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石首市打造“鸭蛙稻”生态种养模式,奏响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协奏曲”

石首市打造“鸭蛙稻”生态种养模式,奏响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协奏曲”

​​“湖北生态省建设这十年”典型案例收集和遴选,从本期起聚焦“生态保护”领域,开展典型案例展示。

【案例背景】

石首市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示范项目属于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一江四区多点”中“江汉平原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示范区”6个子项目之一,申报总投资3000万元,项目实施面积20平方公里。项目工程区域处于长江干流,位于洪湖流域上游和洞庭湖流域上游,包含石首市三个水稻种植区。项目区与石首上津湖、民建渠、藕池河等3个山水项目脉脉相通,位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长江重点生态区武陵山区向洞庭湖湿地过渡带的关键地带,地处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地理中心,既是全省杂交中籼稻生产优势区,也是区域特色优质水稻开发优势区。全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5万亩左右,约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0%,是“口粮绝对安全”的重要“压舱石”,对确保区域粮食生产与供给安全、健康、绿色意义重大。项目于2022年4月开工,预计2024年11月竣工,绩效目标将全部完成,主要包括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1680.65公顷,土地综合整治面积1680.65公顷。

【工作举措】

以石首市首创的“鸭蛙稻”绿色种养模式为基础,通过对农田生态岛、生态长廊、生物链等的修复和重构以及“鸭-蛙-稻”共生模式的推广,实现项目区农田“肥药双减”,构建良好的农田自然生态系统。

(一)主辅相协,促进田间自然修复。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利用田间的田埂、路、沟、塘、河、湖岸等生态化用地,实施生态田埂、生态沟塘、生态廊道等建设,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恢复田间生物栖息地生境。修复和重建生态岛共计约300个,修复和重建生态廊道约30公里。在田边、田间的沟渠种植混播草花和水生植物等,在项目区范围内的堰塘投放白鲢、花鲢和螺类等水生生物,大幅提高植物体对N、P等营养素的吸收率。打造田间、田内小微型生态岛,提升农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二)以肥养田,恢复田内地力。针对冬闲田利用率不高、土壤有机质有待提升、大量使用化肥污染土壤及灌溉水等问题,坚持采用以肥养田,种养结合技术指南实现耕地质量平衡发展。大力推广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施用缓释肥等措施,共计投入生物有机肥805吨提升耕地质量。在冬闲期间,播种花草植物,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共计采购并种植紫云英或油菜种子34.262吨,施用面积20718亩。制定《石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健全秸秆综合利用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机制,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采取机械化粉碎秸秆直接还田,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通过自然肥力修复技术,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化肥亩使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农田地力水平逐步恢复平稳。

(三)种养结合,优化农田生态环境。针对稻田除草、治虫等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农田污染的问题,通过鸭蛙稻种养模式有效解决这一生产难题。即在水稻前期与鸭子共生,达到稻田除草、通风、活泥、造肥、吃虫等目的;在水稻抽穗后收回鸭子,再投放青蛙除虫,从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稻田因病虫草害而施用化学农药带来的生态影响。同时还配套投放生物“导弹”、种植诱集和显花植物、安插二化螟性诱捕器等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据专家统计,项目区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常规区域减少超九成,灌溉水质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提升。近几年来每到春季,上千只白鹭、麻雀等鸟类前来栖息,鸭蛙稻种植示范区已成为它们的和美家园。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le/a32d4f9ec751b180f90758702004504b工作鸭在田间工作                            工作蛙在田间工作

(四)全程监管,提升田间管理水平。在项目区安装4套农田“四情”监测设备及智能害虫性诱捕监测设备1套,以无线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对每个监测点的病虫情况、作物成长情况、灾害情况、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等各种作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决策。依托土壤墒情监测推广智能灌溉系统,做到科学用水,合理灌溉。通过虫情监测推广太阳能灭虫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升稻米品质。开展病情监测能在最佳时期进行防病作业,开展气情监测可以及时采取防雹增雨作业,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既提高生产效率,也有效提升智慧农业建设和田间管理水平,切实打通夏管工作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实施成效】

