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精选5篇)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精选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流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胁迫

1.引言

自然界或人类对于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生态学中称为胁迫(stress)。人类活动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来自以下5个方面:(1)工农业及生活污染物质对河流造成污染;(2)从河流、水库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流量无法满足生态用水的最低需要;(3)通过对湖泊、河流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以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河流的退化;(4)在湖泊、河流或水库中,不适当地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使乡土种受到威胁或消失;(5)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胁迫。本文重点讨论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问题。

众所周知,兴建的大量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对于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及旅游等需求,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巨大。水利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丰枯,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改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及调节生态用水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贡献巨大。

那么,“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造成胁迫”这个命题又从何谈起呢?

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从人类幼年时代开始至今在地球上进行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首推大片土地的农业垦殖及城市利用,其次是森林大规模砍伐,自工业化社会以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都是引起全球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因素。而自远古至今兴建的水利工程是一种在流域和区域水平上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类为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在疏导河流、整治河道,筑坝壅水等方面,不仅明显地改变着地地形地貌,影响着局部气候,同时也大幅度地改变着河流自身的形态,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多样性。其结果将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

在生态学中,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区内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在生境各个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是生物群落生命的载体,又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介质。生境中的主要因素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河流的流速、流量、水温、水深、水质以及水文周期等,都是重要的生境因子。

2. 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

2.1生物群落与生境的统一性

有什么样的生境就造就了什么样的生物群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主体,那么,生境就是生物群落的生存条件。一个地区丰富的生境能造就丰富的生物群落,生境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如果生境多样性受到破坏,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生境各个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 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从生物群落内部看,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特征。一旦形成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开,那么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和功能。在一个淡水水域中,各类生物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链结构。研究表明,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多样性越丰富,或者说食物链越复杂,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这种复杂的食物网组成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要高。另外,一个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不但生物物种的种类多,而且数量比较均衡,没有哪一种物种占有优势,这就使得各物种间既能互为依存,也能互相制衡,使生态系统达到某种平衡态即稳态,这样的生态系统功能肯定是完善的。反之,如果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比例失调,会造成整个系统恶化。

2.3自我修复功能与自我净化功能

淡水生态系统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净化功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同种生物种群间、异种生物种群间在数量上的调控,保持着一种协调关系。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也是淡水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的一种。在外界干扰条件下,通过自我修复,保持水体的洁净。由于具有这种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净化功能,才使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所谓稳定性具有两层含意,一是指对于外界干扰的适应力或称为弹性,二是在受到干扰后回到原平衡态的恢复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适应性也是有限的。所谓弹性限度也就是淡水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承载力。当超过某一个弹性限度,生态系统将出现一种不断远离平衡点的正反馈,加快系统失稳,常以爆发的方式导致系统的全面恶化。

综上所述,什么是一个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呢?它是一个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的系统,是一个食物链(网)结构复杂而完善的系统,是一个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物种流动通畅的系统。

3. 河流形态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生物群落与生境的统一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在流域生态系统的各种生境因素中,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生态因子之一。河流形态多样性及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3.1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

与湖泊相对照,河流是一个流动的生态系统。河流与周围的陆地有更多的联系,水-陆两相(two-phase)联系紧密,是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水域与陆地间过渡带是两种生境交汇的地方,由于异质性高,使得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水平高,适于多种生物生长,优于陆地或单纯水域。在水陆联结处的湿地,聚集着水禽、鱼类、两栖动物和鸟类等大量动物。植物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并以层状结构分布。另外,河流又是联结陆地与海洋的纽带,河口三角洲是滨海盐生沼泽湿地。

由于河流中水体流动,水深又往往比湖水浅,与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河流水体含有较丰富的氧气,是一种联系紧密的水-气两相结构。特别在急流、跌水和瀑布河段,曝气作用更为明显。

3.2 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

我国的大江大河多发源于高原,流经高山峡谷和丘陵盆地,穿过冲积平原到达宽阔的河口。上中下游所流经地区的气象、水文、地貌和地质条件有很大差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种群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在生态系统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河流沿线各具特色的生物群落,形成了丰富的河流生态系统。

3.3 河流的蜿蜒性

自然界的河流都是蜿蜒曲折的,显然不存在直线或折线形态的天然河流。在自然界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河流的河势也处于演变之中,使得弯曲与自然裁弯两种作用交替发生。但是弯曲或微弯是河流的趋向形态。另外,也有一些流经丘陵、平原的河流在自然状态下处于分岔散乱状态。一些分岔散乱状态的河流归入主槽形成明显的干流,往往是由于人类治河工程的结果。需要强调指出,蜿蜒性是自然河流的重要特征。河流的蜿蜒性使得河流形成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河滨植被、河流植物,为鱼类的产卵创造条件,成为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3.4 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

