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国园林·业界信息

中国园林·业界信息

2024教育部风景园林教指委大会暨

第九届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

 (第三轮通知) 

2024年5月10—12日

江苏 · 南京

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系列学术委员会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

南京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协办单位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景观设计重点实验室

农村土地资源多功能利用研究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生态学会景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

江苏省地理学会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

江苏省土地学会青年委员会

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

《中国园林》杂志社

《风景园林》杂志社 

会议地址

江苏省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

(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四方城2号) 

 会议主题 

景观可持续性、自然资源治理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会议背景 

教育部风景园林教指委大会是推动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和专业创新发展的引领性会议,旨在将与其相关的多学科创新发现与前沿理论及时融入并促进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发展,已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举办两届大会,先后以“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新工科·新引擎”为主题,在行业内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引领了新时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前沿探讨。

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LSSF)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人与环境系统可持续研究中心于2013年创办,旨在推动景观和土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论坛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经举办八届(http://stwm.jxufe.edu.cn/news-list-lssf.html)。该论坛系列致力于推动生态科学、地理科学、规划设计、环境经济学、治理与管理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为实现区域景观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景观和土地系统的可持续性、恢复力(或韧性)和脆弱性,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的关系,景观治理,自然资源治理,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土地系统设计,以及区域(景观)可持续评价等。

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与景观可持续性科学在理论与实践上既密切联系又互为支撑,均可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重要贡献。有鉴于此,教育部风景园林教指委大会与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将于2024年首次联合举办。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主旨报告,同时举办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可持续科学青年论坛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研讨等分会场。

 会议组织 

会议共同主席:

杨锐(清华大学)

邬建国(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

秘书长:

欧维新(南京农业大学)

郑晓笛(清华大学)

何春阳(北京师范大学)

丁绍刚(南京农业大学)

组委会委员:

张清海(南京农业大学)

郭杰(南京农业大学)

刘志锋(北京师范大学)

房学宁(上海师范大学)

秘书:

魏家星(南京农业大学)

陶宇(南京农业大学)

 会议议程 

 会议相关事项 

会议费用

学生1000元/人(凭学生证),其他2000元/人。同时参加课程培训2500元/人。可开具会议费发票,注册费主要用于场地、餐费和会议资料,不含住宿费。

(说明:发票由江苏麦尔会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开具增值税普通电子发票,项目名称:会议服务*注册费,会后发至缴费时提供的电子邮箱)

会议注册

请拟参会者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登录网站https://lssf2024.antmeeting.cn,完成会议注册及酒店住宿预订。

会议酒店:江苏省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

注意事项:本次会议时间正值旅游旺季,会议地址在紫金山风景区内,请各位参会人员提前预订住宿及往返交通,以免耽误行程。 

交通路线

路线1: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

A.地铁S1号线(往南京南方向)至南京南京站,换乘地铁3号线(往林场方向)至大行宫站,换乘2号线(往经天路方向)至苜蓿园1号出口,步行至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南门);

B.地铁S1号线(往南京南方向)至南京南京站,换乘地铁1号线(往八卦洲大桥南方向)至新街口站,换乘2号线(往经天路方向)至苜蓿园1号出口,步行至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南门);

C.出租车45分钟,约140元。

路线2:南京南站→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

A.地铁3号线(往林场方向)至大行宫站,换乘2号线(往经天路方向)至苜蓿园1号出口,步行至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南门);

B.地铁1号线(往八卦洲大桥南方向)至新街口站,换乘2号线(往经天路方向)至苜蓿园1号出口,步行至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南门);

C.出租车30分钟,约45元。

路线3:南京站→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

A.地铁3号线(往秣周东路方向)至大行宫站,换乘2号线(往经天路方向)至苜蓿园1号出口,步行至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南门);

B.地铁1号线(往中国药科大学方向)至新街口站,换乘2号线(往经天路方向)至苜蓿园1号出口,步行至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南门);

C.出租车20分钟,约28元。

 会议特邀报告人简介 

国际专家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Cristian Echeverria

(Professor, Universidad de Concepcion, Chile)