(一)面源污染进一步降低。据统计,鸭蛙稻模式化肥年使用量较常规稻区减少46%左右,化肥利用率提高10%,即项目区化肥年用量减少621吨左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90%以上;对稻田杂草防除效果达到92.1%,对二化螟、稻飞虱和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1.4%、91.3%和81.8%。鸭蛙稻模式不仅优化系统内病虫害控制、平衡系统生态,同时还使田间天敌数量明显增多,土壤团粒结构稳定,农业面源污染有效降低,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二)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改善。在项目区种植诱集和显花植物6640平方米、紫薇6774株和金银花650株、混播草花1692平方米、水生植物57980平方米、林地生态修复苗木840株等,利用土地整治技术改善农田耕作条件。在鸭蛙稻共生系统中,巧妙地利用鸭蛙为水稻除害、肥田、松土,显花诱集植物、赤眼蜂、青蛙、白鹭等增加,极大地提升了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田抵御水土流失的能力,衍生生物链条,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提升。

(三)绿色成效进一步巩固。本项目“以木成林”“以岛成山”“以塘渠成湖”“以花草护沙”,勾画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万象富春”图。同时,项目区实现水稻全生育期环境监测,通过数字化农业做到精准防治,把田间不利因素扼杀在萌芽中。经监测发现项目区内池塘水氨氮含量为0.34±0.24 mg/L、总磷含量为0.05±0.03 mg/L、高锰酸盐指数为2.88±1.40mg/L,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这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通过构建鸭蛙稻共生系统,达到了优化水质等目的,为绿色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粮食根基进一步夯实。目前,项目区范围内通过一种多收生态技术耕地种植模式,使3万亩示范基地耕地质量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持续改善。“鸭蛙稻”头季每亩产量达530公斤、再生稻每亩产量达245公斤、成鸭每亩产量达22公斤,对比一季中稻亩平增产200公斤左右、亩平增收1000元以上。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为纵深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下了坚实根基,对长江中下游绿色水稻发展起到明显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五)生态产品价值进一步凸显。目前,鸭蛙稻种植面积已达到5万亩,主要示范基地5个。鸭蛙稻精深加工已延伸出鸭蛙稻酒、米、糍粑等系列产品,形成有机稻米品牌4个,有机紫稻酒品牌及有机富硒紫米糍粑品牌各1个,培育鸭蛙香稻区域公共品牌1个。鸭蛙稻米售价在7-60元/kg、酒售价在480-680元/瓶(1.5-2.5L) 、糍粑售价在120元/个,工作鸭30-50元/只,较常规种植米、酒、糍粑单价实现翻番,项目区可产生综合产值达9600万,年利润达960万元,三年总利润达2880万。石首独创的稻田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技术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确认为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鸭蛙稻生态协同种养技术规程也被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为湖北地方标准。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le/62e4d91d91c0d35e751739eb97424248工程实施区航拍图

 ​​​​

相关知识

石首鸭蛙稻:奏响生态修复“协奏曲”
稻鸭共栖打造生态种养新模式|人大之窗·乡村振兴长沙行
“稻+N”生态种养模式种出“绿色生态花”
湖北2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典型案例
稻蛙养殖及茶叶绿色防控技术
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系列报道——治“荒”有方,绿色生态综合种养绘就新“丰”景
仙桃:头季亩产754.8公斤 “稻+再+鸭”模式仙桃开出“科技花”
稻田里有“岛”,害虫天敌有了“家”——中国新闻网
稻渔生态种养高效模式构建与思考.pptx
蚕+鱼、鱼+菜、稻+蛙……原来农业还能这样组CP

网址: 石首市打造“鸭蛙稻”生态种养模式,奏响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协奏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5206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以督察整改为契机 武汉东湖高新区
下一篇: 开展耕地治理与修复 促进土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