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学论文通用12篇

植物学论文通用12篇

植物学论文

第1篇

2. 植物材料应附正确的拉丁学名、产地、数量和制备方法。

3. 化学结构图须另页绘制,基团标注无误,在文稿内注明插图位置。常见化合物的结构不必给出。表插人文中适当位置,图表应附相应的英文。

4. 参考文献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文中注明,著录格式见本刊“征稿简则”,其中,英文期刊名的缩写参照CA,但不加点,不可随意缩写,如:Phytochem(正确为Phytochemistry),Tetra(正确为Tetrahedron)。

5. 实验部分必须简明扼要,但要使实验化学家能够据此重复出该实验,可以省略的一些实验细节:(1>常规衍生物(如乙酰化物)的制备方法;(2)化合物分离的细节,如装柱,TLC板,柱子及分馏的大小等;(3)仪器(不包括型号)及化学试剂的商业来源。

6. 新化合物采用IUPAC命名规则给出一个完整的系统名,若有必要可再取一个得体的俗名。文中化合物第一次出现时若注有编号,下文均以编号代表。

7. 每个化合物尽可能标出得率,如:化合物3 (510mg;0.0031%)。结晶须指明所用溶剂,如:白色针晶(MeOH),熔点的表示法,如:mp259—261°C。液体化合物的折射率表示法,如ngl.653„

8. 元素分析表示法,如:已知化合物(Found: C,62.9;H,5.4.Calc,forC13H)3ON4:C,62.9;H,5.3%)。新化合物(Found:C,62.9;H,5.4.C13H13ON4requires:C,62.9;H,5.3%)。

9. 比旋度的表示法:[a]?®测定值° (所用溶剂;c指100ml溶剂里化合物的克数),如[a]2D3+32.2°(EtOHiC0.32-10).

旋光每散谱(ORD)可用一系列不同波长下的[a]值或分子比旋[0]值表示。

园二色散谱(CD)可用分子椭率值如[0]256+21780,[0]307-16113或微分子色散吸收值如Ae253-1.02(MeOH;c0.164)表示。

10. NMR表示为4NMR或13CNMR,须注明仪器的频率,溶剂及内标物。化学位移以<5值(对TMS)表示,注明峰形,如:单峰(s),宽单峰(brs),双峰(d),双二重峰(dd),复峰(m)等。l3CNMR及1HNMR数所须注明所对应的碳和氢的位置,采用IUPAC定位,标为C-l,C-2;H-l,H-2。例如:I3CNMR(21.15Mz,CDC13):<530.l(t,C-5),74.1(d,C-6),121.3(d,C-3),144.2(s,C-4).'HNMR(100MHz,CDC13):<50.681(3H,S,H-18),0.884(6H,d,J=6.0Hz,H-26andH-27),0.901(3H,d,J=5.0Hz,H-21),4.342(1H,q,J6a,7a=4.5Hz,J6a,7^=2.0Hz,H-6),4.211(1H,m,Wl/2=18.0Hz,H-3a)„所用仪器频率及溶剂若在实验部分的总论中已注明,则以下皆可省略。

11. 质谱须注明所用的方法,如(EIMS, CIMS,GC-MS,FABMS等)及离解能,只须给出分子离f-峰及重要的特征碎片峰(相对强度),如:EIMS(70eVm/z(%):386[M+](36),368[M-H20]+(100),275[M-111]+(35)等。髙分辩质谱(HRMS)若有必要可多给一些信息。

12. 紫外光谱表示法,如UV/CGxHnm(lge):203(4.17)。

13. 红外光谱表示法,如IR<aB丨cnT1: 1740。官能团的指定放在圆括号内,如:1740(>C=0)„若要标明吸收带的强度,则采用以下缩写符号:w(弱),m(中等),v(可变),s(强),vs(很强)。

14.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及有关的缩写符号须规范化(参考CA),如氘代溶剂CDC13, DMSO-d5,D20,pyridine-d5等。常见化学试剂在文中均以化学符号表示,如:MeOH,EtOH,n-BuOH,PrOH,iso-PrOH,PhOH(苯酚),petrol(石油醚),CHC13,CC14,C6C6,Et20,Me2CO,HOAc,EtOAc,THF,Ac20.NaOMe,CH2N2,HC02H(甲酸),TCA(三氣乙酸),TFA(三氟乙酸),NaOAc,NaOH,HC1,H,S04,CO,,H, B03.nh3,N2等。

15. 制备薄层析须注明(1)薄层厚度;⑵样品的量;(3)确定带的方法;⑷从吸附剂上洗脱下化合物所用的溶剂。特殊TLC的吸附剂须注明,如:AgN03-硅胶(1:9)。

16. 气相色谱(GC)须注明检测器(FID,EC等),载气及流速,操作温度,柱子情况等。

第2篇

导语:每个即将毕业的同学都将面临撰写毕业论文,那么大家知道论文的格式是怎样的吗?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的写作标准,或者说是论文的设置以及要求。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植物学论文格式,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学们~

论文格式和基本规范

根据有关部门颁发的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等文件精神,现列出以下论文著录规范细则,以供作者参考。

一、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

"摘要"要求摘出文章中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观点,并给予客观、具体的陈述;应避免带主观性和情绪化的评论口吻和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方式;不求反映文章概貌,应避免下述用语:1.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2.本文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等。

[稿例分析]本刊来稿的摘要有时存在与提要的概念相互混淆的问题。摘要与提要不同点在于:摘要着眼于客观地向读者介绍文献的精华,以利于其迅速决定是否有必要继续阅读全文,主要适用于学术论文;提要则着重对文章内容或作者的生平、背景进行介绍和评价,意在向读者宣传推荐该著作,主要适用于书籍。

英文摘要不一定要重复中文摘要内容,表述内容可以不同,但同样须简明扼要。

(2)关键词

关键词又称叙词或主题词,指在论文题目、摘要或正文中,表达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词。应是具检索意义的学科专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应该依据文献的题名和前言、结语、目次等不同部分,归纳出中心主题因素与修饰限定主题因素,根据需要进行精选和取舍;避免主观性,强调客观标准;应注意主题词的全面性和专指性。所选词语须概念清楚、确切,避免多义性。

[稿例分析]有的作者在关键词中选择一些比较生僻、生造的词汇,或与其论文内容容量不很相称的,比较空泛、抽象的词汇,既不能从关键词里准确地反映该论文的实际情况,也会为在网络上查阅搜索带来不便。

二、注释与参考文献

(1)注释

注释主要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排在文末。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2)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著录

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每一引用文献必须同时在文中及文未的"参考文献"两个部分予以注明。论文中,每一文献条目按引文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表明引文具体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中文文献:第xx页;英文:p.xx)或章、节、篇名。示例:

文中:"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1](《史记乐书》:第1180页)

文未:[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

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3)参考文献的格式

参考文献条目列于文末。其格式为: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

[序号]作(编)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1]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b.期刊文章: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

[2]陈鸿铎.谈马勒《第一交响乐》的音乐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81(4):39-47.

face=宋体>

c.论文集中的单篇论文:

[序号]论文作者.论文题名[A].论文集编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论文起止页码.

示例:

[3]刘桂腾.单鼓音乐研究[A].田联韬.民族音乐论文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face=宋体>社,1990.176-77.

d.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及期号(版次).

示例:

[4]史君良.围绕旋律婉转歌唱[N].音乐周报,2002-11-215(3).

e.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者或可获得地(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示例:

[5]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0-04.

f.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

[序号]作(编)者.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

[6]温廷宽,王鲁豫.古代艺术辞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g.外文文献

引文及参考文献中的论文排序方式基本同中文文献;书名及刊名用斜体字,期刊文章题名用双引号;是否列出文献类型标识号及著作页码(论文必须列出首尾页码)可任选;出版年份一律列于句尾或页码之前(不用年份排序法)。

示例:

[7]Nettl,Bruno.TheStudyofEthnomusicology:Twenty-nineIssuesandConcepts[M].UrbanaandChicago: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3.

[8]Harrison,Frank."UniversalsinMusic:TowardsaMethodologyofComparativeResearch."WorldofMusic,1977,19(1-2):30-36.