自然河流的横断面也多有变化。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非规则断面,也常有深潭与浅滩交错的布局出现。显然,不存在梯形或矩形等几何规则断面的自然河流。河流浅滩的生境,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形成了有利于珍禽生长的食物链。由于水文条件随年周期循环变化,河湾湿地也呈周期变化。在洪水季节水生植物种群占优势。水位下降后,水生植物让位给湿生植物种群,是一种脉冲式的生物群落变化模式。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沿水深变化,在深潭中存在着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3.5 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与多孔性

河床的冲淤特性取决于水流流速、流态、水流的含沙率、颗粒级配以及河床的地质条件等。由悬移质和推移质的长期运动形成了河流动态的河床。在高山峡谷湍急的河段,河床由冲刷作用形成,其河床材料是透水性较差的岩石,除此之外,大部分河流的河床覆盖有冲积层,河床材料都是透水的,即由卵石、砾石、沙土、黏土等材料构成的。具有透水性能的河床材料,适于水生和湿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生存。不同粒径卵石的自然组合,又为鱼类产卵提供了场所。同时,透水的河床又是联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通道,使淡水系统形成整体。

综上所述,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紧密关系,形成了较为开放的生境条件;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河流形态的蜿蜒性 形成了急流与缓流相间;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深潭与浅滩交错;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由于河流形态多样性形成的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河床材料构成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生境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所以说,河流形态多样性是维持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4. 水利工程如何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胁迫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某种胁迫,具体表现是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其后果是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下降。

4.1 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改变了生境多样性

所谓河流形态的均一化主要是指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具体表现为:(1)平面布置上,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采用这种规划设计方法的理由是:直线型的渠道工程量小,同时节省耕地,减少移民搬迁。(2)渠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规则的渠道断面输水能力强,也可减少占地。设计时易于计算,建设时易于施工。(3)河床材料的硬质化。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也采用这些硬质材料。原因是渠道工程中可减少渠水的渗漏,以利节水。光滑的渠坡减少表面糙率,提高输水效率。在岸坡防护方面,采用硬质材料的原因是其抗冲、抗侵蚀性及耐久性好。(4)河流的裁弯取直工程。

所谓河流形态的非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造成水流的非连续性。有的河流进行梯级开发,更形成河流多级非连续化的格局。水库蓄水后,淹没了原有的河流两岸的陆生植被,使得丘陵和平地岛屿化和片断化,陆生动物被迫迁徙。被搬迁的城镇及废弃的农田沉入库底,未清除的垃圾、工业废料及化肥农药残留统统进入水库。

4.2 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降低对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河流的渠道化和裁弯取直工程彻底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间的格局消失,而横断面上的几何规则化,也改变了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生境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将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具体表现为河滨植被、河流植物的面积减少,微生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的产卵条件发生变化,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改变或避难所消失,可能造成物种的数量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河床材料的硬质化,切断或减少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有机联系通道,本来在沙土、砾石或黏土中辛勤工作的数目巨大的微生物再也找不到生存环境,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无法生长,使得植食两栖动物、鸟类及昆虫失去生存条件。本来复杂的食物链(网)在某些关键种和重要环节上断裂,这对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将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

水,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动脉。当人们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时,如果硬要把水与生物群落分割开来,放到一个直线线路、规则断面并由人工材料建设的人工河道中,很显然,这种新的河流生态系统将不再具备原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特点。

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造成的影响是将动水生境改变成了静水生境,二者分别对应着动水生物群落和静水生物群落。由于水库水深远大于河流水深,太阳光辐射作用随水深加大而减弱,在深水条件下,光合作用较为微弱,所以水库生境的生态系统生产力(productivity)较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不如河流生态系统那样通畅。水库的淡水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相比较为脆弱,表现为抗逆性较弱,自我恢复能力也弱。退化的水库一般难于自我恢复,需要人类干预才有可能。水库形成以后,原来河流上中下游蜿蜒曲折的形态在库区消失了,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代之以较为单一的水库生境,生物群落多样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另外,筑坝以后给洄游鱼类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没有建设适合鱼类习性的鱼道,将对某些洄游鱼类造成致命的打击。

4.3 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的后果

在生态学中,把由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生活环境的功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清晰地了解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高度依赖性,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对生态系统非理智的破坏行为,反过来会给人类自身造成的重大损害。

淡水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态系统服务是多方面的。水域、湿地为人类提供食品及其它生活物资;对气温、云量和降雨进行调节,在全球、流域、地区和小生境等不同的尺度上影响着气候;对水文循环起调节作用,具有缓解旱涝灾害的功能;植物能涵养水分,有利水土保持;优美的水域景观具有休闲旅游功能,雄伟秀丽的高山大川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财富。特别要强调的是,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的净化环境的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关键意义。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分解和利用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细菌、病毒,并可富集金属及有毒物质。生物净化过程,是在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中进行的复杂的生物代谢和物理化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水体中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留,有毒物质被转化,可以防止物质的过分积累所形成的污染,从而清洁了水体。水体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功能,是水域生态系统极为宝贵的服务功能。

人们容易看到水利工程在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有形的效益,却往往忽视水域生态系统为人类带来的利益,更难于看到因水利工程改变河流形态多样性,对人的利益造成的长远的隐形的损害。一旦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大自然无偿提供给我们的服务功能将下降,当破坏程度达到某临界值时,这种服务功能甚至会丧失。

