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文化各论
中国传统名花
国花与市花
植物材料的文化内涵
花卉与中国园林
一、中国传统名花
十大传统名花的来历
评选中国十大传统名花的条件
十大传统名花
十大传统名花的来历:
1986年由《大众花卉》,Osmanthus fragrans
木犀科。根据花色和花期分为四类: 金桂,花色为深浅不同的
黄色,香味浓或极浓,各地最常见栽培的一类;银桂,花呈黄
白色或淡黄色,香味较淡,一般栽培较少。丹桂,花色橙黄或
橙红,香味较淡,目前各地栽培数量不多。四季桂,花呈黄白
色或淡黄色,香味较淡,一年之内花开数次,以秋季较繁。常
盆栽供室内摆设。
园林应用:盆栽观赏;作行道树,对植等。
中国水仙:凌波仙子,Narcissus tazeta var. chinensis
石蒜科。漳州水仙,上海崇明水仙。三倍体植物,高度不孕,
只能分球、组培繁衍后代。
园林应用:元旦、春节期间水养观赏。
二、国 花 与 市 花
樱花:日本,日本人民把樱花看作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公园里樱花比比可见,家里一般不种樱花。
香根鸢尾:“金百合”,法国,幸福的象征,它外貌宁静、和谐、大方,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的自由乐观和光明磊落的精神。
矢车菊:德国,启示人们小心谨慎和虚心学习。
睡莲:泰国、孟加拉、斯里兰卡、埃及的国花。含义是迎着朝气,抛去暮气。
万代兰:新加坡,原名胡姬花,是侨居新加坡的西班牙园艺师艾飞丝卓锦培育出的优异品种,1981年被评为国花。
金达莱:朝鲜,中国的兴安杜鹃,含义是长久开花,象征长久的繁荣、喜悦和幸福。
糖槭:加拿大,高大落叶乔木,树中含有大量淀粉,冬天可变为蔗糖。国旗上红艳艳的枫叶,象征火红、热烈、赤诚。
刺桐:阿根廷,坚贞不屈、纯洁高尚的象征。
木槿:韩国。
糖槭 Acer saccharum Branch
梅花:南京、无锡、武汉、丹江口
牡丹:洛阳、菏泽、铜陵
菊花:北京、太原、南通、芜湖、开封、湘潭、中山、德州
兰花:绍兴、贵阳
月季:北京、天津、大连、南昌、鹰潭、青岛、郑州、淮
阴、常州、安庆、焦作、商丘、驻马店、蚌埠、芜湖、阜阳、
吉安、威海、平顶山、德阳、泰州、新乡、三门峡、信阳、宜
昌、恩施、衡阳、邵阳、莱州、石嘴山、西昌、淮南。
杜鹃花:丹东、无锡、三明、长沙、巢湖、韶关、珠海、大
理、井冈山、九江、嘉兴、余姚
山茶:宁波、温州、景德镇、重庆、万县、昆明、青岛、金华、衡阳、威海
荷花:济南、许昌、肇庆
桂花:苏州、杭州、合肥、马鞍山、老河口、泸州、桂林、南阳、恩施、信阳
水仙:漳州
白玉兰:上海 君子兰:长春
茉莉:福州 木棉:广州
琼花:扬州 腊梅:镇江
三、植物材料的文化内涵
“比德”赏颂型 :
松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
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 。
竹:“不受霜雪,刚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藏,忠也;不孤根
以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王,终不与众木斗
荣,谦也……” 。“五清图”是松、竹、梅、月、水,“五瑞图”是
松、竹、萱、兰、寿石 。
梅 :在冬春之交开花,“独天下而春”,有“报春花”之称。
槐、楸:黄河流域的乡土树种。“国朝殿庭,唯之槐楸;“槐花
开,举子忙” 。高贵、文化的象征。
杏:故人倍加重视的,《庄子·渔父》“孔子游淄帷之林,休作
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瑟”。杏成了讲学圣地的同
义词。
梧桐:祥瑞之物,桐能招凤 。
兰:是善,是君子。“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
香,则与之俱化,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
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吟诵雅趣型
园主常根据自身的喜好,选取适于观赏、吟诵的植物,培植于
园中适宜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邀约知友欣赏唱
和,雅趣怡情,与园景交相辉映。
梅、木兰、桃、山茶、杜鹃、迎春、海棠、李、牡丹、芍药、
紫薇、栀子、木槿、木樨、合欢、木芙蓉、腊梅等。
形实兼丽型
在园林植物中有不少花木是形实俱丽的,有的则本来就是从果
树种演化选育出来的,如梅花最早便是采收果实的果梅,后来
才逐渐选取其中重瓣、复瓣的作观赏之用。另外,桃、李、
杏、石榴等最早也是从采果实转向观赏的。枇杷、石榴(榴开
百子)、柿(霜叶可玩,嘉实可啖)、柑橘、枣等。
四、花卉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植物配植,首先依据花木各自
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各得其所,布置有方
“如园中地广,多植果木
花卉文化各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知识
花卉文化各论
花卉文化各论课件.ppt
花卉学各论完整各论.ppt
花卉学各论
论花卉、花卉美和花卉文化
论花卉、花卉美和花卉文化.pdf全文
园艺学各论花卉知识点总结.docx
论花卉与文化传承
花卉学各论.PPT
论花卉与文化传承(论文范文)
网址: 花卉文化各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7473.html
上一篇: 花卉与节日民俗—春节与年花 |
下一篇: 中国十大名花与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