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表述(也可在原文题名之后的括号内附上中文译文),切忌仅用中文表达外文原义。

示例:

对:[9]Rees,Helen.EchoesofHistory:NaxiMusicinModernChina[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对:[9]Rees,Helen.EchoesofHistory:NaxiMusicinModernChina(历史的回声:当代中国的纳西音乐)[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误:[9]李海伦.历史的回声:当代中国的纳西音乐.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知识扩展:最全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用纸规格为A4,页面上边距和左边距分别为3cm,下边距和右边距分别为2.5cm.页眉:奇页页眉为“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偶页页眉为论文题目(不包括副题目),居中,5号宋体字,页边距为2cm.页脚:需设置页码,页码从正文第一页开始编写,用阿拉伯数字编排,正文以前包括摘要的页码用罗马数字,一律居中。

1、封面:封面内容包括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系(部)、专业、毕业时间等信息,此页不编排页码。

2、题目:题目应概括整个论文最主要的内容,恰当、简明、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20字以内。

3、摘要:①正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学位论文摘要约300~500字,应说明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

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见解,语言力求精炼。

为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②英文摘要在文后(参考文献后),内容与中文同,不超过250个实词,上方应有英文题目。第二行写学生姓名,指导老师…等信息;关键词,应与中文对应,便于交流。外文论文(设计)

中文摘要:

(1)标题小4号黑体,1.5行距,段前0行,段后0行;(2)主体部分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3)关键词:小4号宋体。

英文摘要:

(1)题目用小2号TimesNewRoman,1.5行距,段前0行,段后0行;(2)主体部分用5号TimesNewRoman,1.5倍行距;(3)关键词:小4号TimesNewRoman.

4、目录:

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即一级、二级标题)及页码。目录要求标题层次清晰,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1)“目录”二字,中间空2格,小2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距;

(2)主体部分用小4号宋体,左对齐,段前段后为0,1.5倍行距;

5、引言:在论文正文前,应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对本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有针对性的简要综合评述和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等。

6、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一般包括:

①理论分析;②研究材料和实验计算方法;③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等。

(1)正文部分

①正文标题:1级标题:黑体4号字,段前0.5行,段后0.5行;2级标题:宋体加黑,小4号字,段前0.5行,段后0行;3级标题:楷体GB2312,小4号字,TimesNewRoman;②正文内容:宋体小4号字,首行缩进,1.5行距。引言和正文凡是引用文献处,应在引用句后括号[]内标明123,上标。示例为:[1].

(2)量和单位

各种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

(3)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应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的统一规定正确使用,忌误用和含糊混乱。

(4)外文字母

外文字母采用我国规定和国际通用的有关标准写法。

要分清正斜体、大小写和上下脚码。

(5)公式

公式一般居中放置;小4号宋体,公式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下有说明时,应在顶格处标明“注:”.较长公式的转行应在运算符号处。

(6)表格和插图

①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内内容应对齐,表内数字、文字连续重复时不可使用“同上”等字样或符号代替。表内有整段文字时,起行处空一格,回行顶格,最后不用标点符号。

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中文五号宋体字,TimesNewRoman.,表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表格用三线表。表头文字宋体加粗,表内文字宋体5号。

②插图。每幅图应有自己的图序和图题。一般要求采用计算机制图。

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中文为五号宋体字,5号TimesNewRoman图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

③图、表中的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小5字体,字母顺序编号。

7、结论:结论应该明确、精炼、完整、准确。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

应认真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己的新见解的意义,也可以在结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其书写格式应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着,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

(1)只列作者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

(2)标题4号黑体;主体部分可按一般学报格式,5号宋体字,包括作者、题目、来源(出版期刊名称、年份、卷数、期数和页数。书籍须注明出版单位和年份)。段落1.5倍行距。

9、致谢:英文摘要之后。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字数不宜超过300字。

10、附录:最后一页。

参考范文:

民族植物学在社区林业教育和实践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8-0220-01

生活在山区,特别是与森林相伴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基于一种朴实的自然生态观念,不仅在物质生活中,而且在精神生活中,在认识和感情上,他们都把森林、卜地和人及万物,放在一个共生的、同构的生态关系中。他们认为,他们赖以生息繁衍的森林和土地,不仅有实用的生活与生产价值,而且有奇异的宗教价值、伦理价值及其它价值,并由此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评判,产生出许许多多崇拜、祭祀、仪礼、节庆和习俗。他们这种传统文化在当地森林和土地的开发、使用和管理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模式并具植物学论文资料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传统文化及创造这些文化的人们,己与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立了不可分离的共存关系。这种共存关系中所包含的利用植物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朴素的生态平衡概念,正是民族植物学的知识体系。

民族植物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但民族植物学的概念于19世纪末叶在美国就己提出了。它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的种族为了其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植物,他们和这些植物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关系,而影响这些关系有若干因子,包括地理、气候、种族、社会、历史、语言、宗教、民俗等。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森林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坏。在森林迅速消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村人口贫困加剧、经济开发与防止森林衰败两难顾及的全球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应该怎样建立一种人与森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对协调的新的森林资源经营机制,以确保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从社区林业的基本立足点来看

社区林业是从民间的角度来研究林业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发展林业,使人民从中获益。从产生的背景来看,它是与农村社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村社区居民进行的任何森林经营活动,他们经营森林资源的目标与有关发展的社会口标并没有什么本质联系,而是与其自身的生存策略紧密相连。所以,社区林业特别强调当地人的参与,这是其最主要的原则和最本质的特征。这种参与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动群众”,而是导向最终完全自主的参与,参与的目的和最终目标是自主性。自主性首先是“自我意识”,也就是当地人民自己意识到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机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潜力,认识到所处的社会、自然条件,认识到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境界;其次是“自决”,当地人民自己决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发展的策略、措施:第三是“自主控制”,即自主经营和管理。另外,自主性还意味着权利和责任。综上所述,社区林业的目标是:(l)促进人力资源的利用,鼓励经营退化的和边缘的土地,以阻止森林的破坏过程;(2)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制度保障和提高农林业产出,促进乡村社区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3)满足乡村居民对林产品及森林的多种需求;(4)促进乡村居民对森林和树木资源经营的参与,并以此作为提高其自我依靠、自我管理能力的方式:(5)解决乡村人口中特殊弱势群体的需求;(6)社区经营应保护土著居民的文化整体性,并赋权于土著社区使其管理自己的传统资源。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民族植物学的知识体系(即传统知识和经验)是实现社区林业目标的重要基础。

2、从社区林业的目标看民族植物学

在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支配下,森林资源仅仅被看作是劳动对象,是物质财富的重要来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具体形态,森林资源是被征服和改造的对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日、资源、经济、环境相互之间关系的不断演变,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森林资源不再只是劳动对象,而是人类赖以进行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协调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民族植物学以其自身的理论特征和新颖的研究方法为森林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也为社区林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保证。

3、发展农村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使农村脱贫致富也是社区林业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

民族植物学关注当地人对森林及林下植物资源利用的关系,这些资源不仅是丰富多样的食品、烧柴、建材等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广大的山区,木材、竹藤、林果、森林食品、中药材、食用菌、花卉和森林旅游等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产业将为振兴民族经济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如民族植物学家马丁(GaryMar七in,1995)所阐述的那样“旨在构建一种整体规划的概念,即不只是要提供准确的信息,并且还要产生能应用于地区发展与生物保护的实用成果”。

在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中,能为人类利用的植物种类的数量是巨大的,每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都能根据适合自己的情况对植物的某一特定用途做出选择,这些选择同时取决于多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如可用资源、社会机制、文化象征,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等。而这些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将成为促进人类与森林关系的协调,包括促进森林的有效和合理利用,增加社会福利,处理好森林经营中的社会价值、公众参与、组织协作、冲突决策,以及政策、组织和制度设计,改进社会对森林的影响方式,协调社会系统与森林系统的关系等的重要基础研究。鉴于此我国民族植物学的教学和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结合社区林业项目的开展和自然资源保护工作,民族植物学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石仙桃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statusofchemicalandpharmacologicalstudiesonplantsofthegenusPholidota.MethodsToinvestigateliteraturesintheworldonthechemicalandpharmacologicalstudiesonthegenus.ResultsOnlyfivespeciesofPholidotagenuswerestudiedand41compoundswereisolatedandcharacterizedincluding9,10dihydrophenanthrenes,phenanthraquinone,bibenzyls,stilbenes,triterpenoids,phenylpropanoids,lignans,sterolsandaliphaticcompounds,andsomeplantsandcompoundsexhibitedanalgesic,antioxidant,anticancerandNOproductioninhibitoryactivities.ConclusionStudiesonplantsofthegenushaveimportantsignificancetothefindingofnewbioactivecompoundsandtheprotectionofresources.