5.新的工程理念与技术对策

对于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胁迫,存在着两种认识及两种对策。一种是片面强调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全盘否定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作用,不分青红皂白对新建大坝和水利工程一律反对。在西方国家一些极端环保主义组织和人士就持这种态度。由于出现这样一股思潮和社会力量,使得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筹划的解决供水、防洪或具有发电、灌溉效益的水利工程项目被封杀在图纸中。除了某些政治因素外,从思想方法角度看,用“因噎废食”来描述这种认识恐不夸张。对于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正视这些负面影响,对水利工程的工程理念进行反思,以“趋利弊害”的态度,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技术。从建设目标看,水利工程在满足人们对水的种种需求的同时,还能兼顾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换言之,未来的水利工程应具有双重功能,即不但是有具有直接功效的供水、防洪、发电、航运工程,而且还应该是有利于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生态工程。

为消除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从技术层面上看,似有以下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

1.研究生态水工学。所谓“生态水工学”(Eco-Hydraulic Engineering)是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性与稳定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

2.水利工程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新建水库工程要充分论证由于水库建设改变河流生态系统为静水生态系统的利弊得失,采取必要的补偿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3.开展已建水库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预测,加强库区生物群落调查。重视水库生态系统退化的恢复及富营养化控制问题。

4.合理调度水库及其它水利设施。水库调度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的需求,克服静水、深水对于生物群落的不利影响。通过水库库区生态建设及水生生物的合理结构设计,提高水库水体自净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充分利用乡土种生物,慎重引进外来种,注意防止生物入侵。

5.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是保护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重点之一。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尊重天然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灌溉渠道设计也要注意模仿河流自然形态的特点。对于河流的裁弯取直工程要充分论证,取慎重态度。

6.保持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河道整治工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采用几何规则断面,疏浚工程施工中避免河道断面的均一化。

7.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注意整理、发掘和发展我国各地的传统治河工法和材料。开发和推广输水渠道新型衬砌材料,可供植物生长并具有一定防渗性能。

8.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和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建设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过坝鱼道。

9. 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开发人工湿地、生物廊道、生态浮岛等经济实用技术。

参考文献

1.Mitsch ,W.J. 1989 Ecological engineering, John Wiley & Sons Ltd.

2.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水利学报》,2003年第1期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范文第2篇

(一)资产的两重性森林生物样性资产由森林生物资产(包括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态效益资产)构成。森林生物资产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岳上植,2002.)。生物转化是指导致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质量(遗传价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层、纤维强度)或数量(重量、立方米、纤维的长度或直径)发生变化的生长、蜕化、生产、繁殖的过程,从转化的机理上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主要靠自然力的作用和自身的转化能力实现其再生和转化。林业生产活动只起“催化剂”作用,会经常出现数量不减反增的现象。因此,对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应定期地结合评估,以评估促进核算。

(二)价值的多元性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这一综合地域类型中所呈现出来的生物多样性。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四类(国家环保局,1998)。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又可分为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非实物服务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提供的生态功能的价值;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支付意愿;存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森林生物多样性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张颖,2002)。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困难与复杂性。森林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其所体现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当代人提供直接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目前及将来所创造的巨大的非直接使用价值,所展现的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三)资产的整体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统一的整体。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提供木材、竹材和蘑菇及其它动植物产品来源时,释放的是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有形的森林生物资产;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森林生态效益资源的时候,释放的是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无形的森林生态资产,两者的结合点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同一载体。森林生态资产不能脱离森林生物资产而独立存在,两者相互依存,其价值的形成、消费和补偿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森林有形资产在其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增减变动过程中,森林无形资产也相应地发生变动,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地会发生变化。因而在对森林有形资产的价值确认和计量中,也要相应地对森林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确认与计量。

(四)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相对稀缺的,这不仅表现在天然存量方面,还表现在生成率方面。同时,地球上生物物种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因而各物种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绝对意义上是不可替代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产生了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体现在会计上是必须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五)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它超越了进行森林经营活动的林业行业以外的外部影响,即不通过市场机制反映的影响,进而会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社会收益。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经济性的典型例子。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主要是一种无形效用,不能贮藏和移动,生产者难以对其控制,即无法迫使受益者偿付了补偿费用后才能享用其生态效用。因此,森林所提供的生态效益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时,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中的生态资产一般不存在市场,所以应更多地考虑非市场价值的计价方法,实现对其生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分类

