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园林绿化与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浅底人工湖水质改善及景观提升的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景景观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元素,建设方也将打造景观水系作为公园、广场、办公园区、居住小区等区域的建设亮点,为满足人们亲水戏水的需求并保证安全,一般采用浅水人工湖的景观水景。
3.由于建设初期对人工湖生态构建技术和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不充分,后期维护管理不当等原因,经过一段时间,大部分浅水人工湖会出现问题:水环境容量低,易受外界条件影响;水体浑浊、透明度低、感观效果差;局部水流死角水质变差、出现异味;水生植物肆意蔓延,破坏美感。
4.目前,一般常用于城市景观水体修复的方法主要有: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和生态修复等方法,其中生物修复与生态修复技术是景观设计中广泛应用的水质改善方法。但目前国内采用的生物、生态方法大多是单项技术的运用或简单组合,尚缺乏一种系统的浅水人工湖水质改善技术,而且能在改善水环境的同时对景观进行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浅底人工湖水质改善及景观提升的方法,该方法能够防止人工湖底泥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强化水体自净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水域景观效果。
6.一种浅底人工湖水质改善及景观提升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7.s1,检测浅底人工湖的水质和底泥的污染情况;
8.s2,排掉浅底人工湖中的水,并对湖中原有水生植物的生长区域和密度进行管理;
9.s3,对湖底地形进行改造:
10.首先,将距离湖岸2m范围内的区域划定为浅水区,将距离湖中心2m范围内的区域划定为深水区;
11.然后,利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对湖底地形进行开挖,使浅水区的水深不超过0.7m、深水区的水深保持在0.7-1.0m,浅水区与深水区之间区域的水深向深水区的方向逐渐变深;
12.s4,对人工湖底质进行生石灰处理;
13.s5,在人工湖内的不同区域种植对应植物,并在该过程中在湖中泼洒增氧剂;
14.在人工湖死角区布置循环水泵以将死角区的水体打到人工湖进水口;
15.s6,在人工湖内投放水生动物,包括底栖动物和鱼类。
16.优选地,浅水人工湖水质改良和景观提升完成后,还需对人工湖的水质进行日常监测和管理,包括人工湖中所有种植植物的补种和收割、病虫害防护、水生动物群落的结构
调整、循环水泵的管理和维护。
17.优选地,步骤s2中对湖中原有水生植物的生长区域和密度进行管理时,察看湖中原有水生植物中是否存在容易蔓延生长的植物,若存在,则拔除原有水生植物中容易蔓延生长的植物并在该区域改种其他植物;若不存在容易蔓延生长的植物,则仅对湖中原有水生植物的生长区域和密度进行调整。
18.优选地,步骤s4中对人工湖底质进行生石灰处理的具体步骤为:
19.在干湖条件下,在晴天将生石灰均匀泼洒在人工湖底质上,生石灰投加量为15-20g/m2,泼洒生石灰时避开湖中原有水生植物的根系;
20.生石灰泼洒完成后,暴晒5-7天。
21.优选地,步骤s5中在人工湖内的不同区域种植对应植物时,
22.在人工湖的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在人工湖的弯角和/或景观节点区域种植浮叶植物,在深水区种植沉水植物。
23.优选地,所述挺水植物为再力花、千屈菜或鸢尾;
24.所述浮叶植物为睡莲,种植密度为4盆/m2;
25.所述沉水植物为四季常绿矮型苦草,种植密度为120-240株/m2。
26.优选地,步骤s5中增氧剂的投放量0.4-0.5g/m2,分三次进行泼洒,在湖中泼洒增氧剂的步骤为:
27.当人工湖内注水深度至少达到30cm时,将增氧剂均匀泼洒至整个湖面,进行第一次泼洒;
28.当人工湖内深水区的植物刚刚种植完成后,将增氧剂均匀泼洒至整个湖面,进行第二次泼洒;
29.在人工湖内深水区的植物种植完成后的7-15天内,进行第三次泼洒。
30.优选地,步骤s5中布置循环水泵时,还可将循环水泵的出水口设置高于人工湖水面,并在循环水泵的出水口处堆叠卵石和砾石,以形成跌水景观。
31.优选地,浅底人工湖的水质检测指标包括ph值、电导率、浊度、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总磷含量;
32.底泥检测指标为底泥中有机质的含量。
33.优选地,所述底栖动物为铜锈环棱螺、无齿蚌或青虾;
34.所述鱼类包括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与肉食性鱼类的投放比值为10:1。