Keywords:Pholidota;Chemical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study

兰科(Orchidaceae)石仙桃属Pholidota植物约3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南缘地区,南至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我国有14种,产于西南、华南和中国台湾[1]。本属的一些植物在民间作药用,如石仙桃(P.chinensis)全草用于治疗眩晕、咳嗽和头痛,云南石仙桃(P.yunnanensis)有养阴、清肺、利湿和消淤等功效[2]。

近年来,国内外对著名中药石斛的开发应用较多。石斛是兰科石斛属Dendrobium多种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的统称。在《神农本草经》中,石斛被列为上品,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明目强身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斛还具有抗肿瘤、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及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因此石斛在临床上、中药复方和印度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但石斛属植物生长条件苛刻,随着环境被破坏及人为掠夺性采挖,资源越来越少,有些物种已濒临灭绝的边缘。石仙桃属等近缘植物常混作石斛类药材应用[3]。为了解石仙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状况及能否替代中药石斛应用,本文对国内外石仙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

到目前为止,有关石仙桃属植物的化学研究不是太多。仅印度和中国学者对石仙桃属部分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集中在石仙桃、云南石仙桃、宿苞石仙桃P.imbricate,P.artiwlata和P.rubra这5种植物上,分离得到9,10二氢菲、菲醌、联苄、二苯乙烯、三萜、苯丙素、木脂素、甾体和脂肪族等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以9,10二氢菲类、二苯乙烯、联苄和三萜为主要成分。

1.19,10二氢菲、联苄和二苯乙烯从4种石仙桃属植物中共分得9,10二氢菲类化合物9个(图1)。其中从宿苞石仙桃分得flavidin(1)[4]、imbricatin(2)[4,5]和coelonin(3)[5];从P.artiwlata分得flavidin[6,7]、isoflavidinin(4)[6]和isooxoflavidinin(5)[6];从P.rubra分得imbricatin和coelonin[8];从云南石仙桃分得coelonin[9]、eulophiol(6)[10]、lusianthridin(7)[10]、phoyunnaninE(8)及phoyunnaninD(9)[11]。化合物1,2和4的结构可看作在化合物3的基础上,由C4和C5之间通过亚甲氧基形成呋喃环,而化合物5的C4和C5之间则形成内酯环结构。化合物8为2个9,10二氢菲形成的醚,化合物9为9,10二氢菲与联苄形成的醚。此外,从云南石仙桃分得菲醌类化合物densiflorolB(10)[10]。

石仙桃属植物中联苄类化合物较少。仅从宿苞石仙桃分离得到batatasinⅢ(11)[4],从云南石仙桃分得batatasinⅢ[9,10]、gigantol(12)和3,3'''',5三羟基联苄(13)[10]。从云南石仙桃还分得7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phoyunbeneAD(1417)[11]、反式3,3'''',5三羟基2''''甲氧基二苯乙烯(18)、反式3,3'''',5三羟基二苯乙烯(19)和顺式3,3''''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20)[9]。

1.2三萜三萜类成分在石斛属植物中很少得到,但从3种石仙桃属植物中目前已得到8个环阿屯烷型三萜化合物(图2,化合物21~28)。Majumder等从P.rubra分离得到2个三萜肉桂酸酯pholidotin(21)和24methylenecycloartanylphydroxytranscinnamate(22)[8]。我国学者从云南石仙桃分离得到cyclopholidonol(23)[12,13],cycloneolitsol(24)[12],cyclopholidone(25)[12,13],pholidotanin(26)[13],25methylenecyclopholidonylphydroxytranscinnamate(27)[13,14]和25methylenecyclopholidonylphydroxyciscinnamate(28)[15];从石仙桃分离得到cyclopholidonol和cyclopholidone[16]。1.3其它化合物从云南石仙桃中分离得到阿魏酸二十八酯(noctacostylferulate)[12]、()松脂素[17]、()丁香脂素[17]、(R)(+)lasiodiploidin[17]、3,5二甲氧基苯丙酮[10]、4(3羟基2甲氧基苯基)2丁酮[17]、4(3羟基苯基)2丁酮[17]、(24R)-6b-hydroxy24ethylcholest4en3one[10]、5a,8a-epidioxy24(R)methylcholesta6,22dion3bol[10]、β谷甾醇[12,13,17]、胡萝卜苷[10]、三十二烷酸(ndotriacontanoicacid)和二十九烷(nnonacosane)[12]。此外,马雪梅等[18]对贵州产云南石仙桃茎总生物碱和多糖含量测定表明,云南石仙桃含总生物碱0.075%,含多糖17.65%。

图1石仙桃属植物中的9,10二氢菲、菲醌、联苄和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略)

图2石仙桃属植物中的三萜类化合物(略)

2药理作用

石仙桃属植物及其成分药理研究的报道不多,主要体现在镇痛、抗氧化、抗癌和抑制NO生成等方面。

2.1镇痛作用石仙桃水提取液可显著抑制冰醋酸引起扭体反应次数,明显提高热板法致痛小鼠和电刺激致痛小鼠的痛阈,表明石仙桃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强度较氨基比林和吗啡弱,但持续时间比吗啡长[19]。福州中药厂以石仙桃醇提取物制备的糖浆用于治疗头痛,有镇痛和镇静作用,无毒副作用[16]。

2.2抗氧化作用石仙桃属植物中分得的9,10-二氢菲类化合物flavidin体外对不同模型显示了抗氧化活性。在β-胡萝卜素亚油酸酯模型系统中,flavidin显示了非常好的抗氧化活性,50ppm浓度下活性为90.2%,与BHA相当;DPPH模型中,flavidin显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在5,10,20和40ppm浓度下强于BHA;磷钼法中,flavidin的抗氧化活性与维生素C相当。而且,flavidin还显示了很强的过氧化氢清除活性[20]。

2.3抗癌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表明,云南石仙桃氯仿层活性部位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周期具有阻断作用。可通过下调周期蛋白CyclinB1及其蛋白激酶p34(上标cdc2)的表达将人肝癌细胞HepG2阻滞在G2/M期[21]。

2.4抑制NO生成利用体外抑制大鼠巨噬细胞NO生成的活性测试体系,对云南石仙桃中分离得到的13个化合物phoyunnaninE(8)、phoyunnaninD(9)、phoyunbeneAD(1417)、反式3,3'''',5三羟基2''''甲氧基二苯乙烯(18)、反式3,3'''',5三羟基二苯乙烯(19)、顺式3,3''''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20)、batatasinⅢ(11)、gigantol(12)、3,3'''',5三羟基联苄(13)和coelonin(3)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hoyunbeneB(15)、顺式3,3''''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20)、batatasinⅢ(11)和3,3'''',5三羟基联苄(13)具有很好的NO生成抑制作用,活性高于阳性对照白藜芦醇,并且没有细胞毒性作用,提示它们可能为云南石仙桃中的抗炎活性成分[9,11]。

2.5其它作用药理实验表明,云南石仙桃和金钗石斛都有较好的止咳和益胃作用。云南石仙桃还具有抑制大鼠肾脏微粒体K+,Na+-ATP酶活力的作用,活性强于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18]。

3结语

石仙桃属植物含有同科石斛属植物相似结构类型的9,10二氢菲类和联苄等成分,但有些成分如三萜在石斛属植物中很少发现。虽然石仙桃属和石斛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有某些类似,深入的比较研究应当加强。

菲类和联苄类是近年来石斛属植物中发现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成分,如毛兰素、毛兰菲、moscatilin、moscatin和鼓槌菲等联苄和菲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血小板凝集等活性[22~25]。石仙桃属植物分布广泛,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天然菲类和联苄类化合物库。我国石仙桃属植物有14种,仅石仙桃和云南石仙桃进行了一些研究。由于近年来石斛属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而代替石斛类药材应用,其资源也将会越来越少。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①继续深入研究本属植物尤其是资源量较丰富植物的化学成分,并采用药理筛选活性跟踪,得到活性成分,研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以阐明药用植物的作用物质基础和发现新的药用活性化合物;②研究石仙桃属植物的药理作用,并与中药石斛进行对比,确定某些品种可以代替石斛药用,以扩大石斛药源;③做好资源调查,搞清本属植物的分布和储量,做好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濒危植物的灭绝。同时研究人工栽培和组培技术,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

【参考文献】

[1]DelectisFloraeReipublicaePopularisSinicaeAgendae,AcademiaeSinicaeEdita.FloraReipublicaePopularisSinicae[M].Beijing:SciencePress,1999,Tomus18:386(inChinese).

[2]JiangsuNewMedicalCollege.Dictiona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Shanghai:Shanghai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ess,1977:600(inChinese).

[3]BaoXS,ShunQS,ChenLZ.ChineseMedicinalPlantsofDendrobium[M].Shanghai:ShanghaiMedicalUniversityPressandFudanUniversityPress,2001.109(inChinese).

[4]VeerrajuP,RaoNS,RaoLJ,etal.BibenzylsandphenanthrenoidsofsomespeciesofOrchidaceae[J].Phytochemistry,1989,28(11):3031.

[5]MajumderP,SarkarA.Imbricatin,Anewmodified9,10-dihydrophenanthrenederivativeoftheOrchidPholidotaimbricate[J].IndianJChem,1982,21B(9):829.

[6]MajumderP,SarkarA,ChakrabortiJ.Isoflavidininandiso-oxoflavidinin,two9,10-dihydrophenanthrensfromtheOrchidsPholidotaarticulate,OtochilusporectaandOtochilusfusca[J].Phytochemisry,1982,21(11):2713.

[7]MajumderP,DattaN,SarkarA,etal.Flavidin,anovel9,10-dihydrophenanthrenederivativeoftheOrchidsCoelogyneflavida,PholidotaarticulateandOtochilusfusca[J].JNatProd,1982,45(6):730.