(一)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确认是指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作为一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森林生态效益记入会计载体的过程。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理的会计确认标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要能够作为一项资产加以确认,应当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会计确认从理论上讲要同时满足四项标准:(1)可定义性。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给出的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最本质特征。森林中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如药用、食用、纤维、芳香油等)和野生植物资源(如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等)。作为林业经营组织来讲,一旦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其所拥有或控制就能为它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净现金流入。因此,它们符合确认的第一个条件——资产的定义。(2)可计量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可以通过现有多种计量属性选择达到对其计量的目的,但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自身的特殊性,其计量比较复杂。同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科学定价主要通过对其价格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从长远来看,随着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够做到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合理计量。(3)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于富生等,2000)。显然,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计量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存量和流量信息,从而会影响到他们为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所采取的宏观或微观的经济决策。(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会计信息给予充分信赖。“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真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标志。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计量结果,可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林业经营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森林生物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的实物量与价值量,足以使决策者信赖。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分类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分类标准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是按存在形态分。按存在形态可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分为有形的森林生物资产和无形的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物资产是指森林中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栖息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个体基因,包括林木资产、林副产品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因此森林生物资产是一种有形资产。森林生物资产在价值层次上主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价值和基因多样性价值,在价值总额中主要表现的是直接使用价值。森林生态资产是指森林生态效益所形成的资产,包括有机物质的生产、的固定、的释放、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水土保持、净化污染物等。森林生态资产在价值层次上表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在价值总额中表现的主要是间接使用价值和和部分直接使用价值(如旅游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此外森林生物多样性所表现出来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也归属于森林生态资产。

(三)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核算在实践中的应用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目前主要可侧重于森林物种多样性价值方面的核算,特别是其中植物和动物多样性价值的核算。虽然森林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但目前人们对每个层次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相对而言,物种多样性最明显也最容易测定。而森林遗传基因多样性多发生在分子水平上,它主要包括染色体的多态性、蛋白质的多态性和核酸的多态性三个方面。就目前人们的研究手段和认识水平看,要做到完全掌握森林中有机体,即动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中的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及其结构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定比遗传多样性的测定更困难,因为系统的边界都是模糊的。同时,对于物种多样性,也部分受到研究手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测定与确定比较困难,所以物种多样性目前主要着重于植物与动物多样性的测定,特别是其中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脊椎动物。因此,一般来讲,目前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核算主要是以物种多样性中的植物与动物价值的核算为代表,暂不考虑基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的核算。

三、森林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

(一)森林生态效益的概念及特征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间接效益,就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出来的效用。其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外在经济性。外在经济性在林业中是最普遍的现象。当森林生物多样性发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和保护物种及基因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效益的时候,这种生态效益却被非林业经营部门乃至全社会无偿地享用,而不必为此付出相应的费用。(2)非减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直接效益的发挥,意味着森林生物资产的减少。而森林生态效益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减少森林生态资产。(3)模糊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效益随着木材、蘑菇、动物毛皮等的出售而实现,并可用货币直接计量。但森林生态效益没有物质载体,无法对其效益进行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估计来反映。因此,森林生态效益的确定具有模糊性。

(二)森林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林业会计中核算的收益部分只是对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进行确认,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效益外在性不予确认,使得大量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游离于会计循环之外,严重阻碍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效益的发挥,危及了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作为林业经济经营组织必须考虑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外部产生的影响,会计上应反映这一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将森林生态效益外在经济性作为收入要素纳入核算体系(温作民,2003),从而进一步转化为林业经营组织的环境效益,真实地评价其业绩。根据财务会计的收入定义,收入是一种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显然,森林生态效益外在性部分并没有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传统财务会计确认收入的流入和流出概念不能满足将森林生态效益完整地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要将森林生态效益作为收入要素纳入会计系统,其确认可以根据其标准进行:(1)符合定义。符合森林生态效益定义,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间接效益,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出来的效用。(2)可计量性。据有关部门测算,森林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13倍。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森林生态效益每年都要进行准确的核算。(3)相关性。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提供了关于森林生物多样性非木材价值的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投资者和决策者对森林生态功能重要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可以为林业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进行相关决策或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与准则提供依据,适应新时期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4)可靠性。模糊性虽然增加了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的难度,但是只要是估计的合理,仍然具有可靠性。因此,凡是符合森林生态效益的定义,能够用货币计量,并且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的效用,都可确认为森林生态效益。