Cristian Echeverria is a professor at the Faculty of Fores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oncepcion, Chile. He has been researching and promoting the science of landscape ecology since he obtained his Ph.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 K. in 2005. He was co-founder and the first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IALE) Chilean Chapter and at present he is Vice-president for IALE global. He was co-founder and member of the Iberoamerican and Caribbean Societ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IACRE), and member of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ER). In 2016, he was nominated for IUCN’s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Tree Specialist Group. He is the director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Lab and of Campus Naturaleza, a new university campus focused 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biodiversity, biocultural education and human wellbeing. He also acts as advisor for multiple governmental initi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landscape change on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biodiversity, landscape modelling, and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he has also worked in the practice of forest ecosystem restoration as well as landscape restoration planning. He is an editor for several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s, including Landscape Ecology journal and Springer Landscape Series. 

Niall Kirkwood

(Professor, Harvard University, USA) 

Niall Kirkwood is a landscape architect, technologist and the Charles Eliot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S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where he has taught full time since 1992. In addition, for the last five years he has served as the Academic Dean at the GSD. He also holds courtesy research appointment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Korea University, Seoul and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Bangkok. Over the last forty-five years in design practice and in academic institutions he has carried out built projects, research, and authored key publications that focused on core issues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signed landscapes in North America, Europe, the Middle East, Asia, and SE. Asia. These engage a range of topic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reuse of land including urban regeneration, landfill and post-mining site reclamation, environmental site technologies and site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In addition, Kirkwood is a leading expert in the reuse and remaking of global brownfields and their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site engineering, landscape design and cultural and social programs. He i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ASLA) USA, and a Honorary Fellow of the Kew Guild, Royal Gardens at Kew, England, United Kingdom and was formerly a member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and The Landscape Institute (TLI), United Kingdom.

Peter Petschek

(Professor, Eastern Switzerland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Switzerland)

Born in 1959 in Bamberg, Germany. From 1979 to 1985, he studied at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Dipl.-Ing.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1985 to1987, he studied at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U.S.A. (MLA: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1987 to 1996, he worked at variou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rms in the U.S.A., Germany, and Switzerland (EDSA, Knoll/Ökoplan, SKK Stöckli Kienast & Koeppel). Since 1991, he has held the position of Professor at OST –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Rapperswi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gree Program, with a focus on site engineering and BIM construction. From 2013 to 2023, he is the head of the Bachelor program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OST. He was a guest lecturer 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EU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012-2023. Additionally, since 2019, he has been a Co-Chair for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t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Peter Petschek is the author of the book “Grading”. The 3rd edition of “Grading” was published fall 2019 at Birkhäuser. His book “Constructing Shadows” was also published at Birkhäuser, Basel in 2011.

Jiangxiao Qiu(仇江啸)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Florida, USA)

Dr. Jiangxiao Qiu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Forest, Fisheries, and Geomatics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UF). Jiangxiao work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and global change ecology, exploring how global change drivers interact to alter biotic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underpinning ecosystem services.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where he studied spatial-temporal interactions of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in an urbanizing agricultural watershed amidst changing climate, land-use, and policy. His current projects focus on grassland multifunctionality, urban agriculture, and contribu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s to human welfare. Jiangxiao has published ~70 research papers in diverse and high-impact journals such as PNAS, 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Food, and Nature Communications. Jiangxiao also received a number of competitive awards such as Early Career and Global Climate Faculty Fellow by the UF, and Beijer Young Scholar by the Beijer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James Reed

(Scientist,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 Indonesia)

James Reed is a conservation social scientist in the Governance, Equity, and Wellbeing theme at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 He is interested in inter- and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approaches that attemp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and potential synergies and trade-offs within tropical landscapes. He currently leads projects that operationalize integrated landscape approaches in Zambia, Indonesia, and Ghana. James obtained his PhD from the Lancaster Environment Centre at Lancaster University, UK.

