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色九月,泉城大地洋溢丰收喜悦。9月20日上午,济南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来自全市各区县的非遗与现代农业交相辉映,各类特色农产品展位前挤满了品尝购买的市民,非遗技艺与乡土物产的深度融合,正让传统味道焕发新生。
来自南部山区仲宫街道凤凰岭村的张庆相,带来自家种植的巨峰葡萄、山野韭花及手工面塑作品,实现“一产+非遗”的融合发展模式;章丘区黄家烤肉传承人黄龄童现场展示百年秘制烤肉,吸引大批市民驻足品尝;长清区黄河鱼谷负责人王光臣则通过生态养殖的黄河鲤鱼,展现“地理标志+非遗技艺+现代物流”的产业化路径。
从葡萄架到面塑台:农闲里传承面塑手艺
南部山区仲宫街道凤凰岭村张庆相的展位前围满了试吃葡萄的市民。“这葡萄真甜!”一位市民称赞道。“这是我们村从1983年开始种植的巨峰葡萄,现在正是最佳品尝期。”张庆相脸上洋溢着笑容。
葡萄旁边摆放着刚刚采摘的山韭花,淡绿色的花穗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这是纯天然、无任何化学农药的韭花,你看它的颜色和形态就和普通韭花不一样。”张庆相拿起一束韭花向大家展示。
摊位正中央展示着五彩缤纷的面塑作品。“我做面塑已经20多年了。”张庆相说,小时候看村里老人过年捏面花,自己便爱上了这门手艺,“从小就特别喜欢这门手艺,一直坚持到现在。”
他在农闲时创作面塑,不仅传承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走进校园教授技艺。他曾受邀在南部山区柳埠镇初级中学开设面塑手工课,教孩子们捏出属于自己的“丰收故事”。“孩子们特别喜欢,有的还带回家给父母看。”张庆相说,“非遗不能只留在老一辈手里,得传下去。”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和教学,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门传统技艺,也让乡村的文化记忆在指尖上传承不息。


一块烤肉里的家族传承:两百年的老味道
“我们黄家烤肉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了。”章丘区绣惠街道的黄龄童一边切着烤肉一边向顾客介绍。他的展位前很快排起了长队,有的顾客购买烤肉回家做菜,有的则直接购买现场制作的肉夹饼。“昨天晚上烤好的肉,今天清晨4点做好的饼,两者搭配是极美的味道。”黄龄童介绍道。
有顾客询问:“可以自己挑选吗?”“随便挑,还能随便试吃!”黄龄童爽快地回答。黄龄童介绍,烤制一头猪需要多年积累的火候掌控经验,以及家族传承的秘制调料配方。“这是我们黄家代代相传的手艺。”为了让传统工艺更好地传承,黄龄童还带了学徒,“他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他说。
“现在不到10点已经供不应求了,可能待会儿还要回家补货。”黄龄童表示,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黄家烤肉已经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都能品尝到这份传承两百年的老味道。


黄河岸边的“鱼跃”:生态养殖成就地理品牌
在长清区平安办事处老拐子李庄村的展位前,一条较大的黄河鲤鱼在水箱中游弋,吸引了不少人围观拍照。“这条鱼养了5年多,比较大。”济南国家黄河鱼谷农业产业园负责人王光臣介绍道。占地1200余亩的济南国家黄河鱼谷农业产业园始建于2018年,地处黄河岸边,地理环境为生态养殖黄河鲤鱼提供了适宜条件。
王光臣回忆创业初期的艰难:“才开始做黄河鲤鱼的时候,没有太多人知道,也没有太多人认可。”但随着我们的坚持和不断发展,园区已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现在很多酒店、饭店都和我们形成了长期合作,”王光臣说,“济南市靠近黄河,发展生态养殖黄河鲤鱼是因地制宜,现在已经成为济南的特色品牌。”
“我想买几条寄给广东的亲戚,让他们也尝尝真正的济南黄河鲤鱼。”一位市民边打包边说。王光臣介绍,产业园现在提供两种产品:加工好的即食产品和活鱼配送。“加工后的鱼拆袋即食,全国各地都可以邮寄。活鱼则用充氧包装袋打包,能存活24小时。”


见习记者:夏晰琳 摄影:夏晰琳 编辑:曹梦佳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