四、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计量

(一)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尺度计量包括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就货币计量而言,其计量单位笼统地讲就是货币,由于货币能把经济业务全面、综合地反映出来,所以货币成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尺度。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应同时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两种形式。这主要是由森林生物多样资产的特点和森林生态效益的特点决定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两重性、价值的多无性、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以及森林生态效益的外在经济性、模糊性等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对其价值计量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即使它们的价值通过一定的方法得以计量,但在其计量结果的公众认可度上目前仍存有争议。因此,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完全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为了满足提供森林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会计信息,使其具有较强的可理解性,应当尽可能多地考虑运用非货币计量尺度。在非货币计量形式中,可同时使用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多种形式。运用货币计量形成一些财务指标,运用非货币计量则会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和文字说明等,从而提供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属性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是一项广为流行的会计惯例。对于一般实体资产来讲,在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较小的情况下,其历史成本与其价值的差异是较小的。然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一项特殊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却是森林生物多样性一个致命弱点,这主要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大部分是由自然力作用形成的。少部分是由自然力和人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它们往往没有或只有较低的历史成本。另外,它们又是有生命力或活动力的,其价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在变化,只有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能暂时相对固定其价值。因此,如果仅按目前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来计量,它们的价值计量会偏低,违背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原则,不能达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属性,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历史成本计量,而应包括面向市场、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在内的多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会计计量属性,从狭义上看,其表现形式有: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历史成本固然可以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有时为了管理或决策上的需要,要求会计可以提供以公允价值反映的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另外,象森林生态资产一类的历史成本原本就没有,用公允价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它们的真实价值。在这些情况下,用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进行计量也是可行的。当然,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公允价值的确定避免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怎样提高和增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是一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从目前我国会计现实来看,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尚不具备(张心灵等,2004),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可以选择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之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具体计量时,应分别不同资产及不同阶段加以考虑。森林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应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森林生态资产的初始确认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森林生物资产及森林生态资产报表日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可以通过如实际市场价法、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替代花费法、机会成本法或条件价值法等,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进行评估取得。从发展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流(黄世忠,1997),那么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将来应主要选择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即采用“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4]温作民:《环境外在性的会计核算》,《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11期。

[5]于富生、黎来芳:《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上海会计》2000年第8期。

[6]岳上植:《森林资产的特殊性及其确认与计量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园林景观 空间设计

0前言

园林艺术是时间与空间的造型艺术,园林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空间的弹性部分,极富变化的动景,为园林增添了生机和野趣,丰富了景色的空间层次。

1 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营造中的重要性

园林的设计既是一种环境设计,也是一种空间设计。中国的古典园林非常重视空间的组合、营造。在现代园林中,空间营造非常重要。随着人类社会、城市环境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发展与提高,人们的艺术情趣和审美意识也在改变,园林植物既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又能创造优美的环境空间,因此园林植物这一构成要素,在园林空间营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类型

合理利用植物丰富的造型与组合搭配,能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

2. 1 开敞空间

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称为开敞空间,它外向、无私密性。园林中由低矮植物营造的开敞空间气氛明快、开朗,常成为人们良好的游憩活动场所。由如茵的草坪,斑斓的花卉,矮小的灌木等植物材料营造的空间均能达到此种效果。

2. 2 半开敞空间

园林中以植物材料为主营造的半开敞空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指人的视线被四周植物的枝干等部分遮挡,人的视线透过稀疏的树干可到达远处的空间。另一种则是指空间开敞程度小,单方向,常用于一面需隐密性,而另―面需景观的环境中,在大型水体旁也很常用。这两种空间在形式上虽不完全相同,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二者都不是完全开敞,也没有完全闭合,身处其中,人的视线时而通透,时而受阻,富于变化。

2. 3 封闭空间

由基面、竖向分隔面和覆盖面共同构成的林下空间,利用乔木树冠形成的覆盖面隔离向上的视线,同时林下灌木对视线的流动产生阻挡,人的视线四周均被植物所围合,形成视线的封闭,称为封闭空间,它无方向性,具有私密性、隔离性。

2. 4 覆盖空间

指由树冠浓密的遮荫乔木构成的顶面被覆盖,而立面为空透的空间,能带给人较强的归属感。同时由于树冠的厚度和质感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遮荫效果,为人们创造舒适的游憩环境。

3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景手法

植物景观空间即要在具有实用属性的同时还要赋予它美的属性。多样统一是形成美的植物景观空间设计的原则。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多样统一通过简洁、多样、均衡、强调、秩序和比例6个因素对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合理选择、组织,而得以体现。

3. 1 简洁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创造简洁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重复。重复可以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来体现。植物形态的重复将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舒适、宁静感,并形成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一个空间中可以有各种特征完全一致的植物的重复,一般在形成覆盖式植物空间和竖向植物空间中运用较多,这种景观十分单纯,没有变化,过长会令人感到单调。另外,在设计中更多可以采取植物组群重复的手法,或者使每一组植物组群的1/ 3 与相邻的组相同,这种重复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化。或确定重复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质感等特征至少有一种是具有变化的,这样使得组群、空间之间都有了联系,形成了统一。

3. 2 多样

过于单纯的构图会令观赏者感到平淡单调,利用多样性则可以控制过多的重复,引发人们的兴趣。植物景观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同样可以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变化来体现。但应注意,多样性的体现并不是将所有无关紧要的东西进行排列组合,过多的变化只会导致混乱,而应在具有一种控制性的贯穿整个构图的植物种类之后进行变化。这种作为构图基础的植物称为基调植物,用于调整构图的植物称为重点植物,实际上无论植物空间中哪种视觉要素发生了变化,多样性都产生了。

在表现多样性同时,也要考虑统一的形成,在3~7 种不同种植物组成的植物组群中,主要表现形态、色彩、质感中某两种植物特征,大多数植物的这两种特征均相似,或者在8~15 种植物组成的植物组群中,大多数植物有一种特征相似,则整个植物景观可形成多样统一。多样性形成的方式有对比、相似两种。对比将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跳跃感,而相似的多样是平缓的,给人带来宁静、平和的感觉。