Jürgen Weidinger

(Professor,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Germany)

Jürgen Weidinger is a landscape architect and professor at the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since 2009, before he was teaching inter alia in France, Italy, Ireland and China. The area of expertise of the professorship is abou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onical design of public urban spaces. His focus in theory is about human perception, bodily experience and atmosphere. The second main area is about design-based research in the design disciplines. He is con-founder and co-speaker of PEP, the first design-based doctoral program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e in Germany. He is member of municipal planning boards, competition juries and editor of books 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ince 1995 he is director of WEIDINGER LANDSCHAFTSARCHITEKTEN. The Berlin based design firm is focused on urban parks, squares, streets and public open spaces connected with buildings of public use in the sectors culture,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Jianguo Wu(邬建国)

(Professor,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USA)

Dean’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Scienc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empe, Arizona, Current research area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uthored/edited 20 books and more than 400 journal articles/book chapters. 

Editor-in-Chief of Landscape Ecology since 2005, and Editorial Board member for several international journals. Other professional services: Chair of Asian EcologySection of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99-2000); Program Chair of the US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US-IALE) in 2001; Councilor-at-Large of US-IALE (2001-2003); Founding Director of Sino-US Center of Conservation,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07-2012). Major awards and honor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operation (2006); Elected AAAS Fellow (2007); Leopold Leadership Fellow (2009); Distinguished Landscape Ecologist Award from US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2010); Served with Distinction as Editor-in-Chief of Landscape Ecology from the US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2010); Outstanding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ward from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2011);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 from the US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2012); Elected Fellow of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9); 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2019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0, 2021, 2022 (Cross-Field).

国内专家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包志毅

(教授,浙江农林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原院长,浙江省一流学科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与古树名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杭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应用及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研究和实践。获2019年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园林景观设计一等奖,2020年度和2021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 

白骅

(教授,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工学博士、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公路学会交通历史与文化委员会委员、《西北林学院学报》编委。从事风景园林科研与实践工作20年,长期聚焦西北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展开工程景观领域研究与实践。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中国园林》《中国公路学报》等高质量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1部,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项,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风景园林设计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省级勘查、规划协会设计奖10余项。 

卞阿娜

(教授,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长期从事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景观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专家、福建省风景园林学会和生态学会理事。作品曾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奖”大金奖、“园冶杯”市政园林专业奖金奖、福建省“园林杯”银奖等。 

陈发棣

(教授,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入选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JQ等人才计划,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从事花卉种质创制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40余项,选育新品种100余个,发表论文60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15项。从教30年,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60人。兼任全球农业与生命科学高等教育协会联盟副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副主任,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第二、三届),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景观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园林》顾问编委等。

成玉宁

(教授,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津贴专家,江苏省设计大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东南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住建部科技委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副主任,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编委。

陈素梅

(教授,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农业农村部花卉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南方)主任、林业与草原局华东地区花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艺疗法与园林康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从事园林植物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及部省级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8项,发表论文150余篇。

陈惠美

(教授,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园艺暨景观学系教授、绿色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游憩规划设计、景观政策与土地变迁、园艺治疗与景观设计、景观游憩心理行为研究、休闲游憩经营管理。授课领域:风景园林学、高级造园学、景观规划与实习、植栽设计及实习、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毕业设计、园艺科学前沿、园艺景观产业体验、创新创业实践。

车生泉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主任,上海市一带一路中保气候变化乡村生态系统治理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长期致力于城乡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生态设计、气候适应性城市与韧性城市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论文10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出版专著8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8项,成果应用示范10余项(处)。

陈其兵

(教授,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原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四川“天府万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员,中国林学会园林分会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竹产业协会文旅康养分会主任,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主任。长期从事风景园林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领域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竹林风景线融合。主持和主研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其他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主编全国统编教材5部,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先后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先后主持各种规划设计项目200余项,其中获国内外规划设计获奖20余项。

陈坚

(讲师,华南理工大学)

工学硕士,风景园林工程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讲师,德国DAAD奖学金慕尼黑工业大学“三明治”课程学者(2007—2008)。长期从事建筑、景观工程教学与实践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岭南景观工程与建筑工程设计技术逻辑。主讲、主持课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一)(二),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风景园林毕业设计指导,连续四年获院、校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称号。近5年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见各类国内外设计竞赛12次获奖。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项目建筑师、广州市彩风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顾问和设计总监。近年原创主持项目获得两项国际大奖:2023年国际风景园林师亚太区(IFLA)奖一项、2019意大利建筑与结构设计类优胜奖一项;国内奖21项,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奖、广东省和广州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园冶杯专业奖、广东省乡村振兴产业联合会十佳设计、中山市乡村振兴创新典型等奖项。 