[8]MajumderP,PalA,LahiriS.Structureofpholidotin,anewtriterpenefromOrchidsPholidotarubra&Cirrhopetalumelatum[J].IndianJChem,1987,26B(4):297.

[9]GuoXY,WangJ,WangNL,etal.ConstituentsfromPholidotayunnanensisandtheirinhibitoryeffectsonnitricoxideproduction[J].ChinTraditHerbDrugs,2006,37(4):492(inChinese).

[10]BiZM,WangZT.StudyonphenolicconstituentsofPholidotayunnanensis[J].ChinPharmJ,2005,40(4):255(inChinese).

[11]GuoXY,WangJ,WangNL,etal.NewstilbenoidsfromPholidotayunnanensisandtheirinhibitoryeffectsonnitricoxideproduction[J].ChemPharmBull,2006,54(1):21

[12]BiZM,WangZT,XuLS,etal.StudiesonchemicalconstituentsofPholidotayunnanensis[J].ZhongguoZhongyaoZazhi,2004,28(1):47.

[13]MaXM,LiMF,ZhangQR.StudiesonchemicalconstituentsofPholidotayunnanensis[J].ChinTraditHerbDrugs,1995,26(2):59.

[14]BiZM,WangZT,XuLS.AnewtriterpenefromtheorchidPholidotayunnanensis[J].ChinChemLett,2004,15(10):1179.

[15]BiZM,WangZT,XuLS,etal.TwoNewTriterpenesfromtheOrchidPholidotayunnanensisRolfe[J].ActaBotanicaSin,2005,47(1):116.

[16]LinW,ChenW,XueZ,etal.NewtriterpeniodsofPholidotachinensis[J].PlantaMed,1986,1(1):4.

[17]GuoXY,WangNL,YaoXS.ConstituentsfromPholidotayunnanensis[J].JShenyangPharmUni.

[18]MaXM,ZhangP,YuSP,etal.AnalysisofthetotalalkaloidsandpolysaccharidesinYunnanshixiantao(Pholidotayunnanensis)andShihu(Dendrobiumnobile)[J].ChinTraditHerbDrugs,1997,28(9):561.

[19]LiuJX,ZhouQ,LianQS.ThestudyontheanalgesiceffectofPholidotachinensisLindl[J].JGannanMedCollege,2002,22(6):105.

[20]JayaprakashaGK,RaoLJ,SakariahKK.Antioxidantactivitiesofflavidinindifferentinvitromodelsystems[J].BioorgMedChem,2004,12:5141.

[21]WangGH,GuoXY,WangNL,etal.InhibitoryeffectofchloroformextractfromPholidotayunnanensisonthecycleofhumanlivecarcinomaHepG2[J].JShenyangPharmUniv(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6,23(4):240.

[22]MaGX,XuGJ,XuLS,etal.InhibitoryeffectsofDendrobiumchrysotoxumanditsconstituentsonthemouseHePAandESC[J].JChinaPharmUniv,1994,25(3):188.

[23]LeeYH,PakJD,BaekNI,etal.InvitroandinvivoantitumoralphenantherensfromtheaerialpartsofDendrobiumnobile[J].PlantaMed,1995,61(2):178.

第4篇

1.课堂教学避免重复,有选择性地突出重点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植物病害病原部分占了该课程一半以上的学时,然而这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如侵染性病原中的真菌、细菌、病毒等也是《微生物学》课程的知识点;非侵染性病害中涉及到的多种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与《园艺植物栽培学》存在重叠。而在《园艺植物病理学》开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园艺植物栽培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因此,为了将有限的课时利用最大化,每学期开课前我们会做好与相关课程老师的沟通,课堂上与学生及时交流,有选择地调整课程内容,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此外,考虑到课程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授课中着重强调病害的诊断和防治,重点突出不同类型病害症状的区别,以及和防治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病害,并掌握其防治方法。

2.根据专业特点,调整课程内容

我们的授课对象涉及到两个专业和4个不同的方向。面对这样的群体,虽然授课的基本知识点是相同的,但如果选择相同的授课内容,便不能体现出课程的特色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杨军玉等也提出授课过程兼顾到不同专业。首先不同的专业或方向要选用不同的教材;此外,不同专业和方向,授课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病例进行分析,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了解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注意新旧知识的更迭。植物病理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教材的更新常常落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授课教师将课程相关知识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实际生产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或焦点问题融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并且掌握生产实际问题,而不至与生产实际脱节。对于园艺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于抗病育种的关注度会更高一些,而在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和植物抗病机制方面,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因此在介绍这两部分内容时,适当补充些新知识。而农药残留问题是现在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讲到防治的时候,强调各种防治措施的作用,尤其是化学防治的利与弊一定要讲清楚,并且要跟园艺植物的无公害化栽培相结合,这可使学生所学知识贴近生活,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4.构建本地的园艺病害图库

病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多数教材的案例都是些普遍性的病害,如果将本地区的特色种植植物、周围熟悉的植物发生的病害等导入教学过程中,会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建立一个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园艺植物病害图片资料库对于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对病害的认知能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我们收集并拍摄了本地区的主要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以及贮藏期果实的常见病害,制作成病害素材图片库,这为进行选择性教学和案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适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抽象性和应用性的综合课程,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堂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因此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会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实施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互动式教学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听众,而是一个实质的参与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课堂中设置启发式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鼓励学生有疑问随时提出,给与解答,甚至是讨论。这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外,根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主题案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制成PPT,走上讲台讲解。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对这种形式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和相互启迪,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板书设计能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而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到的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就很难直观地表述清楚。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将图片及影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也使教学更直观、生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然而,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过大,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听课时抓不到重点,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容易产生依赖性,而现成的课件也造就了学生的惰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自制、网络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课件素材,制作出一份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也结合板书,将纲领性和重点内容适当提及,连贯内容和强调重点。两种教学手段交替运用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又能把握重点,而对于一些病原的微观形态和病害发生过程也能进行直观的观察。

三、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1.重视实验课程,做好实验课程的考核

实验课是课程理论部分的验证和延伸,也是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而在以往的实验成绩考核中仅以实验报告来评定,计入相应的理论课成绩之中。这样的考核往往造成部分学生上课不重视实验,不认真操作,只是应付完成实验报告,大大降低了实验课的效果。为了充分利用好实验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目前教学大纲的调整下,实验课独立为一门课程,独立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我们在每次上课前,会把历年学生在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或易犯的错误重点强调,并把实验报告中体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另外增加期终考核,实验课成绩结合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核进行计算。虽然刚开始实施时,学生表示有一定的压力,但经过几个学期的实施,这种成绩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和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协调其他课程,实施田间教学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强调应用和实践的课程,然而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教学实习。在此情况下,我们联合其他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实习基地种植的植物,然后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对病害症状和危害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区分各种病征和病状,掌握病害诊断方法,并通过对某种病害的调查,使学生直观地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对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巧妙地解决了在教学中存在的授课学时与内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使得各课程间的衔接和内容安排更趋合理。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植物学;生物科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21-02

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悠久、内容广博。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两大方面。前者涵盖植物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长发育,后者主要介绍植物的分门别类和各科属的代表植物。目前,国内高校的植物学教学多是采取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理论课以老师课堂传授植物学基本知识为主,实验课则与理论课同步开展,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实践能力。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植物学在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国内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植物学也是必修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体系的要求。因此,进行植物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植物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许多学生在课业繁重的压力下逐渐丧失了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为了应付考试,许多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考核合格的目的。长此以往,植物学教学将违背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近年来,我们在植物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以学生兴趣培养为核心,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植物学教学现状调查入手,揭示现存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创新方案。

一、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我们主要使用两本植物学教材,分别作为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其它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除此之外,我们几乎没有引入其它教学资源。在国外,许多高校的专业课并非只有一本指定的教材,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系列参考书籍或文献,从而扩充了教学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比我们的教学内容,仅以课本为基础,使授课内容显得平凡而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科学精选教学内容,引入丰富教学资源,对于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以下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

1.引入教学资源。加强教材建设,以本校植物学教材为基础,引入国内外高校优秀的植物学教材,如《Principle of Botany》、《Botany,An Introduction to Plant Biology》、《Plant Systematics》等。此外,提供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植物图片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中,网络学习资源如普兰塔网站(),教学电影如BBC的《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等。

2.理论结合实际。在植物形态解剖的教学内容上,避免空洞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突出植物形态与功能的适应,如水生植物茎的解剖特征、旱生植物叶的形态特征等,尽可能结合自然现象进行介绍,如“藕断丝连”、“秋风扫落叶”等。在植物分类的教学内容上,减少对植物形态列举式的描述,仅简要介绍代表植物的识别要点,增加植物类群的介绍,包括代表类群、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利用价值、应用潜力等。将植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常识相联系,深入浅出、由近及远的讲解植物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植物类群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注重科学研究。逐步摆脱传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进行学习,活跃学术思维。针对目前植物学各研究方向的发展,将植物学科与交叉学科近几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充实到教材和课堂,介绍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例如,涉及被子植物繁殖器官部分,可向同学们介绍异型花柱、功能性雌雄异株的研究进展,提及被子植物传粉机制和模式的研究案例,如发表于《Nature》杂志的《黄花大苞姜自花传粉机制》一文。讲解裸子植物部分,可具体介绍一些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如银杉、水杉等,对“活化石”植物银杏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进化历史及其在中国避难所群体等研究结果等,可做简要阐释。基于此,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学科研究进展,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学方式

