝脏超声检查;对于存在明显代谢异常或肝纤维化证据的患者,应每年评估心血管风险。这种规律的随访监测在高原地区尤其重要,因为许多患者就医不便,容易忽视疾病的缓慢进展。

综合防治策略

高原脂肪性肝病的防治需要采取多维度综合干预策略,兼顾高原环境特点和患者个体差异。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即使在高海拔地区,早期脂肪肝也是完全可逆的,关键在于采取科学、持久的干预措施。下面从非药物和药物两方面介绍防治策略。

生活方式干预:高原适应的核心措施

1.饮食调整是高原脂肪肝治疗的基石:与平原地区不同,高原居民饮食调整需在保证足够热量抵御寒冷的同时,避免营养过剩。我们推荐“高原版地中海饮食”模式:适量优质蛋白质(如牦牛肉、羊肉,每周3-4次,每次100-150g)、丰富的新鲜蔬菜(如高原特产的绿萝花、雪莲菜等,每天500g以上)、适量全谷物(如青稞、燕麦等)和健康脂肪(如沙棘油、亚麻籽油,每天不超过25ml)。特别要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馒头)和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酥油)摄入,避免含糖饮料。

2.运动疗法在高原需特别注意循序渐进:推荐采用“低起点、缓增量”的原则,初始阶段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每天15-20分钟,心率控制在(170-年龄)×60%),2-4周适应后逐渐增加至中等强度(如快走、慢跑,心率达到(170-年龄)×70%,每次30-45分钟,每周5次)。高原冬季户外运动需注意防寒保暖,可选择在室内进行阻抗训练(如深蹲、俯卧撑等)或传统养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低氧加重,运动时随身携带便携式氧气瓶以备不时之需。

3.体重管理:对超重/肥胖患者至关重要,但高原减肥不宜过快。建议设定现实目标,3-6个月内减轻当前体重的5%-10%,每月减重不超过2-3kg。过快减重会导致脂肪分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涌入肝脏,反而加重脂肪肝。体重控制需结合饮食和运动,避免单纯节食导致的营养不良。

4.戒酒:对于高原脂肪肝患者尤为关键。酒精与低氧协同作用会加速肝损伤进程。对于有饮酒御寒习惯的患者,建议改用热饮替代(如姜茶、沙棘茶),并加强保暖措施。完全戒酒可使酒精性脂肪肝在4-6周内明显改善,同时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炎症程度。

5.睡眠和压力管理:常被忽视,但对高原脂肪肝患者非常重要。低氧环境本身会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又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必要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排除睡眠呼吸暂停;通过冥想、呼吸训练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压力-暴饮暴食-肝损伤"的恶性循环。

药物治疗:谨慎选择高原适用方案

当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效果不佳,或患者已存在明显肝损伤(如ALT持续升高、出现纤维化)时,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加用药物治疗。高原地区用药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下为常用药物类别:

1.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是高原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的首选,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肝酶水平。初始剂量宜小(如250-500mg/日),逐渐加量至1500-2000mg/日,分2-3次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也可选用,但需注意其可能导致水钠潴留,在高原应更加谨慎。

2.降脂药物:对于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TG5.6mmol/L)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可使用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高原地区使用降脂药需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肌酶和肝功能。

3.护肝药物:多种护肝药可用于高原脂肪肝的治疗,如抗氧化剂(维生素E 800IU/日,尤其适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水飞蓟素(420mg/日,分次服用)、熊去氧胆酸(10-15mg/kg/日)等。这些药物可改善肝酶水平,减轻氧化应激,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用药[4]。

4.中药治疗:藏医药和传统中药在高原脂肪肝治疗中有独特优势。如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可利胆退黄、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含丹参、山楂、泽泻等)可调节血脂、改善微循环。使用中药时需注意辨证施治,避免滥用所谓"保肝偏方"。

表2. 高原脂肪肝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原脂肪肝患者切忌自行购药,尤其要避免使用宣称"快速消脂"的保健品,这些产品可能含有肝毒性成分。任何药物治疗都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高原特殊人群的防治要点