丁绍刚

(教授,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家林草局江南乡村宜居环境保护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委会委员,江苏省风景园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湿地保护专家库入选专家,《中国园林》等期刊审稿专家,历任多届江苏省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职业技能大赛裁判长、专家组组长等。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于数字技术的风景园林量化研究、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规划设计项目100余项。主编住房城乡建设部规划教材《风景园林概论》等3部,主编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师手册》获华东科技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项。指导大学生竞赛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0余项。

杜春兰

(教授,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住建部风景园林科技委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首批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风景园林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城市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英才、重庆市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等编委,《高等建筑教育》主编。

段建强

(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复旦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委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专委会、中国城科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委会委员,内蒙古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

戴菲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景观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千叶大学博士。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专委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教育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编委、《景观设计学》执委。研究方向为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1项。

董丽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植物景观与生态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园林植物资源、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生态等领域教学、研究及实践。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主持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生态规划、唐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北京世园会植物馆植物景观展陈、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乡土植物研究及植物规划、雄安新区起步区绿化树种选择导则等规划设计实践类项目;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国家林草局教学名师。任园林植物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等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委员会委员等,《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编委。

董建文

(教授,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夷山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与古树名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中国评委会委员,《中国园林》编委,福建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景观、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与风景区等。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梁希科技进步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奖等十余项,2017年度福建省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风景园林)一等奖。制定《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规范》等国家标准。参加了《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方案》等编制。 

董则奉

[高级工程师,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技术中心经理,绿化林业高级工程师、BIM工程师。主持、参与上海迪士尼,进博会等上海市重点工程,获得多座鲁班奖。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信息化模型、智能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4项,完成课题5项,多次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上海建工集团科技类奖项。 

冯娴慧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在教学上,主讲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英文版被教育部认证为海外推广课程;入选广东省一流课程、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认定课程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校级示范课,校企合作示范课。出版教材2部。在科研以及服务社会领域,已经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主持或参与30余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旅游规划、风景园林与城市研究项目。已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50余篇。

何春阳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灾害风险科学研究院院长、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副主编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综合自然地理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城市景观可持续性研究。已经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Nature”“Nature Sustainabilit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在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监测、模型模拟和影响评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次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15、2017、2018、2021、2022)。2021年至今连续入选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地理学)”榜单。 

何淼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园林”专业负责人、教学副院长。主持在研黑龙江省“新农科”项目1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改革项目1项,支持并完成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多篇,编写教材5部。主持并完成省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编著科学出版社论著2部,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胡一可

(教授,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主任、建筑学天津市级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规划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城市、环境、设计》UED副主编、《景观设计》《建筑细部》《天工》编委,《风景园林》青年编委,《中国园林》审稿专家,IIAS(国际亚洲研究所)、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2015),台湾东海大学兼职副教授(2019)。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更新、风景旅游区规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29部。主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标准《城市更新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标准》。 

胡国华

(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15—2016年至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景观可持续性科学实验室访学。近十年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建模研究,包括元胞自动机模型开发与应用、多智能体模型构建等工作,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和粮食安全影响分析。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项目、以及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等横向课题;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GIS遥感与景观规划领域顶级期刊以及Nature子刊等近30篇论文。近年来的突出成果为发布了全球首套高分辨率城市用地数据,得到Nature正刊Research Highlight报告,并被世界银行(World Bank)、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等国际知名机构引用。 

洪波

(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委会委员。仲英青年学者,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秦岭生态环保青年学者。担任国际SCI期刊Urban Climate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领域主编。Building and Environment、City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Local Environment、Buildings、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中国城市林业》编委。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对城市微气候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景园林设计对室外热舒适调控机理的定量化研究、基于微气候评价的风景园林优化设计方法等方面。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SSCI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 

黄晓

(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编辑。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止园梦寻:再造纸上桃花源》《古代北方私家园林研究》《自然天成:北京园林》等9部专著。 