植物学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植物学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植物学知识。植物学也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回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和实践。虽然有相应的植物学实验课及野外实习的安排,但是,由于课时数少、经费有限、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学习,不能真正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3]。

在植物学理论课程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我们将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观察等,增加野外实习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科研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们将采取以下教学方式:①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PPT、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②放映植物学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在植物学实践课程方面,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数,提供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以及进入研究室、实验室参观学习的机会,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结合老师一对一辅导,以期达到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定期进行植物学实习,开展校园、植物以及野外植物学实习,从身边的植物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讲授植物分类学知识,逐步带领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学领域,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核形式

一直以来,植物学以卷面作答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单一,且势必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复习方式。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我们采取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

植物学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其中,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课程论文两次,内容分别对应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15%;课堂演讲则要求学生3~4人为一组,每组依据所写的课程论文制作PPT课件,并选派1名代表进行课堂演讲,其成绩占总成绩的15%;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安排4次简单的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占总成绩的15%;另外,每个学期将有两次课题考勤,以强化教学管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通过上述考评措施,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植物学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揭示现存的教学问题和弊端,以学生兴趣培养为核心,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的,针对植物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创新方案,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飞娟,朱诚,蔡冲,孙骏威,郝培应.加强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基础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93).

[2]耿世磊.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植物资源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74-175).

第6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群落;概念;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landscap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garden plant community concept application, discussed the concept and problem analysis.

Key words: garden; plant community; concept;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科学、合理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完善。随着风景园林学科地位的提高,科研经费也将增加,建议国家增拨这方面的研究经费,增设这方面的研究课题,各个地方也应开展相应的研究。

1、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探源

自从植物群落性质的个体论观点得到20世纪中叶兴起的植被梯度分析与排序等定量研究结果的支持以来,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有关植物群落性质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间这2种对立观点的争端,但客观上促使了植物群落的概念被广为应用到人工营建的植被,包括园林绿地等城镇植被,国内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也由此开端。20世纪90年代初,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在我国开始见诸报导,历经10余年酝酿、积累,近年来文献激增,形成城镇园林绿地对象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

2、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讨论

早在国内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开始广泛应用之初,然而时至今日,虽然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对于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仍然缺乏进一步的针对性讨论,概念应用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与否,完全依赖于个人专业素养,能否对园林学专业知识与群落生态学理论兼收并蓄,找到两者间合适的结合点。因而,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及其应用问题,对园林植物群落的研究、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目前,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广泛应用,仅仅是因为植物群落概念应用抛弃了严格限定的条件,是在城镇园林绿地这一特定对象或风景园林专业这一特定领域中的植物群落概念应用的一种模糊的外延式扩展。概念应用的大体脉络可理解为,植物群落是一定地域内不同植物种的个体聚合,那么园林植物群落,即是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不同植物种的个体聚合。这种简单化的扩展延伸,从目前来说并不存在理论逻辑上的障碍,但是关键在于概念应用的真正意义与实际价值,即是否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人们对实际对象的理解,是否能切实可行地寻求深化的理论诠释,是否能推进实践技术的实质性进步。

笔者以为,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一定地域范围的园林绿地空间内,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意义、满足特定视角的群落生态学要求的不同植物种个体的聚合。

该表述着重强调,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应用,可以不完全具备或满足自然的植物群落特征,但必须考虑概念应用的实际作用与意义,因此要求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意义或者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视角。这样在概念应用之初,会首先探询概念应用的前提与目标,从而减少概念应用的随意性,保持概念应用的科学严谨。

3、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主要存在2个显著问题,一个是理论概念如何落实到具体群落的鉴定,另一个是有关群落性质问题的悖论体现。

3.1 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问题

从理论概念到具体群落的鉴定,是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存在重要影响。在自然植被的群落生态学研究中,虽然通过群落鉴定确定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应用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但是由于可以依据自然群落发育过程、空间地带性规律、群落外貌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土壤等环境异质性形成的自然边界,使具备一定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能够较为客观地实施鉴定。而城镇园林绿地群落,人工构建于城市地区强烈干扰或退化的环境,片断化甚至高度破碎化,导致要较清晰地确定研究对象的类型,以及研究对象的边界、结构与外貌特征等内容,都存在很高的难度,这就决定了适于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并不能简单应用于园林植物群落这一特定对象,这也是目前园林植物群落研究普遍存在、且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根本问题之一。

3.2 有关群落性质的悖论问题

第7篇

■ 龙 健

新课程的实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将各学科与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何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最终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是我们面临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校本课程《校园植物文化》以植物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引领学生走近植物,积极挖掘植物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性运用植物文化育人,通过感知植物、诗词吟诵、现代散文赏析、文化品读、雅闻趣事、歌咏植物等研究性学习,构建以自主探索为基础,合作学习为主体的开放的学习过程,实现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发展,培养人文情怀、提高艺术修养、丰富生活情趣。

校本课程《校园植物文化》由生物和语文两部分组成。语文教学活动分为四节,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与校园植物相关的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和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配合生物学课程调查校园植物资源;探究植物各种生命现象及规律;培养观察方法,写好植物观察日记;背诵相关的诗文积淀人文素养;阅读名家散文,丰富情感。所有这些活动都会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编排语文阅读第一节“物竞天择·人与自然”,特别在贾祖璋的《葵与向日葵》之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在这篇关于生物学分类知识的科学小论文后面,安排学写自然科学小论文有它的合理性,指导高中学生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富有重要意义。从写作教学目的看,我们培养的高中学生,将来绝大多数都要去从事生产劳动和科技工作,指导他们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可以为他们将来的科技写作打下坚实的荃础,使他们终身受益。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一般都要建立在自然学科的科学实验或实地科学考察活动的基础上,是一个使中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刻化和条理化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要对自己接触的自然科学中的某些事物现象、问题或某个专题,进行比较深入广泛的探索研究,并加以论述,写成科学小论文,以揭示其特征、意义及规律,这种科学小论文的学习非常必要。它是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从跨学科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无论对自然学科的学习,还是对写作学科的学习,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和不可低估的价值。

诗歌是语言和文学的精华,而每一个青年心中原本都有诗意的人生向往,只是被压抑在教育体制的冻土下。屈原所谓“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杜甫所谓“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李白所谓“万物兴歇皆自然”。他们“大天而思之”,对于天地的博爱无私,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都有极好的形容。诗人亲近自然,不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日月山川,风雨雷电,都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引起许多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品读诗词就是让高雅的诗歌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纳入我们必经的人生历程之中。当诗歌对我们显得亲近,我们的心灵就会比较自然地感受并萌发诗意。因此第二节编排了诗词品读以及“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作诗词”。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辅导以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点。以花草树木植物为象征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是各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种共同现象。人们在欣赏花草树木外在美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们某种特定的意义。文人学士通过咏诗赋词,把他们内心的感情和审美情趣寄托于大自然的花草之中,这些形象从外界移入诗中时,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染、浸润,传达着一种感化、教育的力量,因此诗人都非常重视创造意象。意象在诗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大多数诗歌就是通过意象来诠释作品的哲理,通过意象来破解作品的寓意,通过意象来鉴赏作品的意境,通过意象来与作者进行艺术、美学、心灵与精神的交流。在诗歌学习中,分析意象,就是分析文学物象中所蕴合的意义,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义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鉴赏诗歌的意象,就是要让学生将自己所接触到的诗歌中的意象分门别类地作梳理。通过查找有关意象的资料,用简明文字概述意象的寓意。

散文这种体裁,精粹警辟,形式自由,能够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写植物的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感,通过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因此需要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语文第三节散文品读之后安排了以“植物与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植物历来就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中国园林植物在配置上更是受历代山水画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植物的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注重色、香、用。不仅仅是为绿化,而且要能入画,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植物象征意义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生活习俗。以花草树木为象征,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是各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种共同现象。古老的中华大地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以松、梅、竹、菊和牡丹为代表的植物文化,而西方人以玫瑰、百合和栎树为代表的植物文化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影响的结果。汉民族注重以花木喻人,西方人注重以花代言,这是汉英植物文化最重要的区别。汉民族以花木喻人,关注的是花木的内在气韵与人之精神品质的联系。西方人也以花木喻人,但着意的主要是植物的外部特征与人之外貌的联系。