3. 3 强调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强调打破了植物材料的秩序和模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以控制空间构图。植物景观中强调作用通常由主景植物来实现。主景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形态、色彩或质感在该植物群体中是否足够突出。对于形态来说,在一个群体中若有一种植物具有对比形态或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将会在群落中凸显出来。质感亦是如此,如果在植物景观中的控制性植物模式的质感为细质,则利用粗质或中性质感的植物即可创造强调效果,反之亦然。同样,利用色彩冲突很容易在植物秩序中获得突出的色彩变化从而牢牢吸引游人的视线。

3. 4 均衡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均衡是指植物之间的各种要素的平衡状态。均衡可以分为对称的均衡和不对称均衡两种形式。植物景观的对称均衡是非常明显的。在它的构图中心设置焦点,左右两边形成植物重复,构图稳重。不对称的均衡中心不放置在中央,形成在形式上具有变化的均衡。这种视觉上的不规则均衡,是各组成要素的比重的感觉问题。在植物景观构图中,首先要确定均衡中心。作为均衡中心的植物景观在形态、色彩、质感上应该是强有力的,中心的明确标定可以避免构图的散漫和混乱。均衡也体现在景深方面。必须保持视线中前景、中景和背景植物的均衡。如果缺少了前景或背景,空间就没有了层次,画面的均衡就无从谈起。另外,前景与背景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处理应相对平淡一些,从而突出中景植物,形成均衡感。

3. 5 比例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比例适度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人们总是习惯于在所看到的物体上寻找与自己有关的形象联系来加以比较。合宜的尺度,使人亲切,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对于比例的研究自古就有,其中比较典型的美的比例包括黄金比、平方根矩形,它对于形成形式优美的构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植物景观平面、立面的比例研究中,发现其中也蕴涵着典型的比例关系。因此在植物空间设计中要注重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群落之间的比例关系,使植物空间景观尺度得体合宜。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院校景观 景观设计 景观多样性 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 A

景观多样性即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高层次,是景观水平上生物组成多样化程度的表征。在校园设计采用景观多样性设计,除达到绿化美化环境之作用,还有辅助教学功能,在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生态优化方面融入人文理念和科学知识,学生走在校道上,不仅感受植物的奇妙和优美,还有知识和修身。

一、景观多样性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由斑块、廊道、本底三元素组成。景观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也有称为生态系统多样性。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景观多样性构成了其他层次生物多样性的背景,并制约着这些层次生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广东某教育基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对校园环境绿地景观进行系统规划,使整个校园融“山、水、庭、林”于一体,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营造出教育基地的科学人文氛围,体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科学性,使师生在景观环境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和谐。努力构造独具魅力的校园景观。

二、景观多样性设计实例

(一)学校项目设计概况

广东某教育基地位于广州市从化区, 地理景观是青山绿水,美丽的流溪河环绕而过,教育基地占地面积近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教职员工270多人,在校学生4000多人。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校园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建,2004年5月在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基础上,进行了二期环境景观设计,建设面积近2.5万平方米(如图1), 二期环境设计按教学功能和地区特点,规划设计成莘莘园、榕荫园、学生宿舍区和荔香湖区四个部分。图1、某校园设计总平面图

(二)设计理念

1.调和统一原则:在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既要有差异,显示多样性,又要有相似性,具有近似性和一致性的植物配置在一起才能具有协调感,这样能体现校园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使校园整体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该基地通过校园大道把几景观节点串联在一起,通过环境景观设计,积极改善校园整体环境,正确处理绿化环境和艺术造型的协调关系,将建筑物融入环境之中,突出校园环境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营造富有生机,蓬勃发展的现代高等学府校园风貌。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校园绿化景观设计以多样植物性造景为主,充分发挥利用植物的功能性配置,创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意盎然的四季美景。追求清新自然的生态设计原则,充分发挥绿地对校园环境的改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注重环境空间对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能拓宽视野,激励学习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环境的精神特质去潜移默化的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完善人的品质,以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3.文化与绿化相融合协调的原则:校园景观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提供了校园文化的空间场所,展现了校园精神。该基地6个主题鲜明的主题园,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设计中溶入人的情感,心理导向,创造出文化、感知兼有的景观。校园绿化景观强调的文化,是校园环境追求的目标,也是突出校园特色、创造校园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设计方案

为给师生创造一个防暑、防寒、防风、防尘、防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具有美丽花坛、花架、花池、草坪、乔灌木等复层绿化的休息活动场所(如图2),校园景观规划根据地形采用自然式布置,并自然配置花灌木,结合学生学习、休息、娱乐的需要大量设置树池、园凳等配以高大乔木遮荫 (如图3) ;植物均选用适宜本地气候和本校土壤环境的高大挺拔、生长健壮、树龄长、观赏价值较高、病虫害少、易管理的乔灌木,景点主要分布在莘莘园区、榕荫园、宿舍区、荔香湖区四个区域进行景观绿化设计。