高翅

(教授,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教授,长期从事可持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植景规划设计和风景园林教育研究。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监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专业分委会副主任,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中国园林》顾问编委,《风景园林》编委,ECLAS LE: NOTRE项目成员。提出尊续地脉和文脉的可持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基于地脉和文脉的风景特质评价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类学刊;创造性提出植物四特质认知模型;引介IFLA-UNESCO风景园林教育宪章、教育认证指南;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编住建部规划教材《风景园林艺术原理》,主持《植景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高伟

(教授,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广东园林学会教育信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学科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实践研究领域为风景园林与城市更新、城乡历史环境活化再生。

郭杰

(教授,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地管理系系主任。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变化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土地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国土空间规划行业)青年科技人才、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流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博士后,2015—2016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景观可持续性科学实验室访学。主要专业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管制,研究领域涉及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多目标规划冲突与权衡协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和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与生态补偿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等重大科研课题。近期承担自然资源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等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试点课题多项,多次组织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研究构建了多目标协同的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治理体系,完善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理论与方法,构建了耕地保护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以碳汇为对象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分析框架。在landscape Ecology、Land Use Policy、《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土地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关于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的专家建议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郭湧

(副教授,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环太平洋高校联盟可持续城市与景观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特别项目访问学者。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奖学金访问学者。《中国园林》特约编辑。《风景园林》青年编委。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执行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技术科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信息技术应用、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等。 

顾凯

(副教授,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古建园林技术》编委、《风景园林》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出版专著有《明代江南园林研究》《江南私家园林》等。

 干晓宇

(讲师,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讲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获工学学士。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获生态学博士。2015—2016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景观可持续性科学实验室访学。2019—2020年在四川广元苍溪县五龙镇党委任党委副书记(挂职),负责乡村振兴工作。主要从事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应用等相关方面研究,注重将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科学原理与国土空间规划应用相结合。先后主持和主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四川省社科基金和成都市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Landscape Ecology、Ecological Indicators、《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可持续发展评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

 金荷仙

(教授,浙江农林大学)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林》杂志社社长、常务副主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会长,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彦随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主席、“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ANSO-APRD)主席,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等。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现代土地工程与乡村振兴创新团队”负责人、自然资源部乡村规划与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综合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乡村地域系统与人地系统科学等领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土地整治工程重大项目等70余项;出版著作20本、发表论文550余篇,其中Nature、Science、Land Use Policy等SCI/SSCI论文230余篇;2015年以来连获“中国高被引学者”,2018年以来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Top1%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2017)、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18)、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201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9)、Springer Nature"中国新发展奖"(2022)、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杰出地理实践奖(2022),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9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现任国际期刊Land Use Policy、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等副主编。 

李树华

(教授,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绿色疗法与康养景观设计中心主任,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委会主任、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庆应大学客座教授,东京农业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园艺疗法与园林康养,植物景观与生态修复设计。出版专著10余部,学术论文200余篇。

李西

(教授,四川农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林学会园林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分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主持大熊猫国家公园、风景林康养规划设计项目60余项。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出版专著2部。

李锋

(教授,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生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生态空间与景观设计、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等。现任国际生态系统服务伙伴(ESP)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林学会城市森林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9部,获国际和国内科技奖励10次。2020—2023年连续4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研究成果在雄安新区、京津冀、珠三角、内蒙古、青海省和四川省等得到广泛应用和示范,为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美丽中国建设以及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

李晖

(教授,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风景园林学科负责人,国家注册规划师,教育部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修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李哲

(教授,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景观学系副系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专家库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5项;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设计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李险峰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系系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美育教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艺术景观、艺术与乡村建设、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担任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并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自工作以来主持多项景观规划、乡村建设社会服务项目,曾多次获得IFLA国际景观设计竞赛奖项,累计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雕塑与平面造型艺术》《雕塑园林——包头市南海景区景观设计》。于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法国巴黎杜伊勒里公园、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北京中国美术馆、台北观想艺术中心等地参加艺术展览10余项。

刘纯青

(教授,江西农业大学)

