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世界人口增多、耕地面积减少以及气候变化,提升小麦产量是育种的重要目标。小麦穗主要由附着于穗轴两侧交替互生的小穗构成。小穗进一步分化成数目不定的小花,其中3-5朵小花能最终形成籽粒。因此,小麦穗型的发育与籽粒产量密切相关。挖掘小麦穗型发育的关键调控基因,解析其作用的分子网络,对于通过分子设计优化穗型,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穗发育突变体是探究小麦穗型调控机制的优异材料。超数小穗(supernumerary spikelets)是一种在一个穗节点着生额外小穗的穗型变异,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分别为分枝穗、多棱穗、平行小穗及复生小穗(Paired spikelet,PS)。该研究在自育小麦品种科成麦1号(K1)的EMS诱变群体中发现了一个具有复生小穗表型的突变体,其特点为在一个穗节处着生两个小穗,命名为wps1(wheat paired spikelets 1)。表型鉴定结果显示,该突变体的可育小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高于野生型。研究通过幼穗观察发现,wps1次小穗的发育晚于主小穗,花序分生组织的活性可能发生变化。
遗传分析表明,wps1中复生小穗表型受到一个显性核基因控制,命名为WPS1(WHEAT PAIRED SPIKELET 1)。研究利用BSR分析法,结合分子标记技术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和物理图谱,将WPS1定位在1D染色体208.18~220.92Mb之间。该位点附近尚无穗发育相关基因报道,是一个新的基因位点。研究利用“中国春”参考基因组序列及重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对该区间内的基因变异及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最终锁定一个候选基因TraesCS1D02G155200。在wps1中,该基因发生一个非同义突变,且表达量显著升高。TraesCS1D02G155200编码一个HD-ZIP Ⅲ家族的转录因子,与拟南芥REV和水稻OsHB2同源,具有一段与miRNA165/166结合的序列。wps1中该基因的变异恰好处于与miRNA165/166结合的区域内。因此,研究推测,wps1中该位点突变,阻碍了miRNA165/166与TraesCS1D02G155200转录本的结合和降解,导致表达量提高,进而产生复生小穗表型。
为初步解析wps1中复生小穗形成的转录调控网络,研究对K1和wps1的幼穗转录组数据进行挖掘,结果发现生长素合成、稳态维持和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在wps1中表达量显著上调,暗示复生小穗表型的发生可能受到生长素信号的调控。以往研究报道了Ppd-1(Photoperiod-1)、TB1(Teosinte Branched 1)能够通过调控开花基因FT(FLOWERING LOCUS T)进而影响下游基因VRN1(VERNALIZATION 1)的表达,从而影响开花和复生小穗表型的发生。拟南芥中的节律基因LHY(LATE ELONGATED HYPOCOTYL)能够通过调控FT1的表达影响开花。转录组数据表明,在突变体中,Ppd-1、FT1、VRN1及LHY的表达量下调,TB1表达量上调,这与前人报道一致,表明上述基因或共同参与wps1中复生小穗的形成。
本研究鉴定到一个新的控制小麦穗发育的基因位点及其候选基因,为后续基因克隆、功能验证及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Genetic and transcriptomic dissection of an artificially induced paired spikelets mutant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为题,在线发表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上。研究工作得到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作物育种攻关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wps1与K1的穗形态比较
图2.wps1的遗传解析
图3.候选基因分析
图4.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比较
相关知识
成都生物所定位新的小麦穗发育调控基因
作科所研究揭示小麦幼穗发育基因调控特点
小麦茎秆发育调控基因qd1的精细定位
小麦穗粒形成的物质来源、器官间和蘖间的物质调配以及土壤湿度的影响
植物所揭示穗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及网络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揭示穗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及网络
一种调控小兰屿蝴蝶兰花器官发育的基因PeKAN2及其应用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开发异交物种基因高效定位的新算法工具OcBSA
北京科技大学万向元团队发现育性新基因ZmMs13三峰值表达分别调控玉米雄花发育的三个不同生物学过程
一种调控蝴蝶兰花器官发育的基因PeARF18及其应用
网址: 成都生物所定位新的小麦穗发育调控基因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78577.html
上一篇: PNAS | 小麦小花育性的遗传 |
下一篇: 李云海和汪迎春团队合作发现水稻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