要求学生从生活中自己身边开始,观察各种植物和我们自己文化的关系。再利用网络查询,搜集世界各地相关资料完成各项专题作业。比如:1.选出你心目中,对人类文化最具影响的或在应用上最特别、最有趣的植物,谈谈你的认识。2.花语是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俗成的,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如果让你在校园内选择一种植物代表我们学校,你选哪一种,谈谈理由。这些相关专题作业的设置将会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与植物的关系。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附中。

第8篇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科学研究;教学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生长环境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利用植物生产的所有事业中。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即上承基础知识下启专业课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构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既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又要使学生构建专业课学习中关于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框架。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忽视对本科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科学研究是对知识的探索,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播,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研融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农林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在剖析传统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分析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几点科研型教学的措施供同行参考。

1植物生理学的传统教学

目前,农林类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学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植物生理学教材添加了新内容、新发现,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安排的教学课时却越来越少。例如理论课教学增加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C4途径的新发现以及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等内容。然而,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时由原来的6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0学时,实验课也由原来的13个实验精简为现在的8个实验。课时的减少就会造成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难点讲得不够详细,还会造成一些最新发现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前沿知识,就会造成知识陈旧,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其次,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一般都会与课程实验相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重难点。但是课程实验一般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常规性验证实验,具有比较清晰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的讲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另外,教师队伍建设处于新老交替过程。福建农林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多以新教师为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需要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这些均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新教师的成长,避免教师队伍断层的出现。

2结合科研的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实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植物生理学的内容不断有新的研究发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最新科研动态,及时补充最新内容到教学实践中,因此,科研进展融入教学中尤为重要。其次,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植物生理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成为一种重要的、主流的教学观念[1]。最后,在农林类高等院校中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考核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科研能动性,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促进学生科研的顺利进行,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3开展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措施

3.1科研新动态融入教学内容。植物生理学内容更新很快,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不可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到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情况下,精简学生容易理解内容,删除与《生物化学》《植物学》等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补充最新的科研动态,如增补“植物光合固碳与农田碳循环”“植物蓝光受体与光形态建成”等前沿研究发现[2]。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向学生介绍科研进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新思路和新想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氛围。此外,植物生理学近年来融入了很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研究越来越深入。为了更好地理解植物生理学的内容,农林类院校应该在开设植物生理学课程之前或同一时间进行《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为了保持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同步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补充植物生理学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在课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与学科相关的科研学术报告,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也可指导学生查阅并整理相关的学术文献,在课堂或课后进行讨论,加深和巩固对前沿知识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为进入后续的研究生学习或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3.2科研转变教学方法《植物生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教材内的知识和概念传授给学生,更要把植物生理学的科研新动态介绍给学生,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介绍给学生。在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方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章节时,理论联系实际讲解粮食储存条件与蔬菜水果保鲜等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呼吸作用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应用,启发学生利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读书指导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等材料以获取和掌握知识。在植物生理学与农业应用章节,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取并消化理解相关知识[3]。第三,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加深理解与消化。关于植物激素作用、开花调控、逆境生理等章节内容,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小组并列出讨论大纲,布置查阅文献以及收集资料的任务,最后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各小组的成果并加以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新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植物叶绿素的提取与观察的实验获得光合色素的结构与性质等知识。理论的学习就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进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比如在学到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性生理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走进田间,走进滩涂,去看一下当地植物的生长情况,以便更好的理解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加入了一定的科研元素,使学生对科研产生好奇,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3.3实验教学转为科研课题研究。在农林类高校教育中,生物学类专业的培养离不开实验课程的开设。学生通过实验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但是现行的教学体系中,《植物生理学》的课程实验大多为比较成熟的验证性实验,学生无需自己设计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研究中来[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验室条件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分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上网查阅资料,交流实验设计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5]。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的科研课题,突破传统的实验材料的限制,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选择实验材料,这样既可以探讨当地植物的生理变化规律,又可以发现不同时间植物生理特性。与此同时,学生在开展科研课题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实验室的相关仪器的操作,学习并掌握实验技能,还可以,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在学期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与研究发现,然后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并提交一份课程论文。这种将课程实验转变为科研课题研究方式的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多种植物生理相关的实验方法与技能,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分析数据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3.4科研纳入总评考核。既然我们探讨科研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就应该在课程综合评价考核中增加学生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的评价。课程总评考核成绩=课程作业(10%)+课堂表现(10%)+课程理论考试(60%)+课程论文(20%)。课堂表现的分值,包括课堂提问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的课堂状态就是良好的师生互动,这样不仅仅有利于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可以在活跃的课堂气下训练学生思考、质疑能力,表达看法与见解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评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科研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6]。其次是增加课程论文的评价值。学生的课程论文可以从论文格式、论文写作水平、论文的新颖点以及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潜力。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可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记入总评考核中。总评考核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结语

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植物生理学教学探索的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前沿新动态,根据每章节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同时结合探究式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适应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条件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术杰.高校《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6):108-110.

[2]郑炳松,金松恒,吴家森,等.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2.

[3]张立军,樊金娟,汪澈,等.农科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6(6):57-58.

[4]王兴安,邱念伟,马宗琪.改革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1):121-124.

[5]吕金印,唐燕,张立新,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植物生理学教学并轨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4):65-68.

第9篇

论文摘要:作为高职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观赏植物学》的教学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景区的实际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原则,利用多种灵活、互动的教学手法,结合典型案例和校外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以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胜任旅游景区建设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景区开发型管理人才中起着关键作用。《观赏植物学》作为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技术性要求。应根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景区的实际需求,本着理论教学“必需够用”,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原则,利用多种灵活、互动的教学手法,配合大量的实例和图片,结合典型案例和校外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经调查统计,《观赏植物学》多为农林院校开展的课程,其相关课程包括《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植物造景艺术》等10余种课程。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针对3年制高职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只设置《景观生态学》1门,学时仅有64课时,安排于第4学期进行教学。

在现代旅游院校当中,《观赏植物学》的课程教学在景区专业的教学中举足轻重,为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植物造景和景观设计,《观赏植物学》在教学中必须包含以下相关内容(表1)。

2丰富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手段

中国地域辽阔,横跨寒温带、温带和热带,地形条件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为植物的繁衍生息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我国观赏植物的野生种质资源相当丰富,据统计,现有高等植物种类30000多种,其中著名的观赏植物达3000多种。但目前我国城市观赏植物种类并不多,而位于中原地区的郑州市比之昆明、广州,植物种类更是有限。所以《观赏植物学》的教学资源,仅靠校园植物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满足植物多样性的教学需求,有必要对周边的一些植物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上投人大量的精力,这些为丰富教学资源提供了保证,如郑州篙山少林寺、焦作云台山、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等风景区和市区内的郑州森林公园、滨河公园、陈碧珍稀植物园等城市公园,以及中原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陈碧花卉市场等,都是该专业学生长年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熟悉周边植物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所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植物样本和配置实例;市区内的碧沙岗公园和紫荆山公园在观赏树木方面很有特色;而陈碧花卉市场则是花卉品种繁多,兼有许多鲜切花卉品种可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室内观景植物配置的认识;陈碧珍稀植物园肩负着观光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不仅植物种类多,且大多养护管理得当。实践教学安排在这些场所进行,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常见观赏植物及其配植方式,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还能补充部分植物分类、植物生态等学科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尝试。

3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着重培养职业能力

我国针对风景区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在高等院校中关于景区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高职教育课程的结构普遍不够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比重过大,专业课程课时有限,实践课程更是由于时间、实习基地或不受重视等原因而遭到冷落,导致学生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针对这种现状,高职教育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务必坚持理论课程,尤其是基础理论“必需实用”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并不是简单的减少课时量,而是更科学的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应该必需实用;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必须具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变化的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课程列人教学大纲,并能与时俱进,根据市场、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

3.1实物样本和理论讲解同步进行观赏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需要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识别实习相结合。主讲教师要亲自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实习,包括到植物园、花卉市场、国际性花卉展览会、风景区内进行现场实地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呼应,可以收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在讲解基础理论时,如植物的形态和分类,植物种类的识别和植物的配置和应用时,必须采用实物样本和理论讲解同步进行,尤其是针对没有植物学基础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更应如此。实物样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室外实物比对教学是最好的方式,某些院校不具备完善的室外实物比对的教学资源或由于季节缘故不适宜时,在室内也可以用图片、多媒体、实物标本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交流。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并在实习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了解当前观赏植物在景区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学习更具目的性。

第10篇

1教材改革

根据中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多年改革探索,我们首次提出“中药植物学”概念,即中医临床常用中药的来源植物。并编写以常用中药植物识别及栽培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植物学》课本,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3]。《中药植物学》是以常用中药植物为对象,研究它们的形态、生理功能、栽培基本理论(包括栽培、采收、加工、炮制、中药材质量生产规范)和北方常见中药植物的分类鉴定及栽培,是集中药植物鉴定、栽培、采收加工、炮制及本地区常见中药材鉴定及栽培为一体的教材,填补国内中药学实践教学空白[3]。