图2、莘莘园效果图 图3、莘莘园局部-园凳树荫

1.莘莘园区以广场式造景形式,以平直的线条、方整的草坪、绿树成荫的乔木和阵列式的树池,构成了莘莘园的整体印象。植物配置简洁规整,以落叶庭荫树和观花、观形的植物为主,如枝叶稀疏的凤凰木、小叶榄仁等,早春观花、秋天结果的桃花和春天开花的木棉、鸡冠刺桐等,广植成片的桂花和竹林;植被选用大叶红草、台湾草和小灌木黄金榕、毛杜鹃、翅荚决明等形成“春华秋实”、“竹声桂香”的景观效果。

2.榕荫园为相对较为完整的集中绿地,是师生理想的游憩共享空间。植物配置宜创造便于活动散步、游憩的环境,以大片草地衬地,孤植园景树、庭荫树,形成疏林草地。植物选择上以大叶榕、小叶榕和白兰花为骨干树种,灌木选择芳香宜人的桂花、含笑等,形成“花香翠屏”的景观效果。在河岸线上选用适宜近水生长的植物如垂柳、菩提榕和落羽杉等形成有特色的近水植被。

3.宿舍区以展现南国海景风光的棕榈科植物为主,如美丽针葵、蒲葵、棕竹、旅人蕉、国王椰、散尾葵,衬上观形的垂榕柱、红绒球及闻香的桂花和栀子为骨干树种、加上鸡冠刺桐、垂榕柱、山茶花、鸡蛋花等观花、观形等小乔木和黄金榕、棕竹、美丽针葵等塑形的灌木,地被植物选择花叶良姜、满天星、黄榕和毛杜鹃。

4.荔香湖区保留湖区原地的荔枝树林和森林原有植被群。在河岸线上选用适宜近水生长的植物如垂柳、菩提榕和落羽杉等形成有特色的近水植被。同时选择富于文人性格、文化品格的树种,形浓郁的自然环境。

三、景观设计动态

校园景观设计中主要以植物生态配置来达到景观多样性并为教学提供平台,做到植物景观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稳定性、物种共存。设计以人的感官入手,分别从形、色、味入手,利用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等植物通过艺术的手法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创造良好的植物景观,供师生观赏,使植物能与环境很好的适应和融合,又能使各植物之间达到良好的协调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群体的生态效应。通过这种人为的干扰保持景观的稳定。

(一)形: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其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欣赏价值不同,植物的花、叶、果实等的形状、颜色、质感常各具风姿。职业院校校园景点设计时更应从学生专业能力接受度上注重植物配置的表现和搭配,根据地形种植常绿和落叶乔灌木混交林带,随季节的变化植物呈现不同的景观,在植物配置上采取观花、观形为主的乔灌木形成空间立体感强多角度的观赏效果(如图4);植物选择上采用常见的木本乔灌木的柱形(如落羽杉)、伞形(如凤凰木、蓝洋楹)、圆球形(如红绒球、杜鹃)、卵形、匍匐形(如爬山虎、炮仗花)等,特殊的垂枝形(如垂柳)、棕榈形、芭蕉形等;另外尽可能多的选择观干树种如柠檬桉、紫薇等,配置出各具情态的优美景观。

图4 乔灌木空间分布示意图

(二)色:颜色变化是园林植物的特色,植物的花、叶、枝、干、果实等都会有丰富的颜色变化,不同颜色变化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在校园景观植物配置上均采用四季较为分明的乔灌木在不同季节依时开放(如木棉、凤凰木、白兰、桂花、鸡冠刺桐、大叶紫薇等)或用色彩丰富的低矮花灌木(红绒球、龙船花、扶桑、杜鹃等)、地被植物配置(如彩叶草、大叶红草、假花生等)形成色带,并根据需要形成各种图样以体现设计主题;

(三)味:由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人们对有些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联想,而花的不同芳香对人会引起不同的反应,职业校园景点设计在植物配置上对清香(如茉莉)、甜香(桂花)、浓香(白兰花)、淡香和幽香都能包含其中;校区各区域均配置气味幽香的花乔灌木(如白兰、桂花等),给师生带来幽香的芳香之际带来丝丝的清幽。

四、结语

景观设计有很多手法,校园景观更注重内涵和生态,本案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学生人群的特点,莘莘学子,求知向上。设计上采用了景观多样性即生态系统理念,符合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思想,景观构成中融入了文化、艺术、生态元素,在植物配置上也考虑了植物学课程内容,体现了职业院校的特色。该设计完成后得到校方的认可,项目完成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景观生态学 徐化成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2、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R. Forman & M. Godron 著)肖笃宁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3、生态工程 云正明等著. 气象出版社.1998.