3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6.1、本方法通过人工湖底质改良、湖底微地形整理、水体流态改善、现状水生植物控制管理和水生态自净系统构建几个方面对人工湖进行水质改善及景观提升,改善后的水体具有更强的自净能力、抗干扰能力强,能够防止人工湖底泥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强化水体自净能力,水质稳定,运行成本低,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了水域景观效果。
37.2、本方法在实现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增添景观元素,增加人工湖的观赏性,将水体净化措施与周围环境景观融为一体,体现城市水景的休憩、活动的功能。
38.3、本方法选用的沉水植物为四季常绿矮型苦草,根茎叶发达、光合作用强,可产生
大量的原生氧,能够高效吸收、转化氮磷等营养盐,保证湖体水质稳定。同时,不易泛滥,不长出水面,养护简单。四季常绿,为浅水人工湖提供青翠的背景色,使水体有较好的观感。
39.4、本方法针对浅水人工湖的水质恶化问题,结合化学、物理、生物、生态修复措施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系统地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多种措施协同作用,同时考虑自然景观营造,满足人们亲水和崇尚自然的心态。
附图说明
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41.图1是浅底人工湖底质改良范围图。
42.图2是湖底地形改造后的地形剖面图。
43.图3是浅底人工湖水质改善及景观提升后的总平面图。
44.图4是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45.图中标号的含义为:
46.101为浅底人工湖底质改良的范围,102为浅底人工湖中原有水生植物;
47.201为浅底人工湖湖底的地形开挖区域,202为湖底种植土,203为浅水区,204为深水区,205为位于浅水区与深水区之间的区域,206为常水位,207为浅底人工湖原湖底;
48.301为循环泵进水口,302为循环泵出水口,303为跌水景观,304为挺水植物,305为浮叶植物,306为沉水植物,307为水生动物投放区。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50.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1.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52.本发明给出一种浅底人工湖水质改善及景观提升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人工湖进行水质改善及景观提升:
53.1)人工湖底质改良;
54.2)湖底微地形整理;
55.3)水体流态改善;
56.4)现状水生植物控制管理;
57.5)水生态自净系统构建。
58.人工湖底质改良是指利用生态底质改良剂,减少湖底水中的有害物质,为湖中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生态底质改良剂主要为泼洒的生石灰和增氧剂。人工湖底质改良范围如图1中101所示范围。
59.湖底微地形整理,是指采取人工挖填的方式对湖底地形进行微改造,将人工湖改
造成外围浅、中间深的地形,以营造水生植物适宜生境条件。如图2所示,图2中201所示范围为湖底所需开挖的区域范围,在实际开挖时,可将该开挖区域依次挖成浅水区203、深水区204、以及位于浅水区与深水区之间的区域205。
60.水体流态改善,是指在人工湖死角区布置循环水泵,抽吸死角区的水体打到人工湖进水口(或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位置),同时抬高出水口302位置稍高于人工湖水面,在出水口302处堆叠卵石和砾石,形成跌水景观303,起到水体复氧的效果。
61.现状水生植物控制管理,是指对人工湖中现有的水生植物的生长区域和密度进行管理,对原有水生植物102中容易蔓延生长的植物进行清理,以保证人工湖的水面面积,同时可更换掉容易蔓延生长的水生植物。
62.水生态自净系统构建,是指在人工湖内的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的水生植物,并按照科学的比例在水体中投放底栖动物和鱼类。
63.本发明的浅底人工湖水质改善及景观提升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64.s1,检测浅底人工湖的水质和底泥的污染情况。
65.浅底人工湖的水质检测指标包括ph值、电导率、浊度、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总磷含量;
66.底泥检测指标为底泥中有机质的含量。
67.s2,排掉浅底人工湖中原来的水,并对湖中原有水生植物102的生长区域和密度进行管理:
68.具体地,首先,将浅底人工湖中的水排掉;
69.然后,察看湖中原有水生植物102中是否存在容易蔓延生长的植物,若存在,则拔除原有水生植物中容易蔓延生长的植物并在该区域改种其他植物,容易蔓延生长的植物包括香蒲、水葱等,可将这种容易蔓延生长的植物改种为再力花、千屈菜和鸢尾等挺水植物,为了提升景观效果,也可将这种容易蔓延生长的植物改种为缸植的睡莲或荷花;
70.若不存在容易蔓延生长的植物,则仅对湖中原有水生植物102的生长区域和密度进行调整。
71.s3,对湖底地形进行改造,改造范围如图2中201所示:
72.首先,将距离湖岸2m范围内的区域划定为浅水区203,将距离湖中心2m范围内的区域划定为深水区204;
73.然后,利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对湖底地形进行开挖,使浅水区203的水深不超过0.7m、深水区204的水深保持在0.6-1.0m(优选为0.7-1.0m),浅水区与深水区之间区域205的水深向深水区的方向逐渐变深,即浅水区与深水区之间区域205的湖底朝向深水区的方向向下倾斜,如图2所示。
74.目前,大多数浅水人工湖的整体水深都在0.5m左右,由于水深较浅,池底淤泥成为水体底色,影响水体观感,因此,本技术将深水区204的湖底进行适当挖深,以营造出沉水植物306的适宜生境,使沉水植物306成为水体底色,形成水清草绿的景观效果,同时为构建水生态自净系统打下基础。
75.s4,对人工湖底质进行生石灰处理,具体步骤为:
76.在干湖条件下,在晴天将生石灰均匀泼洒在人工湖底质上,生石灰投加量为15-20g/m2,泼洒生石灰时避开湖中原有水生植物的根系;
77.生石灰泼洒完成后,暴晒5-7天,优选地,可暴晒7天。
78.s5,在人工湖内的不同区域种植对应植物,并在该过程中在湖中泼洒增氧剂。
79.在人工湖内的不同区域种植对应植物时,需在人工湖的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304,在人工湖的弯角和/或景观节点区域种植浮叶植物305和挺水植物,在浅水区与深水区之间区域205和深水区种植沉水植物306,挺水植物304、浮叶植物305和沉水植物306的种植工艺为常规工艺步骤,本实施例中不再具体赘述。
80.其中,浅水区种植的挺水植物304为再力花、千屈菜或鸢尾;
81.人工湖的弯角和景观节点区域种植的浮叶植物305为睡莲,种植的挺水植物为荷花,这样可以实现水质净化和景观效果的双重收益。睡莲的种植密度为4盆/m2,荷花的种植密度为4盆/m2,睡莲和荷花均为缸植,口径为50cm。
82.沉水植物306选用的是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在水深为0.7-1.0m的深水区种植,种植密度为120-240株/m2,优选地,种植密度可为220-240株/m2。
83.上述人工湖内水生植物种植过程中,可在湖中泼洒增氧剂,增氧剂的投放量为0.4-0.5g/m2,分三次进行泼洒,具体泼洒步骤为:
84.当人工湖内注水深度至少达到30cm时,将增氧剂均匀泼洒至整个湖面,进行第一次泼洒;
85.当人工湖深水区的沉水植物306刚刚种植完成后,将增氧剂均匀泼洒至整个湖面,进行第二次泼洒;
86.在人工湖内深水区的沉水植物306种植完成后的7-15天内,进行第三次泼洒。
87.在人工湖死角区布置循环水泵以将死角区的水体打到人工湖进水口。布置循环水泵时,还可将循环水泵的出水口302设置高于人工湖水面,例如,可将循环水泵的出水口302设置在高于人工湖水面0.15-0.5m的位置,并在循环水泵的出水口302处堆叠鹅卵石和砾石,以形成跌水景观303。循环水泵可视水质情况定期开启。
88.本实施例中,浅底人工湖北侧的弯角区水体性较差,因此将循环水泵设置在该位置,即在该处设置循环水泵进水口301,从该区域吸水打到原有人工湖进水口处,并抬高循环水泵出水口302的位置,使循环水泵的出水口302高于人工湖水面0.4m,在出水口处堆叠卵石和砾石,形成跌水景观303,同时起到水体复氧的效果。
89.s6,在人工湖内投放水生动物307,包括底栖动物和鱼类。
90.底栖动物可选用铜锈环棱螺、无齿蚌或青虾;
91.鱼类包括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以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为主,通过其对水体中浮游植物和藻类的摄食作用,降低水体中藻类的数量;同时放养少量肉食性鱼类乌鳢,以控制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数量,促进浮游动物特别是大型枝角类的生长,完善水生态自净系统。
92.本实施例中,滤食性鱼类与肉食性鱼类的投放比值为10:1。
93.至此,浅水人工湖水质改良和景观提升完成。
94.浅水人工湖水质改良和景观提升完成后,还需对人工湖的水质进行日常监测和管理,包括人工湖中所有种植植物的补种和收割、病虫害防护、水生动物群落的结构调整、循环水泵的管理和维护。
9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相关知识
一种人工湖体生态修复方法与流程
人工湖的魅力,美景、优化及常见问题解析
改善水质的实用方法有哪些 水质提升对策
景观人工湖死水如何净化处理可以让水质长期保持清澈洁净?
新建人工湖生态修复工程探讨——以上海之鱼Ⅰ期景观水.PDF
水质较差怎么改善 河流水质的方法
住宅小区景观人工湖水浑浊如何净化处理水质?
河道水质改善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城市公园景观水体污染与对策
闵行:进博核心区升级版水环境来了!盛花怒放、鱼翔浅底
网址: 一种浅底人工湖水质改善及景观提升的方法与流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11714.html
上一篇: 水质差的吓人,有办法改善吗 |
下一篇: 淄博矿化球生产厂家,水质改良用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