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作者:李晓瑞 园林1003班 学号:102401078 实习时间:20xx年6月10日至20xx年6月13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6月10日下午:庐山牯岭街——花径——锦绣谷——仙人洞。沿途认识植物。6月11日上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6月12日上午:五老峰——植物园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6月10日下午:庐山牯岭街——花径——锦绣谷,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花径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十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二、庐山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 …… 余下全文
生物科学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学院:生食学院 姓名:涂兴辉 学号:5601111005 班级:生科111 实习目的:了解各种植物的科类别的特点,以及科类别的代表植物的基本信息。
实习地点:庐山及庐山植物园
实习时间:5月14日~5月18日
一, 简介
二, 目录
三, 全文
庐山,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四大避暑胜地。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庐山尤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 庐山植物园是我园进行引种驯化、保护保存、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60多年来,经过几代植物学工作者的努力,庐山植物园已是松青柏翠、万物竞发的著名科研和旅游胜地。坐落在庐山风景秀丽的含鄱口山谷中,19xx年由中国科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三位教授创建。是著名的亚高山植物园,也是中国第一座正规的、供植物科学研究的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xx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南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园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名植物标本10万多号。庐山上的这座植物园以研究灌木为主,兼茶果、园林、药用植物。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庐山植物园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位,建立了种交换等方面的关系。植物园不仅是科研基地,且为风景胜地,按照植物自然群落,不同生态,分成11个展区,供游客鉴赏,此外还有花卉展、奇龟展。园中有休息厅,林荫下设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
…… …… 余下全文
20##年庐山实习方案(植物地理部分)
1庐山植被概况
1.1庐山植被总体评述
(1)独特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其在中国植物学发展史上地位
庐山一山孤峙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其北临长江,是目前距长江最近的山地自然保护区,长江以北无大山阻隔,东濒鄱阳湖,南面为鄱湖平原,西与九岭幕阜山余脉相承,整个山体孤立,受大江、大湖影响,气候条件复杂,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山下有历史文化名城九江及古时重要的码头集镇星子、吴城,这使庐山有幸成为历史文化名山,历朝历代文化名人云集之地,在庐山悠久的文化积淀中,散发出浓郁的生态文化内涵。
庐山也因此在中国植物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的感召,让许多著名植物学家涉足于此,开展了众多研究工作。1934年,老一辈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等几经选址,最终在庐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植物园,开展系统的引种驯化工作,引入了大量裸子植物;许多植物学工作者深入庐山采集标本,考察植被,庐山的植物标本遍布全国各大植物标本室,先后发表新种、新变种77个。在一个如此小的山体中却是如此多植物新种(新变种)的模式产地当属罕见。围绕庐山植被研究工作早有开展,从胡先骕到秦仁昌、林英、郑勉、宋永昌、李景信等一批著名植物生态学家都对庐山植被进行过研究,著有相关文献,集中如此多著名学者工作的山地全国也恐不多,针对庐山植被的性质及其在中国植被区划中的地位更是屡有争议。
此外,庐山从清朝末年开始大规模造林,1909年至1911年,在白鹿洞书院创办了高等林业学堂,成立庐山林场,其在中国近代造林史上的地位同样不容忽视。
(2)庐山在中国植被区划中的位置与其典型的过渡性特征
关于庐山植被在中国植被区划中位置,历来争论较多,意见难以统一,同一个工作者的前后意见也有出入。钱崇澍等(1956)在“中国植被的类型”一文中最初确定庐山的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混交林,并在“中国植被区划草案”中列入相应的植被带,但在其植被区划图中又将庐山划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范围内。候学煜、马溶之(1956)编的“中国植被-土壤分区图”中将庐山划入常绿阔叶林区,但在候学煜、陈昌笃、陈献薄发表的“中国植被与主要土类的关系”一文中所附的中国植被-土壤分区图又置于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内。1957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中“中国植被图”则列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范畴。耿伯介(1958)在其“中国植物地理区域”一书中把庐山植被划为华中、华东湖沼平原常绿夏绿混交林区;郑勉(1957)在其“庐山植物的分布及与皖浙诸山植物关系”认为庐山植被属于暖温带的落叶与常绿阔叶的混交林区;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编的“中国植被区划”明确指出庐山和黄山、天目山都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带范围以内。刘慎谔等(1959)在“关于中国植被区划的若干原则问题”一文中也将庐山划入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长江下游亚热带常绿林区。