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园林设计研究院院长、江西乡村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同时也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副会长、江西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 “园林艺术原理”“风景园林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多门课程。主持承担了国家线上线下结合一流课程《园林艺术原理》、国家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地形竖向设计——空间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排名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传统园林演进历程、造园意匠与遗存整理研究》《赣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图谱构建》《赣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视觉感知量化表征与可视化评价》。获得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一等奖,首届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刘颂

(教授,同济大学)

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理事、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密度人居环境与生态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景观模拟分实验室负责人。

雷雅凯

 (教授,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校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规划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兼任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行业专家,中国林学会森林计算机分会理事,北京汉石桥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学术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住建厅专家,河南农业大学第四层次拔尖人才。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ir Quality, Atmosphere & Health、Urban Climate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公关项目、河南省国际人才合作项目、中国林科院院所重点基金子课题等项目7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河南省国际人才合作项目等项目7项,在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中国园林》等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出版著作2部,国家专利2项,主持或参与规划设计实践项目20余项,曾获河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勘察设计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毛华松

(教授,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系系主任,重大设计总院人居环境分院副院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城乡山水风景艺术的阐释与传播、风景遗产保护,主持国家自科面上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重庆科技局及社科联等省部级项目5项,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项目银奖1项、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1本,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欧维新

(教授,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地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景观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近期重点关注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性科学、水能粮关联(WEF Nexus)评估等方面研究。主持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性项目美丽中国专项、国际交流项目等国家和省级项目30余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70余篇,曾获得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科技奖”“科技创新奖”等荣誉。

 欧阳志云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生态学协会执行理事。主要从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评价与保护、城市生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率先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空间格局评估方法,提出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了北京、深圳等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格局、过程特征与演变规律。主持完成全国生态系统评估、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国家公园空间布局规划、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与示范、大熊猫保护工程规划、汶川地震生态影响评估与恢复重建生态适宜评价、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深圳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制度研究等。共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Science》《Nature》子刊和《PNAS》上发表论文15篇,撰写和参加编著专著10余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获第四届青年科技奖、第一届、第二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奖。

彭建

(教授,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景观格局与社会-生态过程耦合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城市化生态响应非线性阙值、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机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获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现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景观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Applied Geography共同主编,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学科编辑,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Ecosystem Services、《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经济地理》等学术刊物编委。

彭东辉

(教授,福建农林大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园林专业负责人,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园林植物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秘书长、中国林学会园林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品种权保护实审专家、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园林花卉研究中心专家,福建省花卉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乡村振兴局,福建省科协周宁县、清流县产业顾问组成员,校黄大年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与开发利用、植物造景、木拱廊桥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等方向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中央支持地方财政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科技支撑、国家林业行业公益性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5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奖、梁希科技奖各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教材、编著16部,授权专利6件,获新品种权20个,发布地方标准5项。

邱玲

(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双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授权点负责人,秦岭生态环保“青年学者”,中国⻛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委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研究方向为基于多维感知的不同目标人群康养景观营建、景观认知与偏好视角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基于生态单元制图的城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规划。

邱冰

(教授,南京林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国家林草局“江南乡村宜居环境保护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与设计、大运河景观保护与利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6项。获2021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远程教育)一等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史培军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四届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理学科评议组合作召集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会长。同时担任全球变化人文因素(IHDP)/未来地球(Future Earth)核心科学计划—综合风险防范(IRG)科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亚太科学技术顾问组共同组长、《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英文版)主编、沃尔沃环境奖评审团成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国家创新群体负责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曾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会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副会长、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973、重点专项等6项国家科技项目,在Nature、Nature子刊、PNA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地理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第一、通信作者论文207篇,出版第一作者专著(含地图集)21本,论著总他引1.8万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一、第二),部级科技奖4项(均排名第一)。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综合灾害风险研究。

苏同向

(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系副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农业工程学会乡村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美国奥斯汀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9项,主持、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四十余项,获省级以上相关科研教学奖励7项。

邵健

(教授,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长期专注于传统园林与聚落营造的研究,并致力于城市开放空间造园的实践。所任课程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作品曾获国家鲁班奖设计奖、浙江省勘协优秀设计一、二等奖、浙江省美展金奖及全国美展优秀奖。

