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美花木兰故事叙事策略比较研究

中美花木兰故事叙事策略比较研究

中美花木兰故事叙事策略比较研究

【摘要】: 花木兰故事起源于中国北朝时期的《木兰诗》,千百年来一直以各种形式被传唱,其携带的中国文化元素、人物形象、价值观对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影响。经过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和美国迪士尼公司的改编后,《女勇士》、《Mulan》这些作品使木兰故事开始面向国外传播,并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爽;花木兰故事改编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21年 2 彭婷惠;武汉木兰传说的当代传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 3 陈春伟;扶贫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D];汕头大学;2022年 4 林诗珺;传统文化与大众审美[D];北京服装学院;2021年 5 高晨;多国花木兰儿童绘本的多模态话语对比分析[D];西北大学;2022年 6 陈美聪;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花木兰形象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2年 7 龚傲雪;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中国的返销传播研究[D];吉首大学;2022年 8 沈莉;中西方电影中“花木兰”的形象文化差异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21年 9 李月欣;格拉夫顿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旭;展姿;讲好中国故事 塑造国家形象[J];新闻爱好者;2017年02期 2 阮静;文化传播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和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5期 3 董希文;语言观念演进与文本理论形态的嬗变[J];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01期 4 直运芳;浅谈歌曲《木兰从军》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达[J];黄河之声;2016年09期 5 罗晓东;李高翔;花木兰:经典叙事的风格颠覆与女青年主体重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02期 6 刘爱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08期 7 林吉安;当代视阈下的历史叙事——论花木兰故事改编与古装历史题材电影创作[J];电影新作;2015年05期 8 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回答的几个重要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5年05期 9 付静;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来对比中美文化的差异[J];商;2014年02期 10 陈矩弘;美国动漫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及启示——以《花木兰》为例[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英莲;再看《木兰诗》中的叙事生成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年47期 2 刘艳茹;《木兰诗》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4年03期 3 陶然;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木兰诗》新解[J];今古文创;2024年27期 4 代苗雪;《木兰诗》中的性别超越与文化意蕴[J];语文建设;2024年19期 5 陈远涵;吴芳;《木兰诗》里的“互文”——兼论“互文”教学“联想补全法”[J];名作欣赏;2023年12期 6 钟亮;《木兰诗》“孝道”新解[J];语文知识;2016年09期 7 孙绍振;从两首木兰诗看经典本《木兰诗》的思想和艺术[J];语文建设;2020年19期 8 郭惠惠;《木兰诗》选文教学内容和课例比较研究[J];名作欣赏;2021年30期 9 杨舒棋;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木兰诗》[J];品位·经典;2021年21期 10 吕娴;灵活应对,巧妙调整,突破教学难点——《木兰诗》中的互文修辞教学案例[J];华夏教师;2020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祉;《木兰诗》叙事称谓视角下的身份建构与教学策略[A];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数智时代的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25年 2 严纪华;解码《木兰诗》:以巴尔特语码进行的观察[A];中外文论2016[C];2016年 3 刘晶晶;《木兰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A];2020年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C];2020年 4 刘中阳;李玮;“三维转换”视角下的《木兰诗》英译策略——以许渊冲和查尔斯·巴德的译本为例[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10)[C];2020年 5 潘月桥;水到渠成柳成荫——《木兰诗》教学案例[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4年教学案例[C];2015年 6 陈德方;论《木兰诗》的悲剧意识[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7 陈德方;论《木兰诗》的悲剧意识[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8 邓雅雪;《木兰诗》主题阐释[A];荆楚学术2018年4月(总第十八期)[C];2018年 9 党永顺;‘互文’,还是比喻?[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10 罗树军;重视课堂里的学生的“别样声音”[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五)[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楚瑜;中美花木兰故事叙事策略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彭贝贝;百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木兰诗》及其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郏媛悦;《木兰诗》初中课文的教学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4 陶晓燕;《木兰诗》不同文本的教学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5 刘雯雯;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木兰诗》教学策略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8年 6 吕继红;《木兰诗》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7 陈先明;《木兰诗》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魏绍飞;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D];四川大学;2006年 9 周欣;浅析台湾国文教育的本真特色[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范志鹏;北朝民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省平邑赛博中学金银花校区教师 李传鹏;浅析《木兰诗》中互文修辞的使用[N];语言文字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付鑫鑫;教育援疆,打好“组合拳”[N];文汇报;2017年 3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科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柳;析拟声叠词 悟女儿柔情[N];语言文字报;2025年 4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毕若旭;“书”送爱心 圆乡村儿童阅读梦[N];中国青年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宋飞;驻村上课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 6 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文;这么几只法律兔[N];人民法院报;2012年 7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课本游”方兴未艾[N];中国文化报;2023年 8 记者 许惟一;一位中国台湾童书作家在法国讲《花木兰》的故事[N];国际出版周报;2020年 9 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 陈新华;语文课如何上出味道[N];商丘日报;2011年 10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封葑;省、市妇联引领女性“点亮自己的读书灯”[N];沈阳日报;2025年

相关知识

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
当代视阈下的历史叙事——论花木兰故事改编与古装历史题材电影创作
从文化价值观角度看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
从文化价值观角度看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docx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观察中美文化差异——以《花木兰》和《木兰辞》为例
《2024年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范文.docx
花木兰中外比较研究.docx
花木兰论文(花木兰毕业论文)
《无声告白》的叙事策略
《中西方电影中“花木兰”的形象文化差异研究》.docx

网址: 中美花木兰故事叙事策略比较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7747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去往云归山
下一篇: 全球首个女性肿瘤 AI 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