摘 要:园林是人类接触大自然的一面窗口,其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到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在园林的生态系统当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园林生态系统质量息息相关,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园林生态系统面临各种问题,因此本文将在对园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相关的保护措施,以提高园林生态生物系统的质量水平。关键词:园林生态;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1 园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园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由光、热、水、风等非生物因素构成,而且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形成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关系,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等,产生很大的影响。1.1 景观类型的影响园林景观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的景观,表现出不同的大小、形状等,这对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具有很大的影响,譬如水体的深浅、动静、淡咸、缓急等,直接决定水体当中浮游生物、脊椎动物、底栖动物,以及其他植物和藻类的类型。再如园林草地大面积的硬质铺装,相比于动物在自然立地条件下的迁移和栖居,是有很大区别的,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2 景观面积的影响园林当中分布的绿地,具有岛屿栖息地的特征,只要掌握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就能够对园林景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园林景观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量和养分提升,生物种类就会增多,给生物躲避干扰天敌提供有利环境,反之,如果园林面积小,其结构较为单一,提供给生物的资源势必有限,这样将不利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等的流动。1.3 外来物种的影响在园林景观面积和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外来物种增加,本地的物种将会减少,很多外来物种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水平比较高,在找到相似栖息地之后,基因的交换和物种的流动就会增加,而本地的物种生存空间可能会被积挤压,削弱生物多样性的良性发展能力。2 园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探讨生态系统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其规划设计必须在满足观赏性、艺术性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形成合理的生物生存空间和营养结构,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2.1 合理设计园林景观的类型园林景观的类型基本上确定了生物的生存条件,常见的园林类型有生产型、保健型、观赏型、文化环境型几种,从功能特殊性的角度划分,又分为珍稀濒危、生物专类、景观生态、水族馆等类型。园林景观的类型多样化,决定了生物物种的多样化。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首先需要合理设计园林景观的类性,为生物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笔者认为需要结合生态学的特点,园林生态类型进行有合理规划,譬如观赏型的园林可以多种植观赏性较强的植物和养殖观赏性较强的动物,生物专类园则模拟大自然自然生态群落中动植物的配置特点,创建花卉、竹、经济作物、果树、乡土植物、中草药、鸟类园、热带鱼类等园区,为各个园区的动植物创建一个合理的生态链,并利用当地的气候、地形等,不断丰富生物的种类。2.2 合理规划园林景观的面积园林景观的面积,直接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空间。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对空间的要求比较高,如果空间有限,生物与生物之间,尤其是同类生物之间的生存空间将会变得狭窄。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摒弃传统园林外部形式美的片面追求,而要开始重视合理配置园林景观空间的生物物种,以“因地制宜”作为基本原则,将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合理配置在同一个群落中,并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创建一个稳定共存的复层混交型的植物群落,然后利用这些植物群落作为鸟类、昆虫、小型兽类等动物的过度空间,使得动植物之间的物种自然协调,并增强抗干扰的能力。另外,园林景观的绿化空间要不断增加,合理控制绿化的形式和密度,以免动植物物种单一,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植物垂直绿化的模式,丰富园林的环境层次,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或提高园林地形的起伏程度,这样就能增加种植的面积和动物栖息的面积,而且还能够有效利用光、风、水、土壤等资源。2.3 合理控制园林景观的物种园林景观的物种是生态链形成的基础,而生态链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我们在建设园林的时候,在面积和范围固定的情况下,要合理控制园林的物种类型,对现有的环境资源进行综合性规划,以扩大物种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层次。以往的园林建设,园林和园林之外自然环境的联系比较少,容易形成独立的“生境岛”,因此很难实现园林生物的迁移。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园林周边的自然环境,建立园林和周边自然环境的纵横联系,为园林内外的生物提供更大的延伸和扩展空间,以形成城市大园林的生态网络。当然,在建立园林内外部景观环境的同时,还要注意物种之间迁移的控制,那就要加大园林内部物种的管理力度,一方面需要防止外来物种的不合理侵入,保护园林原有的动植物,另一方面为园林外动植物开辟进入园区的“绿色”通道,实现物种迁移的自然让渡,那末园林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3 结语综上所述,生态系统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其生物多样性受到景观类型、景观面积、外来物种的影响,譬如园林面积小,其结构较为单一,提供给生物的资源势必有限,这样将不利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等的流动。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园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一方面是合理设计园林的景观类型,为生物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合理规划园林景观的面积,协调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空间,并合理控制园林景观的物种,这样才能够有效保护园林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参考文献[1] 周安平.浅析城市生态园林工程施工中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J].理论研究苑,2011(5):208.[2] 金松岩,张敏,刁锐.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5):22-25.[3] 肖扬.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7(36):58-59.作者简介:刘传志(1980-),男,山东青岛, 青岛园林环卫技术学校助理讲师,主要从事园林经济管理和园林生态方面的研究。

相关知识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精选5篇)
生物多样性科普活动(精选5篇)
2024年520情人节活动通知(精选5篇)
昆明绿化带里的“生物多样性”
营销活动策划方案怎么做精选5篇
生物多样性
环保观念(精选5篇)
中国生物多样性大会:DR PLANT植物医生加入国内首批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
生物多样性大家庭又添新成员
种子库,守护全球生物多样性

网址: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精选5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55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滨海湿地围填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
下一篇: "吕文扬:玫瑰花探秘与