候学煜(1960)在“中国的植被”中也划入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其1963年写的“对于中国各自然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方向的意见”一文中又将庐山纳入在半亚热带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性落叶 阔叶林区的南缘。1978出版的“中国植被”,明确将庐山列入IV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IVA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IVAii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IVAiia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IVAiia~4湘赣丘陵,栽培植被、青冈、栲类林区。在林英主编的《江西森林》中,本区所处的位置是:IV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IVA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IVAii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IVAiia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IVAiia~3湘、鄂、赣平原、丘陵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区→IVAiia~3(4)鄱阳湖平原、丘陵栽培植被、水生植被亚区。
…… …… 余下全文
庐山实习总结
对于这次的庐山植物实习可谓是收获颇多,庐山由于山地自然条件复杂,许多植物比平原更有条件保存下来。在加上庐山植物园从国内外引进的3000多种植物,使得庐山植物更加的丰富多彩,当然也更加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我们的这次实习为5天,每天到达不一样的地方去接触不同的植物,来掌握植物的性状特点以及相似植物的区别。在庐山我们见到的最多的就是山茱萸科,杜鹃花科,壳斗科,木兰科,樟科,山矾科,松科,柏科,杉科等。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主要学到了这几点:
1、灯台树,四照花这两种植物的性状特点。作为在庐山普遍可以见到的植物,这两种算是很常见的。(1)灯台树,落叶乔木。树皮光滑灰色,树枝层层平展,形如登台,枝暗紫红色。叶互生,簇生于枝稍,叶广卵圆形。伞房状聚伞花序生于新枝顶端。它的花白色,全开在一个平面上,颇有特点。
(2)四照花,叶纸质,对生,卵形或卵 状椭圆形,表面浓绿色,疏生白柔毛,叶背粉绿色,有白柔毛,并在脉腋簇生。白色的总苞片4枚;花瓣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5~6月开花,光彩四照,所以名曰“四照花”。果实成熟后呈紫红色。对于这两种植物的认识,我想我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忘记的。
2、檫木和三桠乌药的区别。
檫木,树皮黄色,后变灰色,有纵裂。小枝绿色;单叶互生,卵形或倒卵形,全缘或1-3浅裂,具明显三出脉;短圆锥花序顶生,花黄色,先于叶开放
三桠乌药,叶互生,近圆形或扁圆形,先端急尖,全缘或三裂,基部近圆形或心形,有时为宽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有时带红色,被棕黄色柔毛或近无毛,三出脉,偶有五出脉,网脉明显。
这两种的叶都是三出脉,且也先端都是3裂。但是这两种植物的3出脉是不同的,檫木的三出脉是直接到了叶片的尾部,而三桠乌药的三出脉是处在整个叶片的尾部,没有直接到叶片的尾部。
3,、柳杉和日本柳杉的主要区别。
对与这两种植物,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两种没有太大的差别,感觉就像一样的,后来通过戴老师的仔细讲解,我才注意到这两种植物的微弱差别。柳杉的叶会向内凹,而日本柳杉的叶是直,相对于来说比较扎手,我们还打了一个不算是很恰当的比喻,说日本人比较嚣张一点,所以就横冲直撞的。当然,这也只是我们为缓解学习是偶尔的小娱乐。
…… …… 余下全文
实习时间:一周
实习地点:河南农业大学校区及三区,毛庄,森林公园及浮戏山
实习目的:学习实地认识各种植物病害并采集标本,学习制作标本的方法,学习用不同的培养基培养真菌和细菌,学习制作玻片并观察玻片来判断病原物是什么。
实习中认识的病害及病原物介绍:
1 芍药白粉病
症状:在叶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白粉状霉斑,白斑
向四周蔓延,连接成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其上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粉状物。叶上布满白粉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后期有时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点,为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2 南瓜霜霉病
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黄色斑点,病斑逐渐
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黄褐色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在
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有灰黑色霉层。发病重时,病
斑连成片,使叶片变黄干枯、易破碎,植株一片枯黄 病原菌:真菌病害,病菌以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的孢子囊及潜
伏在种子内的菌丝体越冬或越夏。以孢子囊随风雨进行传播,
从寄主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以后随气流和雨水
进行多次再侵染。
3 番茄晚疫病
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病叶出现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当向叶脉和茎蔓延后茎杆染病产生长条状暗褐色凹陷条斑。
病原物:致病疫霉菌,菌丝丝状,分隔
4 番茄早疫病
主要危害叶片,在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有轮纹。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初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的晕环,中部呈同心轮纹。
病原物:早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中,属于半知菌门链格孢属。
