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惊艳!平潭老手艺人将贝壳玩出“花”样

惊艳!平潭老手艺人将贝壳玩出“花”样

N海都全媒体记者 陈江燕 马俊杰 文/图

鲍鱼壳、淡菜壳、海蛎壳……这些餐桌上常能见着的贝壳类,在平潭手工艺人手中,可以是花鸟,可以是山水,还可以是人物。这便是平潭贝雕。平潭贝雕以立体、小巧、形象逼真而出名,且常融入平潭当地的建筑、花木等,因此还带有浓厚的平潭风味。



今年78岁的平潭人蒋心忠自1955年开始接触贝雕这项技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是目前平潭综合实验区贝雕技艺唯一省级非遗传承人。近日,记者来到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找到蒋心忠和他的关门弟子周明,一起来聊聊平潭贝雕这项传统技艺。

12岁拜师学艺 终成行业“领头牛”

作为土生土长的平潭人,蒋心忠和贝雕的缘分要从1955年说起。当时,12岁的蒋心忠是平潭实验小学美术劳作班的学生,他的老师林国钦是平潭贝雕工艺的开拓者。在林国钦的带领下,蒋心忠每天就在平潭海边捡贝壳,再回到教室打磨、雕刻,学习制作贝雕作品。



“那个时候还想不到,自己会和平潭贝雕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蒋心忠说,在学习贝雕技艺的过程中,虽然也很累、很苦,但越是深入了解,越发觉得有趣,就一直做了下去。

据《平潭县志》记载,1959年8月,平潭成立地方国营贝壳工艺厂,开始生产贝雕堆画,随后逐步发展为贝壳雕画。蒋心忠是贝壳工艺厂的第一批工人之一。

回忆起当时,蒋心忠很是感慨。他说,因为感兴趣,又有名师带路,自己很快便在一众学徒中脱颖而出,从技术员一路做到平潭工艺美术厂的负责人。



1999年,由于难以适应市场化的竞争环境,平潭工艺美术厂黯然宣告破产。蒋心忠又找到当年的伙伴合办起平潭工艺礼品厂贝雕艺术部,向市场推销贝雕工艺品。虽然盈利不多,但蒋心忠不曾放弃,终于获得了平潭文艺界的关注。

“刀”耕不辍 悉心培养接班人

如今,蒋心忠最念念不忘的是贝雕技艺传承人的培养。蒋心忠说,当年和自己一起拜师学艺的学徒们,后来不是从事其他手工艺,就是直接转了行。

“80后”周明是蒋心忠的关门弟子,也是平潭贝雕技艺的区级非遗传承人。今年,蒋心忠和他的关门弟子周明一起创办了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专门宣传贝雕传统技艺。


蒋心忠正在指导弟子周明

在学习平潭贝雕技艺的过程中,周明也正在尝试一条新的推广路线,即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来宣传平潭贝雕。例如,周明常会将贝雕作品的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并剪辑成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进行发布。这吸引了不少外地网友特意前来平潭参观,起到了较好的推广效果。



此外,蒋心忠、周明师徒二人还常常到平潭的各中小学、文化馆等地讲授贝雕历史和技艺。“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蒋心忠说,自己在上小学时和贝雕结缘,现在也要把这项技艺再传给下一代的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对平潭贝雕的兴趣,也希望能为平潭贝雕技艺的传承埋下一些种子,让这项技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特写:餐桌取材 精心雕琢

在工作室内,蒋心忠正用砂轮对贝壳进行打磨、雕刻。手起手落间,砂轮在贝壳表面上轻轻划过。没一会,普通的日月贝就变成了葱葱郁郁的“树丛”。这些“树丛”只是浮雕作品的一部分。蒋心忠介绍道:“除了日月贝,这幅作品中还用到了带子壳、扇贝等材料,都是常见的贝壳类。”



“平潭贝雕,取材于丰富的海洋资源。”周明介绍道,制作贝雕作品的贝壳材料多来自平潭的海滩和亲朋好友的餐桌,制作时将贝壳清洗干净后,通过手工打磨抛光、雕刻、黏合等数十道繁琐工序,最终产生形态各异的各种贝雕作品。



“一幅完整的贝雕作品,从构思到最终成型,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周明说。

编辑:小辛

相关知识

惊艳!平潭老手艺人将贝壳玩出“花”样
平潭水仙的雕刻艺术
平潭贝雕雕琢文旅“新钥匙”
传承民间艺术 花绳玩出百种样
亲子花艺DIY 玩出“花”样幸福
福州平潭十大特产
喜报!“平潭贝雕”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陪孩子玩出“花”样 幸福——亲子创意DIY花盒制作
吸睛也吸金!平潭这场展销会“花”样有点多!
解锁平潭连接世界的“密码”

网址: 惊艳!平潭老手艺人将贝壳玩出“花”样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2871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他花5年时间,用2吨贝壳做成了7
下一篇: 匠心工艺,国礼佳作——中国贝雕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