2课堂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中药植物学内容很多,包括植物形态、植物分类及中药植物栽培,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较好的实践技能,在理论教学中,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如精简教学内容: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复的内容、或在实践中不涉及的内容都删去不讲,比如植物的细胞即植物的组织一部分,其他学科都有涉及,且学生大都在生物学课程中学过,实践中的应用也很少。所以,在编写《中药植物学》课本时,没有编写此部分内容,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2.2合理利用实物教具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中药植物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讲授内容都与植物相关,且植物材料可以直接取材于大自然,使得《中药植物学》的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在课件的编写中,我们非常注意图片的运用,每一个抽象的概念都有相应的图片展示,对于一些可以直接采摘的新鲜植物,我们也会在上课时分发给学生,生动的图片和真实的触感要比文字描述的效果好很多。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新鲜植物,先对概念或植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描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掌握。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图片、特别是新鲜植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在观察图片和植物的过程中,感性认识能够很快的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概念及技能的掌握更加全面和完善。

3实验教学改革

因为《中药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我们在课时安排及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3.1实验基地建设为了达到全方位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建设了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占地40亩,栽培中药植物300余种,主要以北方常见中药植物为主,也引种栽培了许多南方品种,完全能够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在药用植物园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实地观察,引导学生回忆课本内容,复习并验证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使学生通过真实的触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中药植物辨识的实践技能。为了使学生掌握全面的植物鉴别能力,我们与图书馆联系,引进植物志和植物图鉴等书籍,让学生在植物园内利用这些工具书鉴定植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鉴定植物的方法,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技能。

3.2对植物的辨识,使学生们掌握野外辨药识药的技能,但也有不足。由于植物是露天栽培,大部分南方品种无法适应北方生长,且冬天植物枯萎,中药植物的观察受到地域和季节的限制。另外,对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中药饮片的识别及鉴定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基于以上考虑,我院设计建设集植物腊叶标本、植物浸制标本和中药饮片真伪鉴别为一体的中药标本馆。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植物园里观察植物,还可以到标本室观察鉴别真伪饮片,在不适宜野外观察的季节,还可以通过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观察植物形态特征。为了保证学生们更好的观察,我们还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延长开放时间,保证学生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4考试模式改革

针对《中药植物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我们也根据其自身特点,对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推行形成性评价体系。每一位学生形成性评价成绩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测验环节和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其中平时表现评价的成绩占5%;作业评价环节的成绩占15%;阶段性测验环节的成绩占30%;教学实践活动环节的成绩占50%。形成性评价成绩在《中药植物学》课程总成绩中占30%,理论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这种形成性评价是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纳入到考察范围,对于平时不学,考试突击的学生来说,在形成性评价体系下,必须要全程全心投入,认真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为了更加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我们也在根据中药植物实际,摸索推行网络考试。这种新的考试方式有几大优点:(1)传统的考试方式只有文字叙述题干,学生作答。但是中药植物学的对象就是植物,研究的是植物的鉴别,如果用纯文字的试题,很难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利用网络考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因为网络考试是在电脑作答,可以利用大量植物图片,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更好地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实践能力。(2)网络考试可以通过超链接技术,增加试题的内容及层次。如可以通过一张图片考察学生图片中植物的名称,所属科,并延伸至科特征、科主要化学成分及本科其它代表植物以及本科中药主要的作用等等。(3)网络考试可以通过限定每道题的答题时间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网络考试可以规定每道题目的答题时间,且做过之后不能再次作答,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牢固掌握知识点,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准确的做题。

5结语

《中药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利用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对于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中医人才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改革,重点不仅是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包括思想的解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利用教具、推行全面的考察模式及改进考试方法,这些都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改革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也要设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践,到药企参观,探索并完善适合中医学本科专业的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

[2]王玉霞,胡娟娟.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84-85.

第11篇

关键词:园林;本科教育;植物类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04-04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即以专业课程的形式陆续出现在近代高校中[1]。目前,全国已有220多个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本科专业,每年招收各类型各层次风景园林学生超过50 000人,显示着中国风景园林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1]。风景园林的目标是“改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质量,建立和协调风景与建筑、基础设施的关联以及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等”[2],因此培养该专业人才的目标是“为人类和其他栖息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应用生态平衡的方法保证已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等。当前形势下,探索改革中国现行园林教育体制,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科发展需要已刻不容缓,许多学者从课程改革、教学体系构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改革探索[3-6]。

华南农业大学(下简称“华农”)自1985年起开设园林本科专业,是全国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大学,经过30年的努力,学校园林专业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已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新开设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是体现园林自然性、生命性、地方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7],植物类课程也因此成为园林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及时了解他们对于专业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通过对华农在读和毕业的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植物类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的态度和看法;尝试结合园林植物的教学特点及园林专业的教学成功经验,对植物类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同时为今后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使该类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贴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园林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1.1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针对华农园林专业在校及毕业的学生2类不同群体,分别设计关于植物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内容”“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课程安排”“教学成果”5个方面共20条选择题作为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男生171份,女生238份),其中在校生224份(四年级63份,三年级90份,二年级71份,一年级80份),毕业学生105份(分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类工作60.2%、管理类工作12.5%、施工类工作10.2%、预算与招投标工作17.1%)。

1.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在目前的《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植物学》《园林植物概论》5门植物类核心课程中,毕业学生赞成应为核心课程的分别占84%、77%、48%、42%和18%;其中作为双语课的《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低,对学生来说可能学习难度较大,实用性不足。另一方面,有高达63%的学生赞成将《植物造景》设置为核心课程,显示其对综合应用植物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较大。大四和大三学生分别有40%、48%满意目前植物类课程的上课顺序。大四到大二的学生中,只有17%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无重复或不知道,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个别植物类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同时,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有25.4%、21.1%、38.0%认为《园林植物概论》与《植物学》组合是最为突出的“课程内容明显重复”,其次是《园林植物概论》与《园林树木学》组合,分别占19.0%、21.1%和15.5%。

在植物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的契合度方面,显示除大四学生有34%外,大三、大二学生中仅有16%和14%认为相契合,契合度偏低。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各年级学生在入学初对专业的定位、开学前对课程内容的猜想以及生活中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不同而造成的。课程内容与学生期望不符并不能说明课程本身存在问题,但会使其学习热情下降,厌倦、不满甚至排斥课程,滋生敷衍练习、逃课等影响学习效果的行为。

在大四、大三学生中,分别仅有10%、7%没有逃过植物类课程,而有46%、64%逃过1-3次课。在逃课次数最多的课程统计中,《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大,大四、大三和大二学生分别为30%、21%和32%;其次是《植物学》,依次为24%、20%和17%。大二和大三学年是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社会短期实践的黄金时期,因此持“有其他事情要办”为由而逃课的学生比例近半,分别为48%和50%。特别是大三的同学,此时没有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也没有毕业班的就业压力,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欲望、精力和机会去参与课外实践,获取他们认为的课外知识和经验。同时,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和熟悉也使大三学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专业教育的敬畏,例如,大二学生有23%“觉得那堂课内容不学也行”、10%认为“内容太无聊不想听”,而大三学生在这两点理由上分别是19%和22%,大二学生在决定是否去上课时还会多考虑判断学习内容,但大三学生逃课更多是出于对课程本身的倦怠。

1.3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

植物类课程中,均按一定比例设置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从问卷看,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仅有11%~16%认为各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合适;高达37%的大二学生认为《园林植物概论》的比例不合适;21%的大四学生和28%的大三同学认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比例不合适。这可能是因为这两门课所教授的知识远离学生日常接触面,除了实习课外,学生无法在生活中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看的实物。

问卷结果显示从大四到大三每个年级都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要增大实践教学。对于如何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方面,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有49%~56%赞成在理论教学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28%~40%认为要减少理论教学学时,这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有反向变化的趋势,即理论重要性降低,实践重要性提升。实践及实习的上课环境相对轻松,在实物面前更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比理论课更受学生欢迎。然而,实践教学的实施受到植物生长季节、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把实践活动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校外,提升学习效果。

毕业学生分别有45%和56%认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应根据“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和“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教学实践把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考虑在内,可充分把握植物这种活标本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既可在理论教学之前提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对植物有生动形象的初步印象,更容易地理解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最后通过再次实践的检验,让理论内容更好地融合在实践当中。有学生在问卷中提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课多集中在期末,使实践课也成为填鸭式教育的问题值得思考。实践环节这样设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高强度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分散实习是否效果更好?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尝试。

1.4课程考核与教学效果

植物类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程考核基本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的形式,考核方式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问卷结果显示,45%的毕业学生认为课程考核应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其次才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然而,在校学生中仅有19%的同学认为课程总评成绩可以真实反映学习情况,59%的同学觉得总评成绩与自己的预想有差距,但能接受。对于不能真实反映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比例太重”,从大四到大二分别占47.6%、61.1%和57.7%。在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设置上,大三和大二学生中分别有29%、23%和27%、21%认为存在“客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于细小”和“主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泛,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四年级到二年级分别有87%、83%和73%的同学认为可以将植物类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但有局限;仅3%、0%和3%认为能得心应手地应用。有些知识无处应用、有些知识不知在哪应用、有些知识不知何时要用、有些知识不知竟然能用、有些知识要用时才发现没学到等都可能是造成局限性的原因。其本质是不知这些在植物类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该如何与设计联系。

