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人出生脱离母体时是颔着首的,而撒手人寰时大都仰面而去。这一生命现象在隐喻着什么?
我想,这一俯一仰,也许就是人生的全部状态吧?
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俯仰如斯,古之先贤已告诫我们处世之道:昂首行步,无愧于上苍;低头行事,无愧于世人。悠悠岁月,有多少人和事可歌可泣。从古代“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啮雪苦节”的苏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一片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近现代不吃“嗟来之食”的朱自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蓄须造病不为日寇演出的梅兰芳,历史的天空闪烁着无数颗光耀中华的精神之星。是他们的昭示和启迪,才使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爱国、忠诚、节操和尊严,什么叫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什么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什么叫孤傲清高、铮铮铁骨。这种气节和精神,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
如果说仰首是一种品格和气节的话,那么,俯首则是一种勇气和智慧。越王勾践的低头,放下的是国王个人的尊严,得到的却是卧薪尝胆之后的雪耻复国。蔺相如的低头,失去的是一时的宰相面子,得到的却是文臣武将的团结和赵国国势的强盛。韩信的低头,忍下的是一次市井肢体之辱,得到的却是驰骋沙场的豪情和大汉江山的功名。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万千气象尽在俯仰之间。不该低头时低头,是谓失节;该低头时不低头,则是愚蠢。一时的退却,是为了争取更有力的进攻。一时的弯腰,是为了赢得下一次的起身。一时的沉默,是为了酝酿惊天动地的呐喊。在铁血征战和严酷的政治斗争中,大义凛然,慷慨赴死,是英雄;韬光养晦,以智取胜,同样是英雄,而且是难能可贵的英雄。
在和平年代的现实生活中,俯仰之际已不再是刀光剑影,而成为人生的哲学。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被誉为“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他把“记得低头”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在他看来,做人不可无傲骨,但不能总是昂着高贵的头。我想,“低头”做人得有原则、有底线,鲁迅的“俯首”是“甘为孺子牛”,而今我们该如何对待“低头”?值得思量。
柳枝最软的时候,是其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一旦变硬,则表明它已经死亡。冰天雪地里,唯有那些懂得弯曲枝干的雪松才能生机勃勃、傲然挺立。能弱者,方能强;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辩证法。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只有职业和分工不同,而无高下尊卑之分。“抬头不见低头见”,与人相处低低头、让让步,不是自卑,不是怯懦,不是妥协,不是放弃尊严,而是一种理智,一种胸襟,一种风度和修养。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表达的是有谦虚之心,无阿谀之意。郑板桥题此联自勉,后人更当勉之。
俗话说,低头是稻穗,仰头是稗子。低头是因成熟饱满沉甸甸,仰头则是因空洞无物轻飘飘。这是在借喻人的内在修养。
俯仰之妙,存乎于心。只要出于善念,身裹正气,志趣高洁,俯亦堂堂,仰亦堂堂。
俯仰之间,天地为念。挺身是山峰,躬腰是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