番茄早疫病和番茄晚疫病的区别:番茄早疫病在生长期都可以发病。侵害叶、茎、果实各个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病害一般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叶片上最初可见到深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或近圆形,外围有黄色或黄绿色的晕环,病斑灰褐色,有深褐色的同心轮纹,有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形不规则病斑。番茄晚疫病在番茄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茎、叶、和果实均可受害,以叶和青果受害为重。幼苗染病,病斑由叶向叶脉和茎蔓延,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植株萎蔫或倒伏;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
…… …… 余下全文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
1. 巩固所学植物病理学的理论知识;
2. 通过观察鉴定,认识学校周边地区主要作物病害的形态特征及其发病特点;
3.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
1. 第一天,对小麦沙土地病害做了调查,小麦沙土地的主要病害有全蚀病和线虫病。
主要对小麦线虫病做了调查掌握了其发病部位、特征等一系列症状及其发病特点,如何进行防治等内容,并进行了标本采集。
2. 第二天,对小麦病害标本进行鉴定和制作,并到菜区进行病害观察,对黄瓜病害做
了主要调查主要有褐斑病、白粉病和霜霉病,调查其病害出现原因及其相关问题,并进行标本采集。
3. 对学校附近的麦田进行病害调查,对病株进行采集并五点取样,调查其发病率。
4. 第四天,对各种小麦病害和葫芦科植物蔬菜病害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发病特点、规
律、季节、为害情况等。
5. 主要对小麦天剑病害进行调查,并进一步生成调查报告,对本次实习作出总结。
三、实习总结:
实习时间是短暂的,通过实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植物病害的发生情况以及如何去防治这些病害巩固了我们所学的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把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并了解了我们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对自身的能力缺点进行了检验,这有助于我们以后得学习和工作使我们在未来不断进步。
田间的实习,是我们了解到只懂得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切身去观察去实践,才能很好滴掌握知识,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增强自身能力。
另外,实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就无形之中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习,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集体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发挥出自己的力量才能有更大收获。
…… …… 余下全文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实习项目总结
作物生产技术101班 姓名:马一良
一:目的意义
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狭义是指组培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意义:1、快速繁殖优良种苗。2、无病毒苗的培养。
3、在育种上的应用4、工厂化育苗。5:保存种质资源。6:基因工程的运用 二:工作内容
1:学习组培相关知识
2:了解相关的实验室及其设备
3:试管苗快速繁衍技术
4:植物脱毒技术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般培养方法
6:种质立体培养
7:MS培养基的制备
8:灭菌技术
9:无菌操作技术
10:试管苗的炼苗与移栽 培养步骤
第一步,将采来的植物材料除去不用的部分,将需要的部分仔细洗干净,如用适当的刷子等刷洗。把材料切割成适当大小,即灭菌容器能放入为宜。置自来水龙头下流水冲洗几分钟至数小时,冲洗时间视材料清洁程度而宜。易漂浮或细小的材料,可装入纱布袋内冲洗。流水冲洗在污染严
重时特别有用。洗时可加入洗衣粉清洗,然后再用自来水冲净洗衣粉水。洗衣粉可除去轻度附着在植物表面的污物,除去脂质性的物质,便于灭菌液的直接接触。当然,最理想的清洗物质是表面活性物质—吐温。
第二步是对材料的表面浸润灭菌。要在超净台或接种箱内完成,准备好消毒的烧杯、玻璃棒、70%酒精、消毒液、无菌水、手表等。用70%酒精浸10~30秒。由于酒精具有使植物材料表面被浸湿的作用,加之70%酒精穿透力强,也很易杀伤植物细胞,所以浸润时间不能过长。有一些特殊的材料,如果实、花蕾、包有苞片、苞叶等的孕穗,多层鳞片的休眠芽等等,以及主要取用内部的材料,则可只用70%酒精处理稍长的时间。处理完的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待酒精蒸发后再剥除外层,取用内部材料。
…… …… 余下全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植物生物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植物生物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植物生物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植物生物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植物生物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植物生物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植物生物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植物生物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植物生物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
…… …… 余下全文
相关知识
花卉实习总结(八篇)
学院举办庐山实习植物标本展
蔬菜栽培实习总结(八篇)
庐山实习报告(精选5篇)
树木学实习总结(八篇)
谈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实施总结与探讨
园林工程实习心得(八篇)
庐山常见植物图鉴
花卉实习总结(20篇)
园林绿化实习总结(21篇)
网址: 庐山植物实习总结(八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49485.html
上一篇: 青衣荀子是什么植物 |
下一篇: 铺地蜈蚣盆景种养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