68%的毕业学生认为“对于新招的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园林应届毕业生,能应付工作所需,但有局限”。“有局限”主要因“对植物生态习性不熟悉”和“对植物人文内涵缺乏了解”等,表明了对于园林工作者来说,扎实的植物基础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对植物更深层的了解和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2植物类课程整合与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2.1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的思考

教学计划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指向性的作用。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处理好植物类课程与设计类、工程类课程的关系,自然观、生命观的培养熏陶应落实在园林专业整个教育、各门课程的各个环节[7]。在进行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修订时,不宜仅侧重在设计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应该继续保持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植物类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生在园林中应用植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社会上形成竞争优势。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环境等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点,客观上就要求与园林植物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应该与这种动态变化相结合。因此,植物类课程设置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承接、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并主要与园林行业的有关实践相契合,同时兼顾学生升学与多方拓展知识面的需要。植物类课程共11门,其中必修课7门,选修课4门(表1)。植物类课程从第一个学期开始设置,让学生在接触园林专业之初,就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植物类课程要贯穿于本科学习的每一个学期;良好的延续性,是学生从“生”到“熟”,再到“巧”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课题组认为,由于植物类课程彼此之间联系较多,故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资源等应该统筹处理[7] ,编写相关指引,以解决课程衔接问题,使不同教师在讲授同一门课程时,都可以保证水平较一致,清楚所教授的课程在学生4年学业中的位置,把握讲授的重点,有效避免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相重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课程考核与学习效果的评价改革实践

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通常分别占30%和70%,其中,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过大,与现行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学习过程评价相矛盾,因此把比例调整为平时成绩50%~60%和期末成绩4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习报告、课堂讨论、每周一花或物候观察等等细项,涵盖课程的学习过程。尝试改变期末考试试题的设置,添加一道综合性主观题,以参考与课程相对应的实际工作为主,按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考察学生应用知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大题下以递进串联或平行并联的逻辑关系设若干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重点考查针对整个课程中某个重要章节里知识的运用而非罗列。这样的调整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收获,避免随机性和投机取巧情况的发生。当然,这种分值比例调整是基于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了解的前提下,否则容易变成不公平不客观。

植物类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还可从以下四个能力指标去验收整体效果:1)识别与鉴定常用园林植物的能力;2)恰当应用植物材料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3)完成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管理实践操作的能力;4)实践调查、撰写报告的能力。根据这些指标对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并推广应用,打破以往农林本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之间自成体系、脱节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园林植物类课程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革新园林植物类学科的综合评定考查方式,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调研,撰写报告,从而使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更全面,更适应社会的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对于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将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古言之“教无定法”,但笔者认为,“定法”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其贯穿于课程始终的教学热情和专业素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热爱和自主学习。长期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沟通与授课的技巧、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深度等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探索的过程永无止境。当然,不同年龄的教师,授课的特点和风格会有所不同,年轻的师者,可能更多以热情打动学生,年长的师者,则更多以睿智和对学科理论的融会贯通和对专业的前瞻性吸引学生。

本文数据采集过程得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师、园林专业在校学生以及毕业校友的支持,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 李雄,刘尧.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园林,2015,31(10):20-23.

[2] 高翅译.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J]. 中国园林,2008,24(1):29.

[3]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园林,2001,17(4):15-17.

[4] 高琦,杨西阁,王昊,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5] 李春梅. 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园林,2001,17(4):13-14.

[6] 张璐,刘威,陈雅君,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生态学相关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4):62-65.

药用植物学是我校药学院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论文联盟本技能,是为进一步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是教师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整理和概括,提高到理性阶段,最终达到提高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生产实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用植物学及相关学科也有较大发展,而且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此在教学中要高标准、严要求,教学应体现起点高内容新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 强化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药用植物学作为药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培养浓厚的专业兴趣,必将起到助推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1 加强德育引导,提升学习动力

药用植物学是以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研究对象的,而植物不仅为人类供给可解除疾病痛苦的药物,还供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食物。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尊重它们,并学习它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在药用植物中有许多植物种类能够联系到重要历史事件,选取重要事件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如讲到罂粟科时,可以联系鸦片战争,颂扬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那种爱国情怀,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不顾自己安危,不顾自己的仕途,毅然决然地将禁烟运动进行到底,多么可歌可泣,是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另外还有《本草纲目》的著者李时珍,对学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值得大力颂扬,可以用来激励学生学海无涯可作舟的精神。药用植物是世间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和尊重生命[1]。

1.2 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挑选相应的图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展现多姿多彩的药用植物世界。其具体方法是认真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挑选确切反映讲授内容的图片,同时结合野外调查采集过程中,收集、制作、积累原植物彩色幻灯片以及电视录像等影像资料,编辑成电脑多媒体课件或者投影胶片,在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影像资料,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药用植物实物标本以及教学模型,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加深印象,缩短冗长的描述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

1.3 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把属于课程资源的诸多要素充分发掘出来,真正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用。同时,还要积极探索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找出教学过程中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问题。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科学高效地加以开发和利用[3]。在讲述植物的叶和花时,让学生在校园内采集所熟悉植物的叶和花,观察它们的组成,分析它们的形态和类型,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4]。

2 优化实习教学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为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药用植物,实习是药用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必要手段。多年来,药学院一直在自建的药用植物园内进行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教学,药用植物园充分发挥了实习教学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习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在较短的实习教学过程中,强化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1 充分利用工具书,培养基本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识药用植物,基本上是靠记忆的学习方式来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实习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在药用植物园里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到的知识会逐渐淡忘;另外,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具有区域性,再加上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单位并不局限于某一处,很多学生一旦离开药植园,对同一药用植物往往不再认识。这种注重记忆的实习方法,完全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植物志、植物检索表是从事实习工作必备的工具,如果学生在实习中能熟练掌握运用植物志、检索表来查阅未知的植物,即使长时间不用,如有需要稍加回忆便可运用自如。所以在实习课教学中,不宜一味地追求认识多少植物,而应重点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书鉴定植物,强调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植物志、植物检索表、植物图鉴等工具书,探求不认识的植物。在探求一种新的药用植物时,首先,学会判断它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即判断它属于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然后,根据形态特征判断它是哪个类群的植物,再次,在各个类群中查找植物志或分科检索表,确定所属科和所在属,直至找到它的种名。即按照门、科、属、种的顺序,逐级核对,最后,确定药用植物的名称。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查阅和使用植物志或检索表,教师不应直接给出植物名称。学生可以在实习中通过反复查阅工具书,熟练掌握植物志或分类检索表的使用,还可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5]。

转贴于论文联盟

2.2 常接触多观察,记牢理论知识

药用植物学实习课是在自然的论文联盟环境中进行的,实习之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并预先进行集体备课,对实习中所涉药用植物的种类和环境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常接触多观察。学院为了满足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教学,在校园内筹建了药用植物教学实习基地,引种了上百种药用植物,基本可以满足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需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药用植物园的方便条件,选择课余时间,经常到药用植物园与药用植物常接触,通过反复观察,在不知不觉中会记牢很多有特点的药用植物,进而会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就如同刚入学进入一个新班级一样,不需要特意去认识某位新同学,但用不了多久,我们会记住班里所有人的名字及日常行为和爱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同学之间经常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认知。

另外,在实习课采用启发式、抓重点的方法观察药用植物。即老师对观察对象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引导学生眼看手摸,鼻嗅口尝,进行自主观察,并启发将自身体验到的感觉,与学过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很容易确定观察对象的科、属、种[6]。例如观察白屈菜和萝摩时,让学生撕其叶片,观察是否有乳汁,作为鉴别白屈菜和萝摩的重点特征,很容易被掌握;观察珍珠菜,让学生尝其酸味;观察地榆,让学生揉其叶片,再闻其味等。这种方法避免了理论讲授的全面复述,变被动的听和记为主动的看和想,从观察和思考中得出结论。

2.3 重点讲解,丰富植物学知识

药用植物学实习课是在户外环境中进行的。面对形态各异的各种药用植物,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等有关知识和概念,及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意义等,不但可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植物学知识,也可深化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们对相关学科的了解。

2.4 丰富考核内容,提升鉴别能力

相关知识

植物学实习报告通用12篇
植物论文通用12篇
花卉市场论文通用12篇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论文通用12篇
植物学范文12篇(全文)
产品营销策略论文通用12篇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通用12篇
白酒营销论文通用12篇
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报告通用12篇
植物学实习心得大全(通用8篇)

网址: 植物学论文通用12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69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怒放的桃花就是一门课”——臧棣
下一篇: 女人经常喝花茶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