田国行

(教授,河南农业大学) 

二级教授、博士,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院长;风景园林学专业博士学位点负责人,河南省风景园林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园林植物与古树名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园林》编委。

王云才

(教授,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团队责任教授,同济大学生态规划与城乡生态修复交叉团队责任教授,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主持“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丛书。主持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上海高校国际学生英语教学示范课、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主讲双语课程和全英文在线课程2门,出版教材5部,曾获上海市育才奖和同济大学“立德树人”优秀教师奖。

王向荣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专委会主任,中国科协聘任第五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国土景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园林》主编。出版专著、编著及译著2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中央六部委颁发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设计作品获得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中国风景园林学会、WA中国建筑奖、LA风景园林奖、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IFLA APR)、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LI)、英国风景园林行业协会(BALI)等奖项90余项。

王云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设计师。兼任第四届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勘察设计协会监事等。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与教学,主持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乡村可持续设计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改革与提升,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设计项目获国际奖项18项,国内一等奖8项。

王欣

(教授,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委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花卉协会花园分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风景园林理论历史与遗产保护研究。编著《千村故事:生态人居卷》《园林的诞生:西方造园理念发展史》《启迪: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等著作,参加规划设计项目多项。曾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2019年度优秀勘察设计奖“优秀园林景观设计”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理论与对策咨询类”三等奖等奖项。 

王志芳

(教授,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任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专委会副秘书长,风景园林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法律与社会专业学位分会委员。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多个国内外期刊的编委会成员。致力于倡导设计研究,促进循证可持续设计决策,包括绿色基础设施、乡土景观等。主持国家级别以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著作2部。

王竞红

(教授,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工委常务理事、古树名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运动场场地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北方寒区功能性植物耐逆性生理生化研究、植物根-土互作机理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专项、科技部专项、省自然基金、省哲社基金等纵向课题8项,出版专著一部,编制地方标准2项,发表期刊论文40余篇。

万敏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系教授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专家委员,《中国园林》编委,武汉风景园林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工程景观学、文化景观。首创我国工程景观学、绿网城市理论,创新提出文化地形学、风景学等理论。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工程景观丛书8部,主持风景园林项目获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奖、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两度获全国美展优秀入围作品;代表性规划设计作品有:习家池风景区、东湖落雁景区、博鳌亚洲论坛、澳门西湾大桥景观、港珠澳大桥人工岛、中国阳明文化园、襄阳诸葛亮广场等。

魏家星

 (教授,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教授,江苏省333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地景观与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工作,担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理论与历史专委会委员、国土景观专委会委员、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委会委员,江苏省生态学会园林景观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在中国园林、生态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同时担任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Ecological Indicators等多个英文期刊的审稿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等项目7项,地方委托规划设计课题100余项。

许大为

(教授,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省级重点学科风景园林学学科带头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国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务院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市政协城建委副主任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近5年来承担《大庆油田中恒地区植被恢复与景观设计研究》《寒区高等级公路生态恢复和监测系统研究》《桂林旅游公路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研科研经费150多万。

杨桂山

(研究员,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河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机制和效应研究,近期主要致力于重大工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研究。研究首次揭示了长三角近50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关系,初步阐明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环境水灾害及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机理。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与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机理与评估”、中国科学院“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管理与综合治理示范”、 科技部基础调查专项“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现状及变化科学调查”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通江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评估与提升”等多项重大重点项目。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6部,其中主编出版的《长江保护与发展》系列报告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曾先后荣获全国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地理科技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杨锐

(教授,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联合创始人、教授,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1998年,提议建设“滇西北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并持续进行了20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003年,系统提出建立完善中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的4项战略、32字方针和41项行动建议。2014年以来,深度、全面参加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顶层设计咨询,提出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技术框架。主持近20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重点实践,其中梅里雪山总体规划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首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等奖。

岳邦瑞

(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风景园林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西北脆弱景观生态规划团队负责人。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图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原理》《图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手法》《图解景观规划设计跨学科知识》等著作,主讲景观生态学基础、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倡导“彰天赋、追天命”的教育理念,践行“生态打底、人文造境”的设计思想。