高原脂肪性肝病的防治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个体化策略。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类特殊人群需要给予特别关注,他们在高原环境下面临的脂肪肝风险和干预措施各有特点。

1.移居高原者(如援藏干部、边防军人、工程建设者等)是脂肪肝的高危人群。这部分人群往往面临"三重打击":从平原到高原的急性低氧应激、工作压力导致的饮食不规律、以及为应对寒冷增加的高热量饮食。研究显示,移居高原者在进入高原后6个月内,脂肪肝发病率显著增加[5]。针对这一群体,我们推荐"三早原则":早筛查(进入高原3个月内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早干预(发现肝脂肪变立即调整生活方式)、早适应(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移居者应特别注意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强调"补充营养"而大量摄入高脂高糖食物;另一种是因高原反应导致食欲下降而长期进食不足,这两种情况都可能诱发或加重脂肪肝。

2.高原世居居民(特别是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脂肪肝防治需尊重其文化传统。这部分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有较好的遗传适应能力,但随着生活方式现代化,饮食结构中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比例增加,体力活动减少,脂肪肝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健康宣教中,我们提倡"回归传统智慧":重新重视传统饮食中的健康元素(如青稞、酥油茶中的益生菌、抗氧化物质),但适当减少酥油摄入量;鼓励恢复传统体育活动(如射箭、锅庄舞等)。

3.高原妊娠女性面临独特的脂肪肝风险。妊娠期激素变化本身就会增加肝脏脂肪沉积,而高原低氧环境进一步加重这一趋势。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这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在高原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平原。我们建议高原孕妇:妊娠早期进行肝脏超声筛查;合理控制体重增长(整个孕期增重10-15kg为宜);避免高脂高糖饮食;适量运动(如每天散步30分钟)。一旦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可能。

4.高原儿童青少年脂肪肝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原地区儿童肥胖率上升,伴发的脂肪肝病例明显增多。与成人不同,儿童脂肪肝进展可能更快,但干预效果也更好。针对这一群体,重点在于家庭整体生活方式改变:家长带头养成健康饮食习惯;限制屏幕时间(每天2小时);保证充足睡眠;学校定期开展肝功能筛查。特别要避免"填鸭式"喂养观念,尊重孩子的饱腹感信号。高原儿童的运动干预应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优先选择团队游戏、舞蹈等形式。

5.合并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在高原脂肪肝管理中需要多病共管。老年人常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种慢性病,用药复杂,而低氧环境又会影响药物代谢。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建议:简化用药方案,优先选择多重获益药物(如二甲双胍既可控制血糖又能改善脂肪肝);设定适度控制目标(如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可放宽至7.5%-8.0%);加强家庭支持(子女协助记录饮食、用药情况)。高原老年患者的运动干预要特别注意安全,推荐椅子操、水中运动等低风险方式,运动时最好有人陪伴。

参考文献:

[1].Ferguson D, Finck BN. Emerging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the treatment of NAFLD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at Rev Endocrinol. 2021 Aug;17(8):484-495.

[2].Cotter TG, Rinella M.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2020: The State of the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 2020 May;158(7):1851-1864.

[3].Friedman SL, Neuschwander-Tetri BA, Rinella M, Sanyal AJ. Mechanisms of NAFLD development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Nat Med. 2018 Jul;24(7):908-922.

[4].Elhoseeny MM, Rageh F, et al. 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 of 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among medical students in Egypt. Scientific Reports. 2025;15(1):13470.

[5].Yan J, Zeng R. Investigation of fatty liver at high altitude. Southwest National Defense Medicine. 2003;13(3):307-308.

相关知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疾病感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小英教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谁是因,谁是果?
辣木在制备改善血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保健品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枫树花能治肝病吗
二至解酲汤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研究*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基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个体化干预研究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有氧运动干预实施的前瞻性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防治酒精性肝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再显神效!我国学者发现灯盏花素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白蒿能治肝病吗

网址: 高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代生活方式的隐形威胁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8093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沙棘排骨汤的做法?
下一篇: 沙棘油销售经理任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