应君

(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风景园林学术学位点负责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委员,浙江省美丽家园建设指导专家。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完成园林规划设计项目近80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蓝绿基础设施与社会福祉及公众身心健康。

张大玉

(教授,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名城委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4部。

余洋

(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致力于环境与健康的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 46 篇;出版专著 3 部,译著 2 部;主编和参编规范标准3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 11 项;主持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项目40余项,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10 余项。

郑曦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主编,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规划设计分会副会长。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中国官方代表、LA风景园林奖发起人,获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设计作品获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一等奖,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 APR奖,IFLA AAPME奖,BALI奖等。

郑文俊

(教授,桂林理工大学) 

博士生导师。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植物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4项,主持教育部新农科项目1项。荣获省级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郑晓笛

(副教授,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景观学系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创始及联合主任,美国注册风景园林师(RLA)。长期从事棕地及城市废弃地改造再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教学与实践。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副主任、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IFLA APR)中国官方代表、建筑类虚拟仿真试验教学创新联盟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届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赵兵

(教授,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园林》编委,中国花卉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花卉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委会秘书长。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讲《园林工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在国际顶级期刊及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入选ESI前0.1%(社会科学领域)热点论文。

赵纪军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风景园林博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

张春彦

(教授,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法国社会高等科学研究院(EHESS)博士,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天津大学)主任,《古建园林技术》副主编。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景观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赵晶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研究员、美丽中国人居生态环境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风景园林》副主编。主要从事园林历史理论与规划设计、风景园林与人工智能、绿色生态网络与生态修复方向的研究。出版10余部专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20余项课题;发表论文70余篇,含SCI、SSCI、CSSCI、CSCD、《光明日报》理论版等,科研获奖14项,发明专利2项,起草法律法规1项。讲授3门研究生课程和7门本科生课程,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西方园林历史与艺术》,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获奖16次。 

赵智聪

(副教授,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国土生态空间,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景观规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委托课题、国家林草局委托课题多项。参与撰写“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书系》、住建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公园规划》等多部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委员会委员,《自然保护地》编委、《风景园林》特约编辑。多次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分会规划设计奖、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张云路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计划。兼任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办公室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称号。承担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张青萍

(教授,南京林业大学)

现任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园林历史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江苏省江南园林遗产保护与活化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学4类研究生教指委委员,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主编,《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与人文版、《现代城市研究》编委,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任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九三学社南京林业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南京市玄武区人大常委、政协委员。近年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教学和科研奖项共近20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风景园林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1门等等。近年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发表论文约百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0部,获国内和国际授权的各项专利近20项,指导的硕博士研究生约百名。现主要从事的研究为:江南园林遗产保护与活化。正在主持2023年江苏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计划专项“江南园林遗产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

张斌

 (教授,华中农业大学) 

博士,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华中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武汉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林》编委,《湖北风景园林》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15项。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1部,主参编教材3部。完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项目50余项,作品获国际竞赛奖、省部级奖3项。 

张清海

(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

日本千叶大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担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常务委员等,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张明娟 

(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低维护植物景观营造、城市自生植物、全球气候变化对园林树木的影响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朱玲

 (教授,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系主任,城乡生态及景观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总景观师,安吉天大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辽宁省工程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女风景园林师学会副会长、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乡村人居环境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景观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城市更新分会理事。

朱育帆

(教授,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国内第一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园林》编委。设计作品在具备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更兼具国际宏观视野。其实践项目多次获得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及ASLA(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奖项。代表作有北京香山81号院、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基地纪念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等。

//////END//////

校对 排版|李旻

相关知识

业界动态
会展信息
中国园林与发达国家园林状况对比
园林植保信息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导师教师信息介绍简介
「园林设计师招聘信息」
2024中国广州花卉产业展览会
中国园林发展史
十大中国园艺展览会 中国园艺花卉博览会 中国十大园艺展会
中国园林发展史(一):三千年前中国就有园林

网址: 中国园林·业界信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516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都芙蓉嶂旅游度假区住宅小区建设
下一篇: 为什么网购的花养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